力学、材料学、电子技术、自动控制理论和技术、计算机技术、喷气推进技术的变革和发展息息相关。
人类自上世纪50年代依靠火箭成功发射卫星以来,经历整整一个世纪之后,航天技术已经有了飞速的发展。
在经过了简易太空舱式宇宙飞船、航天飞机等几代技术革新,如今最iea建造研发的最先进的宇宙飞船已经相对完美地解决了动力不足,安全性和经济性较差的问题。
如今iea组织建造的航天飞机都拥有可重复使用的超大推力分级燃烧循环氢氧发动机,完全可以用动力澎湃来形容。
此外,所有宇宙飞船都搭载有最新型号的稳定核动力电源组,以满足长期宇宙航行过程中的电能消耗。
在火箭推进器方面,莉莉大致介绍了一下目前世界各国以及iea组织氢氧发动机的地面推力参数:
印度3000kn;
中国3500kn;
欧空局5000kn;
日本6000kn;
美国7000kn;
iea(星际探索联盟)10000kn;
“看来中国的航天水平距离世界最先进的国家或组织,差距还是很大的。“看到这里,原晧宸心中暗叹道。
(未完待续)
第六十一章 星舰
在iea(星际探索联盟)太平洋基地,科学组航空航天研究院3号超级实验室里。
一艘长达80米,最大宽距为30米的宇宙飞船正停泊在超级实验室的正中央。
这艘宇宙飞船正下方的地面是一个可以多角度旋转的平台,而平台正连接着一条直通向iea基地核心区域的平直轨道。
估计宇宙飞船就是通过这条轨道直通基地核心区域的发射平台与推进火箭相搭载的。
和原晧宸之前所看过的科幻电影不同,真实的宇宙飞船外观看上去远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酷炫,看来虚幻与现实还是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大体上来看,这艘宇宙飞船的外观就像是一只大号的胶囊一样。
有那么一瞬间,原晧宸甚至有一种在看“天津大麻花”的错觉。
但是,与外观的质朴形成强烈的反差,宇宙飞船的内部确是极具科技感的。这艘宇宙飞船的每一部分构件都凝聚着地球上各个领域最为先进的科学技术。
这艘宇宙飞船的主体结构由一个轨道器,三个外储箱和四个固体火箭助推器所组成。
在系统方面则可以划分为通信系统、电源系统、温控系统、遥测系统、姿态控制系统、变轨系统和推进系统等几个部分。
据莉莉博士介绍,这艘宇宙飞船每飞行一段时间就要扔掉一个外储箱,而固体火箭助推器和轨道器则是可以回收重复使用的。
但是考虑到宇宙飞船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轨道器最多重复使用200次,助推器则可以重复使用不超过30次。
“这就是iea太平洋基地最先进的宇宙飞船……星舰。”莉莉博士在一旁面带骄傲地介绍道,这可是她和航空航天研究院的心血。
“和想象中的不太一样呢。”原晧宸这还是第一次这么近距离地观察宇宙飞船。
“星舰已经是目前太空飞行技术基础上的巅峰之作,在飞行能力上已经达到了现有技术水平的顶峰以及瓶颈。”莉莉博士环抱双手于前胸,继续补充说道,“虽然iea组织航空航天研究院正在研发新型的驱动技术,不过目前并不成熟。”
“莉莉博士,以星舰的航天能力,在星际航行的过程中,能够覆盖范围的半径大概有多远?”原晧宸似乎对这个问题抱有极为浓厚的兴趣。
“星舰及其搭载的火箭推进系统,已经可以全面超越第三宇宙速度(人造飞行器摆脱太阳引力,飞出太阳系所需要的速度,16。7km/s),如果我们能够再充分利用周围行星引力的弹射效应,则可以进一步加速。目前我们还在研究尝试利用太阳帆的能量对宇宙飞船进行持续加速的技术。“莉莉博士想了想,继续介绍道。
“莉莉博士的意思是,理论上,我们已经可以飞出太阳系咯。“原晧宸听到这里已经大概知晓了星舰的航天能力,便笑着说。
“你说的对,只是理论上可以。真正的难题是如何提供足够的资源,让宇航员在浩瀚的太空中持续存活下来。”莉莉博士补充说道。
“以星舰目前的航天能力,到达火星大概需要多长的时间?”原晧宸问出了自己目前最为关心的问题。
“到达火星的话,即使我们选择一条最优的路线,以最快的速度来计算,也需要将近三个月的时间。”莉莉博士经过了认真的测算之后给出了这个答案。
“将近三个月,比起十多年前美国nasa登陆火星所花费的时间足足缩短了8倍。”原晧宸暗自思忖着,这个时间对他来说是尚可接受的。
