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军工帝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明军工帝国- 第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说白了他们就是官僚政治集团,为了本集团的利益,他们是什么都干的出来的。这样说好像有点扭曲历史的味道,其实这才是历史的真相,史书上关于东林党的记载都被东林党人扭曲过了。

    明朝灭亡以后,大部分东林党人都投靠了满清,这个钱谦益就是典型的代表,他投降满清之后清廷任其为礼部右侍郎管秘书院事,他干的第一件事就是请为编修《明史》副总裁。那总裁是满清人,就是挂个衔,监督一下,主要的编修工作都是钱谦益主持的,这样的人修出来的《明史》,可想而知。

    所以东林党在《明史》上记载的只有两种人,要么是为国为民的大功臣,要么就是默默无闻,只有名字没有事迹的路人。为什么只有名字没有事迹呢?因为他们大部分前半生还是明朝的忠臣,后半生又变成满清的忠臣了,这样的人物事迹记载在《明史》上,不是丢人现眼吗!

    投降满清的东林党人里面,史书上唯一有详细记载的就是这个钱谦益了,没办法,因为他是“东林魁首”,是东林党倒向满清的带头人,清朝表扬他‘功绩’的记载太多了。《明史》里是全被他‘修’干净了,但其他的历史典籍不是他们想‘修’就能‘修’的,所以他是唯一一个‘光辉事迹’流传后世的东林党人。

第二卷 第三章 争权() 
朱慈炅这段时间一直都很兴奋,特别是今天,军工厂的规划终于完成了,马上就可以开工了,按规划的进度,在系统发放燧发枪奖励之前就能建成。

    到时候燧发枪一出,大明军队的战力必将迅速提高,虽然不能说无敌于天下,自保却是没什么问题的。

    他没想到,这调拨银两的旨意刚发到户部,孙承宗马上一盆凉水给他泼下来。

    这日,早朝过后,朱慈炅按例来到书房陪着孙承宗和朱由检批阅奏折。

    这内阁票拟的奏折还没打开,孙承宗却是从怀里掏出一大把奏折,严肃的问道:“皇上,你是不是打算调拨一百万两白银修建军工厂?”

    糟糕,自己太兴奋了,竟然忘了跟孙承宗还有朱由检通气了,这么大的事情顾命大臣和辅政亲王都不知道,的确有点过了。他尴尬的笑道:“呵呵,这个,这个确有此事,朕一时高兴过了头,忘了跟你们说了。”

    孙承宗倒没有纠结这个问题,他将手里的奏折递给曹化淳,淡淡的道:“这是河南道监察御史熊则祯、礼部给事中瞿式耜等人弹劾礼部尚书徐光启的奏折,你给皇上念念吧。”

    曹化淳接过奏折,见朱慈炅并没有反对,便朗声念起来。

    好家伙,果然全是弹劾徐光启的,这些奏折写的,那叫一个毒啊。

    什么徐光启不思圣人之学,偏好奇淫技巧,是读书人的耻辱,不配在朝为官;

    什么徐光启名为帝师,实为毒师,专用蛮夷之学毒害皇上,其罪当诛;

    什么徐光启为贪墨银两,唆使皇上耗费银两百万建造毫无用途的军工厂,罪不可恕;

    。。。。。。

    按他们那意思,这徐光启简直就是个大奸臣,不撤职查办不足以平民愤!

    这监察御史和给事中又是什么大官呢,竟然敢弹劾堂堂的内阁宰辅兼礼部尚书?

    其实监察御史和给事中并不是多大的官,相反,他们品阶很低,都是‘七品芝麻官’,但是他们权力却很大,大到皇帝都敢骂!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里就不得不介绍一下明朝的科道制度了。

    所谓“科道”,指的是吏、户、礼、兵、刑、工六科给事中和都察院的十三道监察御史。六科给事中在明代被称为科官,十三道监察御史则被称为道官,他们合在一起称为“科道官”,主要负责纠举弹劾、防止官员敷衍公事、违法乱纪。

    这六科给事中是专门监察六部官员的,相当于现在的纪检部门。

    这十三道监察御史是专门负责监督全国各地官员的,相当于现在的检察官,监察御史隶属于都察院,这都察院就相当于现在的检察院。

    但这明代的纪检官员和检察官和现代又有不同,因为明太祖规定,他们可以“风闻言事”,直接向皇帝建言,而且说错了还没关系,各级官员严禁挟私报复!

    也就是说他们想查谁,弹劾谁根本就不需要举报信,只要“风闻”就可“言事”!

    朱元璋的出发点是好的,想利用这些人来监督官员,防止腐败,但他定的这些职责却被后面的一些大臣无限放大,甚至放大到可以直接劝阻皇帝的程度!这也为后面的官僚集团与皇帝争夺国家控制权埋下了祸根,更使得各种党争愈演愈烈,往往导致百官把扯皮吵架当成了主业,朝政反而没人管了!

