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栖特种兵》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三栖特种兵- 第2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四皇子不懂,诚实地问道:“照这么说,如何覆命?”

    老杜进一步指导这个笨苯的学生:“覆命时,四阿哥须如此如此,定能上邀圣眷。这是一生荣枯关头,须要切记。”

    四皇子似懂非懂,但是他的优点是尊师重道,决不违背老师的要求,因此答应而去,准备完全照老师所说去做。

    行到围场,诸皇子包括六阿哥全都兴高采烈,争先驰逐,独他一人呆呆坐着,诸从人也遵照四皇子的要,束手侍立。

    诸皇子各来问道:“今日校猎,四阿哥为什么不出手?”四皇子只说是身体微恙,所以不敢驰逐。就此敷衍过去。

    猎了一日,各回宫覆命。诸皇子皆有所收获,六皇子奕訢猎得禽兽,比别人更多。入报时,尚露出一种得意模样。偏偏四皇子两手空空,没有一物。

    道光帝见到潜在的储君这样不争气,不但没有超群的表现,反而连一般的水平也没有达到,不禁怒道:“你也去驰猎一整日,为何一物未得?”

    预想中的惊慌和羞愧没有看到,四皇子从容禀道:“儿臣虽是武功逊色,若驰猎一日,当不至一物不得。只因儿臣思念时当春和,鸟兽方在孕育,故而不忍伤害生命,致干天和。且儿臣亦不愿就一日弓马,与诸弟争胜。”

    道光帝听到此语,不觉转怒为喜,暗暗沉吟,“看不出四阿哥这么大度,将来以次为人君,我才放心得下。”

    当下也不多言,对那些获猎优胜者照常赏赐,鼓励有加,都有所得。对四皇子虽然没有惩罚,但是也没有奖励,依然两手空空。只是立储的心意已经极重地偏向了四皇子。

    接着又发生了一件事情,道光皇帝欲进一步考察二人的心性和能力,就把四阿哥和六阿哥一同召来,要听他们对询问的回答,作为根据确定最后皇储谁属。

    其实,道光皇帝一直对六皇子的出众能力特别欣赏,期待自己百年以后能中兴满清帝国。但他又担心自己一生兢兢业业守成的满清天下被儿子丢失,不愿意冒险行事,而趋向于稳重守成。其实这也是所有老人的普遍心理。

    这个事实也是两位针锋相对的帝师制定策略的基础。是锐意进取,还是老实守成,没有一定,端看皇帝的心情更倾向于那个方向。或者说要估计,皇帝更有可能向哪里倾斜。

    接到召见的谕旨以后,二人又分别请教了自己的授业恩师。卓秉恬给六阿哥支招说,如果皇上有所垂询,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其实,这也是堂堂正正的招数,就是以己之长,克敌之短。如果正常交兵,文武双全的六阿哥当立于不败之地。

    而另一方呢,继续贯彻自己的既定方针。杜授田对四阿哥说,“阿哥如果条陈时政,智慧和知识绝对不敌六阿哥。只有一招可以取胜。如果皇上自称老病,声称不久就不能继续当这个皇上了,你不用说别的,只要伏倒在地,流泪痛哭,表达你的孝子对父亲的不舍。”

    两个皇子果然都按计所行,结果效果也如同所期。老六继续以能力得到父皇的夸赞,老四则以仁孝感动父亲,令父皇大为欣慰喜悦。

    由此,储位最后确定。后来的历史资料披露,这个关于储位的确定,就在这次垂询以后,被道光帝御笔写下,放在了特制的密匣中保存,一如满清前辈皇帝的传统所为。

    这固然可以显出背后筹划者的斗志斗勇,孰高孰低;也说明了后来精明强干的恭亲王此时还没有掌握娴熟的政治斗争技巧。

    现在曾国藩紧迫地要赶回北经,就是因为他接到了杜授田的传信,说道光皇帝最近的病体每况愈下。

    虽然心里有数,自己的筹谋应该成功了,四阿哥承继大统应该是老皇上的定意;但是皇家的事情向来复杂诡秘,应该警惕天有不测风云。所以催促他尽快回北经。

    到了满清京都,曾国藩没顾得休息,立刻前往上书院去见杜授田。这时已经接近正午,二人都是彻夜未眠,而且上午也一直都没有休息。

    老杜一见老曾终于赶了回来,松了一口气,告诉他现在的情况。

    今天早上,皇上把宗人府宗令载铨,御前大臣载垣、端华、僧格林沁,军机大臣穆彰阿、赛尚阿、何汝霖、陈恩孚、季芝昌,内务府大臣文庆,都召入圆明园苫次,这是皇上养病的地方,在慎德堂里面。

    “估计储君之迷马上就会水落石出了。”杜授田介绍完情况以后说道。

    这时圆明园内,道光帝已经命令到达的众位大臣去到正大光明殿匾额后面,取出一直藏在那里的秘匣。

    静贵妃也在场。这静贵妃正是六皇子的生母,也是四皇子的养母,虽然对二人都付出了极大的关爱,但是在这个关键时刻,她还是想做最后的努力,让自己的亲儿子当上皇帝。所以她暗中指示这些顾命大臣迟延这个开启密匣的程序。

    这边静妃想拖延到皇帝去世后再作文章,老皇帝岂能容忍?当下一拍坐着的垫子怒道:“你们没有听到朕之谕旨吗?”

