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改变了大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他改变了大明-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卫所军户,国初便有近两百余万正兵与军余,如今已是逃亡过半,实数不过几十万而已。太祖曾言:吾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我大明如今却是养农奴几十万,边镇粮饷大半依赖北地民运粮。民运粮从前是赋役并举,千里运粮全靠民户,运粮户破家者十有八九,以致田地荒芜,百姓逃亡者甚众;如今改征折色,北地夏秋征税时粮多银贵,百姓不得不贱卖粮食,被粮商盘剥,九边军士又苦于粮贵银贱,朝廷对此残民困军的弊政却是束手无策,长此以往,社稷倾覆只在旦夕之间。

    你也知晓,朕整治兵杖局的事,整治之前,他们做的那兵器能上阵杀敌么?朕不是不信你们近侍,朕清楚,工部的那些文官们,贪腐比之内廷实属半斤八两。内廷朕整治一番尚且有点效果,工部那边,朕实在懒得多作指望。

    我大明账面之兵近百万,然而处处都是虚冒占役之弊,实数也不知有没有六十万,这几十万人中,普通军士都是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各处官吏偷工减料以致兵丁手里的武器盔甲大多都不堪用,这些弱兵平日少有操练不说,大部分时日还要被朝廷和各级官僚肆意役使,这些人能有几个愿意为腐朽至此的朝廷卖命?用他们打打顺风仗,对付武器盔甲皆不精的流民与弱些的土司还好,面对东虏这等兵甲皆利训练有素的强敌,实在莫要多作指望。

    我大明能上阵与东虏搏杀的不过是一些武将豢养的家丁,全部加起来也不知有没有六万,这几万家丁还要分散布防到天下各要害处,靠这样的军队,别说复辽了,他们能挡住本部百战精兵至少六万的建奴么?

    如今大明一败再败,辽事靡费一日超过一日,朕得了前代宝藏还能支撑两年,可之后呢,无非是一再加征,官逼民反罢了。

    一些流民兴许成不了事,可朝廷无钱之后,官军也投了流贼呢?我大明军士生活之贫困可谓历代之最,估计也后无来者了,闹饷哗变之事,从世庙那会就越来越多,今后只会更甚。即便官兵不投贼,生活无着也会大肆劫掠百姓,以至流贼越剿越多,社稷倾覆也在旦夕之间。

    衰世需变法,可皇祖不能明察秋毫,张文忠的变法,早已人亡政息。何况张文忠也不过是修修补补,不敢触及根本。

    朕观近年来的旧档,北地旱灾,也是一载多过一载。锦衣卫报告称各地流民也是一日多过一日,西北尤甚。

    大明朝的江山传到朕这里,内忧外患天灾人祸,都快齐了,你说朕心里能不苦么?”

第5章 5。大明要完(2)() 
后面的话,已经不用再说了。朱皇帝的话,说起来是洋洋洒洒一大篇,还夹杂一些新词,但通篇的意思其实就八个字——大明要完,朕心里苦。

    王安是进过内书堂的,文化水平比起一般的秀才都高,自然是能听懂朱皇帝在说什么的,换魏忠贤那就是鸡同鸭讲了。此时,这位隐隐要成为内廷第一人的太监却是惊骇得说不出话来。

    原本,王公公以为,大明只是遇到了一点风吹草动,江山社稷还是稳如泰山的。现在听朱皇帝这么一说,结合从前的经历以及自己这段日子在司礼监参与政务的所见所闻,他发现大明搞不好还真就如朱皇帝所说的一般,可能真就是条四处漏水的破船,稍微思考了下,这个老太监一瞬间就从一个亲东林党的死太监变成了一个潜在的大明要完党。

    到现在,王公公才隐约发现,朱皇帝那么重视宿卫禁军大动作扩军的原因。他也不由有些惶恐。这天下真的要乱了么!?

    头上的血已经止住了,但是王安却发现自己却更加惶恐了,想说点什么,却不知道该从何说起,朱皇帝描绘的未来实在是太可怕了!

    “朕和大伴说了这么些话,不是朕失去了中兴大明的信心,只是要告诉大伴。如今时局艰难,大明已经临近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朕有信心渡过这一关,为了延续我大明的江山社稷,朕什么事都干得出来!就算是宗亲勋戚,在朕眼里,也是无人不可杀!”