    钱谦益作为一个争权夺利的高手,自然知道这些监察御史和给事中的作用,所以他的日常就是拉拢东林党内这样的‘言官’,准备利用这些‘言官’作为自己的晋升之阶。这准备了几年,今日终于派上用场了,钱谦益大手一挥,弹劾徐光启的奏折便像雪片一样飞向皇宫,砸向朱慈炅。

    朱慈炅对这些言官的厉害是有所耳闻的,他们“风闻言事”的本事可不是吹的,而且他们还喜欢疯,喜欢闹,动不动就**宫,逼皇上接受他们的建言。你不接受他们就闹,所谓‘一哭’、‘二闹’、‘三。。。。。。’,呃,这三嘛,三不是上吊,而是绝食,而且还是跪在皇宫绝食。

    你不听是吧,不听我们就绝食而死,到地下找太祖皇帝去告状去,看你们这些不肖子孙怎么面对列祖列宗!

    这招就狠了,这不孝在明朝那可是大忌,连皇上都不敢不孝,所以万历帝和天启帝都被这些言官烦的不敢去上朝!

    明神宗万历皇帝是躲在后宫修身养性,明熹宗天启皇帝干脆玩起了木匠活,惹不起,我躲总可以了吧?

    到了崇正皇帝朱慈炅这里是不是也会这样呢?

    朱慈炅听完曹化淳念的奏折之后,顿时头大如斗,吗逼的,这帮人是抽疯了还是怎么滴,建个军工厂关他们鸟事啊!

    这下麻烦大了,这帮疯子他倒不是很怕,但他不怕其他人怕啊!他总不可能自己亲自去建军工厂,还是要靠徐光启等人去做的,现在这帮疯子堵在前面,谁还敢去啊!

    一时之间朱慈炅也想不出什么办法,只得敷衍道:“呃,这个建军工厂的事情,不是恩师的主意,是朕的意思,要不太傅你去解释一下吧,让他们不要闹了。”

    孙承宗无奈的看着朱慈炅,眼中写满了不信,你说你一个六岁的小孩想建一个方圆三四里的军工厂,谁信啊?但他也不是那种喜欢争斗的人,要不阉党和东林党斗的如火如荼的时候他就不会隐退了。

    他也想息事宁人,所以他勉强接受了朱慈炅的‘借口’,略为踟躇的回道:“那微臣就去试试吧,也不知道他们会不会听,如果可以的话,皇上还是把这事给停了吧。”

    开玩笑,这事怎么能停,就指着这军工厂来生产武器呢,停了那还生产个屁啊!

    朱慈炅也知道这并不是孙承宗的本意,所以并没有当面拒绝他,只是让他尽力去劝劝这些言官。他想着以孙承宗的威望,这事情应该很快就能平息了,却没想到,这事情压根就没那么简单。

    钱谦益并不是针对军工厂而来的,他是奔着礼部尚书的位置去的。他才没无聊到去管皇上怎么花钱呢,他的目的是把徐光启拉下马,就算朱慈炅下旨把军工厂建设给停了,他也不会善罢甘休的!

第二卷 第四章 发威() 
由于朱慈炅的错误判断,弹劾徐光启这件事情愈演愈烈,弹劾奏折日渐增多,一众言官也日益群情激愤,事情渐渐向着不可控的方向发展。唯一能阻止事情恶化的就是孙承宗了,但孙承宗在这件事情上表现得并不是很积极,为什么呢?

    首先,不管孙承宗再怎么清正廉明,他毕竟是东林党人,而且还是东林党领袖,在情感上他是偏向东林党的。

    然后,徐光启并不是东林党人,跟他也不是很熟,两人就是普通的同事关系,他没必要为了徐光启而得罪党朋。

    最后,最重要的一点,他也认为徐光启这件事做的不对,之所以答应小皇帝去劝那些言官主要还是不想把事情闹大。不想和不愿是有区别的,不愿那是发自内心的想去阻止,这不想吗,就是我不主动参与,还可以去劝劝,但是他们硬要闹那就闹呗,反正跟我没关系!

    所以孙承宗只是例行公事的去劝阻了一下,并没有强求,意思就是你们要给我面子,那就不要闹了,硬是不给我面子,那你们随意。

    本来按道理这些东林党的言官是要给他这个面子的,但奈何后面还有人在推波助澜啊!

    钱谦益听说孙承宗出面了,本来是吓的要收手的,但一看孙承宗这随便劝了一下就不管了,他的胆子又壮了。

    这孙承宗摆明了就是敷衍了事,他还怕个屁啊!

    于是,崇正年间第一次逼宫上演了,钱谦益唆使他的亲信礼部给事中瞿式耜纠集了三十多个言官,直接在乾清宫外闹开了。一帮大男人在宫门外哭天抢地,仿佛皇上已经被徐光启给控制了,已经身不由己了!不除掉徐光启,大明朝就完了!那场面,真的是吓死个人啊!

    这下事情闹大了,军工厂的建设还没有开始就有夭折的危险了。

    礼部尚书徐光启被吓的直接把自己关在府邸,闭门思过,他不敢出门啊,万一出门碰到那群疯子,那绝对会被海扁一顿,打了都白打!

