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7崛起南海》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1627崛起南海- 第10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的海汉头目,让人将这个倒霉鬼押走了,他将在劳改营完成三个月的苦役当然这段时间之内他将不会有任何的报酬可拿。这个姓任的海汉头目还表示,因为巡检司捅了这么个娄子,这第一个月的“特别办公经费”将被直接扣掉一半,如果再有类似的情形出现就扣掉全部。

    有人多嘴问了一句如果有第三起又会怎样?那个任头目‘阴’恻恻地笑着回答说,如果这种事发生第三次,那巡检司所有人都直接送进劳改营不解释。

    于是为了大家的利益着想,剩下的人从此就安生多了。魏平发现不少人甚至会互相提醒,目前的生活状况没什么值得抱怨的,千万不要有什么越轨的想法,好好在这里待个两三年,回崖州就可以买房买地了。这帮人每天便在院子里待着,看海汉人指挥着那些百姓不断地修路建房。

    当然港口上来了一批新移民的时候,这帮人也会一起站在小院的栅栏后围观,并且打赌这批新移民中会不会有人在码头上就因为不服从指挥被抓进劳改营去reads;。魏平的眼光却是要比这些下属高一些,随着移民一批一批的到来,他的心也在一点一点地往下沉这里的人口越多,就说明海汉人的力量在越发壮大,而这个地方恢复到大明治下的可能‘性’也就越小。

    而巡检司的名头在这个地方根本就没有任何影响力,就魏平他们所能接触到的本地人而言,不管是执勤的民兵还是送饭的普通小工,都是言必称“执委会”,根本没人在意崖州官方对于这个地方是什么样的态度,这也是魏平在崖州其他地方从未见到过的景象。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想要利用这些本地人向崖州传递消息也就成了很不实际的想法,如果一定要这么做,想必消息直接传到海汉人耳中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时间到了一个月之后,巡检司这边没有再出任何的岔子,执委会如约给他们发放了一半的“特别办公经费”当然,这笔钱也是以流通券的形式发放的。他们被告知只有今后离开胜利港的时候,才能将这些流通券兑换成等值的白银。

    不过这其实也无足轻重,因为他们在这地方根本没有‘花’钱的必要,衣食住都由海汉人全部负责,至于行,一直被禁锢在院子里也行不到哪里去。而海汉人对外出售的东西就只有盐和玻璃器具,并且就连这两样东西人家也只对商家销售,根本不卖散户就算他们买了也没法运出去。

    鉴于巡检司这帮人表现良好,执委会终于同意给他们多一些活动空间,但仍然将范围限定在了“巡检司周围三十丈距离之内”。至于在这三十丈距离内所能做的事情,基本就只有每天三顿饭的时候自行到一号基地大‘门’外的食堂档口领饭了。

    虽然活动范围小得可怜,但巡检司上下都很珍惜这个得来不易的机会,甚至连一贯喜欢差遣手下做事的魏平都改了习惯,每天都亲自去排队领取三顿饭,就连早上这顿也是如此。魏平每天都是出来吃完早饭之后,才回到巡检司小院去继续睡个回笼觉。

    这当然也是执委会的管理手段之一,让这些人每天能到院子之外的区域转转,与其他人‘交’谈几句,至少能让他们觉得自己不是这个地方的囚徒。逐渐降低他们的敌意和反抗意识之后,通过各种生活细节对他们进行意识和文化的洗脑就会容易得多。在这方面,已经有罗升东等人的例子在前,执委会相信巡检司的这些人也不会比明军水师能多出几分节‘操’。

    这样潜移默化的效果还是有一定的作用,至少魏平本人对海汉人的敌意已经比最初的时候淡化了不少reads;。他发现这些海汉人并没有上位者惯有的那些嘴脸,每个人都显得很平和,与一般百姓也能平等相处,这是大明士绅或者富商绝对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并且这些海汉人对于巡检司这帮外来者也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敌意,偶尔甚至会有人问他“在崖州的时候多久能吃到一顿‘肉’”,或是“明人一般会娶几个老婆”之类让他哭笑不得的问题。

    对终于有来自广州的客商出现在胜利港这件事,魏平一点也不觉得意外。他知道以海汉人做生意的本事,将玻璃制品和‘精’盐贩运到大陆地区只是时间问题。何况海汉人一直在不断地扩建海边的码头,肯定不会只是为了停靠他们那几艘有限的海船。在这里住的时间长了,魏平也已经慢慢地看出海汉人对于这个地方有很多长远的规划,并不只是打算把这里当作一个落脚点来布置。