    看着拖不过去,一些年纪较轻的大臣只好去把密匣取来,当众打开,拿出皇帝的朱红色御笔立储决定。果然,继位人是四皇子奕裕

    出人意料的是,御旨上并非只一个名字。六皇子奕訢也在上面,被封为恭亲王!这在满清历朝也是从来没有出现过的事情。

    大家也没有时间询问什么,因为这时道光帝已进入弥留状态,挣扎着对众人颁下顾命:”尔王大臣等多年效力,何待朕言。此后夹辅嗣君,总须注重国计民生,他非所计。”

    诸臣只有唯唯听命。饱受内忧外扰,经历一生劳苦的道光皇帝,一息残喘,延到日中,怅然宾天而去。

    ;

第43章 筹谋深得圣眷() 
他以忠孝爱心取胜,当然不能不把这个名声保持到底。事实上,他的本性也确实与此相符,两位出谋划策的功臣也确实是对症下药地指导了这个学生。这个学生呢,也算作本色表演。

    对那失败的竞争者六阿哥奕訢,他按照老皇帝的遗嘱封为恭亲王,而且是“世袭罔替”。这里关键是“世袭罔替”四个字,体现了这个封位的特殊性。

    满清从开始就确定的十二等皇族爵位,所有的都是世袭,而罔替的就必须经过特殊恩准,由皇帝亲封。整个满清十二朝,一共才封了享有“世袭罔替”的皇族十二人,其中十人是亲王,二人是郡王。

    如果没有罔替二字,世袭依然是世袭,却每次承袭都要降级继承爵位。一直降到规定的级别才保持不变,就以这个级别一直传递下去。

    更厉害的是,这个降级还不是一级一级的降,而是跳级降,只要到第三代就降到了最后一级。比如亲王爵位,这是一级爵位。他的儿子继承的时候,就降到奉恩镇国公,这是第五等爵位。

    等到孙子继承的时候,就从这个五等爵位再降四级,降到奉恩镇国公,这是第九等爵位。然后后代子孙就永远继承这个奉恩镇国公爵位了。

    对比世袭罔替亲王和郡王,他们的后代继承人永远是亲王和郡王。可见同样是世袭,有没有罔替差别可就太大了。

    因为有这个雷打不动的特征,人们也叫这样世袭罔替的亲王为“铁帽子亲王”。满清整个历史才只有十个这样的亲王有幸戴上铁帽子,可见他们的地位多么重要。简直比皇帝还稀缺,因为满清出的正式皇帝就多达十二位。

    比如那个多尔衮,简直就是太上皇。其实恭亲王也是影响重大,经历三个皇帝,担任过总理大臣的皇室成员,岂是等闲之辈。

    新任皇帝除了按照老皇帝的意思封了六弟奕訢为恭亲王以外,还惠及其他兄弟。就连已经过继出去的五弟奕誴也封为惇亲王。对十岁的七弟奕譞封为醇郡王,六岁的八弟奕詥封为钟郡王。连刚刚五岁的九弟奕譓也封为孚郡王。

    这一通封王安顿了皇室,接下来就该整顿朝纲和对付老皇帝留下的烂摊子了。这当然离不开自己的恩师杜授田。咸丰皇帝首先封赏了他的拥戴大功,升他为协办大学士,由原来他的最高官阶从二品,直接进到了从一品,越过了正二品。

    杜大学士更是精励图治,不但自己废寝忘食,而且不忘记帮了大忙的曾国藩。几此借机提起以后,新皇帝明白了自己成功得登大宝还有这样一位背后拥立的大功臣。

    尤其是听了自己那位言语谨慎的老师把他夸得古今中外无人能及,是自己巩固皇位,改变现状的绝大助力的时候,他就迫不及待要老师把他召来,当面垂询,商榷大事了。

    三人会面的地点是皇帝的御书房。选在这个地点也表明了新皇帝把曾国藩当成了绝对的心腹,因为御书房不但是皇帝闲暇读书写字的地方,也是他收藏机密的所在。只有关系特别密切的人才能进入。

    曾国藩当然知道这次召见的重要和新皇帝对他的亲近,由此他特别感谢老朋友杜授田。如果不是他对新皇帝递话过去,这些暗中的图谋谁会知道?

