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军工帝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明军工帝国- 第27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朱慈炅想着,有叶尔羌汗国做榜样,其他三国应该会相继来投,却没想到,叶尔羌汗都回去好几天了,其他三国却一点动静都没有。

    他直接怒了,敬酒不吃吃罚酒,那就先挑个软柿子捏一下,他直接令孙传庭集结十五万骑兵缓缓压向喀尔喀汗国。

    骑兵还未到,喀尔喀汗国的和谈使者便到了,瓦刺那么强大都被灭了,他们可不想步瓦刺的后尘。

    还算他们识相,朱慈炅勉强给他们定了个二等属国,封他们的汗王为忠义王,永镇喀尔喀,世袭罔替,赏赐,那就对不起了,直接少了一大半。

    紧接着,西域铁路缓缓转向北方,修入哈萨克汗国境内,哈萨克汗王的江格尔汗吓得赶紧向沙俄求援。

    沙俄这个时候哪里还顾得上他们,眼看着西伯利亚的冰雪就要融化了,大明帝国的大军即将发动新一轮的攻势,沙俄自己都顾不过来呢,还管你哈萨克汗国死活。

    江格尔汗无奈,只得向大明派去使者求和。

    对他们朱慈炅可就没那么客气了,接受《大明藩属国令制》,降为二等属国,那是必须的,他们还必须将西域铁路以东所有土地,包括西域铁路以西一百里范围内的土地,全部割让出来,不同意,那就开打!

    江格尔汗还有什么办法,最大的靠山沙俄都不派兵来支援,面对大明帝国上百万大军,他们随时可能步瓦刺的后尘,灰灰湮灭。

    不同意,就是亡国,他只得同意了。

    整个西域,最后就剩下一个月即别了,如果是换做没有打算过境西域以前,朱慈炅倒不会拿他们怎么样,因为他们和大明基本属于八竿子打不着那种关系。

    但是,现在就不一样了,月即别的南边是大明的欧亚铁路,月即别的北边是大明的西域铁路,如果月即别不臣服,大明不知道要派多少大军来保护这两条铁路。

    在这种情况下,月即别必须臣服于大明,不然后患无穷。

    为了两条铁路线的安全,朱慈炅不得不再次调动大军,他直接令孙传庭派四十万大军压向月即别北方,又令侯世禄派二十万大军直接压向月即别南方,这次可不是摆摆样子吓唬吓唬而已,如果月即别不降,那真会打!

    还好,月即别或者说布拉哈汗国的大汗纳迪尔还算识相,明军还没开打,他便派出了使者,向大明求和来了。

    经过商议,朱慈炅最终将月即别定为一等藩国,并封纳迪尔为忠平王,永镇月即别,世袭罔替。

    至此,西域各国皆臣服于大明,朱慈炅终于恢复了汉唐之威德,重新将西域掌控在中原王朝的掌控之下。

    为了彰显大明之壮志,继承汉唐之雄风,朱慈炅还特意将原瓦刺领地和哈萨克汗国割让的土地一分为二,建立安西承宣布政使司和北庭承宣布政使司,以示天下。

    西域既定,接下来就是对沙俄的大战了,这是大明与列强之间第一次全力对撞,会打成什么样子呢?

    本卷终,且看下卷分解。

第十七卷 第一章 西域军团()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一曲《凉州词》道尽了西北边疆的壮美风光,同时也道出了戍边将士生活环境的艰苦。

    为什么说春风不度玉门关呢?

    大抵意思应该是玉门关一带的风要么是干冷的,要么是干热的,没有春风那种暖暖的,温润的,充满生机的感觉。

    当然,凉州是西汉到隋唐时期的叫法,在明朝,这里叫陕西行都司,在明朝,西域丝绸之路的要隘也不再是玉门关和阳关,而是更靠近东边的嘉峪关。

    这会儿朱慈炅也没有什么哀怨的情绪,春风虽然没吹到嘉峪关,西域各国的使臣却是一个个跑过来了,大明终于继汉唐之后重新掌控西域,这是普天同庆的大好事,朱慈炅自然欣喜不已。

    西域各国既已臣服,现在最重要的就是派将领去收了他们的兵权,解散他们原来的军队,重新整编成藩属国军团。

    不管一等藩国,还是二等属国,军队都要交由大明兵部掌控,这才是控制他们的根本,自然马虎不得。

    为此,朱慈炅专门招兵部尚书孙元化到嘉峪关,协商西域各国军团设置和将领人选的问题。

    孙元化根据以往的史料记载和崇正朝历次大战情况的分析,得出一个前人都明白,却没有重视的问题,那就是游牧民族其实是全民皆兵,他们的部落就相当于大明卫所的性质。

    要让游牧民族彻底臣服,就必须改变这种状况,像漠南草原就是个很成功的范例,青壮年全部让他们去开矿赚取生活所需,集中在一起接受大明工部官员的管理,久而久之,他们的野性就磨平了,再也不会去想那些反叛争霸的问题了。

