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某何曾对那张氏兄弟偏袒,抛开此案,两子孝友刚烈,能为父报仇,算得上孝道罢了。况且两子年幼,朝堂外的百姓对此两人肯定心存怜悯,朝廷处理起来要格外小心。”
“如果因为一个人孝敬就能对其杀人的罪过另行处理,那唐律岂不成为空谈。”李林甫道,
“更何况,更要以此为戒,免得以后有人以各种借口逃脱罪责。”
李隆基看着下面争执的两位丞相,皱了皱眉头,随后问裴耀卿:
“裴卿认为呢?”
“臣曾闻古时的贤者杀人,并不以其圣贤而免其责。唐律是为了防止杀人的事情出现而不是为了杀人者开脱。”裴耀卿说道。
李隆基听到裴耀卿的话,想了想,说道:
“即便二子仁孝,但国法唐律不能免其罪。两子为父报仇,怕是早就想到生死之事,若是念起孝道就从轻处罚的话,免不了会有人效仿,以后又置国法唐律与何处。
“众位爱卿不要再争了,凶手缉拿归案后依律处理就是。
“这件案子就交由裴卿会同有司处理。张爱卿也要安抚百姓情绪,不要因为此事而生什么事端。”
裴耀卿和张九龄躬身领了命,准备处理后续事宜不提。
朝堂之上对此案颇多争执,最后还是唐律为大。但是在这盛唐东都的洛阳,人们的议论却是往另外一个方向倾斜的。
当晚在承福坊被困一夜的人们在第二天早晨从承福坊出来以后,这起刺杀御史的案件便在城中飞快的流传。
缘由大致是知道的,毕竟张理在临逃跑的时候在人群中说了为父报仇的话,依照人们的朴素的观念认为,两位小儿为父报仇的孝心是值得称道的,那位御史被杀怕是罪有应得,要不为什么这么小的孩子想着去杀了他呢?
一开始,刺杀现场的人只是叙述事情的经过,大约是两个凶手的年纪、手段、和事情原由以及被杀者的惨状。
但是事情在流传的过程中那御史的遭遇变得不那么重要的,倒是两小儿的遭遇被人以讹传讹的扩大开来。
“听说那凶手是两个十来岁的孩子,千里迢迢就是为了天赋报仇。”憧憬侠义的人说道。
“杀人总归是不对的,虽说是小孩子。”有人颇为理智。
“那御史听说也不是什么好东西,要不为什么被人杀掉了呢。”有人臆测。
“听说当年两个孩子的父亲就是被那御史冤枉而死的,两个孩子也被发配去充军,后来逃回来的。”有消息灵通者。
“听听,那人是不是罪有应得?”
“唉,倒是可怜的孩子。”
“不知道两人抓住了没有?”
“谁知道。也不是抓到以后朝廷预备怎么处理。”
“能怎么处理,自然是杀人者偿命了。”
“可是两人杀的是陷害自己父亲的贪官污吏,如此孝心还是应该考虑的。”
“有什么要考虑,唐律在上,王子犯法,还与庶民同罪呢。更何况是两个孩子,死的可是当朝的御史。”
“可惜了……”
这次的刺杀事件成了整个洛阳城中的大事,承平依旧的洛阳很久没有这样恶劣的案件发生了,朝堂上自然是要维护唐律的尊严,但是朝堂外的百姓却是同情凶手,希望宽大处理的。
总之,这几日的洛阳城中紧张的搜捕和纷纷的议论混在一起。
凶手还是没有抓到。有关案件的流言更多了起来,偶尔也有追捕的细节出来,说是两个凶手是有武艺的,此前跟武侯遇见过,打伤了几名武侯后又逃掉了。
也有说凶手身高八尺,长相凶狠,手持两把百斤巨斧的。有说两人身材轻盈,能飞檐走壁的。流言不一而足,越来越离谱了。
家中的丫鬟。仆人对于这些事情倒是上心,每天都会叽叽喳喳的聚在一起议论。李清在旁边听着,心中浅笑。李清偶尔会想这两人到底会躲藏在哪里?能躲得过这么严密的搜索看来是有人把他们藏起来了,难道是同情这两个孩子的人?
