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夏天,贝尼特斯想签下荷甲金靴库伊特,费耶诺德俱乐部当时开价900万英镑左右,而囊中羞涩的利物浦却只能掏出300万,余下的钱需要贝尼特斯率队杀入欧洲冠军联赛小组赛才能获得。
可是,冠军联赛小组赛9月才开打,那时转会市场已经关闭,穆尔斯无奈之下,便将自己的房产抵押给银行,才为贝尼特斯筹集到了买库伊特的钱。
这件事坚定了穆尔斯先生出售俱乐部的决心,他将出售一事交给了里克…帕里,后者最后推荐了来自美国的乔治…吉勒特。然而这位老兄手里的钱不够。因此又拉来了生意合作伙伴汤姆…希克斯。
这俩人都在美国有各自的球队。帕里也正是看中了这一点,并说服穆尔斯将俱乐部出售给他们。
穆尔斯先生若能预见将来发生的所有事情,估计他宁可继续用房产抵押也不会请来这两位美国瘟神。
2007年前后,美国资本慢慢涉足英超,曼联首当其冲被美国大亨格雷泽收购,因为高筑的债台已经压得俱乐部不堪重负。
曼联队球迷一直没有放弃过“反美”,因此,当美资进入安菲尔德时。利物浦球迷也是大为不满的。
不过,利物浦俱乐部倒是担心美国人能否理解英格兰的足球文化传统。
在2007年初,两位美国老板完成了对利物浦的收购。
在当时,美国老板之一的吉勒特话比较少,记者问了半天也没问出什么,大体是很职业很得体的车轱辘话。
而作为吉勒特合伙人的希克斯则不然,他说得很漂亮,比如在斯坦利公园兴建新球场,每年为俱乐部签下三四名顶级球员等。
希克斯说话条理清晰,虽然有很多用词不够严谨。但可以看出他是个脑子很快的人。
穆尔斯先生基本是老套路,也就是讲讲现在的他无力再带利物浦有更大进步。希望美国人可以完成他的心愿之类。
《回声报》是英格兰默西赛德郡的第一大报,在足球方面,则有着利物浦队以及埃弗顿队第二官方媒体的美喻。
一般来讲,俱乐部但凡发生重要的新闻事件之前,都会在《回声报》散布一些小道消息,一来探探民众的反应,二来也算是预热。所以,《回声报》也成为了诸多媒体关注利物浦队的途径之一。
在收购成功后的当天,安菲尔德举行了新闻发布会,宣布吉勒特和希克斯正式入主利物浦俱乐部。
《回声报》头版照片上的这几个人分别是吉勒特和希克斯各自的亲信,他们在半年后将成为不共戴天的死敌,从而展开内斗。
在发布会上,吉勒特和希克斯共承诺了四点:
1每个赛季为贝尼特斯提供2000万英镑的转会费。
2球票会涨价,涨价的钱将用于新球场建设。
3新球场的冠名权将被出售。
4两个月内,新球场将开始动工。
两年多后再看这段文字,便会发现有很大的逻辑漏洞:第1点说给贝尼特斯的2000万英镑转会费,其实有一多半都是依靠出售球员获得的。
另外,第2和第3点的实施都必须取决于第4点是否成立。
于是,最后的结果是新球场没建成,冠名权没出售,但球票却涨得很离谱
2007年6月3日,利物浦建队115年纪念日之际,利物浦的新球场计划发生了转折。
早在1892年,因为安菲尔德的租金问题,埃弗顿俱乐部闹分裂,利物浦由此诞生。
现在,利物浦又因为球场问题走到了十字路口。
埃弗顿一直有想和利物浦共用球场的想法,但是利物浦死活不答应。
吉勒特和希克斯其实是很想采纳埃弗顿的建议的,他们觉得这样可以大大节省开支,在新球场建设延期前,两位美国人还专门让《回声报》发了篇《利物浦与埃弗顿共用斯坦利公园球场》的文章,以试探一下球迷,主要是利物浦球迷的反应,后来看到球迷言辞激烈,还是决定把工期延长,他们找的借口很是高明――“希望可以得到报价更高的融资方案”。
利物浦队球迷以为美国人真是为俱乐部考虑,所以多数人还是持观望的态度,但就在新球场停工的第二天,斯坦利公园球场出现了灵异事件。
正值夜晚11时左右,许多工人在斯坦利公园看到了一位老人的背影,他穿着利物浦上世纪50年代的训练服,冲着新球场失望地摇头。
不一会儿,便有人认出这位老人是已故利物浦名帅比尔…香克利,人们纷纷跑上前去,但老人缓缓地走开了,再不见踪影。
这一事件被媒体解读为香克利对安菲尔德老球场的留恋,他并不想球队迁往斯坦利公园。
新球场计划无限期延期的那段时间,利物浦队在欧洲冠军联赛上高歌猛进。
贝尼特斯执教三年,两度将利物浦带入冠军联赛决赛,多少冲淡了新球场停工给球迷带来的失落感。
到了夏季转会窗开放时,俱乐部接连签下了托雷斯,巴贝尔和贝纳永等强援,贝尼特斯与美国老板进入蜜月期。
可是,这段美好的时光只持续了九个月。(未完待续。)
995 美国大忽悠
贝尼特斯在2007年暑假签来了一票球员,可是新赛季战绩一般,联赛中不温不火,冠军联赛小组赛前三轮仅积一分。
随着阿格重伤,贝尼特斯再度向美国老板伸手要钱买人,结果被拒绝,贝尼特斯心情不佳,便到新闻发布会上发泄。
记者:“你觉得1月能拿到多少转会费?”
