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栖特种兵》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三栖特种兵- 第89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可惜,他是生不逢时,正好和麦柯对上。

    丁善庆号自庵、养斋,道光皇帝赐字伊辅,时人称之伊辅公,瑚南青泉县人。

    他是道光三年的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曾任道光老师,历珪州、光东乡试主考官,国子监司业,会试分校,顺天乡试同考,官光西学政等等官职。

    在他的履职过程中,他“多拔寒畯,教人先行而后文”,教育思想以“体用兼行”为旨。

    他的当官之路很是顺畅,官至侍读学士,授三衔。

    从道光二十六年起,受聘为岳麓院山长。

    到今天麦柯到来,一直在这个位置上干了五年。

    因为曾国藩从岳麓院毕业,所以曾国藩一直以师长关系对待他。

    但是曾国藩毕业的年头比丁善庆当山长那个阶段早多了,他本身又是朝廷一大员,而且还是现任的,官职上也比丁善庆高多了。

    丁善庆不过三,还是历史记录,早已经就卸任不在其位。

    因此,虽然称呼上各自把对方高抬,实际上二人的真实关系,就是平辈论交。

    别看丁善庆文人一枚,一生所为也都是文科管理一类的事情,他对军事的研究,却花了最多的功夫,而且著述颇丰

    他不但对军事一类深有体会,还有一部长篇大论,把他的研究成果,都纪录了下来。

    那部军事著作的名称就是《左氏兵论》。

    丁善庆的这种军事才能,大概继承了家学渊源,盖因他的高祖丁福,就是朱元璋的开国功臣,封武德将军。

    后世昌平,他的家族也就没有专业学武了。

    不过到了丁善庆,情况大变。

    时值乱世,军事才能不但变得非常重要,而且成了立身之本,保命之道。

    因此,丁善庆担任山长之余,还督工修造战船,接济水师。

    又成立恭武社,使学生参加操练和学习火器。

    同时,他还主张坚守常沙,并遗与其弟,让他发誓与省城共存亡,又命令他的儿子丁驯日夜巡查城防。

    作为军事研究大家,他多次和曾国藩协谈,共同确定了对常沙的防守方案。

    其它具体的布局不说,仅仅是岳麓山和常沙的互为犄角,二人就动了不少心思。

    现在形成的布局是,岳麓山成了拱卫常沙的一个军事重镇

    岳麓山本身,从山顶到山腰,从山腰到山脚,从山地到山前平地,已经被他层层布防,处处都是要塞式防御工事。

    除此以外,他还建立了两条通道,一条明,一条暗。

    保证不论在什么时候两处都能保持互相畅通无阻,随时准备在紧急时刻,增援情势危急的一方。

    麦柯和羊种率领的羊家军,全员也是整整二十万,都是羊家军的精锐。

    他们都是从差不多五十万大军中遴选出来的佼佼者

    兵是精兵,将是强将

    主要将领,都是羊家嫡系子弟

    这些羊氏家族众人,羊种感到相当骄傲

    我羊家子弟人口众多,需要多少有多少

    这支大军突然出现,咔嚓一声,就把常沙和岳麓山之间的链接给隔断了

    这还有赖于天军诡异的出兵方式。

    这当然是灵犀一动的杰作。

    只要你有了目的地,不管多少人,灵犀一动都能够把那些部队瞬间移动到指定地点。

    敌人就是想防,也无从防起。

    他们能做的,只有从天军到达那一刻起,和天军对垒

    你如果力量强大,可以赶走这些不速之客。

    如果力量不够强大,那就挡住天军的进攻。

    如果比较软弱,那就等着被天军吃掉吧

    麦柯不管这些,高声喊道:“天军大总管麦柯来访,求见山长,敬请惠允!”

    。

    人一介说

    麦柯突袭岳麓院。

    :

第1361章 经世致用踪源(大改)() 
第1361章 经世致用踪源(大改)

    丁善庆这位山长,被麦柯的叫门所打搅的时候,正在忙。

    忙什么呢?

    当然就是他一贯所忙的事情。

    因为岳麓院门生众多,这些门生无论在满清朝廷还是在乡野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也都是当代文人的一面旗帜,当然大小是不一样的。

    因此,作为山长,丁善庆必须把这面旗帜坚持扛下去,而且让它高高飘扬。

    如果是和平时代,这个还问题不大,反正大家因循守旧,按部就班就行了。

    但是如今,就非常困难了。

    因为什么呢?

