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回唐- 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李兄何不寻仙问道?当今圣上崇尚长生,听说有很多得道的真人得以觐见,看来长生有望啊。”

    “想我苦读寒窗十几年,今年正是某大展宏图,报效朝廷的时候,哪能为了这虚无缥缈的神仙事而荒废了前程。”很多的书生才子留在洛阳都是为了今天的科举,希望一举成名天下知。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很多人一生的追求。

    “李兄自去博取你的功名,我还是老老实实的做我的生意的好。”又人插话。

    “呵,”李清听了笑了笑。想起一句诗词,随口吟了出来: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真是生动的写照,李清心里笑道。

    摇头笑的时候,一个声音从身后传来:

    “说的好。”

第9章 洛阳、上元、夜(五)() 
说实话,这首《好了歌》应情应景,近乎白话似的道出现实社会中的种种人物百态。其实仔细想想,每一句却是警示名言。前一句说的是人活在世上,建功立业,发财致富,贪恋妻妾,顾念儿孙,后一句紧接着就是功名利禄如烟云散去,妻子儿女在岁月中消失。

    细细品味,整首诗营造了一种“忽荣忽枯、忽丽忽朽“的人世无常、虚幻飘渺的气氛。它处处作鲜明、形象的对比,忽阴忽晴,骤热骤冷,时笑时骂,有歌有哭,加上通俗流畅,迭富有致,简洁而层次丰富的句子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其实,这种表现出来的意境跟道家的思想还是有一定的吻合的。那道人在李清身后细品这首诗词,这些年道人身处世外,看惯人世间红尘种种,期间有悲欢离合,生老病死、善恶美丑……今猛然听到李清吟出这首诗,正契合自己坚持这么多年的信仰。自己是在多年以后才明白这些,而小小的五六岁的孩童又如何就对这人世看的如此透彻?

    “说的好。”

    那道人赞道。然后看到吟诗的孩童扭过头来,是一个非常漂亮的小孩子,脸上有些许的惊讶,随后他旁边的那女子转过身来,看到一老一中年两位道士,没有说话,只是下意识的把小孩子拉到自己身边。

    李清听到有人叫好的声音,确实有一点点的惊讶,他只是随口说出来这首诗词,没有想到被身后的人听了去,好像还明白了其中的意思。回头看是两位道士,赞赏的话是那位老道士说的。

    “当不得道长夸赞。”李清道。

    “确实是好诗,可有名字?”老道长问。

    “好了歌。”

    “好了歌,好了歌,好一个好了歌。好即是了,了即是好。”道家宣扬的清静无为、主静去欲、修心得道的道教修炼思想与这首诗暗合。道长略微停顿了一下又问道:

    “请问……这是诗词为何人所作?”

    在道长心中自然是不相信是李清随口而作的诗词。但谁知道呢,大唐可是盛产“神童”的年代。

    “去年有位道士从我家门前经过,看小子有缘,顺便教会了我这首诗。”被用了无数次的理由依旧是最好的理由,李清没有犹豫就把它搬了出来。

    “那位道兄可有名号?”

    “当时没有问,我也只是见过一面,但据说是一位游吟道长。”李清道。

    “吝悭一面,实在可惜。那位道兄没有说过其他的?”看来老道长确实好奇。

    “不曾说过什么。教会我这首诗后,曾对此诗做了一番解注。可惜那时候我太小忘记了。”李清说道。

    那道人露出惋惜的神情,没有说什么。

    “不过我听过别人讲的一个故事,不如说与道长听?”李清看了看那道人,突然说道。

    “哦,不知是什么故事?”老道长问。

    “讲的是一位书生,从小聪慧,被无数人赞为神童。这位书生也确实不凡,很小的时候就熟读经史典籍,自诩才富五车,将来定能扬名于世。于是书生更加刻苦的用功读书,苦读寒窗十余年,终于在一次科考中得中状元,一举成名天下知。但是……”李清声音顿了一下。然后说道:

    “扬名于世又怎样?”

    “嗯?”老道长楞了下,随即若有所思。

    “那位书生得中状元后,跨马夸街,随后官途一路高升,身旁也常围绕着诗人、名士,自己小时候的梦想得以实现。但是……”李清又顿了一顿,道:

    “实现了又怎样?”那道士插话道。

    “不错。在后来的数十年,书生功名利禄在手,贤妻美妾,儿女成群,他所想要的一切都已经得到,别人都羡慕书生人生圆满。但是……

    “圆满之后又怎样?”李清和那道士同时说了出来。

    “哈哈哈哈,好一个又怎样。”那道士大笑道,

    “没想到你这个故事倒是解的切。贫道白云子,师承潘师,对道术有些研究。今晚能够见到小友,确是机缘。贫道有个不情之请,不知你是否有兴趣随贫道一起寻仙问道?”