    户部尚书来道宗被吓的直接停了军工厂银两的拨付,他不敢拨啊,他要是拨了,马上就会被划入奸臣的行列,连他一起斗!

    工部尚书毕懋康吓的连皇宫都不敢进了,他虽然是东林党人,但那帮疯子疯起来可是逮谁咬谁,万一把他给咬了,他哭都没地方哭去!

    只有孙承宗和朱由检毫不在乎,该进宫批阅奏折就直接进宫,宫门口那帮疯子也没人敢拦他们。

    孙承宗那是东林党的领袖,一帮小弟自然是不敢拿他怎么样的。

    朱由检那是亲王,皇上下面就数他最大了,身边跟着一大帮锦衣卫呢,谁敢动他,他就敢让随身的锦衣卫将军揍人,揍了也是白揍。

    只有朱慈炅最郁闷,不就建个军工厂吗,有必要这么激动吗?

    他坐在乾清宫的书房内,双眼无神的看着孙承宗和朱由检,脑海里却在思考怎么解决眼前的困境。

    想着想着,他突然发现一个问题,这朱由检都有点面带焦虑,时不时看向外面;这孙承宗却一点都不在乎,慢条斯理的批阅着奏折,好像外面的人是空气一样!

    难道在孙承宗眼里这压根就不是个事儿?

    他灵机一动,试探着问道:“太傅,外面这帮言官好像都是你们东林党人吧,难道你就拿他们一点办法都没有?”

    孙承宗闻言放下手中的奏折,无奈的叹息道:“唉,他们这也是为了皇上好啊,我实在不忍心去喝斥他们。”

    朱慈炅闻言恍然大悟,原来孙承宗也认为徐光启做的不对,所以没有真正去阻止那些言官。看样子他还是能把那些人赶走的,只是他不愿意去做这个恶人罢了。

    怎么让他主动去做这个恶人呢?朱慈炅眼珠子一转,计上心来。

    他把曹化淳叫过来附耳交待了一番,然后又对孙承宗和朱由检道:“太傅,五叔,先不忙着批阅奏折,我带你们去看样东西。”

    说罢,他手一伸,旁边的秦明月,连忙上前把他扶下炕,两人就这样手牵着手向外走去。

    孙承宗和朱由检疑惑的对望了一眼,放下了手中的奏折,跟了上去。

    朱慈炅想让他们看的是新火药的威力,还是老地方,就在乾清宫和坤宁宫之间的小广场,不过这次木板摆在了六十步开外。

    “啪啪啪”几声枪响过后,朱慈炅让两个小太监将木板抬到孙承宗和朱由检跟前,得意的问道:“太傅你看这火药的威力怎么样?”

    孙承宗此时已经眼珠子都快瞪出来了,原来这鸟铳的威力他是清楚的,六十步开外子弹别说直接嵌进木板了,连个坑都留不下来,现在威力竟然提高了这么多,如果明军用这样的火药枪,怕是后金骑兵都能斗一斗了。

    他兴奋的问道:“这火药是谁发明的?威力提高了这么多!”

    朱慈炅自然要把这功劳安在徐光启头上,而且还要再下一剂猛药:”这火药自然是恩师徐光启发明的,他现在正在和工部毕尚书一起研制新型的火枪,到时候就不用火绳了,直接用燧石撞击点火,射程也会更远,子弹在一百步开外嵌进木板都没问题。“

    孙承宗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喃喃的道:”百步开外,那是五石强弓的射程啊,真有这样的枪吗?那岂不人人都成神射手了!“

    朱慈炅趁热打铁道:”当然是真的,这军工厂建好就可以开始生产了,要不朕怎么会拨一百万两白银去建军工厂。“

    孙承宗恍然大悟道:”建军工厂原来是为了研制新式火枪,您怎么不早说啊?“

    朱慈炅假假的傻笑道:”呵呵,这不是一时高兴,忘了跟你们说了吗。太傅你看这军工厂要建吗?“

    孙承宗急切的道:”要建,肯定要建,越快越好,能有射程和五石强弓一样的火枪,我大明就再也不惧后金骑兵了!“

    朱慈炅又假装为难的道:”那宫外那帮言官怎么办,他们可哭着喊着不让我建军工厂啊。“

    这帮小兔崽子,翻了天了他们,老虎不发威真当我病猫啊,孙承宗眼中厉芒一闪,冷冷的道:“一帮无知小儿而已,微臣这就去让他们滚蛋。”

    他毕竟是曾经统帅过几十万大军的督师,那煞气一散发出来,旁边的朱慈炅和朱由检都感觉到一阵心慌,只有秦明月若无其事的把朱慈炅身搂在怀里,让他不必惊慌。

    孙承宗没注意这么多,他满脸煞气的拱手一礼道:“微臣去去就来,皇上去书房等候即可。”

    说罢,一转身,像一头择人而噬的猛虎一样像乾清宫外扑去。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