    规模日益扩大的海港码头只是一方面,魏平注意到海汉人‘花’了很多‘精’力修整从港口到一号基地这段不算太长的道路,用一种灰泥将整个路面铺得十分平整,路旁还栽种了行道树,布置了‘花’坛和座椅。而这还不是全部,在道路两侧,已经有劳工开始在海汉人的指挥之下平整地面,看样子似乎还有什么工程要进行。

    巡检司有人认为海汉人这是要搭建民房,安置日益增多的外来移民。但魏平对此有不同的看法,新到港的移民都会被安排进西边山脚下的一处营地居住数日,然后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人都会被转往别的地方安置,留在胜利港这里的人不多,海汉人并不需要在港口附近大规模修建民房来安置移民。

    对海汉人接下来所会进行的工程,魏平认为极有可能是仓库、商铺、饭馆酒楼之类的设施。因为这条道路在胜利港所处的位置极佳,如果今后这里真的成为了一个繁荣的港口,那么大量外来的客商和水手们肯定会需要吃饭、住宿、购物的场所,而从港口到一号基地大‘门’的这一段路无疑就将是整个港区最为繁华的一片区域。而心思较为敏捷的魏平,已经从中嗅到了一丝商机。

    魏平琢磨着如果自己的猜测属实,要是能在这地方开个酒楼饭庄之类的铺子,日后肯定不愁没有生意,而海商的钱可比崖州那些穷鬼的钱好赚多了。不过要做这件事,摆在魏平眼前的还有两个必须克服的难题,一是设法落实自己的猜测是否属实,二是如果情况真是如此,那又该怎样说服海汉人允许自己出资在这里经营一‘门’生意。

    魏平从沉思中回过神来,看了看正眼巴巴盯着自己的李奈,心里忽然有了一个主意。

第168章 海汉人的民政管理() 
李奈和贺强来到胜利港是要买盐还是买玻璃制品,魏平并不关心,但有一件事魏平很肯定,这些客商远道而来,一定不会放过任何能够赚钱的生意。复制网址访问

    “两位,前面队伍排这么长,不如我们先到旁边找地方坐着等。待会儿我让手下把两位的早饭一并领了送来便是。”魏平主动向他们示好。

    李奈赶紧抱拳作揖道:“不敢烦劳魏巡检。”

    “小事,小事。”魏平立刻就吩咐了手下,然后带头往旁边一棵大树下走去。魏平倒也想找个更隐蔽的地方说话,不过他的活动范围有限,倒也不敢走得太远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误会。

    这大树旁堆着不少条形青石,是劳工们从附近山脚的采石场运来,之后会转运到港口上用以修建码头。三人便各寻一处干净的地方坐了下来,不过双方的心思不一样,谁都没有先急着开口。

    过了片刻魏平终于忍不住了,早饭时间过后附近的劳工就会陆陆续续开始工作,而这里也就找不到什么僻静的地方了,他可不愿意再等到明天早上。

    “两位昨天来巡检司的时候,我看两位似乎‘欲’言又止,可有什么疑虑?”魏平也算是在社会上打滚了几年的人物,一上来不提自己的事情,先是设法套对方的话。

    李奈应道:“在下本是打算向魏巡检打听打听本地状况如何,但昨日有那海汉的施先生一直伴随在旁,说话多有不便,倒是让魏巡检挂心了。”

    魏平笑道:“不知李公子想知道哪方面的状况?在下到此已经居住了一月有余,本地民情多少还是知道一些的。”

    魏平这话就有些吹牛之嫌了,他在胜利港住了一个多月是不假,但这段时间里有一多半都是被禁锢在巡检司的院子里不许外出,所涉足的范围极为有限,能够体察到的“民情”多半也只是来自他从院子中观察的结果而已。

    不过李奈可不清楚魏平是否真的遭到了软禁,只是有此猜测而已,既然魏平表现出这种乐意‘交’流的态度,他当然也不会拒绝对方的善意,赶紧问道:“那请问魏巡检,本地民众对于海汉人的风评如何?以魏巡检所见,此地民情是否安定?”

    魏平沉‘吟’道:“海汉人治理民政的确有独到之处,本地民众对他们的安排布置都是言听计从,极少听到有埋怨不满之声。不过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毕竟他们吃穿住用都是靠着海汉人……”

    说到这里,魏平不禁想到了自己的处境不也正是这样,赶紧岔开了话题道:“至于民情安定与否,我想两位昨日在附近参观游历,一定见到不少民团士卒吧?”

