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孝文王立一年之后便去世了,子楚继位,是为庄襄王。华阳后被奉为华阳太后。秦庄襄王元年(前249年),吕不韦当上了秦国的丞相,并被封为文信侯,食河南雒阳十万户。吕不韦终于达到了目标。
三年之后(前246年),秦庄襄王死,太子嬴政立为秦王。吕不韦为相国,被尊为“仲父”。当时嬴政只有13岁,还是个孩子,秦国的政权全部落在了吕不韦手中,权势无比,有家童万人。而嬴政之母太后常常和吕不韦私通。
吕不韦为秦相后,作了两件大事:一是招致宾客。当时,魏国有信陵君,楚国有春申君,赵国有平原君,齐国有孟尝君。他们皆下士喜宾客以相倾,各有食客数千人。吕不韦以秦国天下最强,却无多少宾客,羞不如之,乃招致天下的士人,待以重禄。因此,吕不韦遂有食客三千人。其次是当时的士人为治理天下,谋进身之路而竞相著书立说,如荀卿等人,著书布于天下,宣传自己的主张。吕不韦欲和他们一较高低,乃使其宾客人人著所闻,集论为书,二十余万言,号曰吕氏春秋。
过了几年,秦始皇渐渐长大了,而太后淫不止,时时诏吕不韦入宫私通。吕不韦害怕事发生祸,便私下找了一个叫的大阴人,伪装成宦者,以献给太后。太后十分喜爱他,还生了二子。而秦国之政皆决于。家童也达几千人,诸侯之求宦为舍人的也有一千多人。秦始皇九年(前238年),有人告发实非宦者,与太后私乱;生子二人,并准备在秦始皇死后,以之子为王。秦始皇大怒,将下吏治,俱得情实,事情牵涉到了相国吕不韦。这年九月,秦始皇下令夷三族,杀太后所生两子,而迁太后于雍(今陕西凤翔)。的舍人皆籍没其家而迁到蜀地(今四川)去。秦始皇也想杀吕不韦,因为吕不韦奉庄襄王功劳太大,宾客辩士为吕不韦说情的人很多,所以不忍致法。第二年十月,秦始皇免掉吕不韦的相职,令其就国河南。一年多后,诸侯宾客使者相望于道,请文信侯吕不韦。秦始皇恐吕不韦为变,便下令将吕不韦全家迁往蜀地。吕不韦害怕被杀,便饮鸩而死。
李冰修都江堰
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地域广阔,公元前三世纪中期即占有今四川地区。灌县一带,地处岷江中下游。岷江水从海拔三、四千米的松潘流出。由于沿途山多地狭,所以江流湍急。汹涌直泻的江水流到灌县一带,一下降到海拔七百米以下,进入一马平川的成都平原,流速骤减,从上游随水而下的泥沙到这里沉积下来,久而久之,河床淤塞。每遇洪水季节,江水流量陡增,急流到此受到阻挡,口水溢出河床,淹没两岸的大片土地、房舍。秦昭王在位时(前306~前251年),任用著名水利专家李冰为蜀郡守,开始着手治理水患。李冰一方面经过实地考查摸清了造成洪水泛滥的原因,一方面吸取了治江的经验,决定采取“深淘滩,低作堰”的办法来治理岷江。为了在洪水季节减少江水对中下游两岸的压力,李冰采用中流作堰使江水一分为二,一部分水沿原岷江故道而流,另一部分水则利用原开凿灌县西部玉垒山的一个缺口向灌县东南流去。前者称为外江,后者称为内江。内江水通过宝瓶口再分别流入走马河、柏条河、蒲阳河三条支流,外江则沿原岷江故道流入长江。这样既可利用内江之水作为丰富的水利资源来灌溉田地,又可通过外江达到泻洪的目的。
在修建分水堤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难,工程之始,民工们把江边的鹅卵石用船运到江心卵石洲上,然后再倒入江心,用这些鹅卵石堆起一道分水堰。但洪水一来,这些堆起的鹅卵石就被冲垮。后来,再筑堰时将分散的鹅卵石装进一个个用竹子编成的大笼内,把这些大笼连接起来,一层层地放入江中。这样,一座牢固的水分堤就从江心立了起来。这个分堤前端尖尖的,一直伸入滔滔的江水之中,远远望去犹如一个大鱼嘴,人们称其为“分水鱼嘴”或“都江鱼嘴”。鱼嘴后是一个金字型的洲滩护堤,向后展开,人称“金字堤”或“金刚堤”。因堤东之水流向内江,故称堤东为“内金刚堤”;堤西之水流入岷江故道,故称堤西为“外金刚堤”。后来,人们称这座分水大堤为“都江堰”。内江之水平时用以灌溉田地,洪水季节则用以分流。为了防止洪水来时流量太大而漫出内江堤岸,李冰又在内金刚堤的南端修筑了一座名叫“飞沙堰”的堤坎。这座堤坎的顶部比内金刚堤要低,如果水流过大,就会溢过“飞沙堰”而流入外江,不会使内江因水过多而造成洪患。这即“低堰”。
