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称雄》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明末称雄- 第43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还有许多士子既不来应考也不是来入学,他们只是前来凑个热闹,看看这科举盛况,顺便与同道交流交流。如今中原太平,士子们也乐于出来游学走动。

    成千上万的士子的涌入,让京师这段时间越发的热闹起来,带动着京师的经济都越发的红火。

    到了乾清殿,刘钧一时也没心情理政,干脆便传旨,让太监头前带路,他挨着前去那十一位怀孕的蒙古妃子那边坐坐。

    这些怀孕的蒙古女子,俱被刘钧晋封为嫔,分别赐给昭仪昭容等封号,有了二品的品阶。这也算是母以子贵,虽然现在还不知道她们生男生女,但在宫里,和普通家庭里也是一样,生了子女的妾肯定比没生养的地位高。

    刘钧的突然驾临,让这些蒙古嫔妃们十分惊喜。

    不过刘钧很快发现,十一个怀了他孩子的女人,他居然并不能认全。其中清贵妃娜木钟和清公主马喀塔是很熟悉的,但其它的女人,却总觉得有些脸盲,若不是一边有内务府的太监在旁边小声的介绍,他有好些个叫不出名字,或者跟别人搞混。

    本以为和她们会难以交流。结果他意外的发现,这些蒙古诸侯之女,居然已经都会说汉话。虽然说的不太流利,但起码他听的懂。

    这时他又发现了一件事情,她们说的并不是皇帝的家乡话,也不是明朝皇帝的家乡话。也不是洛阳读书音,他们说的是北京话。

    嗯,不是后世的北京话,但差不多。

    这个时候的北京话,应当叫大都话。

    大都话跟后世的北京话很接近,也是北京城几百年来最通行的话语。

    在辽、金、远等北方草原部族不断的入侵以及统治下,北方的语言千百年来逐渐的发生了变化。

    到了元代时,官方规定以北方话为基础的大都语音为标准的天下通语。

    当年元人占领中国后,开始强行推广大都话。汉语中大量的加入了蒙古语词汇,汉语的结构都发了改变,汉语和蒙语同化。

    刘钧这时也发现了一个特别有意思的事情,云南、贵州、四川人的语言,跟淮河以北的语言,与大都语极为相近。

    其根本原因,就是蒙古人率先把这些地方征服了,然后在这些地方推行的大都话力度最强。

    明初曾修订洪武正韵。是将江淮方言做为官话推行的。不过永乐迁都北京之后,大都话依然流通甚广。

    历史上。后来满清入主中原,也大力推行大都话,最终后世的普通话就是以大都话为标准普及开来的。

    说起官话,中国地大特博,幅员辽阔,族群众多。因此语系也众多。粤语、闽语、客家、吴语等数个大的语系下,还有形形色色的各种方言。

    在江西等地,甚至有十里不同言的现象。一个县里,相隔不远的两个乡镇,说话可能都完全不同。

    北方话和南方话差距更大。就跟外语一样完全听不明白。

    刘钧就曾经在接见几位在地方表现出色的官员,结果他们汇报工作时,说了大半天,刘钧却一句没听懂。

    秦代车同轨书同文,统一计量衡,统一文字,对中国的文明进程有突出贡献。

    历史上,各朝各代的官话都不一样,各朝也都有标准官话,推出韵书。但一般来说,语言还是难以统一。

    读书人有读书音,古洛阳音为准。隋唐等朝立都关中,以关中语言为主,明代皇帝出身淮南,便以江淮话为官话推行。

    但后来迁都北京,因为大都话在北方的流通最广,因此其实大都话的影响范围最大。

    淮河以北的北方地区,以及云贵川等地,语言都与大都话很近,虽各有些不同,但起码能相互交流听明白。

    就连如今宫中的这些蒙古女子,学的都是大都话,她们学这些话更有基础,学起来快。而若是学江淮话,那就很难。

    刘钧坐在那里有些出神。

    一时都忘记了与那蒙古嫔妃说话,那嫔妃还以为惹得皇帝不满,心中不安。

    刘钧已经顾不得她了,他想到了一件重要的事情。

    帝国这么大,如果连一个通用语都不能推广普及,这是相当不利的。通用语的作用是极大的,语言和文字一样,都是一个文明的重要组成部份。

    从大了说,没有一个普及的通用语,就会导致帝国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不足。往小了说,这也使得百姓交流不便。

    大汉要以哪种语为通用语普通话?

    北方大都官话还是江淮南京官话,中原官话?

    或者粤语、闽语、客家语、吴语、湘语、赣语?