    皇帝这话杀气腾腾的,王安听了后更是大气都不敢出一下,皇帝的言外之意很清楚,宗亲勋戚挡了他的路他都会杀,太监这种家奴就更不用谈了。

    “朕信得过的人不多,大伴可不要让朕再失望。大伴结交的那些外臣,有几个确实不错,只是话说得响亮的人未必就是好官,他们口口声声要驱除邪党,还要除恶务尽,这是不错的。可他们做到言行一致了么?朕可没见他们在清理门户上有什么作为,与他们走得近的一些官反倒是接二连三地举荐李三才。李三才此獠,枉顾事实强说皇祖身体无疾,以皇祖不上早朝之故诽谤君父,不过说过几句漂亮话,办过一个贪腐大案,便在士林中有了不小的清誉。皇祖身子如何,大伴自然是知晓的。皇祖也是太过看重士林的看法,硬是忍着恶气将此无君无父之辈放在漕运总督任上那么多年。朕听闻,此獠在任上大肆贪污收受贿赂,积聚家财恐怕百万不止。在朕看来,所谓东林君子,好官是比他们嘴里的邪党稍微多一点,然而也强不到哪里去。他们如今的作为,无非是排斥异己,结党营私罢了!”

    王安闻言不由哆嗦了一下,随即感到一阵庆幸,皇爷这是饶过他这一回了。

    从狂喜中恢复过来后,王公公开始思索朱皇帝和他说过的话,他发现皇帝这是十分肯定地觉得全天下的官大多都不是什么好东西,也摆明了要拿李三才开刀,皇帝对李三才的评价都是无君无父了,还说他家财百万不止,这人的下场还能好么?而杨链那几个人都被皇帝打上结党营私的标签了,他再去和他们勾结在一起那就是作大死了。

    回忆了下,贫苦出身的他,在挣扎了一番了后,算是勉强认同了朱皇帝的看法。王公公很清楚,这大明朝的官确实没有几个好东西,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人被逼得要自宫进宫。去岁内廷原本计划新招募三千阉人入宫,却被朱皇帝大笔砍掉了三分之二,然而报名的居然有两万人之多,听说皇宫大幅缩减了招募的名额,居然在京中聚众鼓噪,还是调动兵马司的军队才弹压了下去才没闹出乱子。日子过得去的话,谁愿意割了进宫或者把自己家的子侄割了送进皇宫呢,可见这大明的民生是有多艰难了,这份艰难显然主要是吏治不靖造成的。

    看着依旧跪在地上大气都不敢出,想说什么,却始终没说出口的王安,朱皇帝语气冷冽地说道:“大伴,你莫会错了意。朕暂时还不想动李三才。压着没给熊廷弼辽东经略的职位,也不是朕在犹豫。”说着他摆了摆手,“好了。你也跪得够了,再有下次,可莫要怪朕不念旧情!”

    王安退下,处理完了伤口之后,就匆匆地去和提督东厂太监沈荫打了个招呼,要了一批番子,并下令让家人去唤汪文言来他府上。

    按照惯例,提督东厂太监一般都兼着个司礼监秉笔的职位,他的地位自然是要高于普通的秉笔太监,一般情况下,地位也是仅次于有着内相之称的司礼监掌印太监。不过,内廷里的地位并不是完全看官职,与皇帝的关系才是硬道理,王公公是内廷东宫旧人里头的第一人,是看着皇帝长大的老资格,与皇帝的关系不是他沈荫可以比的,王安又是下一任司礼监掌印太监的最有力的竞争人选,权重如东厂厂公也是要卖他面子的,而且这事背后是皇帝默许的,东厂也不敢不卖王公公面子。

    王安借沈荫之手对东厂的人下达的命令非常明确,今日就要看到汪文言的尸首。汪文言这个胥吏出身却能成为东林智囊搅动朝局,已经不再是昔日的小角色的家伙,他的下场已经不用多说。

    东厂的番子们办事效率很高,回到自己在紫禁城外的府邸,王安就看到了汪文言的尸体。

    “丢到城外乱葬岗里,埋了吧。”

    东厂的番子们得令,很快就退下办事去了。

    事情办完了,王安的心绪却是久久不能平静,对汪文言这个他落魄的时候刻意巴结上来,又为他出了不少主意的人,王公公其实是觉得有些可惜的,只是要杀此人的是皇帝,他可不敢在这事上有所隐瞒,皇帝对他的信任已经大打折扣,汪文言也好,李三才的事也好,都是皇帝对他的考验,虽说,朱皇帝只是说了汪文言该死,没有真下命令一定要这人去死,但王安如果狠不下心杀了汪文言,或者走漏了风声让李三才有所准备,下场是可以预见的。

    汪文言的事,还有昨日廷议上的消息,让王公公很清楚,朱皇帝手上还有一套就连他都不知道的情报系统,一想到自己平日里的一举一动皇帝都是一清二楚的,他就感到有些毛骨悚然,再一次真切地体会到了什么叫伴君如伴虎。上一次让他有这种感觉,还是在去年办完了先帝的丧事,朱皇帝干脆利落地把李康妃赶出乾清宫之后,便喊齐了内廷二十四衙门的大小头目,让他们这些内廷大佬参观军士们把兵杖局的上上下下的管事杖毙了大半的时候。

    皇爷虽还是弱冠,不过天资之高,手段之酷烈,我朝帝王之中,大抵也就太祖与成祖可与之相比。皇爷对朝廷弊政知之甚深,对百姓疾苦也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有君如此,大明中兴有望,实在是百姓之福啊。

    只是,这样不好糊弄的皇帝,对我等阉人和满朝文武,就不是什么好事了。

    有些大逆不道的想法冒出来后,王安却是自嘲地笑了笑。

    我这样的阉人,富贵也是皇爷父子赐下的,大明的江山乱了,我也不会有好下场,此时惟有为皇爷尽忠才是正理。若是皇爷中兴大明,我说不定也能青史留名哩!

