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回唐- 第14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近几年,对于太子的一举一动,李隆基愈发关注,开始对传位李亨的心思像是在慢慢变淡。更兼这几年宠幸杨贵妃,李隆基在长生方面越发沉迷,经常问道于道门中人,还时常下令这些道士炼制丹药,以期长生不老。

    过了片刻,李隆基又问:

    “之前李清提到的《内参》做的怎么样了?”

    “回圣上,老奴已经秘密吩咐人去准备了。不过创办内参需要真正有才学的人,老奴这些奴婢们平时作个诗曲让大家一乐也就罢了,真要办报纸的话怕是力有不逮。”

    高力士有些为难地说道。

    李隆基坐起身来,说道:

    “内参一定要办的,这件事情只有交到你们这些朕身边的人手中,朕才放心,也才能听到实情。文采方面,力士之才已能胜任,至于办报纸的事情多去问问李清。”

    高力士忙躬身应了。

    两人正说话间,一位内侍从外面进来,禀告道:

    “圣上,太子求见。”

第232章 混乱中的小小举措() 
过了新年,刘晏和王和之几人在李清的示意下开始筹建报馆的事情。

    春闱将至,长安城中准备参加科举的读书人大都在用功读书,刘晏和王和之等人还是抽时间去侯府拜访了李清,提议报馆筹办之事。

    当时刘晏、王和之、李少阳和裴元俊四人一同前往,虽然裴元俊一开始就表明了不会帮助一起筹办报馆,但是对于结识李清这位侯爵新贵的机会,裴元俊自然不会错过。

    几人之中,除了刘晏年纪较大之外,其余三人都是二十出头的样子,在李清这位年轻的侯爷面前倒也并不显得太过拘束。李清年纪比几人都小,又是一个看上去性子随和,没有勋贵架子的人,跟几人闲聊时气氛倒是其乐融融。

    刘晏与王和之性情洒脱,李少阳心窍玲珑,裴元俊有着武人的耿直和直爽,这些都是李清欣赏的性格。刘晏与王和之是李清希望用到的人,李少阳和裴元俊如果能够为己所用,李清也是希望自己能够给予几人帮助的。

    四人之中,刘晏对筹办报馆一事最为上心,还跟李清就如何创办报纸做了讨论,让李清惊讶地是刘晏对报纸的认识之深几乎不亚于自己这个后世之人,而这些只不过是刘晏最近这些天考虑的结果。

    王和之对于报纸所起的作用却是最为关注的,李清大致地说了一些报纸的用途,虽然都是后世报纸最为常见的效果,然而在王和之心中依然震撼无比,报纸竟然还能监督朝廷执政、清议朝廷得失、为民请命?

    在此前的几期《长安时报》的编纂过程中,除了李清之外,还有长公主府和李含光派过来帮助的人帮忙,自从刘晏和王和之过来之后,这些事情大都交给了两人去做,两人算得上是报馆的主编。

    李少阳只是偶尔会过来,借口说才学不如刘、王两人,帮不上什么忙,又兼春闱既至,温书要紧。李清没有强求,也看出来李少阳并不像刘晏和王和之两人对报社上心,李少阳更多的是想结交一下自己这位侯爷。当跟自己科举这种事情起冲突的时候,李少阳先顾虑的还是自己的前途。

    “李郎君,这样会不会引起李相公的不满?”

    文渊斋中,刘晏看着李清,有些为难地问道。

    李清看到《明报》上面的报道,知道李林甫终于还是有了动作,虽然和自己后世之中了解的历史已经有了些许的出入,大约韦坚和太子等人的命运多少会有些改变。

    然而李清并不敢打包票,李林甫能够为相近二十年,自然有他的过人之处,若是想着一心除掉韦坚等人,李清上元夜的那一闷棍并不能起太大的作用。更何况,李林甫接下来会怎么做,李清可是一无所知。

    这次李林甫在官报上的动作是一种试探,主要还是看李隆基的反应,如果李隆基藉此对太子和韦坚等人起了疑心,李林甫也正好进行以后的手段。若是韦坚和太子方面有了其他的应对之策,被李林甫抓了把柄,可正好坐实两人勾结的传言。

    李清吩咐刘晏和王和之把即将出版的《长安时报》的内容做一下调整,添加了一篇署名为本报评论员的文章,文章的主要内容从太子和百官夜游说起,凸显李隆基为政期间大唐国泰民安的盛景,强调了李隆基统治下的江山稳固,百姓乐居以及太子仁孝,代圣上抚慰百姓是李隆基教化之功。

    当然,暗中的意思还是说太子跟韦坚等人夜游不过是平常事,不应该有什么阴谋在。这些看法自然是站在一个“客观”的角度来看的。

    “为什么会引起李相的不满?”