    因为岳麓院培养出来的文人,如果成功,必定是岳麓院的成功,好事都算在岳麓院的头上。

    如果失败呢?这自然也有大部分责任,要算在岳麓院头上。

    现在连皇上都在两河战场被打得一败涂地,咸丰自己也靠替身的拼死掩护才得以逃得性命,在政治上失败得无以复加,岳麓院的名声如何能够保全?

    但是,别人都能失望,都能放弃,唯独他这个山长不能

    因此,丁善庆在呕心沥血,力图挽救危局!

    扶大厦之将倾,挽狂澜于既倒,那就要付出加倍的努力

    所以,丁善庆格外繁忙。

    幸亏他也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一天就是睡三四个小时的觉,也没有关系,照样每天精神抖擞

    不但每天精神饱满,而且还保持了一副相当富态的面容。

    毕竟忙是忙,可是他不愁吃穿啊

    朝廷给的财政拨款很丰裕不说,他的学生,还真没有几个不是家财万贯的。

    不过这些外在条件再好,如果不是他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也会让他瘦骨嶙嶙的

    可是他却是真正作到了心宽体胖

    这直接和他的学术素养有关。

    宋明以降,程朱理学统治学术界,所有的文人,都是理学生。

    理学生的追求,概括来说,就是六个字,叫做“存天理,灭人欲”。

    这也是程朱理学的精髓,是一个自称理学生,而且是真正理学生的终生追求。

    其中存天理的理,就是理学的理,这是理学名称的来源。

    而在理的前面,加上一个天字,就说明了这个理,是至高的理,是最终的理,是颠扑不破的理,是永远在那里,却没有几个人能得到、能够懂得的理。

    这样,程朱理学的支持者,毕生的追求,就是要发现和理解这个天理。

    至于存天理的存字,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动词。

    直接的意义,当然是保存,就是一个东西在那里,要加以保护,不能损坏,更不能遗失,当然就别提遗弃了。

    但是,这个之前,你得先发现这个天理是什么,然后才能涉及到下一步,如何保存。

    程朱理学,最大的贡献,就是不但确定了天理这个人要追求的最高目标,而且整理出了一套规律性的东西,作为他们研究出来的成果,当作程朱理学的框架和内容,贡献给后人。

    这些后人,当然首先是他们的学生,不管直接的,还是间接的,自也包括丁善庆。

    而程朱理学的“灭人欲”呢,因为和实际世界相联系,就受到了后人的众多诟病。

    而这种诟病的原因呢,绝大多数是不懂他们这句话的意思。

    就如同秀才遇到兵一样,有理也讲不清的,因为他们根本没有打算和你讲理。

    一般的道理都讲不清,何况天理?

    即使想讲理,天理这个高深的东西,也不是几个人能懂的

    程朱理学的创始人朱熹、二程就真的懂吗?

    如果真懂,他们就不会长篇累牍地试图阐述了

    其实,他们连老子的水平都没有达到

    如果达到了,他们也西出函谷关,杳然人世间了。

    这也是为什么后世真正的理学大家,依然把寻找天理当作首要任务了。

    而那些僵化的文人,则囿于程朱理学一些现成的东西里,不知进取。

    这种文风代表人物中,最明显的一个特殊种类,就是把全部精力都放在这六个字的后三个字上——灭人欲。

    他们这种做法,如果程朱这些前辈创始人能够出来说话,一定会大怒,拍案而起,痛斥他们的不学无术

    告诉他们这六个字的本来意思是什么

    存天理,灭人欲,说的是天理是天理,不要把人的一些被欲望主导的杂念掺进去

    你掺的人欲越多,存留的天理越少

    都是人欲了,你也就没有天理了

    你知道你们在做什么吗?

