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始的时候,熊廷弼是按照大明的老套路,准备搞个大捷出来。他很清楚,朝堂上的诸公需要大捷,他作为辽东经略也不反对制造一个大捷,然后大家就你好我也好了,反对这个事,是挺招人恨的。
不过,在长山岛之战开始后不久,熊廷弼就突然翻脸了,说此前的战报有问题,他已经上奏天子,还要派人再去核实。
梁之垣本来以为事情已经稳了,发现事情有变之后,不由急了,找上熊廷弼问道:“熊经略,前番你已经点头,为何又突然变卦?”
他没想到,熊廷弼这会却是突然翻脸。
“你是在质疑本官行事?”
“下官不敢,下官不敢。”
“此事锦衣暗卫已经上报皇上了。你不会不知晓,让人闻之色变的暗卫吧?”
梁之垣闻言顿时就呆了,沈有容身边有皇帝的人?
“实话告诉你,本官身边也有暗卫,本官甚至不知晓他是谁。”
惊天大黑幕两连击之下,瞬间就把梁之垣吓傻了。
熊廷弼当然清楚,皇帝在这事上的态度,先前他没有反对那份报捷,不过是皇帝在故意挖坑,默许了制造矛盾迷惑后金方面的做法,现在皇帝突然改了主意,来了密旨要求他把镇江大捷给推翻,他当然只能照办。
于是,没有管梁之垣是如何被吓得魂不守舍,熊廷弼在按皇帝的要求,派了人去查证,称镇江之役战果只有几个真鞑,算上后来扫荡的战绩也只有一百多汉奸。
说起来,古代往往喜欢虚报军事数据,往夸张里扯淡本方兵力,还是不管王朝出于什么状态下都普遍存在,都以为能恐吓敌人;而以文学手法虚报战绩,往往是王朝越腐朽越常见,试图用这样的手段维持民间的信心。
对这样的做法,朱皇帝并不认同。
别人都和你打起来了,还能不知道你的家底,虚报兵力数据除了显示自己的虚弱还有什么意义?弱渣王朝玩一玩也就算了,一些强盛时期的也这么玩,就让他很不理解了。
至于虚报战果,一次或许有点用,最后往往搞出歼敌十亿转进小岛之类的笑话,这样到底有什么用,打赢没打赢大伙们心里还能没点数?
在他看来,于军事行动的数据上做假,只会败坏朝廷和军队的风气,透支朝廷的公信力,还可能影响赏罚公平,基本上没有任何正面意义。
沈有容说可以报捷的时候,当然不是向文官们报捷,而是向监军太监吴怀恩报告。
不过其实并没有这个必要,朱皇帝老早就知道结果。
本来他还一度以为活捉不了莽古尔泰,现在得到了一个大惊喜,那自然是再好不过了。活的八旗旗主,其政治上的意义显然比一颗人头大得多。
和沈有容商量过后,朱皇帝让沈有容把战报如实上报,运筹帷幄的功劳分了熊廷弼和陶朗先一部分。
这样上报,当然是有多方面的的考虑的。
朱皇帝觉得,提振人心士气完全是没用的,就大明的军队这副鸟样,士兵们都饿着肚子,搞虚的根本没用,提高待遇才是硬道理。不把捷报搞得太夸张,也是免得大明那帮对军事一无所知的,看了这捷报,就觉得他上也行,然后就嚷嚷着要把后金一举荡平。
从沈有容个人工作方面出发,他目前还是归登抚陶朗先和经略熊廷弼节制,总要给上级领导点面子。
熊廷弼在这事里也有出力,朱皇帝要他龟缩在广宁,会引得大明那些对军事一无所知的文人大喷特喷,总要多给点战功让他坐稳位子,免得有人总想搞个大新闻,把熊经略给换下去。
即便是如实上报,也是不得了的大捷。这回可不是抓住了几个认了鞑子祖宗的汉奸,而是实打实的大捷。东虏四大贝勒之一的正蓝旗旗主莽古尔泰,外加一千两百真鞑和八百汉奸,自身损失仅仅是因为操船失误淹死了几个士兵,这可是东事出问题以来,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大捷。
正式的捷报传来的时候,官员们甚至让报告的驿卒刻意在人多的地方经过,大声宣读捷报的简要内容。
“大捷,辽东大捷,生俘虏酋爱子莽古尔泰,歼敌两千!”
对于这样的大捷,内阁的意见,当然是要重赏,几位大学士一致提出要准备搞个献俘礼。
献俘礼属于非常庄严的国家大典,一般只会在胜利班师之后搞,朱皇帝觉得这点胜利真没必要搞献俘,等到新军训练成功,以后明军只会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近些年他唯一认同的一次献俘礼,只有万历二十七年的援朝战争胜利那一次。
“东虏可曾被剿灭?”