    王和之在一旁问道,心中不免有些疑惑,李清的提议也不过是对当今圣上李隆基的一种吹捧,如何会引起李林甫的反感。

    官报上面陈希烈的那篇文章隐含的意思并不是谁都能看出来,王和之在看到那篇文章的时候还对太子能够与民同乐大赞了一番。刘晏历经不少事情,对官场上面的一些门道自然有所了解。

    像王和之这种才学不错的人都没能看出里面的深意,更不用说长安城其他的百姓。

    后世评价李林甫是历史上有名的奸相,但是并没有到百姓怨声载道的地步,历史上对杨国忠的评价可是比李林甫要低得多。

    这时候的大唐阶级森严,李林甫是高高在上的相国,普通的百姓因为身份地位的差别,根本就接触不到这些东西。王和之年纪轻轻,从来没有涉足过官场,文章里面表达的深意看不出来也不奇怪。

    刘晏笑着给王和之解说一二,王和之听过才恍然大悟般,说道:

    “没想到朝堂之上竟然会如此勾心斗角,难道圣上就看不出来?”

    “怎么会看不出来。如今李相国势大,盖压群臣,就连太子也忍让三分,不过李林甫深得圣上信任,又有谁能够去制衡?”

    王和之愣在那里,过了片刻,看着李清说道:

    “李郎君让我们写这篇社论,难道是想为太子摆脱如今的困境不成?”

    李清笑了笑,说道:

    “太子手下能人异士众多,自然有应对之策,如果凭这篇社论就能解了太子的问题,未免太小看李林甫了。”

    这样做主要还是为了消除圣上对太子的怀疑,从而尽可能的避免韦坚等人被李林甫迫害的可能。

    李清没有说自己真实的意思,总不能跟刘晏和王和之说因为太子和韦坚夜游,李林甫构陷,导致天宝五载很多大臣被相继迫害吧。

    说实话,就连刘晏心中也有些不明白为什么李清要发这篇社论。作为新晋的侯爷,虽然李清有长公主的关系在,算是跟太子亲近,但也没有必要去跟李林甫作对。

    刘晏并没有多问,李清这样做自然有他的用意在,这片社论也没有违规的地方,刊登出来也不过是拍了一记李隆基的马屁罢了。

    第二日,《长安时报》发行,一如既往的被抢购一空。《长安时报》上面还刊登了一个有关报纸发行的说明,明确规定了《长安时报》以后每天一期,成为惯例。

    而因为印刷的原因,《明报》并不能做到每天都发行,因此对于《长安时报》上面的社论的对应就慢了很多。

    宫中对《明报》上面刊登的文章没有什么反应,《长安时报》上面的社论也随即被报纸上关于民生、娱乐的消息给掩盖了。

    至于李林甫能不能从中看出什么来,李清没有在意,自己这时候虽然位列侯爵,但是年纪甚小,在政治上还显示不出来对李林甫的威胁,大约还不会被李林甫看在眼中。即便让李林甫看出《长安时报》想为太子辩护,大约可只是认为李清是长公主府的义子,对太子或许有些自然的亲近。

    而随后李清的反应更是消除了李林甫的怀疑。

    这件事中,东宫确实派人去过侯府,请求李清帮忙,不过传出来的消息是李清无能为力,算是委婉地拒绝掉了。

第233章 有佳人上门() 
上元节过后不久,天气变得暖和起来,干燥了一个冬天的长安下起雨来。

    刚刚过去的这个冬天没有下几场雪,这场春雨来得及时,春雨如酥,有些清冷的雨水把长安城洗了个明净清澈。花草树木已经开始发芽,京城各处开始绽露出丝丝绿意,取代了灰突突的景光。

    过了新年,李清才真正开始忙碌起来。

    《长安时报》的事情因为有刘晏和王和之帮忙,已经变得轻松很多。然而报馆毕竟刚刚设立,很多地方并不完善。缺人、缺消息来源、缺能够持续投入的资金等等,都成了摆在李清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刘晏和王和之虽然是报馆的主编,但是办报纸一事就像摸着石头过河,两人并没有什么经验。李清在这里还是主心骨,报馆里面的人员的配置、资金的筹集等还是李清在拿主意。

    《长安时报》以后该怎么发展,李清跟刘晏、王和之两人商议了很长时间,虽然刘晏和王和之希望《长安时报》能够更多的像官报那样转变,最终变成能够影响世俗、监察朝廷等功能的报纸,然而李清还是坚持要做娱乐性质的报纸。

    对于报纸消息的来源,李清却是启用了后世的记者的制度,而王、刘两人一开始对此有些反对。

    长安城中若论谁的消息最灵通,自然是整日混迹于长安街头的那些混混。这些人整日出入长安各处里坊,在酒肆、客舍、风月场所混迹度日,听到的自然是第一手的消息,而这些消息往往是《长安时报》这种娱乐倾向的报纸所需要的。

    在李清提议招募一些这种人给报馆提供消息的时候,刘晏和王和之连声反对。在刘晏和王和之心中,因为《明报》报馆里面人员配置的原因,能够参与《长安时报》报馆的人也必然是才学极佳的读书人,一个混迹于长安市面上的街头混混如何能够成为报馆的编外人员?

