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7崛起南海》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1627崛起南海- 第10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一个环节,但事到临头,却还是有些无法抑制的紧张感。不过他认为这是自己在说书先生这个草根角色上足够投入,由于入戏太深才会有这样的表现,应该是一个极好的掩饰手段,而常德高的态度似乎也正好印证了这一点。

    常德高肃然道:“考虑了一晚,想必你已经有了最终的决定。我现在作为你的入职介绍人,再郑重地问你一次,是否愿意加入海汉宣传部,从今以后向海汉国及执委会效忠,并愿意为国家利益贡献自己的一切力量?这不是强制性的命令,你有选择拒绝的自由,考虑清楚了再回答我。”

    刘尚心里自然是早就拿定了主意,他根本就是冲着这个阶段性的目标才来的三亚,如果这条路走不通,那么他这个说书先生在三亚继续潜伏下去的作用也不大,在半年左右没有取得成效的情况下很可能就会被撤走了。不过他现在的人设是一个遇到天上掉馅饼的平头百姓,对于这样足以改变人生轨迹的重大机遇,表现得有些情绪紧张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刘尚有意沉默了片刻之后才应声道:“常干事有意提拔,小人自然是感激不尽,这海汉国立国虽短,但国富民强,政通人和,前景光明,小人也乐于在此长期生活下去。若是有机会能为国效力,小人定会珍惜机会,全力相报,不辜负常干事今日之信任!”

    “好!”常德高对刘尚的这番不卑不亢的表态也非常满意,当即便道:“不过你入职之前,先要加入我海汉国,这就意味着你要放弃原来身份,从今以后,你就不再是明人,明白吗?”

    刘尚点点头道:“这入籍之事,小人初到三亚时便有移民署的长官介绍过相关制度,规矩都是知道的。”

    其实海汉对于国籍的管理并没有常德高说的这么严格,由于每年都要从周边国家引入大量移民,入籍人员也长期维持在每年五位数以上,对人员的审批和相关要求并不能做到十分严格,至于有一些需要常年往来于海汉与其原本所在国之间的人员,更是会长期保持着双重国籍的身份,在海汉则为海汉人,在原本的国家就暂时将海汉国籍放到一边,以便在当地生活和从事各种活动。而海汉对于这种情况一般也是睁只眼闭只眼,并不会真的严格要求民众按照入籍宣誓时的誓词来做。

    不过对于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在这些细节问题上的要求标准肯定就与普通民众不一样了。只有安全部、商务部、外交部等部门中少数人员出于工作需要,会被特别批准保有两个甚至多个国籍。但如果是常驻海南岛的人员,那就没有什么理由继续保持双重国籍了,特别是像刘尚这种因为个人技能而特招的对象,更是要在其入职之前就要确认放弃原有国籍。

    这种政治要求虽然不近人情,但也很合理,毕竟你都要在海汉国当官了,总不能还顶着另一国的国籍。刘尚当然也知道其中道理,他本身有任务在身,倒也没什么心理压力。他更担心的是自己目前所使用的这个身份背景,会不会被海汉查出什么破绽来,毕竟海汉安全部和警察司这两个鹰犬衙门名声在外,栽在他们手中的人早已经不计其数。

    而且刘尚来此之前就曾听说过,有海汉锦衣卫之称的安全部里可是有真正从锦衣卫和东厂里出来的行家,这些人精于对付试图从大明潜入海汉的各路好汉,刘尚只能祈祷自己的准备工作做得足够完善,不会给这些嗅觉灵敏的家伙留下蛛丝马迹可循。

    常德高道:“既然你决心已定,那便尽快办理入职手续。你先随我来!”

    刘尚不明所以,但还是跟着常德高出了办公室下楼,然后又出了大门往西而行。常德高边走边解释道:“入职手续的第一个环节,就是去民政部把你的入籍手续先办好,有了海汉国籍,才能办理后面的事情。”

    民政部的办事处照理说应该也是设在管委会大楼,不过由于三亚港区的民政办事处还承担着出入港人员登记的事务,往往需要排队等候,在管委会大楼就有可能会影响其他机构办公,所以民政部在港区单独占了一处院子设立办事处。

    宣传部给刘尚开的入职证明书,常德高早已提前准备妥当,由他带着刘尚过来,也不用再花时间去弄清楚这手续究竟需要在哪个科室签字盖章之类的细节,直接领到户籍科这边,将盖好公章的证明书交给办事人员,而刘尚也拿出了当时初到三亚所办理的“外来人员临时居住证明”,验明正身之后,办事人员便拿出几张表格,让刘尚到旁边填写。