为了测量和观察岷江水位的高低,李冰命人在宝瓶口的石壁上凿了有二十四个格位的水位标尺,每格间距一尺,标尺高二丈四尺,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水位尺。为了使内江之水不会过多或过少,使其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李冰又命人在内江之中立起三个石人。规定,内江之水高不可超过石人肩部,低不可露出石人脚,否则,就要采用分流或增流的措施。这样,内江常年保持一定的流量,既不会因水量过大而造成洪患,又不会因水量太少而无法灌溉田地。
解决岷江水患的另一关键是不断清除河床淤泥,使水流经常保持通畅。李冰规定:每年霜降时节都要组织人力分别清理外江和内江的淤泥。为了在淘江时截断水流,李冰又在分水堤前端修建起一座分水坝。这座分水坝建筑得十分巧妙。它利用巨大的木制三角架为骨架,若干三角架连成一体,然后,在三角架上绑竹席,糊上黏土,然后再沉入江底。为了防止被江水冲垮,在三角架底部,用装满石头的竹筐卡死。淘江时,先用三角架阻断外江的水流,让水全部流入内江。到立春前后,把外江河里沉积的沙石挖去后,再把三角架移到内江口,阻断其水流,整修内江河道。每年清明节时,内江淘好后,根据上游水量和内江需要水量情况,视情拆除三角架。平时多拆,洪水季节少拆,以便保证内江水的流量保持在一定范围内。这一措施,既保证了岷江之水不被泥沙淤塞,又控制了内江水的流量。
都江堰的建成,不仅消除了洪水造成的灾患,而且方便了航行和灌溉。平稳的水流,使航船得以安全行驶,岷江出产的梓柏、大竹等可顺利运出四川,使岷山之材得以开发。都江堰还使沿江十三个县的农田得以灌溉,面积达三百多万亩,大大提高了稻谷产量,使成都平原成为粮仓。
秦国另一个大水利工程是建于关中的郑国渠。秦始皇元年(前246年),韩国为阻挠秦军东进,派水利专家郑国去劝说秦国,在关中地区的渭河平原上,开凿渠道,西引泾水,东注济水。这样,便可消耗秦国的精力,而不向东出兵。秦国采纳了郑国的建议,并由郑国亲自主持修建,后人称这条渠为郑国渠。
郑国渠自今天的陕西礼泉县东北,东至今三原县北。汇合浊水及石川河水,再引流东经今富平县、蒲城县以南到洛水。郑国渠从选择干渠开始的地方到流经的地域,都对灌溉很有益处。泾河从陕西北部流来,上游经永寿、淳化的群山,流至礼泉进入关中平原。干渠始于礼泉县东北的瓠口。这里是泾河冲出群山的一个峡口。峡口处于东、西是山,西北高、东南低的位置。干渠沿北面山脚向东伸延,水渠利用自然地形,分布在灌溉区地带。渠首段可修筑石堰坝,抬高水位,拦截泾河入渠,形成了全部自流灌溉系统。在建渠过程中秦国察觉到郑国的企图,即消耗秦国人力财力,便要杀掉郑国,郑国说:“我最初的确是做间谍,有此目的,但如果这渠修好对秦国是有利的呀。”秦国认为有道理,就让他把渠修筑完毕了。
渠道修完后,不仅灌溉了大片的土地,同时又改良了土壤。关中地区土质原属盐碱类,土壤高度矿化,而泾河河水浑浊,挟带着丰富的有机物质的泥沙流经这里,既使土壤肥沃,又降低了耕土层中的盐碱含量。正如史记河渠书说:“用注填阏之水,溉泽卤之地。”使关中地区“为沃野,无凶年”,秦国收成大增,因此更富强,对最后秦国统一中国提供了重要条件。
荆轲刺秦王
秦王政重用尉缭,一心想统一中原,不断向各国进攻。他拆散了燕国和赵国的联盟,使燕国丢了好几座城。
燕国的太子丹原来留在秦国当人质,他见秦王政决心兼并列国,又夺去了燕国的土地,就偷偷地逃回燕国。他恨透了秦国,一心要替燕国报仇。但他既不操练兵马,也不打算联络诸侯共同抗秦,却把燕国的命运寄托在刺客身上。他把家产全拿出来,找寻能刺秦王政的人。
后来,太子丹物色到了一个很有本领的勇士,名叫荆轲。他把荆轲收在门下当上宾,把自己的车马给荆轲坐,自己的饭食、衣服让荆轲一起享用。荆轲当然很感激太子丹。
公元前230年,秦国灭了韩国;过了两年,秦国大将王翦占领了赵国都城邯郸,一直向北进军,逼近了燕国。
燕太子丹十分焦急,就去找荆轲。太子丹说:“拿兵力去对付秦国,简直像拿鸡蛋去砸石头;要联合各国合纵抗秦,看来也办不到了。我想,派一位勇士,打扮成使者去见秦王,挨近秦王身边,逼他退还诸侯的土地。秦王要是答应了最好,要是不答应,就把他刺死。您看行不行?”
