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新战术他们还没尝试过,目前还只是停留在理论阶段,如果可能的话,傅云龙准备试试。
要分析战术可不可行,首先必须了解棱堡里的情况,这些俘虏又多了一个作用,那就是用来审讯。
这次来的不光是三个军团的特种兵,随军指导的锦衣卫密探也不少,其中就有精通法语的,这些俘虏被他们审讯了一天之后,棱堡中的情况已经大致被摸清楚了。
这个棱堡的驻军就是一万,而且里面的粮食储量并不多,也就剩下十来天的粮食了。
这次粮食没有准时到达,就连前去领路的士兵都没一点音信,棱堡守将已经开始着急了,不过,他好像认为是什么流寇把他们的粮食给劫了。
这些法军士兵已经吓破了胆,锦衣卫密探问什么他们就答什么,压根就不需要使出什么拷问的手段。
他们这一批上千人其实只是来查探的,劫粮的地方肯定会有蛛丝马迹,一旦发现之后,他们就会派人回去禀报,到时候棱堡中还会根据情况派出更多的人来围剿流寇,将粮食夺回来。
综合这些信息,傅云龙分析,如果这一批上千人没一个回去汇报的,估计棱堡守将会派出更多人来,因为他不派就没饭吃了!
看样子,鱼目混珠的战术还真有可能会成功,傅云龙心动了,拿下一座棱堡那可是了不得的战绩,这个险值得冒一下。
他一面派人传令给附近的手下,再调两个中队过来,一面派人通知西班牙守军,派出一万人马,准备接收这座棱堡,而他,则继续待在伏击的山谷里面,修补修补,掩饰掩饰,争取把山谷恢复原样。
没办法,这处山谷是三号棱堡和外面联接通道中最适合伏击的地方,其他地方都没这里地势好,再说这也没发生什么大战,就山坡下面炸了上百颗地雷还有中间那座小石板桥断了。
这些都难不倒他们,被地雷炸过的地方直接铲点草皮过来盖上就行了,那座小石桥盖回跟原来差不多的样子也不难,只要将石头表面处理一下,让整座桥看上去老旧一点就行了。
忙碌了一天之后,山谷中基本恢复了原状,另外两个中队也已经就位,傅云龙就这么带着将近五千人隐藏起来,等待着下一波敌人的到来。
至于那些法军俘虏,早被人押到藏粮食的隐秘山谷好好教育去了,识相的就给明军领路当鱼,不识相的,那就不好意思了,反正珠才是主要的,鱼有那么一两排摆在前面就行了。
和傅云龙分析的差不多,第三天,棱堡中就派出了大队人马,这次足足有五千来人,几乎将整个山谷都填满了!
五千人马,带十门火炮,要全歼貌似有点难度,不过傅云龙也管不了这么多了,机会难得,如果能把这五千人一举歼灭,拿下棱堡的希望就更大了。
这次小石桥并没有完成任务,光坑掉敌人三门火炮就废了,不过狙击手倒是挺猛的,几乎是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山谷中的敌军还没从混乱中清醒过来,就有上百人倒下了。
法军指挥官对敌人的判断用的好像都是一个法子,那就是根据枪声的密集程度和硝烟的多寡判断敌人的数量,当断定敌人不多的时候,他们的反应也是一样的,那就是直接冲!
不过,这次他们还有七门火炮,对明军倒是有那么一点威胁。
傅云龙自然不会光用老套路,这次他不但在山坡下面埋了地雷,其他地方也埋了,可以说整个山坡都是机关密布,地雷遍地,敌人要冲上来,那是不可能的,只有在下面当靶子!
这是一场火枪与火炮的对射,准确的说,是法军的榴弹炮和明军的狙击枪的对射,按道理来说,应该是火炮占据优势。
但是,法军的榴弹炮是前装式的,而明军的狙击枪是后装式的,再加上法军的榴弹炮只剩下七门,而且装填弹药的士兵时刻受到将近二十个狙击手的特别关照,所以,法军的榴弹炮并没有发出几发炮弹,而明军的狙击枪却从来没有停歇过。
至于冲向山坡的法军,他们纯粹就是来送死的,数不尽的地雷和机关在等着他们,每走一步,那都需要巨大的勇气。
山梁上的明军摩拳擦掌等了半天,法军还是没有冲上来,他们甚至都还没进入燧发枪的射程范围就已经损失了将近一半人马了。
此时法军指挥官也如果上一次那位一样,已经被打成筛子了,至于法军士兵,在损失了一半人马之后,同样选择了溃逃,而山谷口,同样有一个中队的明军特种兵在等着他们。
一场悲剧再次上演,当然,这是相对法军来说的,对明军来说,这并不是一场悲剧,而是一场大胜。
PS:推荐新锐作家且看昨日风华的新作《日月宏图》,鞑虏,流贼,缙绅,东林,边镇,贪官,藩王!有一个算一个,都不能放过。精彩不容错过。
第十八卷 第三十七章 大胆尝试新战术(中)()
比利牛斯山脉无名山谷的这一战是大明帝国陆军特种兵成名的一战,或者说成名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一战,傅云龙率定辽军特种兵大队五千人马在无名山谷伏击同等数量的法军,五千法军全军覆没,一个都没跑掉!
为什么这么肯定呢?
因为,在战后,傅云龙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核对人数,不管是被俘虏的还是被歼灭的,都仔细清点了几遍。
他还将俘虏的法军军官分开审讯了很多次,以确认准确的数量。
这次,他可真的一点都不敢马虎,因为接下来他准备执行鱼目混珠的战术,去诈开法军的城门,一举攻破法军在比利牛斯山脉最大的棱堡!