    你们就是打着红旗反红旗

    口头上在使劲嚷嚷“存天理,灭人欲”,实际上做的,却是“存人欲,灭天理”

    因为在实际效果上,你们满满的都是人欲,哪里有半点天理

    所以老百姓直接向苍天申诉“没天理呀”

    你们这些混账,上上下下都让你们得罪尽了

    丁善庆作为一个顶尖学者,自然知道这个真髓,也一直倡导这个真髓,可是问题是,存天理的要求,就必须远离人的一些欲念,这人的欲念都是由人的需求而来

    如果没有人的欲望、不管人的需求,存那个天理又有什么用呢

    所以必须找到二者直接的桥梁,把二者衔接起来,天理要存,人欲也不能全部灭净

    于是,他经过多年的研究,而且一直和曾国藩探讨,确立了两个治学方针,作为岳麓院的教学座右铭。

    这就是“格物致知”和“经世致用”。

    其中格物致知,是存天理的一个原则,也就是穷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

    这这个理性知识,就是天理。

    “格物致知“一词出自《大学》。

    格,至也。

    物,犹事也。

    致,推极也,

    知,犹识也。

    格物致知是儒家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哲学概念。

    北宋朱熹认为,“致知在格物者,言欲尽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这是朱子对“格物致知“最概括、最精确的表述。

    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

    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

    当然这是朱熹的想当然,天理并非是一个人有了愿望就可以认识的。

    但是作为一个原则,去探求那个最终的存在,这个方式还是非常重要的

    最可贵的是,丁善庆把他作为院的执导原则,全力贯彻遵循

    不过,真正让他尽心竭力的,还是另一个原则。

    经世致用

    。

    人一介说

    山长丁善庆正在存天理灭人欲。

    :

第1362章 格物致知扎根(大改)() 
第1362章 格物致知扎根(大改)

    不管是经世致用也好,还是格物致知也好,实际早就在儒家文化中存在,也早就有人论述提倡、推行。

    但是作为一个校训,大整旗鼓地倡导和落实到教学中去,这个岳麓院属于首创,在当时首屈一指。

    单就格物致知来说,毕竟纯理论的内容和做法多些,但是经世致用就不同了。

    经世致用,实质上是把格物致知所总结出来的的东西,规范化以后,用来经营他们所面临世界的各项事务,也就是世间发生的所有一切

    凡是他们所面对所要做的事情,都需要经营

    所谓经营,一言以蔽之,就是用他们对这个世界的了解,反过来指导这个世界中各项事务的运行。

    能不能运行成功,很大程度在于是不是按照规律去做,不按照规律,瞎干一气,自然是肯定失败。

    但是,这里隐含一个前提,就是他们所遵循的规则是正确的。

    而这个正确的规则是哪里来的呢,是格物致知的结果。

    但是,谁能保证格物致知的结果就是正确的?

    没有人

    甚至连这个结果是否正确,都无从得知。

    所以,经世致用又是检验格物致知结果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途径。

    也就是说,要想保证格物致知的正确,必须经过经世致用的严格检验。

    因此,这两个看似毫不相关的原则,也在绝大多数场合被人们认为是毫不相干的原则,实际上就有了密不可分的关联

    进一步分析,就知道二者是互相依靠,互相提供服务的

    没有经世致用的需要和目的,格物致知就失去了它的意义。

    如果只是为了自己知道一些东西而去格物,那么这个原则就成了当事人的一个小小的宠物,其成败得失就会无人关心,对社会也毫无影响。

    因此,格物致知必须为社会所用,就是经世致用。

    另一方面,经世致用如果没有格物致知所总结出来的结果作为指导,就成了瞎子走路,没有目标,不知道如何行走。

    没有目标的行为,简直连动物都不如。

    动物的所有行动,还都离不开自然本性的驱动。

    人的行为,没有明确的、合宜的目标,甚至脱离了自然本性对他的约束。

    哪怕造反的农民,也都给自己的造反行为找一些理由,何况更有理智的人,更何况最有理智的文人

    因此,这些自我约束力特别强大的文人之一举一动,都必须有格物致知过程中得出的认识成果做为原则约束。

    直接地说,经世致用必须后于格物致知;当然实践中,这是一个无限的循环过程。

    因为这个关系,二者互为对方提供存在的根基,也为对方提供永不枯竭的活力

    而在具体推行经世致用方面,丁善庆和曾国藩互相支持,相得益彰

    对于曾国藩来说,治理国家,是最大的经世致用是最富挑战性的经世致用也是最敏感的经世致用

    这个方面弄得好,可以升官发财;弄得不好,就会倾家荡产,甚至人头落地

    对于曾国藩来说,他的生活就是如何当官

    因此他对格物致知的依靠,在程度上高于任何人

    而丁善庆,虽然也当过跟惯例知识分子有关的官,但是基本上是一个纯学术型的人才,因此他可以在格物致知方面,取得成绩,也就是达到前人没有达到过的高度

    这些成果,当然他很愿意提供给曾国藩去使用,去检验。

    他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