他一句话就把献俘这事给堵回去了,像另一时空天启二年,杀死奢崇明的几个部将,再搭上一个刁民徐鸿儒,搞出来的那样的献俘礼,只会让人觉得可悲。
这样提振士气的大捷,自然让很多人都谈论起了对于沈有容的封赏,甚至有文官开始认为可以封爵,以鼓励武将死战。
很快更多的文官就把提封爵的喷了回去,他们的理由看上去也很充分,大明多少年没给武夫封爵了,怎么能破坏成例,这个战功是不错,但离封爵还远得很,李成梁砍了那么多脑袋,不也才封了个非世袭爵位。
文官们打压武夫完全是出于习惯,朱皇帝也不认为沈有容这点功劳就可以封爵,当然不会同意现在封爵。
这个大捷,还需要兵部进一步的确认,所以封赏的问题,当然得放一放。
朱皇帝已经把这次大捷的真相如实地披露,告诉大伙们这次完全是谋略的成功,聪明人都应该能明白,大明依旧不具备消灭后金的实力。
不过大明朝永远不缺的就是一帮什么都不懂,偏偏还喜欢对军事指手画脚的文人。大捷的消息传来后,希望尽快进兵将区区后金一举荡平,这样的意见再一次在朝野内外正在酝酿发酵。
唯一让朱皇帝感到省心的是,内阁清楚皇帝并不着急进兵,再加上收获了一次大胜后他们面对的政治压力减小了许多,再加上没有财政赤字问题困扰,他们没有冒进的需要,已经到任的兵部尚书王象乾又是个只求无过的老滑头,对明军有着足够的了解,更不会主张进攻,皇帝和几位大佬达成了共识,这帮人的意见自然是也只能是个意见。
不过为了堵住这帮人嘴巴,在熊廷弼和内阁的强烈要求下,京营省下来的两万兵的粮饷,被大笔一挥给了辽东,让锦州外围的广宁地区,兵额达到了十六万。
而后金方面,吃了这么一个大亏之后,很快彻底收缩了防线,将辽南沿海的居民全部后撤,提前把迁界禁海搞了出来。
第75章 7。封赏()
战事告一段落之后,东江镇的组建也随即被提上了日程表。
到了七月下旬的时候,算上改造原有的火绳枪,兵杖局终于赶制出四千多只遂发枪,并全部列装部队。
在七月的时候,朱皇帝下达了命令,组建了个临时性质的编制中队,以孙祖寿为第一中队队长,李卑为副队长,贺虎臣为第二中队队长。
这几个月的训练中,新调入的武将孙祖寿和贺虎臣表现出色,分别获得了统领一个暂时命名为中队编制2200人的资格,李卑表现突出,也获得了一个副队长的职位。
经过一个多月的强化训练,勇卫营第一批老部队,初步训练已经全部完成,随时可以调到东江,补充进新军。只不过,东江新军的组建,今年算是没戏了,辽南那些海岛,不少要封冻。
冬季封冻,海上也不会再出什么问题,朱皇帝很快就下令让沈有容进京。
海上封冻了,陆地上却是还可以打仗的。对于鲁省那个闻香教,他已经忍了不少时间了,现在也正是彻底解决的时候。
在九月初的时候,登莱总兵沈有容亲自将俘虏的两百多鞑子押解进京。
官员们很快把俘虏们套上枷锁,在京师人最多的街道上展示了一圈,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接下来的安排非常关键,朱皇帝觉得有必要和沈有容面谈一次,同时他也希望沈有容来看看勇卫营训练的成果,稍微熟悉下他将带领的队伍。
沈有容进京前,文官们商议的封赏就已经决定好了。
与以往一样,这一次的封赏,和另一时空后世的表彰颇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领导名字排在第一位,第一排的是和这次胜利没有一毛钱的内阁大学士们,接下来是熊经略和陶巡抚,沈有容的名字只能排在第四排。
风气是如此,按照惯例倒也不是真无节制的滥赏,奖赏给领导们的只是小头,只是一点加衔和银币之类不值钱的东西而已,真正得到重赏的还是下面的武将。
给沈有容的封赏还算是不错,官衔升为左军都督府左都督,荫一子世袭没实职的正三品指挥使职位,授予他一般情况只有辽东总兵才有的征虏前将军印,让沈有容成为地位高于鲁省总兵这种普通总兵的挂印将军,只是实职还是登莱总兵。
沈有容的其他手下,也各有封赏。
这一次出了不少力的崇明沈家,也获得了奖赏,沈廷扬获得了免试入京师国子监读书的资格,皇帝还写了副字送给沈家。
这一串奖励中,沈有容的封赏,又让朱皇帝想起来一个让他头疼的冗官大问题。大明此时有官身的文官不过两万多人,当然算不得冗,反而有点少,冗官主要是武官,此时武官足足有八万多。皇帝滥赏给文官的其实不算多,这种军功世袭武官才是大头。
登基以来,也有官员提这个冗官,不过皇帝问了问内阁的意见,发现没人敢支持,也就彻底死心。
把走过场的封赏搞完,朱皇帝很快直接在勇卫营的大校场上召见了沈有容。
例行的场面话说完,朱皇帝看向今日在校场上集结完毕,正以中队为单位摆出两个方阵的勇卫营,志得意满地问道:“老将军,不知朕的这只勇卫营如何?”