其实李清好奇的是流言之中有人说张理、张琇是会武艺的,之前还打伤了几名武侯。
李清心里想,能打伤武侯的话应该是有些功夫底子的,不知道是跟南霁云那样学的是冲锋陷阵的马上功夫还是如传说中那种能飞檐走逼的武功。
虽说这时候的武侯大多也没有什么本事,很多算的上洛阳城的混子,因为关系进来衙门做了巡逻的差事,但是能打倒几名成年人,张氏兄弟的武功可见还是不错的。
有机会要见识见识啊,李清心里道。
第36章 惊变(五)()
虽说全城已经加强了巡逻的力度,但是生活依旧还要继续,在最初的几天洛阳城中确实人心惶惶,但是追捕凶手没有了下文,估计是早就跑出城去了。
河南府也加大了城外的搜捕,甚至于在出洛阳的几条官道上都加强了警戒,随时检查来往的行人,其中夹带货物的商家等成了重点检查的对象。李家往外地运出的锦缎、布匹等物在路上就被检查了几次,还好没有受到什么损失。
城中的检查还在继续,依然是没有着落。几日过后,洛阳百姓从最初搜查时的配合慢慢的变成了后来的抵制,毕竟有的都已经来回搜查了几次,还是没有抓到凶手,多少变得有些扰民。更何况,洛阳城中有很多商家,沿途的检查也造成这些商家各有不同的损失。城里开始不断的有怨言出来,甚至于有些势力的皇族、官员也有怨声传出。
迫不得已,河南府撤回了搜查的武侯,改为金吾卫的精锐暗中巡查了,这其中千牛卫也有不少的精锐出来配合。表面上洛阳城中恢复了原样,但是搜捕效率其实比以前更加高效起来。
在城中大肆搜捕的这几日中,由于李清请了假没有去学堂,在家待着略显清闲,于是回禀了老太太说出去走走。
“我的孙儿,这时候那里能上街呢。”凶手还没有抓到,安全没有保证,老太太哪里敢让李清上街。
“没事的。凶手白天都不知道躲到哪里去了,更何况,现在街上这么多巡查的人,其实相比以前应该是更加安全了。我也只是去大街上看看,人多应该没有什么问题。再说了,凶手哪有那么容易被我遇上。”
李清说道,极力想让老太太改变主意。
大街上的武侯等撤了以后,李清最终还是出去了,老太太仍然不放心,派了四五个仆人跟着。花解语和昆仑也跟着的,被老太太叮嘱须臾不得离开李清半步。
出了修文坊,李清闲无目的的四周逛游,家中仆人在后面牵着马车,花解语以及昆仑跟着身边说着话。
街上的士兵比往常多了不少,一队队的巡逻士兵在不同的里坊进出,挨个搜索。路上的行人也没有了往日的悠闲样,脚步有些急匆匆了。
出来也没有什么可逛的,听说白马寺不错,但是有些远,来回一趟都花在路上了。龙门石窟?那就更远了,这时候的龙门石窟大约还有很多人在不停的凿着佛像呢。李清心中犯难,自己知道的洛阳的风景名胜没有多少,去那里都不太合适。皇宫倒是一个不错的去处,高耸如云的明堂、听起来怪怪的但确实宏伟的天堂离洛阳老远就能看见,但是只能远观,皇家的重地不是谁都能去的。
正烦恼间,花解语在边上说道:
“小郎君,要不我们去南市看看吧,那里有很多好玩的什物卖呢,大郎君现在在南市自家的店铺里面,我们顺便去看看,到时候跟着大郎君一起回来好了。”
其实从李清回来以后,南市差不多成了一个禁语,很少人提及。毕竟李清当日就是在南市被弄丢的。来抬头怕李清想起之前被拐的事情,发了话,严禁任何人在李清面前提南市。
穿过来的李清倒是没有任何的问题,偶尔丫鬟、仆人在李清面前不小心讲到“南市”二字是都赶紧住了口,顺便还看看李清的表情。李清是没有任何表情的,倒是“南市”让李清更好奇起来,有时候还会主动跟花解语提到南市。毕竟这在后世能算的上一个城市的最大的商业中心了,不知道这时候的南市是个什么样的情景。
李清听到花解语的提议,想了想,说道:
“也好,我也正想着去看看呢。”
李清并花解语上了马车,仆人们赶着车去向洛阳南市。
南市位于洛河以南,与北市隔河相对,正是由于被洛河水隔开,才有了南市、北市的称呼。
南市大约相当于周围里坊的两倍,算得上是洛阳最大的一个里坊了。这里基本上收拾商户、商铺,真正的居民倒是不多。宵禁期间,南市早早就会关门,这时候很少有人会留在南市里面。去买东西的人都早早的离开南市返回住的地方,至于商铺的一些伙计或者仆人在此看守店铺,晚上就住在南市里面。
南市两面环水,有运渠直通洛河。这时候的商家有很多是通过水路从外地运来货物,经洛河、运渠直接运到南市,方便快捷。