    花解语在一旁听着两人对话。之前李清随口吟诵那首诗词的时候,花解语并没有在意,倒是后来两位道士说诗很好的时候感觉吓了一跳。诗词听起来很好懂啊,意思也不难懂,不知道那道士为什么说些莫名其妙的话。再后来李清和老道士说的话倒是让人疑惑,有些难懂了,不过老道长最后说的一句却是明白了。不是又想拐走我们小郎君吧。

    “道长,我家小郎君是不会学你那些道术的。我们老太太是不会同意的。”花解语说的颇为斩钉截铁。

    “谢过道长了,小子即便有心问道,但家中祖母却是要坚决反对的。”在那道士自我介绍白云子的时候,李清就已经知道了眼前的人是谁,没想到还碰到了一位名人。司马承祯,上清派宗师,在道教史上是有着极高地位的人物,居然见的第一面就想收自己为徒,呵,难道穿越的人容易吸引异人的注意?

    “观你之心性,颇对贫道的脾气,跟我一起修道总不会埋没了你。”司马承祯说道。

    “仙师缘何执着于此,碰到即是机缘,又何必强求。”李清道,怎么可能去做道士,在这繁华烟巷,盛世神都,自己还要好好品味一下大唐的风情。

    “你看这台上,刚才演神仙的已经下去了,现在有别人上场,你方唱罢我登场,在这台上也不过是一过客。没必要执着这些吧。”李清说道。舞台上演仙女下凡的一人已经下去了,换上来一群跳胡旋舞的人。

    “更何况,呵呵,寻仙问道又怎样?”

    “哈哈,好一个寻仙问道又怎样。”司马承祯看着李清停顿了一下,没有再说什么,转过身不顾身边拥挤的人群,飘然远去。

    那位中年道人楞了下,连忙紧跟着司马承祯去了。

    李含光快步跟上司马承祯,说道:

    “师父,看刚才那孩童心性沉稳、成熟,谈吐从容、机敏,根本就不想五六岁的孩子。”

    司马承祯道:“这世上是有些人是有宿慧的,大概这孩子就属于这种。”

    “那师父真打算收他为徒吗?“

    “以后再看机缘。我上清一派说不定会在其手发扬光大。”

    坐在回去的马车上,李清透过厚厚的帘缝不舍的看着外面热闹的夜和美丽的夜景,花解语坐在旁边,扶着李清,没有说话,但是看李清的眼神有些奇怪。倒是两个小丫鬟叽叽喳喳的数着一晚上猜了几个灯谜,赢了多少文钱。

    待李清回过头来时,看到花解语的眼神问道:

    “怎么了?”

    “小郎君之前什么时候碰到的教你诗词的道士?”花解语问。

    “哦,一年前的事,记不太清楚了。那时候你又没有伺候我,你那里知道。”李清笑了笑。

    “我知道哦,小郎君之前从来没有见过什么道士,嘻嘻。”旁边的一个叫蓉儿的小丫鬟说道。蓉儿是一直伺候李清的,几乎从来没有离开过。

    被揭穿了。

    李清道:“好吧,我承认,刚才是骗那两个道士的。谁让他们想让我当道士来的。”

    “那诗词又是怎么回事?”花解语又问。

    “书上看到的,虽说我还没有正式开始读书,但是些许还是认得几个字的。”李清有点无奈,机会主义要不得啊。

    “我可以作证哦,以前大郎君经常抱着小郎君教他认字的。”叫做蓉儿的小丫鬟又插话。

    “刚才叫做白云子的道长看起来很厉害的,想收小郎君为徒呢。不知道以后还会不会再碰见,如果碰见的我们就躲开,因为老太太是不会同意小郎君去做道士的。”花解语随口说道。

    “嗯,当然厉害了。听说当今圣上还他请教长生道术呢。”李清说道。

    “啊,他难道是大唐国师吗?这么厉害的人想收小郎君为徒呢。”花解语刚才还是拒绝的语气现在变得有些骄傲的味道了。

    “那老太太知道了不知道会不会同意呢。”这时候的花解语又有些不太肯定了,毕竟司马承祯的身份摆在那里,老太太又一生信奉道家,说不定会同意。

    “哪里可能,再说我也不会去做什么道士。”李清说道。

    几人边走边聊,马车慢慢的沿着大街驶向修文坊。身后是开始静下来的洛阳的夜晚。出去了半天,受了一场惊吓,看了几场歌舞,猜了几个灯谜,认识了一位名人。简简单单,平平淡淡,这属于开元二十三年的上元佳节就这样过去了。