沈有容看了看,一脸严肃地答道:“训练有素,可称强军胚子。”
“将军好眼力。今日朕召见将军,是希望明年以后由将军来统帅眼前这些兵。”
沈有容闻言,很快把刚才那点小不快抛到了一边,立刻陷入了狂喜之中。
这只军队的操典,他最近几个月一直都在研读,虽说对一些具体布阵方面的内容不敢确信,但对于该如何行军和安营扎寨方面的内容还是很推崇的,大半辈子都在军中,联系自己以往的经历,他对这些细节的作用还是很清楚,这部名为步兵操典的兵法,光是这一部分就相当的有价值。
最近他也收到过皇帝发给他研究的遂发枪,这种新式火铳,在他看来,也绝对是步兵武器的未来,琢磨了几个月之后,他认定这种武器量产之后,弓箭恐怕再无用武之地,刀盾手和长枪手也怕是要被淘汰,从此步兵恐怕只需要这一种武器便足以。
对具体的阵列,他也清楚这部兵书不一定是乱来,其中的刺刀空心方阵,古兵书里就有对应的的长枪空心方阵。
如果这部操典里有关列阵,以及和与所谓炮兵配合的部分,也是完全属实的话,世上将再不需名将!
要问沈有容愿不愿意带领这只军队,他的回答当然是想,作为一个纯粹的军人,天生的军迷,面对这种将会完全改变战争形态的新式武器和战法,他怎么可能会不愿意去试一试呢。
“臣必赴汤蹈火,万死不辞。”
“朕不日将派勇卫营出征,将军不必干涉下级军官布阵,只需看着,学习便好。”
沈有容闻言不由皱了皱眉,这只军队看上去是有了强军的架子,皇帝不会是真准备马上就派去辽东吧?对于这只部队,他接触不够,并没有那么大的信心。而且,他也有担心,他很清楚这只军队的组织结构和一般的官军完全不一样,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够驾驭。
“将军误会了,朕派将军去对付的,不过是群被妖人蛊惑的乌合之众,和一帮悍匪罢了。”
沈有容闻言这才放下心来。
两人一边观看训练,一边讨论了一番勇卫营训练方面的事。
回到皇宫之后,皇帝再次召见了沈有容,并斥退了左右。
“将军以为,大明对东虏一败再败,原因是什么?”
沈有容闻言,不由愣住了一会,这个问题实在不好回答,他早不是那个会上疏建言军事问题的单纯青年,那会被顶头上司文官狠狠教训了一顿,让他至今都不敢忘记。
“朕以为,原因是我大明朽了。大明军中处处都是弊政,而朕却是投鼠忌器,不敢轻动。”
沈有容想了想,突然惊讶地发现,皇帝对大明的问题,可能比他想象得更清楚。这些问题沈有容也不知道该怎么解决,在军中这么多年,他也知道大明军中的弊政,完全是牵一发而全身,根本无处下手。
无话可说,他也得表明自己的态度,只好面露愧色地说道:“臣不能为陛下分忧,臣”
“不必说这些,朕以为,将军可以为朕分忧。”
沈有容二话不说便直接跪下,“请陛下明示,臣必赴汤蹈火,万死不辞。”
“好,朕要老将军从现在起,无条件服从朕。朕叫你做什么,你便做什么。甚至可能要将军对巡抚、经略和兵部的命令阳奉阴违,将军可能办到?”
沈有容迟疑了一会后,最终还是咬了咬牙,硬着头皮回答道:“臣谨遵圣命。”
对沈有容的迟疑,朱皇帝有些不满,不过也没有纠结这点,他清楚自己又没有王八之气,别人拜的也只是他的身份,而不是他这个人,沈有容是忠臣,但他忠的是大明。
他也很清楚,大明大部分官僚和武夫们都只会忠于能给他们权势富贵的,换谁当主子对他们来说都没压力,而沈有容这样能效忠大明的武将,已经算不错。
沈有容的迟疑,无关大局,在朱皇帝的计划中,这位老将也只是东江镇总兵的过渡人选。
作为一个皇帝,他很难彻底信任任何人,要做到全面控制新的东江镇,他所寄希望的,不是这些每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