贝尼特斯:“我只能像往常一样训练和指导我的球队。”
有人又问:“你现在有引援的目标吗?”
贝尼特斯道:“我只能像往常一样训练和指导我的球队。”
还有记者问:“你的长远规划是什么?”
贝尼特斯道:“我只能像往常一样训练和指导我的球队。”
记者察觉到了问题:“有什么让你不满吗?”
贝尼特斯道:“我只能像往常一样训练和指导我的球队。”
有记者不甘心地问:“你还有什么话要说吗?”
贝尼特斯道:“我只能像往常一样训练时自导我的球队。”
贝尼特斯耍着孩子脾气,一连说了十多次“我只能像往常一样训练和指导我的球队”,吉勒特和希克斯听闻贝尼特斯如此,不禁大惊,赶忙在《回声报》上发表声明。
第一份声明为:“我们在今夏转会市场上投入了大量资金,在接下来的两周里,球队要面临几场重要比赛,必须全力争胜,现在谈论冬季转会为时太早。到了12月。我们会坐下来与主教练好好谈谈这个问题。”
第二份声明说:“今天出刊的报纸上谣言很多。但我们觉得没必要对此多说什么。我们打了些漂亮仗,可是还不到知足的时候。星期三晚上要打波尔图,而后又是博尔顿和雷丁:几个星期后,马赛和曼联将是更大的考验。我们和里克…帕里都计划着在12月中旬跟拉法深入探讨关于球员补充的问题,现在还不是时候。”
看过了两篇不痛不痒;套话连篇的声明后,利物浦队球迷开始了集会游行,从披头士的卡文酒吧出发,到安菲尔德球场。人人手执“我们相信拉法”的标语。
贝尼特斯见好就收,立刻与美国佬和解,并且要来了600万英镑左右的转会费――后来他用这笔钱签下了斯科特尔。
到了2007年的冬天,对于利物浦的美国老板,已经有人产生了质疑,而且是来自利物浦当地的《回声报》。
头版文章是《回声报》王牌记者托尼…巴雷特的手笔,他首先质疑了利物浦两位美国老板之所以让新球场停工,是因为他们根本没有钱――他们收购利物浦俱乐部其实只花了1。5亿英镑,其他的钱都是借的,并且预言这笔来自苏格兰皇家银行的贷款将把和利物浦逼向死路。
对于托尼…巴雷特的观点。人们大多是将信将疑的,毕竟美国人来了还不过十个月。虽然现在和贝尼特斯闹了点误会,但从大的趋势看双方正在合解。
如今两年过去了,再翻出老托尼的文字,可以说他完全预见到了未来所发生的一切,分亳不差!
在此之后,贝尼特斯与美国老板之间的关系势同水火。
美国老板也认为贝尼特斯在球迷心中的地位太高,能够制造的影响力太大,不利于他们掌控,因此产生了换帅的念头。
他们将想法付诸行动,联系的第一个换帅对象是克林斯曼。
并且在媒体前承认了此事。
时至今日,还是没人能明白,希克斯为什么要在大庭广众之下承认这件事。
是的,之前利物浦队主帅确实和主席之间就转会问题发生了一点摩擦,但随着贝尼特斯公开示弱,此事就应该画上句号了。
希克斯偏偏又重提此事,这就很是问题了。
不过,希克斯也是振振有词:“谁都不清楚拉法会不会因为那次误会而走人,我是说,有其他俱乐部确实想要他。更何况,我们与克林斯曼的会晤仅仅是私人之间的聚会”
希克斯在美国德克萨斯的家与克林斯曼的家紧挨着,在希克斯没有投资利物浦之前,他们就认识。
不过,希克斯所说的“私人聚会”却是谁都不会相信的。
利物浦俱乐部CEO里克…帕里也参与了两位老板与克林斯曼的会晤,只是帕里的嘴相当严,没有向贝尼特斯透露过丝毫这方面的信息。
随着希克斯的这次多嘴,贝尼特斯和怕里开始交恶。
“克林斯曼事件”在球迷中引起了轩然大波,利物浦队球迷又组织了大规模的反美游行。
利物浦俱乐部历史上的传奇射手伊恩…拉什在《回声报》上撰文,直接指出:“希克斯关于克林斯曼的言论,在美国的圈子里也许没有什么,可在英格兰是无法接受的。尤其是利物浦,矛盾必须在内部解决,更为重要的是,请给主教练足够的尊重!”