“看来以这个速度,等我们飞出太阳系,年轻的宇航员也已经变成胡渣大叔了。”原晧宸笑着对莉莉博士说。
“胡渣大叔?我想宇宙飞船上还是允许携带剃须刀的吧。”一旁的杜鲁尼克听到这里,摸摸自己的胡须附和道。
“没错,就目前来说,这确实是一个比较消极的事实。”莉莉博士似乎在思考什么问题,叹了一口气后继续说,“我们已经迫不及待地在推进着新一轮的航天动力技术革命。”
“无比期待你们的好消息。”原晧宸和杜鲁尼克笑着告别了莉莉博士。
。。。。。。。。。。。。
回到天体物理研究院后,原晧宸便根据iea太平洋组织目前的星际航行能力,开始思索和制定具体登陆火星的星际航行计划。
虽然火星探索的计划不可能由他这样一个新成员说的算。
但是,原晧宸却一直怀着一百分的热情,并做出各种努力以尽力促成这个计划。
“对于浩瀚的宇宙来说,我们人类当下的宇航能力确实太弱小了。“原晧宸思量着,这是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就目前来说,第一个飞出太阳系的人造航天器是于1977年9月5日发射的旅行者一号空间探测器。
旅行者一号空间探测器是目前为止距离地球最远的人造飞行器,也是第一个进入星际空间的人造物体。
2011年,旅行者一号空间探测器在先后顺利地借助了木星和土星的引力加速后,得到逃逸出太阳引力束缚所需的第三宇宙速度。经历了长达30多年的飞行后抵达了太阳系边缘与星际空间最后的交界处,并在随后的飞行中逐渐进入星际空间。
2026年,旅行者一号空间探测器电池耗尽,人类从此与之失去了联系。
而如今,估计旅行者一号空间探测器还在继续向银河系中心前进,不过,它再也回不来了。
长江后浪推前浪,近十年来,为了探索激波边界(太阳风在恒星间气体压力下减速的地带)和太阳风鞘(太阳风减速并且开始和星际介质相互作用的地方),人类又以更加先进的技术相继发射了两个太阳系外探测器:旅行者3号及4号。
按照目前旅行者3号及4号的飞行速度,再过约10年的时间,他们就会追上自己的老大哥。
但是,以上的航天探索仅限于无人空间探测器,而载人星际旅行则是一个令一般人根本无法想象出其难度的任务。
其中最大的难题就是火箭推进问题,包括动力持续时间问题以及燃料问题等。
举一个比较让人悲观的例子,在没有经历较大的技术革命前,以人类目前掌握的航天技术,理论上需要1万年的时间,且至少要耗费掉地球上已经产出的全部能量,才可以将人类送达遥远的半人马座阿尔法星。。。。。。
不过,万幸的是,就目前iea组织的技术而言,要满足原晧宸火星探索计划的需求还是绰绰有余的。
(未完待续)
第六十二章 明奇的研究成果
弗兰克与美国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交涉进行的似乎并不那么顺利,其间还受到了美国政府的干预,充斥着政治因素的影响。
将近一个月过去,iea(星际探索联盟)还是没有得到想要的资料。
据弗兰克透露,美国政府有意利用这些火星登陆的信息资料与iea组织进行科学技术置换,具体的条件尚处于谈判阶段。
这个层面的交涉暂时不是原晧宸需要考虑的,就交给iea组织的高层去烧脑吧,他就只好静候佳音了。
不过,在这段时间里,原晧宸在其他方面的研究倒是取得了一些收获。
原晧宸对过去一个世纪以来,所有成功登陆火星的探测器进行了一一核对。竟惊喜的发现,曾经有一个火星探测器在之前自己锁定的四个目标区域之一的周边成功登陆过。
“成功登陆的是中国在2045年发射的苍龙一号火星的探测器。”原晧宸看到这里,心中不禁涌起一股亲切感,“不知道是否可以通过中国国家航天局拿到相关的科研资料?”
原晧宸正思量如何与中国国家航天局沟通此事,忽然办公桌上的通讯器响了起来。
“你好,这里是天体物理研究院特别项目组,原晧宸。”
“中国佬,快来1号超级实验室,科学怪人对晧宸陨石有新发现!”说话的是杜鲁尼克。
“科学怪人,明奇博士?好的,我马上就过来。”
。。。。。。。。。。。。
iea太平洋基地,科学组天体物理研究院,1号超级实验室。
“晧宸君,很高兴又见面了。”
“铃木君。。。。。。”原晧宸刚刚进入1号超级实验室,就意外的发现了和他同期加入iea组织的日本科学家铃木。
“铃木君,今天怎么会有空来天体物理研究院?”