    李奈和贺强想起昨天参观新兵营的情形,连那些半大的孩子都被训练得如同士兵一般,都是心有余悸地点了点头。

    “胜利港此地的法治极严,民众稍有犯错,便会被投入到被唤作‘劳改营’的所在中做苦役。并且这里除了民团之外,还有另一种用来维持治安的编制,海汉人称之为‘保安’,你们看那些身着黑‘色’短衣,腰间别着短棍的人便是了。他们平时便在港口和民众居所附近巡视,专管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若是港口有新移民抵达,他们也会去码头上协助民团维持秩序。”魏平详细地向两人解释道。

    李奈和贺强环顾四周,果然看到有几个魏平所说的黑衣保安在远处站着。李奈心道,这‘保安’一职,恐怕便与我大明的巡检司职能近似了。只是当着魏平的面,这猜测却不可随便说出口。( 广告)

    “可为何这些民众初到胜利港,就愿意加入民团或是当保安替那些海汉人卖命?莫非海汉人给的报酬极高?”贺强不解地问道。

    魏平解释道:“这事我先前也一直不解,后来才慢慢知道,原来海汉人以‘公社’为单位,对本地平民进行收编,凡是入了公社的平民都被称作‘社员’,待遇也较一般民众好得多,所以来到这里做工的百姓都以进入公社为目标reads;。而一家人中只要有一人入了民团或是当了保安,家人便可迁入到公社中居住,享受社员的各种福利。”

    “原来如此……”

    李奈和贺强此时都想到了昨天去参观过的农场公社,那里的各种制度安排给两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却不曾想公社与本地民团之间还有如此的联系。

    “不仅如此,据说海汉人在离此十几里远的内陆修建了大片工坊,据说还开了一座铁矿。在工坊中做工的收益比在港口劳作和开荒种地更高,只是要进入工坊做事不是那么容易,必须得先有‘社员’的资格才能接受海汉人的进一步挑选。”魏平继续解说道。

    经过魏平这么一番解说,李奈和贺强也算大致明白了这地方究竟是怎样一个社会结构。这些新移民来到胜利港之后经过筛选,首先会被分流到各个工地上做事,其中表现较好的一些人会被选入到“公社”当中,而公社中表现较好的人,会被选入等级更高的工坊做事。至于在工坊之上还有什么样的设置,李奈就算不用问也能想到了。

    据说此地的海汉人不过数百,要管理好日益增多的民众,肯定需要提拔一些本地人来做基层的管理工作。从新移民、普通劳工、社员、工坊劳工,到更高的用工等级,海汉人为普通民众设计了一套上升通道系统,不管这些人奋斗到了哪个等级,一定还会有新的‘诱’饵摆在他们面前,‘诱’使他们去为之努力。

    这套社会结构其实并没有什么新奇之处,大明社会中同样也存在这样的上升通道,比如贺强这个“福瑞丰”的高级管事,就是从端茶跑‘腿’的小厮一步一步做上来的。真要说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李奈认为海汉人对本地的管理手段更像是将民政治理和经商挣钱两件事结合到了一起。

    若是大明的地方官府,一般只会治理民政,至于民众如何做工糊口,官府是没有那个闲心去管的。除非是修路治水这种需要大量劳动力的工程,否则官府绝对不会把民众组织起来开工毕竟组织大规模的工程是一个相当劳神费力的事情,不到万不得已,很少会有地方官员乐意主动去做这种事。

    而善于挣钱的商行一般也不会组织民众进行生产,这不但是管理上会遇到很多难题,同时很容易被人扣上“纠集民众、网络民心、意‘欲’不轨”之类的帽子。就算像“福瑞丰”这样在广州根基深厚的商行,也顶多就是组织个商队,在老家‘弄’个民团,绝对不会像海汉人这样搞什么“公社”,将成百上千的民众组织到一起修村建寨自成体系。这种事要是出现在广州,李奈敢保证这帮海汉人早就全部被抓起来下狱待审了。

    但海汉人将民政管理和商业经营已经‘揉’合到了一起,本地的民众被组织起来进行规模化的生产,李奈从昨天去看过的农场公社便意识到了这一点。这里的农田全部是统一耕作,统一收割,收获的粮食也全部进入公共粮仓,由海汉执委会统一安排。

    海汉人对于农业生产的安排细化到了一个惊人的程度,李奈甚至发现他们对施‘肥’的频率、数量和种类都作出了十分详尽的规划,这是他过去在任何一处农村都没有见过的现象。如果不是亲眼看到了农场的运作情况,李奈恐怕只会认为高欢所说的水稻一年亩产能达千斤是在吹牛皮。

    以海汉人做事的风格,李奈不难想象,他们一定也在‘精’盐和玻璃的生产中采用了类似农场公社这样的管理方式来组织生产。事实上前一天的接风宴上,施耐德就已经向他透‘露’过,第二天会安排他们去参观本地的盐场公社,以增强他们对长期合作‘私’盐买卖的信心。

    李奈从昨天的农场公社参观中得知,只有一个规模很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