    朱慈炅对他的观点十分赞同,如果让他们继续过着屯卫般的游牧生活,等他们人丁兴旺又掌握了火药武器,指不定什么时候又会造反,甚至窥视中原,必须改变他们这种屯卫性质的生活习惯,才能使大明西北稳定。

    要把平民训练成屯卫很难,要把屯卫变成平民却简单的多。

    要让他们不再到处游牧,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把他们集中起来,也就是建城。

    其实西域各国人口都不是很多,最多的瓦刺、月即别和哈萨克都只有一百多万人,像叶尔羌和喀尔喀这会儿才几十万人,只要建立几个几十万人的大城,将大部分人口迁移过去,彻底改变他们的生活习惯就行了。

    至于怎么改变他们的生活习惯,其实很简单,他们辛辛苦苦的四处游牧,不就是为了生存,为了吃饱,为了穿暖,用后世的话说,就是为了钱。

    只要让他们不用游牧也能吃的更饱,穿的更暖,他们的生活习惯就会慢慢改变过来。

    说到这个赚钱,朱慈炅随便想想就想出很多办法。

    比如让他们种植经济作物,以西域的气候特征这个时候推广粮食种植是有点不现实,但有很多经济作物很适合在这边生长,让吏部调派一批经验丰富的官员过来,将经济作物的种植搞起来,他们赚的钱绝对比游牧的时候多。

    有了经济作物,还可以推广初加工,精加工,甚至是商业活动,这样一来,他们赚的钱就更多了,还有几个人会辛辛苦苦跑去游牧,估计到时候请他们去养马,养牛都没几个人愿意去了。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要改变人的生活习惯,需要很长的时间,现在最要紧的还是整编军队,建立藩属国军团。

    西域各国到底组建多少军团合适呢?

    如果按人口比例来算,不管是按东边的东瀛、朝鲜和琉球,还是按南洋的暹罗、东胡和安南的人口比例,他们这么点人口,最多也就能征召两三万人。

    但是,西域各国的军队数量却远远不止这个数,他们现在可是都是全民皆兵,随随便便都能拉出十万,甚至是二三十万军队来。

    如果按实际数量来算,现在西域四国,月即别、哈萨克、喀尔喀、叶尔羌军队总数加起来最少有五六十万,这么多人马到底整编成多少个军团合适呢?

    孙元化最后提议,要改变,就从现在开始,干脆,不管什么月即别、哈萨克、喀尔喀、叶尔羌,只组建一个西域军团,其他多余的人马,全部给他解散了!

    这个提议的确很好,但执行起来却有一点难度,喀尔喀和叶尔羌这两个小国可能不会怎么反对,因为他们本来就没有多少军队,像月即别和哈萨克很有可能会有点不愿意,因为他们原本的军队连二十万都不止。

    不过,既然已经臣服大明,那就由不得他们了,怎么做对大明最有利,自然就怎么来。

    朱慈炅考虑了一下,就接受了孙元化的建议,就组建一个西域军团,一次性把他们压服。

    这个军团要组建起来难度就有点大了,须得一员得力的将领,而且还必须明军配合,大军压境,他们才会乖乖听话遣散军队。

    关于西域军团主将人选,孙元化提供了很多,像什么黄得功、孙祖寿、黑云龙、麻登云等等,这些都是明军宿将,都曾担任过总兵,资历都没什么问题。

    要朱慈炅来选,自然是选黄得功,因为他认识啊,当初在金陵将开国元勋后裔、江南士大夫集团和东林党贪腐官吏一网打尽的时候,他可是立了大功的,忠诚度那更是没得说。

    原本这样一个认识的将领,朱慈炅早就应该提拔起来了,但他一直在凤阳留守,离京城太远,再加上朱慈炅也忙,竟然把他给忘了!

    还好,这次孙元化把他列入了候选将领名单,没得说,就他了。

    关于西域军团的人员配置,朱慈炅决定,在月即别和哈萨克各征召四万,在喀尔喀和叶尔羌各征召一万,皆为骑兵,而且师团以上将领全部从明军各正规军团调拨。

    紧接着,朱慈炅开始颁布旨意,令黄得功来嘉峪关面授机宜,又令孙传庭和侯世禄调派三个军团进入月即别,调派两个军团进入哈萨克,配合黄得功,先将这两个藩属国的军队整编好。

    至于喀尔喀和叶尔羌,直接令他们各选一万精骑赴哈密卫城外听令,其余军队全部解散,如果不听话,后果他们自己想的到!