    这表格上的内容也不复杂,无非是姓名年龄、籍贯出身、从业经历、目前职业、现居住地、到埠时间、入籍理由等等。不过刘尚丝毫不敢大意,按照自己已经背得滚瓜烂熟的人设,一栏一栏地填了。他听说过海汉国民的登记资料甚是详细,以后什么工作分配、买房婚娶、升职调动,都还得要填这些资料,要是万一填的内容出现偏差就可能会露了马脚,所以半点疏忽不得。

    刘尚一边想一边写,足足写了有半个多小时才将这几张表格填写完毕,完了又仔细读过一遍,确认没什么疏漏之处,这才将表格呈上,让常德高先行过目。

    常德高耐心倒是不错,等了这么长的时间也没有着急,拿着这资料看过一遍之后,这才将其交给了工作人员。对方审查无误之后,便拿起公章啪啪啪在每页都盖了章,末了还将几页边缘错开盖了骑缝章,让旁观的刘尚也暗叹这手续的确缜密。

    “常干事,虽说特事特办,但你也知道,这正式的身份证明起码要三天才能下来,所以这位刘老兄还得再等上一等。”工作人员跟常德高显然也认得,一边将刘尚的登记资料收入一叠文档,一边向常德高解释现在的状况。

    常德高道:“规矩我自然知道,但我这边等着他办入职手续,你先开个证明给我,回去好交差。回头身份证明,宣誓仪式,都让他自己过来办了,我就不来了。”

    工作人员拗不过他,于是又拿笔刷刷给他写了一个证明,然后同样是盖了户籍科的公章上去。

    “成了!”常德高得意洋洋地朝刘尚扬了扬手里的纸笺道:“看到没,兹证明公民刘尚已在本户籍科办理入籍登记手续,有了这个,你现在就已经算是海汉国国民了!”

    刘尚双手接过纸笺,心道这内部关系是好办事,要是自己来跑这些手续,不知道要多久才能审下来。他来三亚前后都曾仔细了解过海汉的移民政策,除了极少数有特别技能的手工艺者,身家显赫的富商,有一定地位的前外国官员等身份特殊人士,普通民众现在想要在到埠后的短时间内就入籍,基本上只有参军一条路可走,而入籍考察期则会视其工作状况和日常表现,长达三个月到一年不等。

    刘尚虽然有说书这个作为身份掩饰的职业技能,但也并不在可以立刻入籍的对象名单之中,如果没有常德高对他的特招,那么他也得在海南岛待满至少三个月之后才能提出入籍申请,至于什么时候能够得到批准那就更不是他能预计的事情了。

    如今虽然还没拿到相关的身份证明,也没有进行入籍宣誓的仪式,但正如常德高所说的那样,他现在其实已经拥有了海汉国国籍。而对于绝大多数新移民来说,这的确算是梦寐以求的境遇了。虽然早有心理准备,但他此时的感觉仍是十分微妙,甚至对取得海汉国籍这件事还没有什么实感。

    不过刘尚很快就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向工作人员和常德高表示了感谢。入籍之后,他的行动自由度可就比现在的非国民状态大多了,很多对非国民不开放的领域,他也终于可以涉足了。当然最重要的是,他接下来就会从普通民众的身份晋升为官府中人,尽管一开始可能不会有什么正式的官职,但身份的特殊性已经足以给他带去诸多行动上的便利。

    ??简单说几句,本书唯一发布站是创世,qd是由系统后台自动转发,加上本人业余写作没有太多时间,所以一直以来跟外站读者没有什么交流,但对大家的投票、订阅、打赏是非常感谢的。如果各位觉得这本书还有点意思,那么请不吝使用你手中的各种票来表达支持。另外建议订阅本书的读者第二天白天阅读更新的内容,不用赶在章节发布后的深夜时间看,原因不解释。以上。

    ?

    ?

    (本章完)

第1269章 宣传系统() 
两人办完手续之后重新回到管委会的办公室,常德高让刘尚坐着等一会儿,拿了他的相关手续资料去人事处做存档登记,然后又带回来一叠表格,让刘尚一一进行填写。其实这些资料与先前在户籍科填写的内容大同小异,也是以个人信息为主,不过职业方面的内容就详细了很多,比如入职者过去的职业背景,所擅长的技能和领域,有何个人作品或事迹,甚至是对于“宣传工作”的个人认知,都要以文字的方式作下记录。

    饶是刘尚小心谨慎,面对这么多需要填写的内容也不免有些发晕,他并不完全清楚这些个人资料是要送给谁看,归档何处,但有一点他可以确定,海汉安全部肯定会有专人审核像他这样直接被征召进衙门任职的外来人员。如果自己在填写这些资料的时候出现任何纰漏,都有可能会被专业人员抓住小辫子,他也不得不打起精神小心应付。