    记得有人曾说过,粤语是古汉话保存最好的。不过粤语的流通普及性远不如北方话,北方话中,肯定又是以大都话普及流通最高。

    若选定一种语言推广普及,一般做法就是要制订韵书。但以往历朝的韵书,都是使用汉字反切,这种方式还是有不法的缺点的,音韵难以精准。

    难道要推行汉语拼音?

    拼音也是音韵的一种,但更精准。尤其是使用字母的话,效果更佳,虽然也不是百分百完美,但起码比其它各种更强一些。

    通用语最大的要求,就是得足够简单便捷,这样才能迅速推广普及开来。这就跟汉字一样,同样需要简便。

    刘钧甚至觉得,推行通用语,搞汉语拼音的时候,也可以推行下简体字。

    如今的繁体字,确实很不便书写,笔画太多。

    现在朝廷准备推广教育,搞初级普及教育,这个时候推行普通话、简体字,刘钧认为将大大增强推广力度。

    不过简体字也不能太简,适量而行。就好比后世的时候,推行简体字的时候,曾一度还弄出了二级简体字,结果那些字简是简了,可根本就已经失去了汉字象形字的基础,根本表达不出意义来。

    那些字最后还是没真正流通开来,只是成了一些简写异体字。

    简体字其实也不是凭空而来,应当说简化汉字由来已久。汉字多最早的甲骨文、金鼎文,再到篆书、再变为隶书、楷书,汉字是一直处于不断的变化中。

    最古老的汉字是甲骨文,也是笔画最简的,但总量过少。在战国和秦汉时期,汉字形体变动最大,从篆书到隶书,再到楷书,都在这段时期完成。

    东汉后期出现的楷书,从此字体稳定下来,这也正是后来把文字称为汉字的原因。

    不过隶书是篆书的简化,行书和草书又是隶书的简化。

    在现在正式的楷书字体外,其余也有许多简体字流通,从汉唐宋明等时代的书法作品中,本就有许多汉字的简便写法,这些书写习惯中的简写字,数量还很多,多达数百个。

    刘钧觉得,推行简体字,能大大降低教育难度,提高识字率,也能增加汉字的书写效律。不过简体字也不能乱简,若是简化成了后来的朝鲜字、日本字那种样子,都是圈圈点点的,那其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也就没了。

    在汉以来的历朝以来已经有书写简化习惯的字,可以整理推广,也可以在这种基础上,把一些简便的古字、俗体字、形声字等等拿来使用。

    其目的还是要让汉书读书更加简单,提高识字率和效率。

    刘钧也是反对大量合并汉字的,大量合并没必要,只是把一些特别复杂的字简化一点就好。

    大汉现在有两亿多人口,虽然有六十万秀才,几百万读书人,但对于两亿多人口来说,其实识字率并不高。

    尤其是那些边疆之地的土著,识写汉字的更少。

    简化字不但能够加强汉字的识字率,还能让那些边疆少民土著也迅速的接受汉字。若再全面推广通用语,那时帝国的向心力凝聚力必然更强。

    而要提高识字率和普及通用语,刘钧觉得推行简体字和流通最广的北京话是最佳方案,再给北京话加一个汉语拼音,相信能够更提高效率。

    嗯,对于朝廷来说,效率最重要。(。)

    ps:  感谢巴斯、浮云流水1989、dlllixin。。。等的支持,谢谢大家,求票票!

第583章 十年太久() 
李建泰是刘钧新选任的京师大学堂校长,在此之前,他是国子监祭酒。老家山西,天启进士。

    不过虽然只是个校长,但李建泰家里在山西却是地方有名的高门。李家拥有百万家产,光看李建泰前后纳了五十房妻妾,就可知道他多有钱了。没有家族世代积聚,仅靠他当校长的那点工资,就算他再有山西人抠钱的本事,也不可能娶五十房妻妾。

    对于李建泰的那点家底,刘钧自然是一清二楚的。在今年,朝廷追缴欠税以及征收那笔契税时,李建泰家族可是大出了一回血的。光是上缴的欠税和那笔契税,加起来就有二十多万块银元,家里田产房产越多,自然缴的税就越多。

    刘钧称帝后,也听李建泰在大殿之上,为他和百官讲经释书,答疑解惑,阐述治国安邦的道理。单只讲课的本事,他这个正经二榜进士出身的校长,还是有几分干货的。

    要不然,刘钧也不会最后选了他来做筹建中的京师大学堂的首任校长。

    京师大学可不同于国子监,以后科举出身的进士,甚至那些举人、同举人,都要进入京师大学深造进修,然后经过实习后才能走上仕途官场。

    因此,他这个校长,以后就真的是桃李满天下,年轻新进官员都是他的学生了。

    “怎么样?”