2007…2008赛季,利物浦队的冠军联赛之路相当坎坷,小组赛前三轮仅积一分,接着贝尼特斯的球队大开杀戒,后三轮轰入16球晋级,淘汰赛上先后灭掉了不可一世的国际米兰和生猛的罗马后,半决赛再遇如日中天神魔难阻的皇家马德里!
利物浦先打主场,希克斯和吉勒特非要到安菲尔德观战,经过安全评估,球场保安部告诉两位老板最好不要来,因为球迷实在很反感他们。
不过,希克斯和吉勒特还是在贵宾包厢里看完了整场比赛。
是役,利物浦以3:4主场输给了皇家马德里,做客伯纳乌则是以惨败而归,栽倒在决赛门外。
吉勒特和希克斯执意要来安菲尔德观战,并非他们有多在乎利物浦的战绩,乃是他们想拍摄一部专题片。
该片主要用于吹嘘他们在利物浦的投资,以此来吸引更多的资金,同时也将作为他们出售在美国本土的冰球队,棒球队时投放的宣传广告。
中场休息时,两位美国老板带着拍摄人员闯进了主队的球员更衣室
秦雄在了解过去两年安菲尔德发生的内幕时若有所思,跟皇家马德里有关的事情,他并不可能记住所有,但有些重要时刻的比赛他还是记忆犹新的。
他没有想到在那场如此关键的半决赛中,利物浦在中场休息时居然会被自己人所干扰!
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传闻当年在伊斯坦布尔,中场3:0领先的AC米兰众将开启香槟提前庆祝夺冠(未完待续。)
996 前途未卜的红军
利物浦两位老板之一的吉勒特一直力挺CEO帕里,而希克斯和贝尼特斯对帕里的不满却由来以久。
这四人形成了两大阵营,但阵营的基础极不牢靠,其实希克斯是最典型的墙头草,他要比吉勒特还反感贝尼特斯动辄就在新闻发布会上像个孩子一样哭诉的行为。
贝尼特斯在2008年夏天想买巴里,帕里忙活两个多月都没结果,最后整来个罗比…基恩了事。
小基恩好歹也是托特纳姆的队长,可偏偏到了冬季转会时就被卖回白鹿巷,先前人们以为是贝尼特斯对他迟迟未能融入球队的惩罚,后来才知道美国老板需要那笔转会费来偿还银行贷款。
还有小将阿格的续约,闹了三个月依旧僵持不下。
吉勒特的性格较为温和,他主张“无为而治”,将俱乐部重新拉回前主席穆尔斯的老路上。
这样的经营模式虽不会赚得大钱,但起码也不会整日被人戳脊梁骨,为此他一直袒护帕里。
利物浦的内讧在2008…2009赛季贝尼特斯续约一事上最终爆发,美国佬对西班牙人再三拒绝续约火冒三丈,而贝尼特斯则有他自己的算盘,在俱乐部的内讧中,他需要取得更多权力――这也是美国老板所无法忍受的。
就在2009年初春,利物浦队在冠军联赛淘汰赛上远征伯纳乌,美国老板已暗暗制定好兵变计划,一旦贝尼特斯在皇家马德里那边有个三长两短,凶狠的铡刀便要迎头落下,可拉法还是凭着在伯纳乌全身而退的战绩而逢凶化吉。
这情形很像2007年12月贝尼特斯率队做客马赛,如果利物浦兵败。在冠军联赛小组赛上出局,也许那时克林斯曼就得以入主安菲尔德。
这一次,在对皇马的比赛之前,美国佬也找好了贝尼特斯的继任者――肯尼…达格利什,然而利物浦昔日“国王”一眼就看穿了美国佬假惺惺的面孔,直接表示自己对重出江湖不感兴趣。
党派相争。终究会有牺牲品和替罪羊。
希克斯与贝尼特斯一派从伯纳乌平安归来,甚至是带着做客进球的略微优势“得胜”凯旋,灰头土脸的吉勒特将贝尼特斯续约不利,新球员签约不及时的责任统统推到了帕里身上,结果后者不堪重压,公开声明自己将会在该赛季结束后离职。
帕里的离职很有喜剧意味:吉勒特和希克斯想联手搞掉贝尼特斯,结果反被倒打一耙,他们立即蹿回各自阵营演戏,吉勒特施压让帕里赶紧滚蛋。希克斯则不停地安抚贝尼特斯那颗受伤的心。
帕里太善良了,善良到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