南市以经营日常商品为主,在洛阳的三个坊市中规模最大。每天各类商品如金、银、珠宝、瓷器、皮毛、丝绸等从全国各地汇集到南市,再从这里发送到全国各地乃至西域、日本等地。每日里人山人海,络绎不绝,除了大唐子民,来自北方的突厥人和西方的回鹘人、吐火罗人、粟特人、波斯人、大食人和天竺人以及新罗人、倭人在这南市中来回穿梭,操着流利的大唐官话,采购或者贩卖着各式各样的货物。洛阳南市算得上是大唐丝绸之路的起点了。
李清等人沿建春门大街入了南市,过了一道坊门,就是南市中间的十字街,街道款有几十米,两旁布满商铺,绫罗满目的商品在店铺中展示,来来往往的人们逛着店铺,后面跟着的仆人手中提着大大小小的货物。
南市中间还有不少的手工作坊,算是前店后坊的布置。除了店铺,街上还有大大小小的各种酒肆、茶楼、酒馆。这是就是一个成熟的商业中心了。在功能和配置上跟后世的基本没有什么区别,李清心里道。
李家的店铺在南市靠北的地方,李清他们边逛边往自家的店铺而去。
“二郎,解语,你们怎么在这里?”有个声音从后面传过来,带着一丝惊喜。李清、花解语回头看时,发现是南霁云。
“南八兄怎么在这里?”李清好奇的问道。
“我在这里巡逻,顺便查访是否有凶手的踪迹。”南霁云近前说道。
“我们算是过来逛街,正要往家中的店铺去看看。”李清说道。这是偶花解语略蹲了一下身子,给南霁云见个礼:
“南郎君好。”
“我正要往那边去,一起走走吧。”南霁云说道,随手牵着自己的马匹跟在李清的马车边上,慢慢的往北而行。
“这几日那凶手还是没有消息么?”李清小声问道。
“还是没有。估计这几天就会有消息。毕竟整个洛阳城快被翻了过来,那两人藏身的地方也不多了。当然也有可能已经跑出了城。”南霁云说道。
李清从马车上下来上了南霁云的马。从马上看视野开阔了许多,能远远看到拥挤的十字街头。南霁云牵着马,花解语在边上跟着,两人边走边说着话。
午后的阳光照在南市的商铺,照在来往的行人身上,有些刺眼,很多人争着从商铺的影子下走过。熙熙攘攘、人来人往。
李清到了自家的商铺的时候,李瑞正在忙着指挥仆人把新到的货物搬进店铺后面去,看到李清过来颇为惊喜:
“二郎怎么过来了,奶奶知道的吧?”
“嗯,应允了的。过来看看咱家的铺子。”李清道。
南霁云与李瑞说了会儿话,告辞离去了。
“让解语陪你去里面看看,等下闲了再与你说话。”正在忙碌的李瑞说道。
李清点点头,跟了花解语去了店铺后面。
阳光洒落,铺子后面的影子更重了。
第37章 惊变(六)()
这时候店铺中的人都在前面忙,后面倒是显得很清静,进了后院,花解语跟李清介绍:
“小郎君,家中的麻布都放在北面的厢房,南面的房间里面是从蜀中过来的绸缎、蜀锦等,最近家中还在计划从南面运些丝绸回来经营。”
对店铺中的事情花解语了解的不少,不停的为李清介绍,倒让人感觉李清是家中主事之人或者是客户了。其实家中的事物花解语多少了解一些,毕竟跟了老太太几年,有时候老太太也会问一下生意上的事情,虽说不是要做什么决定之类,但偶尔还是会给个意见。花解语在旁边见识的多了,自然知道不少。
家中在南市的店铺,花解语来过很多次,对这里也是熟悉无比。
“家里没有经营棉布吗?”李清问道。
“棉布?”花解语颇为疑惑的问。
“哦,应该是叫白叠布吧现在?”李清大致还是不太肯定现在棉布是不是叫做白叠布的。
“哦。没有。这种布太少,都是从岭南或者是西域过来的。家里的生意还没有到那里。最主要的还是蜀中和南方过来的锦缎、丝绸之类的货物。”
李清点点头,这时候的唐朝应该还没有引进棉花种植,棉布还是算高档的商品了。
李清没有去看丝绸、锦缎,而是去到存放麻布的北厢房。北厢房有三件房间,前后有着雕花的大的几扇门窗便于通风。
门是锁着的,花解语叫了一个店里的伙计过来开了门。推门进去,里面是一排排的架子,架子上放着一匹匹的麻布,色彩各不相同。根据麻布使用的麻类不同,又分了很多种,李清看了半天只能认出亚麻一种,倒是边上的伙计滔滔不绝的介绍。
这时候的百姓大多还是穿麻布的衣服,而绫罗绸缎还是有钱的人家才能穿的起。店中最大的销量依旧还是这些麻布。
伙计一边介绍一边往里走。其实作为孩子的李清并不是要听伙计的介绍,仅仅是好奇来看看。店中的伙计知道眼前的孩子就是李家的二郎,虽然小,也是自家的主人,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