    刘钧一面喝茶一面望着李建泰。

    李建泰面相很好,五绺长须,很是儒雅。他手里捧着正在的却正是刘钧费了半天功夫写出来的汉字拼音表。其中包含字母表、声母表、韵母表还有声调符号,以及一些解释。

    总共有七八页的内容,不过李建泰却看了半天。

    “比反切要好。”

    李建泰以专业的眼光说出了自己的评断。

    “不知这是何人所作?”李建泰问道,身为原国子监祭酒,他一面佩服这个用夷人字来拼音的办法,一面又准备狠狠的抨击下作者。居然用夷人的文字来拼音,太丢我大汉脸面,难道就不能用汉字,或者干脆创一套类似的符号来拼音吗,何必非要儿这什么拉丁字母呢。

    不过他一时搞不明白这套东西是谁呈上来的,万一对方是他惹不起的人物,那就是祸从口出了。

    刘钧看他这样子,轻轻一笑。

    不过他也没有隐瞒,也没有什么好隐瞒的。

    “这是朕所写。”

    李建泰差点惊讶出声,他有些不可思议的望向皇帝。然后马上又低下了头。他第一反应是皇帝吹牛,第二反应是皇帝肯定是抢了别人的功劳自居。

    这拼音法虽然有些不足之处,比如用夷人文字来拼音等,可他还是能一眼看到价值的。这简直是一项能青史留名的创举,皇帝怎么可能创的出来。

    肯定是哪个宿儒音韵大师研究出来的,然后被皇帝抢去自居功劳。

    不过这话他肯定不敢说,连怀疑的语气都不敢透露。

    “陛下天纵之资,此等汉字拼音之语实在是高。”

    然后李建泰又问出了第二个问题,“陛下创此汉字拼音之法。是准备以大都话为通用官话?”

    刘钧点了点头,既然大都话有这么广的普通范围,那以朝廷的角度来说,自然应当选这种普通最高的语言来推广。这样才更有效率。

    “以后大都话就叫北京话,普及天下,也可称为普通话。今后不论是天南地北,不论是草原还是诸岛。都要普及推广。”

    不过这是个长期任务,就算朝廷大力推行普及,一时半分也不可能做到。但朝着这个方向总没错。刘钧的计划是自己弄出了这个拼音表,然后让李建泰这个校长带头,先完善起来。

    “给你一个任务,完善这个汉语拼音,然后以此编写一本字典,就叫大汉字典吧。”

    字典可是一本识字的好工具。

    在中国古代,也称为字书,字书兼字典和词典功能。最早的字书,应当要算是战国之前的尔雅,后来汉代时又尔雅注,朝廷甚至还专门设立了尔雅博士。

    刘钧现在就准备配合汉语拼音和简化字,编一本大汉字典。

    为汉字提供音韵、意思解释、例句、用法等。

    他希望到时所有学校的学生,都能人手一本大汉字典。刘钧可是记得清楚,后世他自己开始读书之时,字典可是给了极大的帮助。

    有了汉语拼音,再有了简体字,再加上一本大汉字典,刘钧相信,到时就能迅速的提高百姓的识字率了。只要完成初小三年教育,以后有本字典,就不用怕识不全字了。

    刘钧甚至已经在计划,今后还要再编一本词典,不是简单的词典,而是编一本带有百科全书元素的百科辞典。

    明朝的永乐大典,清朝的四库全书,其实也有很强的文化意识的引导功能。两朝在修书之时,都禁毁了许多书。

    刘钧虽不打算也修一套四库全书,但修一本百科辞典,一样可以起到朝廷需要的作用。按朝廷意图修一本百科辞典,实际上就是以官方的态度来对许多事物解释。

    大汉朝廷拥有最终解释权,这可是相当重要的。

    不过眼下,还是慢慢来,修一本百科辞典,前无古人,可能需要五年十年。但如果仅是修一本大汉字典,那就相对简单的多了。

    刘钧对于这本字典,还给出了不少的建议和方向。

    比如按部首查字,也可以按拼音查字。

    历史上最有名的字书,应当是汉代的说文解字。它首创了部首编排法,对字义、字形、字音进行全面诠释。

    但刘钧不希望大汉字典只是一本翻版的说文解字,他要求增加拼音检索,每个字加上拼音注音,还要加上例句等。每个字下,还要增加一些常用的词组和解释。

    大汉字典将是一本详解字典,就字的形、音、义进行全面解释。

    “大汉字典?简体字?”

    李建泰觉得自己有些跟不上节奏了,刘钧又递给他两个折子,分别是字典和简体字计划。

    他连忙细看起来,不管是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