荆轲说:“行是行,但要挨近秦王身边,必定得先叫他相信我们是向他求和去的。听说秦王早想得到燕国最肥沃的土地督亢(在河北涿县一带)。还有秦国将军樊於期,现在他流亡在燕国,秦王正在悬赏通缉他。我要是能拿着樊将军的头和督亢的地图去献给秦王,他一定会接见我。这样,我就可以对付他了。”
太子丹感到为难,说:“督亢的地图好办;樊将军受秦国迫害来投奔我,我怎么忍心伤害他呢?”
荆轲知道太子丹心里不忍,就私下去找樊於期,跟樊於期说:“我有一个主意,能帮助燕国解除祸患,还能替将军报仇,可就是说不出口。”
樊於期连忙说:“什么主意,你快说啊!”
荆轲说:“我决定去行刺,怕的就是见不到秦王的面。现在秦王正在悬赏通缉你,如果我能够带着你的头颅去献给他,他准能接见我。”
樊於期说:“好,你就拿去吧!”说着,就拔出宝剑,抹脖子自杀了。
第36章 春秋战国(28)()
太子丹事前准备了一把锋利的匕首,叫工匠用毒药煮炼过。谁只要被这把匕首刺出一滴血,就会立刻气绝身死。他把这把匕首送给荆轲,作为行刺的武器,又派了个年才十三岁的勇士秦舞阳,做荆轲的副手。
公元前227年,荆轲从燕国出发到咸阳去。太子丹和少数宾客穿上白衣白帽,到易水(在今河北易县)边送别。临行的时候,荆轲给大家唱了一首歌:
“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大家听了他悲壮的歌声,都伤心得流下眼泪。荆轲拉着秦舞阳跳上车,头也不回地走了。
荆轲到了咸阳。秦王政一听燕国派使者把樊於期的头颅和督亢的地图都送来了,十分高兴,就命令在咸阳宫接见荆轲。
朝见的仪式开始了。荆轲捧着装了樊於期头颅的盒子,秦舞阳捧着督亢的地图,一步步走上秦国朝堂的台阶。
秦舞阳一见秦国朝堂那副威严样子,不由得害怕得发起抖来。
秦王政左右的侍卫一见,吆喝了一声,说:“使者干吗变了脸色?”
荆轲回头一瞧,果然见秦舞阳的脸又青又白,就赔笑对秦王说:“粗野的人,从来没见过大王的威严,免不了有点害怕,请大王原谅。”
秦王政毕竟有点怀疑,对荆轲说:“叫秦舞阳把地图给你,你一个人上来吧。”
荆轲从秦舞阳手里接过地图,捧着木匣上去,献给秦王政。秦王政打开木匣,果然是樊於期的头颅。秦王政又叫荆轲拿地图来。荆轲把一卷地图慢慢打开,到地图全都打开时,荆轲预先卷在地图里的一把匕首就露出来了。
秦王政一见,惊得跳了起来。
荆轲连忙抓起匕首,左手拉住秦王政的袖子,右手把匕首向秦王政胸口直扎过去。
秦王政使劲地向后一转身,把那只袖子挣断了。他跳过旁边的屏风,刚要往外跑。荆轲拿着匕首追了上来,秦王政一见跑不了,就绕着朝堂上的大铜柱子跑。荆轲紧紧地逼着。
两个人像走马灯似地直转悠。
旁边虽然有许多官员,但是都手无寸铁;台阶下的武士,按秦国的规矩,没有秦王命令是不准上殿的,大家都急得六神无主,也没有人召台下的武士。
官员中有个伺候秦王政的医生,急中生智,拿起手里的药袋对准荆轲扔了过去。荆轲用手一扬,那只药袋就飞到一边去了。
就在这一眨眼的工夫,秦王政往前一步,拔出宝剑,砍断了荆轲的左腿。
荆轲站立不住,倒在地上。他拿匕首直向秦王政扔过去。秦王政往右边只一闪,那把匕首就从他耳边飞过去,打在铜柱子上,“嘣”的一声,直迸火星儿。
秦王政见荆轲手里没有武器,又上前向荆轲砍了几剑。荆轲身上受了八处剑伤,自己知道已经失败,苦笑着说:“我没有早下手,本来是想先逼你退还燕国的土地。”
这时候,侍从的武士已经一起赶上殿来,结果了荆轲的性命。台阶下的那个秦舞阳,也早就给武士们杀了。
王翦灭楚
王翦,频阳(今陕西富平东北)东乡人,战国末年秦国名将。秦始皇二十年(前227年),王翦率秦军攻燕,第二年攻灭燕国,凯旋而归。秦始皇二十二年(前225年),秦始皇又令王翦的儿子王贲率军进攻楚国,攻克十余座城池。然后回兵攻魏,魏王投降,遂定魏地。这时,赵、韩、魏、燕四国已被秦国吞灭。山东六国,只剩下齐、楚两国,秦始皇便把兵锋指向了南方的楚国。
在当时的秦国名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