“晧宸君,我现在是生物生化研究院的成员,这段时间正在协助明奇博士的研究工作。”
原晧宸没有继续说什么,只是朝着铃木点点头,露出了然的表情。
“中国佬,你终于来了,你快来看看科学怪。。。。。。,不,明奇博士的研究成果。“杜鲁尼克在一旁兴奋地说道。
“一种类似趋磁细菌的原始超级细菌,陨石里面有它们活动的痕迹。”原晧宸第一次听见明奇博士开口说话,他的嗓音抑扬顿挫,语速缓慢,听起来透露着一股古怪的气息。
“明奇老师利用一亿伏特的高压电流电击陨石,陨石中磁铁矿晶体的分子结构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由此明奇老师判断出超级细菌的大致种类。“铃木在一旁认真地替明奇博士补充说道,”我们还通过超高清电镜扫描观察,发现了形态类似细菌或氨基酸、嘌呤、嘧啶等有机物质的生物化石,这些化石只有几百个纳米。也许是太过微小,所以之前的科学家都忽略了。“
“这都行。。。。。。”原晧宸心里暗暗惊叹道,没想到明奇博士这些古怪的科研手段竟然会奏效。
“类趋磁细菌是一类厌氧超级细菌,能够合成磁铁(fe3o4)纳米晶体,从而能够利用磁场来排列自身。磁铁晶体合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目前我们对此了解甚少。”明奇博士那奇特的嗓音再次响起。
“年轻人,你就是晧宸陨石的发现者?“明奇博士忽然看向原晧宸,眼睛里闪烁着幽冷的光芒,一阵上下打量。
“是的,明奇博士。”原晧宸被明奇博士这么盯着看,脑子里立刻浮现出杜鲁尼克描述的一些惊悚的事件,感觉后背一阵发凉。
“真是太感谢你了,你的发现对生命起源的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我将会全程参与这个科研项目。”
明奇博士的话让原晧宸颇为意外,但细细思量之后,又很能体会明奇博士的想法。
就如同自己,无时无刻不在期待着揭开浩瀚宇宙的神秘面纱。
明奇博士是生命科学的专家,关于地球生命的起源,一定是他最为期待揭开的谜团。
“生命起源是一个亘古未解之谜?是怎样产生的?在中国两千五百年前的春秋时代,老子在《道德经》里写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意思就是地球上的生命是由少到多,慢慢演化而来。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祖先,这个祖先就是一,而这个一是由天地而生,用现在的科学观点来描述,就是由无机界所形成。。。。。。“
明奇博士竟然能够熟练地引用老子的观点,并侃侃而谈。这让原晧宸觉得十分意外,对这科学怪人也萌生了些许好感。
生命的起源应当追溯到与生命有关的元素及化学分子的起源。
因而,生命的起源过程应当从宇宙形成之初、通过所谓的“大爆炸”产生了碳、氢、氧、氮、磷、硫等构成生命的主要元素谈起。
在星际演化中,某些生物单分子,如氨基酸、嘌呤、嘧啶等可能形成于星际尘埃或凝聚的星云中,接着在行星表面的一定条件下产生了像多肽、多聚核苷酸等生物高分子。
而这些生物高分子最终在地球上形成了最原始的生物系统,即具有原始细胞结构的生命。
但是,就地球上最早的有机分子起源来说,目前科学界有两个主流的观点:宇宙生命论及化学起源说。
即地球上的原始生命或有机物质究竟是源于宇宙,还是在地球上经过漫长的岁月的化学反应自发产生的。
二十世纪以来,人类用天体物理的手段,在地球之外探测了近百种有机分子,像甲醛、氨基酸等。
其中两种天体可能与地球上的生命有关,它极可能给地球带来生命或者有机分子。
一个是彗星,另一个就是陨石。
这两类天体里边含有大量的有机分子,比如把一些彗星称为脏雪球,它们不仅含有固态的水,还有氨基酸、铁类、乙醇、嘌呤、嘧啶等有机化合物,生命有可能在彗星上产生而带到地球上。或者在彗星和陨石撞击地球时,由这些有机分子经过一系列的合成而产生新的生命。
当然,对于这种观点,科学家还要解决两个致命的问题。
一个是天体之间交流需要成千上万年,生命是否能在宇宙中进行长期的迁移?还能不能够存活?第二是长期滞留在真空里面,暴露在这种大量的宇宙射线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