    来三亚之前就曾听说过海汉对民众的管理十分精细,刘尚先前还没什么切身感受,如今办理入籍手续要当海汉人了,他才发现传言不虚,光是这资料登记的详细程度,就远非大明官府的户籍管理可比。刘尚对于这一领域事务的了解程度要远胜过常人,他很清楚这种强化管理可不仅仅只是多登记几分纸面上的资料就算完事,由此给相关部门所增加的工作量也会十分可观,审查、建档、整理、存放,后续一系列的环节都是得有专门的人员来负责处理,而因此所增加的人手和费用也都是不可忽视的。

    刘尚相信海汉的这些手段并非表面功夫,而是实实在在根据这些登记资料在对治下人员,特别是在官府**职的这些人进行严格的筛选和监控。而且他也能大致预计到这绝非最后的考验,自己不太可能在办完手续之后就立刻正式入职,必定还会有一个为期数日的考察期。

    果不其然,刘尚填完这些登记表之后,常德高便开口说道:“虽然你以前是说书为生,对如何在民众间宣传也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但我们要用的可不是为钱工作的说书先生,而是能够宣传爱国思想的专业人员。所以在你入职之前,会有十到十五天的培训期,具体视你在培训中的表现而定。在此期间会有讲师教授给你今后所需要的专业知识,这对你入职之后的工作非常重要,一定要好好学习!”

    刘尚虽不知这所谓培训的内容究竟是什么,但他见常德高说得十分慎重,当下也赶紧满口答应下来。反正这个行当的事务也得花些时间去钻研,有专业人士来传授,那倒是可以省下不少的精力和时间了。他也很想深入了解一下,海汉在宣传领域到底是有些什么厉害手段,能管教住数以十万计的移民为其效忠。

    关于海汉这个国家是如何在短短数年间崛起于南海之滨,外界一直也是众说纷纭。普遍比较统一的观点,基本认为是因为海汉拥有难以匹敌的强大武力,并且有极强的经济实力来支撑军队的南征北战,通过军事手段来实现领土和人口的不断扩张。海汉在军事和经济方面的优势,当然便是外界最容易观察到的长处,但随着对海汉了解的不断深入,也有很多新的观点被提出来,比如海汉是如何在短期内实现了吞并数十万人口,并且迄今仍在不断大量引入移民人口,却没有因为融合问题而产生大乱,仅仅引用军事和经济方面的观点就无法对此有一个清楚明白的解释了。

    难道是执委会式的政体更先进?当然不会有任何人敢于发表这种大逆不道的观点。不过绕着弯表达看法的方式也不是没有,越来越多研究海汉问题的专业人士认为,过去被忽略最为严重的,其实是海汉执委会的统治手法,其中也就包括了海汉在宣传领域的施政措施。

    大明的官府在这个领域的工作手段不多,衙门外和城门口张贴的各种告示大概就是最主要的手段了,此外对舆论和出版物的监督也极为粗糙,更多时候是规定哪些东西“不能做、不可说”,而非主动的宣传和引导。在这方面与海汉相比,官府的施政手段几乎只能用“原始”来形容了。

    根据刘尚来到三亚之后的体会,海汉对于宣传的重视是自上而下的,特地设立宣传部这个由执委会直接管理的部门,就足以看出海汉统治阶层对这项工作的重视程度。而宣传部的具体工作手段,在刘尚看来可以说是无孔不入,从登上前往三亚的船开始,就有专门的人员在船上向首次去往海汉国的新移民介绍海汉国的风土人情,法规制度,移民政策等等,让新移民在途中就能对自己的目的地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抵达三亚之后,更是可以感受到宣传手段的多样化,随处可见的标语、旗帜,庶民也能接触到的报纸和各种街头宣讲活动,甚至会对他这样的说书先生进行征召,各种手段不一而足,无不在宣传海汉的富足与强大。而以三亚为中心的海汉统治区物质丰富,社会安宁,身处在这样的一种环境当中,的确很容易就会被不断洗脑的舆论宣传培养出一种身为海汉国民的优越感。而大明东南沿海地区的民间似乎也受此影响明显,每年都仍有大量平民选择渡海到海南岛来投靠海汉人。

    尽管大明不太可能效仿海汉成立这么一个专门主抓宣传工作的衙门,但刘尚个人还是对海汉在这个领域的工作手段很有兴趣,这也是他选择伪装成说书先生进入三亚潜伏的原因之一。刘尚认为即便海汉在军事和经济领域的优势很难被击败,但如果能找到其在国内统治手段中的漏洞,那么就可以设法制定一些更有针对性的措施来抑制海汉的发展。

    本书首发创世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