    再说了,真背叛朱皇帝,王安也不敢,他可是意识到了朱皇帝安插了人在他身边,他非常清楚,自己要是有什么异动,下一刻脑袋就会搬家。

第6章 6。科学思想() 
搞定银子的分配问题之后,把奢安问题摆到台面上讨论之后,朱由校同学总算是松了口气。

    最近研究了一阵子的资料,通过外星大佬给的技术帮助下,初步了解了下基层,他发现自己以前很多有关大明的想法都是错误的。比如商税和税收货币化等问题,网上的言论就显得并不靠谱。

    这让朱由校同学发现,自己对大明的问题在哪里,都不够深入细致,他深知这样做出的决策难免会有问题。为了避免自己搞出一堆想当然的政策,决定要先对大明的各种问题搞进一步的摸底调查。

    在调查的同时,朱由校也没闲着,作为一个工业党,相对于权谋,他更喜欢用工业实力碾压对手,很自然地就决定首先要为发展科技打下基础。

    他登基以来一直在学着处理政务,除开下令金尼阁等传教士带着他们从欧洲搬来的7000多本书籍进京,并下令差人学习拉丁语与传教士们一同翻译那些宝贵的书籍之外,朱皇帝好长一段时间都没有把计划中在大明传播科学知识这事落到实处。

    为了向大明传教,天主教也是下了血本,他们早就发现了,大明的士大夫明显和其他国家的那些妖艳贱货不一样,他们以前那套忽悠人的套路在大明不大管用,天主教还发现,大明的上层人士很多都喜欢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天主教也只得投其所好,派来学者型的传教士并不断地带来西方知识。

    欧洲并无工业时代前最廉价的纸张竹纸制造技术,他们的纸还是有点昂贵的,西元1618年金尼阁从欧洲启程带来的这7000多本书籍可以说已经相当于一个规模不小的图书馆,他带来的书籍和仪器本身的市价金尼阁自己估计超过1万金币,另一时空1938年,北平天主教堂整理藏书楼时发现了这“七千部”中残余的数百部,其中就有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和开普勒的哥白尼天文学概要等重要的科学典籍。

    朱由校以前读过一些明史类的文章,对另一时空明末这场翻译运动由于得不到足够的支持,又被战争和满清高压统治打断感到尤为可惜,登基后就立即知会徐光启联系传教士们带着书籍进京,并安排在京的传教士们充当教师,教授他筛选选出的语言天赋不错又肯努力上进的孤儿学生们,让他们学习拉丁语和其他欧洲语言。

    现在有了外星大佬的资料,朱皇帝倒是不再太看重传教士带来神学书籍居多的这一堆玩意,以外星大佬的能力,搜集到语音文字资料库后翻译也不存在难度,自然不再需要大量的翻译人才,后续的投入也就没有了,他现在只需要不多的懂得欧洲语言的人才,维持交流需要就够。

    对于被自己召集到京师来的这些西学爱好者,朱皇帝虽说没有之前那么看重,但也不至于放弃。

    进入四月,这帮人齐聚京师之后,朱皇帝很快召见了他们中名望最高的徐光启。

    徐光启是晚明西学东渐的代表人物,除开儒生身份,还是个水平不低的科学家和农学家。前年徐光启自请练兵于通州,不过一直都没有得到朝堂上真正的支持,粮饷和器械都不足,只练兵了几千人,从去年年底开始就一直因为觉得才能无法施展而请求退休。

    朱皇帝自然是不会把这么一个大才给丢回松江府去的,也不会把练兵这种事交给他一个军事爱好者去办,在朱皇帝眼里,大明的文人中包括后世某些人吹出来所谓长于兵事的孙承宗在内,都是书生不知兵事水平的,他没有同意徐光启的辞呈,直接调拨了更多的资源,让他去搞育种研究,外带培养一些农学人才。

    例行公事的问候过后,朱皇帝开门见三的说出了自己的意图。

    “徐先生,朕今日召见,所为者,西学。”

    “微臣愚钝,还请皇上明示。”

    “朕以为,西学之精要,无非物理。说文曰:‘物者,万物也。’,物理即万物之理。物理之学非泰西独有,先秦诸子所著中亦有所涉。自先秦以降,我华夏之学言及物理则脱不开性命,而泰西亦是如此,只是双方性命之学存在差异。”

    中国古代物理这个词出现得比较早,大致上和西方的古代物理一词含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