    因为囿于消息的缺乏,最终两人还是同意了李清的提议,不过具体的人选需要仔细的商酌。

    而李清心中有一个合适的人选,那就是何弯弯。

    何弯弯算是长安城底层的代表,生活在长安很多年,对京城里面的门道熟悉的很,虽然性子有些散漫,但是能力还是有的。

    李清特意去见了一次何弯弯,说明来意,何弯弯没有拒绝。在旁人眼中,一位侯爵亲自上门邀请何弯弯,是何家祖坟上冒了青烟,困顿了多年的何弯弯和其妹子攀上了勋贵,终于能够有一个出人头地的机会了。

    何弯弯没有理会这些,之所以帮李清还是因为李清的诚意,自然,上次解救何小妹的原因也有。没过几天,何弯弯就找来了数人,这些人都是长安通,算得上比较可靠的消息灵通之辈,最难能可贵的是,这几人多少认识些文字,并不是那种长安街头打架斗殴、逞凶斗狠的无良之徒。

    待李清见过之后,这几人算是成为了《长安时报》的编外人员,为《长安时报》提供最新的消息,根据所提供的东西给予一定的报酬。

    《长安时报》随着扩版和每天定期发行,能够编辑报纸内容的人变得更加缺乏,虽然有刘晏和王和之帮忙,人手依旧不够,之前在报纸上刊出了招聘的告示,然而真正过来应聘和能够胜任的人很少。

    不过这些并不是最为急迫的,钱财才是。

    “李郎君,我这几天查看了一下之前几期《长安时报》的收支状况,发现现在报馆还是入不敷出,因为印刷量上不去,总体还是需要不断的往里面投钱。”

    刘晏跟李清说着报馆财务方面的事情,

    “现在仅靠卖报纸的钱财抵消不了印刷的成本,虽然我们用了活字,雕版的费用减少了,然而报纸的定价也降了下来,还是处在亏损的状态。这样下去,投入的钱财会越来越多。我怕……”

    刘晏没有接着说下去。

    李清看着刘晏,心中暗叹,这刘晏不愧是后世所称的“大唐财政专家”,对钱财方面有着自己独有的敏感性。

    《长安时报》每期的发行依然需要数百贯,而靠卖报纸所得的钱财也不过区区几十贯而已,远远低于报纸的成本。

    这件事成了刘晏最为苦恼的事情,虽然有侯府在支撑,但是这样下去,一个月的开销也近万贯,这绝对不是一个小数目。刘晏苦思冥想,也没能想出什么好的办法出来。

    李清听了刘晏的话,点了点头,说道:

    “这的确是一个问题。印刷报纸的成本会进一步下降,我已经吩咐贞掌柜加紧刻制活字,扩大规模,这样一来就能够摊薄一些成本。”

    如果发行量上去,自然收入会多些,但是依然不能全部抵消印刷的成本。

    “我想,估计用不了多长时间,报馆就有了其他的进项,到时候就能盈利了。”

    李清笑了笑,看着有些迷茫的刘晏和坐在一旁倾听的王和之,接着说道,

    “以后报馆里面的人都会有固定的报酬,总不能让两位无偿付出。”

    刘晏和王和之有些不好意思的笑了下。说实在的,两人过来帮忙之后,都推掉了在别处的差事,同时也没有了相应的收入,虽然短时间之内没有什么后顾之忧,但总不能就这样坐吃山空。

    两人过来《长安时报》,是在李清的邀请之下答应的,帮忙的性质比较大,因此也不好意思提什么酬劳。君子齿于谈论钱财这些东西,两人又是才高气傲之辈,自然没有在李清面前提及过此事。然而,李清并不是那种对钱财没有概念的纨绔子弟,以后报馆之中的人都是要有酬劳的,而这酬劳就需要从报纸的盈利上面出。

    “不知道李郎君所说的其他进项是什么?”

    刘晏好奇的问道,王和之也稍稍往前倾了下身子,想听听李清怎么说。

    细雨蒙蒙,天地之间一片朦胧,文渊斋中,坐在后堂的三人欢声笑语,李清跟刘晏和王和之解释着所谓的“其他进项”。

    因为下雨,东市里面人变得很少,过来买东西的人站在街道两旁的店铺屋檐下避雨,皱眉看着飘雨的天空。作为《长安时报》印刷个发行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