第10章 无题() 
“那天晚上当然没有见到圣上,只是在端门外等了一会儿时间,到后来姓张的校尉出来说可以回去了,于是就回来了。倒是前几天被升做了陪戎校尉,想来应该算是那晚的意想不到的好处了,呵呵。“

    南霁云在院中间的一个亭子旁站着,对着旁边的李清和花解语说道。这时候的李清在南霁云的家里,准确地说是在南霁云一家姓王的亲戚家中。王姓的亲戚同样是商贾之家,与李清家同住修文坊,离的并不远。因为是商人之家,有时候两家在生意上还有来往,只是所做的生意并不相同,所以没有同行是仇家的说法,总体来说两家的关系还是不错,两家人大都算是认识。

    之前南霁云能在北门认出李清,也正是这个原因。当时的李清几乎是要被冻僵了,幸得南霁云及时的搭救才没有耽误后来大夫的救治。

    其实对于这件事情,李家早就想过来谢过南八,当日也只顾着李清,没来得及正式的感谢,后来老太太每日里担忧孙儿,且病着,只好让李仁济专门上门拜访过一次,特地过来感谢南霁云的救命之情,说过段时间亲自带了李清再来道谢。只是当时李清还在感染风寒之中,没有一同前来。

    虽说后来老太太一直叨念要带着李清过来一次,算是让李清当面谢一下南霁云,但一来李清病了不短的一段时间,二来接近新年,一直忙,没能抽出时间过来。谁知道在上元夜那天,南霁云拦住了惊马,算是救了花解语也救了李清一次。于是在上元节过后的几天,老太太专门挑选了日子带着李清和花解语专程过来道谢。

    其实道谢的场面是没有什么新意的,老太太颇为郑重的说了很多感谢的话,南霁云自不会大大咧咧受了,只说是机缘巧合,任是谁都会出手相救,而李家一再的谢过却是承受不起。南霁云二十多岁模样,身材魁梧挺拔,应对得体,十分谦虚的样子。

    老太太过来道谢,准备的隆重而正式。看着南霁云的应对,心中自是十分的感激和欢喜。

    这次老太太过来专门道谢,接待他们的是王家家主王进之的母亲赵氏。老太太在说完感谢的话后,与赵氏坐在一起说些家常理短的事情。王家在洛阳已经很多年,一直从事茶叶生意,据说是出自太原王氏,但是已经是旁支了。

    李老太太问道南霁云的情况时,赵氏说道:

    “南八算是我的一门远亲,去年从魏州过来,暂住到我这里。后来入了金吾卫,算是做了兵士。其实我当时希望他跟着进之学些行商之道,现在承平盛世,去当兵能有多大的出息。可是他却对做生意没有多大兴趣,总说练就一声本事就该忠君报国。所以也就由了他去。”

    老人家的聊天其实很随性,说道那里是那里。之前说着感激救命之恩的话,后来说道李清身上,说道小孩子还是要注意安全之类的话语,随后把话题扯到了王家刚出生没有多久的小孙女身上。

    说到王家新添的小孙女,赵氏道:

    “李大娘还没有见过我家孙女吧?不是我自夸,我活这么大还从来没有见过比我家孙女好看漂亮的娃娃,等一下姐姐跟我进去瞧瞧,孩子特招人喜欢。”

    “可不是,孩子出生的那天本来想过来看看的,正好赶上清儿被找了回来,也不怕你笑话,当时只顾着孙子,到是把这事给忘了。”李老太太惋惜道。

    “清儿小郎君平安回来也是一件喜事,担心孙儿也是我们老人家常有的,你家清儿平安回来,我家孙女又逢出生,我们两家也算是双喜临门,是该好好庆祝下的。”

    两位老人在那里自顾着说话,坐在边上的南霁云坐在那里说不上活,于是告退了。老太太又说了很多感谢的话。

    在南霁云告退的时侯,李清突然提出向南霁云讨教东西。虽然两位老太太好奇李清这样的年龄会讨教些什么,但是还是让李清跟着去了,两位老人到后堂看刚出生不久的小娃娃去了。花解语留了下来照顾李清。

    于是三人在院子里边走边聊。其实李清只所以留下来是好奇南霁云,在第一次听到南霁云的名字的时侯,李清就在猜测他是不是史书上忠义无双的英雄。

    大唐洛阳的冬天并不很冷,冬日的暖阳照在院子里,南霁云在那里说着话,李清在边上细心的听,花解语看着阳光下侃侃而谈的南霁云,眼神变得有些迷离了。其实这时候的南霁云年轻、英俊,样子因为习武的原因有一股英武之气,兼带之前救过花解语一次,算是英雄救美。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