第十七卷 第二章 雪域神犬() 
    解决完西域各藩属国军团组建的问题,西域的事情差不多就告一段落了,其他事情自然有各级官吏负责去做,无需朱慈炅操心,他最需要操心的还是接下来和沙俄的大战。

    这是大明第一次真正和列强硬碰硬,以前不管是在东番与荷兰的战斗,还是在巴达维亚和列强联军的战斗,大明都占了地利上的优势,远东和欧陆相隔何止万里,列强根本不可能也没办法全力以赴来对付大明。

    这次就不一样了,西伯利亚平原已经靠近欧陆,可以说完全是沙俄的主场,如果没有铁路运送的便利,朱慈炅压根就不可能跑那么远去跟列强硬干。

    虽说去年明军势如破竹,一口气从满泾卫一直打到叶泥河流域,貌似沙俄也不怎么滴,朱慈炅知道,这完全是因为人家没有想到大明反应会如此迅猛,如此不顾一切。

    换句话说,也就是人家压根还没准备好,所以才会一路溃败。

    现在可不一样了,经过一年的准备,沙俄已经集结了将近五十万大军,而且西伯利亚平原经过他们多年经营,不说真正固如金汤,要打下来肯定不是件简单的事情。

    如果还用去年的特殊情况去判断沙俄的战力,那绝对会载个大跟斗,朱慈炅可是知道战斗民族的厉害,他知道,这个对手绝对不能轻视!

    筹划与沙俄的大战并不一定要在嘉峪关进行,再加上他离开京城也有一段时间了,所以,朱慈炅决定,先回京城。

    当黄得功在孙传庭和侯世禄的协助下将西域军团组建完毕后,朱慈炅立马调来边防军第四军团交接嘉峪关和哈密卫一线的防御,而他,则带着禁卫军第一军团,直接赶回京城。

    这次朱慈炅离开京城的时间应该说是历次大战中时间最短的,前前后后总共都不到两个月,但是,这次,他却多出了一种归心似箭的感觉。

    不是因为别的,就是因为想念自己的儿女了。

    自从皇后秦明月生出了太子朱和堭之后,朱慈炅便抛却了对帝位之争的担忧,不再刻意去避免留后的事情,朱氏皇族能生的特点终于在他身上爆发出来,后宫嫔妃简直是喜讯不断。

    现在,光出生的皇子和公主就不下十个了,还有很多嫔妃肚子也慢慢鼓起来,皇族正统的后代,再一次呈井喷式爆发了。

    父爱如同母爱一样,都是天性,出门在外的父亲,最牵挂的自然是自己的儿女,朱慈炅也不例外,这么多儿女让他牵肠挂肚,他怎能不归心似箭。

    他原本以为,有了继承人之后,他便有更多的时间去征战四方,为大明帝国开疆扩土,创下万世基业了,却不曾想,心中对儿女的牵挂甚至让他都有点舍不得离开京城,离开皇宫了。

    这是得还是失呢?

    朱慈炅现在没心思去考虑这个,他只想快点见到自己可爱的儿女。

    回到皇宫以后,他甚至戍装都没来得及换,便直奔坤宁宫。

    要说这么多儿女里面,朱慈炅最牵挂的自然是大皇子朱和堭,因为他出生最早,与自己相处的时间最长,再加上皇后秦明月的关系,不宠他,宠谁。

    朱慈炅回到皇宫时,正是午后,这个时间,小孩子一般都吃饱了,在午睡。

    他也管不了这么多了,睡梦中的儿子,在他心中,同样可爱无比。

    怀着急切的心情,他一路直奔坤宁宫的主寝宫。

    这个时候两宫皇太后早已搬回后宫了,因为后宫中的孙子孙女更多,更”需要“她们照顾,而陪在朱和堭身边的自然是他的母后秦明月。

    此时坤宁宫的主寝宫中清静异常,所有宫女太监大气都不敢喘一声,唯有皇后秦明月轻哼着不知名的小曲,慈爱的轻抚着正在熟睡中的朱和堭。

    一声”皇上驾到“传来,正在轻抚儿子的秦明月脸上禁不住露出了喜色,睡的正香的朱和堭也被惊的猛的睁开了眼睛。

    秦明月看了看门口,又看了看正茫然四顾的儿子,最后还是俯下身去,轻轻把儿子抱到怀里,哄起来。

    朱慈炅疾走进来,一看儿子正待在秦明月怀里,鼓着眼睛发愣呢,不由兴奋的走上去,哄道:”堭儿,快,叫父皇。“

    小朱和堭在秦明月的悉心教导下,倒是很乖,朱慈炅让他叫,他立马迷迷糊糊的叫了一声:”父皇。“

    把朱慈炅兴奋的,直接凑上去亲了一口。

    秦明月娇斥道:”皇上,你都把堭吓醒了,还来逗他,让他多睡会儿,不然,恐怕一下午都会没精神。“

    朱慈炅自小就对秦明月言听计从,这会儿也不例外,他闻言,不由搓了搓手,傻笑起来,倒是不敢再上前逗儿子了。

    朱和堭却仿佛没听懂他母后的意思,不管秦明月怎么哄,就是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