    到皇帝的御书房去,老曾也是大姑娘坐轿头一次,不禁有些紧张。幸好有老杜老马识途,一边引路,一边轻声给他介绍。

    不一会,二人来到了一栋大屋跟前。曾国藩举目望去,只见上下两层,一幅匾额横挂正中,上书“倦勤斋”三个大字。老曾知道这就是御书房了。

    一位唇红齿白的少年公公迎了出来,说皇上吩咐了,你们来了就直接进去。

    二人进了御书房,老曾双眼描过去,只见一个清瘦的青年坐在那里。他赶紧低头,以免犯下“偷觑君颜”的欺君大罪。虽然只是一恍之间,可是心里还是留下深刻的印象,“新皇不免太瘦了一点。”

    杜授田告诉新皇帝这就是曾国藩以后,曾国藩就赶紧向前,向皇上行三跪九叩大礼。后者受了,然后说,“曾先生请起,赐坐。”

    这可是双重的特殊恩待了。管曾国藩叫先生,显然是和杜授田一样对待。赐坐给他也是额外的恩宠,一般大臣奏事,都是跪着说话。

    曾国藩心存感激,更加激励了忠心报皇恩的心志。也就不去推让,身体笔直,端坐在小公公拿来的锦墩上。

    皇上见二人坐好,就开口说明了今天召见二人的目的。

    “曾先生的拥立大功,朕已经知道。朕必倚靠你为股肱之臣。朕初登大宝,百废待兴,特召两位先生前来,还望不吝赐教。首重整顿朝纲,其次扫除乱象,不知二位先生有何妙策,可以教朕?”

    曾国藩当然是有备而来,而且这两个问题他是一直都在寻求解决办法,有不少想法。可惜以前他没有条件去照办,甚至连说话的机会都没有。至此得蒙垂询,真是千载难逢的良机。

    不过,他不会冒昧抢话,乱了秩序。毕竟老杜和皇帝的关系更密切。而且他也更清楚皇帝的想法。因此,他就等着老杜先说。

    老杜果然稳重持恒,说出了自己的见解。

    “皇上初登大宝,一切以稳定为主。对于朝纲,臣建议皇上选派一二能员,暗中调查外地官员。待证据确凿以后,就对有问题的官员撤职严办。”

    皇帝说到,“先生说得不错,稳定为上。朕可以特派钦差去做这样的事情。一旦贪官污吏被清理一净,情况会大有改善。”转过脸对曾国藩说,“先生以为呢?”

    曾国藩一边听这二人对话,一边心里不以为然。这样的对策当然不能说是错误,但是却严重的时机不对。曾国藩可知道下面的乱民起事迫在眉睫,靠现在的这个朝廷,用目前的这种方式是绝对对付不了的。

    下面的各级官府确实问题很多,但是关键的问题是在朝廷中枢。不从根子上解决问题,是没有办法抗过今后的难关的。这个朝廷的问题,不是机构臃肿,办事低效。这样说是太轻微了。

    而是颠倒是非,混淆黑白。尤其是一些手中握有重权的皇室大员,简直就是倒行逆施,什么事情都是越办越坏。这些人当政,时局不但不会好转,而且会越来越坏。那些乱民不但无法镇压,满清统治都会很快陷入穷途末路。

    老曾斟酌了一下词句,思考了一下到底应该怎样把自己的担忧表达出来,然后把自己针对这些担忧的措施提出来。最后他决定,还是直接晾问题,敞开自己的心怀,提出建议。接受的话,我肝脑涂地,也会促使其实现;若不听从,只能看它灭亡,我也无能为力。

    “启禀圣上,臣认为结束乱局当用重典。若依然任奸党弄权,紊乱朝纲,臣担心不至久远,国将不国矣。微臣近日回湘探望母病,尝闻南方诸省乱党风起云涌,此起彼伏。各级官员,欺上瞒下,隐匿不报。

    “更有一可虑之事,基督教已然扩散,彼外来传教者,及本土入教人等,以坚韧心志,持恒传导,让诸多愚民,知晓并认同该基督教信仰。

    “还有甚者,许多落第秀才亦参与其中。臣忧乱党与基督教互为连接。一旦此混合形成乱局,朝中再互相制肘,则大局崩坏无救矣!”

    接着,曾国藩就把他从两光巡抚叶名琛那里间接收集的资料,加上直接从麦轲那里听到的基督教知识和现状,都说了出来,配合他前面的回答。

    “前朝北经也有基督教,当时已被前朝圣上严格禁止。似乎无大影响。现在果真如此严重?”杜授田比较了解满清早期发生的事情,知道康熙初期的时候,还对基督教挺宽松的,所以一听老曾的介绍,觉得难以相信,会有那样大的危险。

    “臣对其危险远未描画精细。与我大清纠葛之外夷,皆以基督教立国。彼辈难免亦对吾大清作如是想。未雨绸缪总好过临阵磨枪。”老曾对皇帝解释。虽然是老杜问的,他总不能把皇上抛一边,跟别人去扯。况且这些问题,估计也是圣上关心的。

    “如此曾先生有何对策?”

    “臣有二策。前者快刀斩乱麻解决朝纲紊乱;后者建立根基对抗乱党。

    “欲振朝纲,必除文华殿大学士。穆彰阿受累朝知遇之恩,不思其难其慎,同德同心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