要是有一个法军跑掉了,他所率的五千特种兵都会有全军覆没的危险。
他们要攻击的可是一座以防守著称的大型棱堡,敌人有没有防备那简直是天渊之别,要是被敌人事先知道他们是伪装的,那五万人过去都是送菜的!
还好,经过多次核对,这五千多法军的确全部交待在这里了,没有一个漏网之鱼。
接下来就要准备偷袭棱堡了,五千人去偷袭还有四千人驻守的大型棱堡,这种事情,自棱堡出现以来还是头一遭,一般在武器装备相差不大的情况下,要攻破一座棱堡,供给方的人数起码要十倍于守军,而且,最少要几个月才能攻下来。
明军如果装甲战车和神威大炮都搬过来,在武器装备上当然是占据绝对优势的,问题是,这里是山区,别说是装甲战车了,神威大炮运送进来的可能性都不大。
而傅云龙手下的特种兵大队根本就没有装备火炮,最小最小的三一七式榴弹炮都没有一门,可以说,在装备上他们是处于绝对劣势的。
这种情况下,唯有偷袭,但是,如果偷袭不成,很有可能就是全军覆没的结局。
人数确认以后,傅云龙就开始挑选”自愿“为明军开路的法军士兵了。
这个时候,没有任何仁慈可言,他给法军俘虏的选择只有两个,愿意配合的生,不愿意配合的死!
这次战斗进行的比较激烈,五千法军俘虏到的还不到两千,再加上上次俘虏的六百余人,总共就是两千五百余俘虏,其实,明军需要的鱼并不多,有个几百人就足够了。
所以,锦衣卫密探审讯起来特别果断,他们只问一句:”愿不愿意配合我们诈开棱堡一层的城门?“
不愿意的,拖一边砍了;
犹犹豫豫的,拖一边砍了;
眼珠子乱转的,拖一边砍了;
嘴里答应,脸上不服的,拖一边砍了;
只有那种毫不犹豫就点头答应的,才能逃过一劫!
所谓慈不掌兵,这次傅云龙可是下了狠心了,为了自己和手下将士的安全,他跟审讯人员下的命令很冷酷:”凡是有一丝不对的,杀!“
也就是说,就算你毫不犹豫的点头同意了,也不一定就能活,只能说逃过第一劫而已,后面还有更严密的审讯,如果有一丝不对,还是一个字:杀!
这些精挑细选出来的锦衣卫密探和特种兵都是久经沙场之辈,杀起敌人来自然不会手软,不过他们还有个奇怪的举动,那就是在杀之前他们竟然把俘虏的衣服都给扒了。
当然,这并不是因为他们有什么特殊的癖好,也不是想以此来恐吓后面等待审讯的俘虏,他们之所以扒衣服,是为了后面伪装成法军,执行鱼目混珠战术。
这一通审讯下来,剩下的俘虏直接跌破四位数,只留下将近八百人!
这个人数应该说是多了,而不是少了。
从法军的角度来说,贪生怕死的软蛋太多了。
这也不能怪这些人,当人真正面临死亡的时候,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放不下的人或事,英勇就义,视死如归,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
从明军的角度来说,押着八百多人去诈城门实在是有点太多了,根本就不好控制。
要知道,那个时候,只要有一个人突然间反水,大喊一声,那就完了!
傅云龙决定,再筛选一次,只选出三百”老实可靠“的就行了,至于其他人,先不杀了。
这次伏击战明军也有伤亡,虽说阵亡的还不到一百,受伤的却有五六百人,这些人自然不适合参加偷袭作战。
傅云龙最后决定,只带四个中队,四千人马前去偷袭,锦衣卫教官,受伤的特种兵全部留下来,再留下两三百人协助他们看守剩下的五百多名俘虏。
他们要是偷袭成功了,自然是皆大欢喜,要是偷袭没成功,那么这些留下的人就把俘虏全干掉,然后去找临近的友军!
安排好这一切,也临近晚上了,傅云龙命令参加偷袭作战的四千名特种兵全部准备好法军的军服,不够的就去死尸身上扒,反正是装成溃军,衣服脏点、破点,甚至血迹斑斑都没关系,溃军要穿的整整齐齐那才叫奇怪呢。
就这样休息了一晚,第二天一早,傅云龙并没有急于带人前去偷袭,他先是令参战的特种兵去换好衣服,再稍微化下妆尽量不要露出破绽,然后又召集所有中队长和小队长召开了一个临时作战会议。
这偷袭也讲时候的,你要是一大清早就带着人跑过去装溃军,反而容易引起守军的怀疑。
不管溃军是从哪里赶回去的,离棱堡最少也有几十里远,也就是说跑的话最少都要一个多时辰,不然棱堡里面可能一点动静都察觉不到,如果大清早就跑过去,就证明溃军在晚上赶路了,这乌漆嘛黑的大晚上在山里跑,怎么没摔死呢?不引起怀疑才怪!
傅云龙召开会议,主要是与手下的中队长和小队长商讨偷袭棱堡的细节,到时候一下冲进去四千人,再挨个安排任务是不可能的,因为到时候只要一吆喝敌人就知道了,这些人压根就不是说的法语啊,怎么可能是自己人!
所以,不能临到冲进去再下命令,必须在去之前就把一切安排好。
比如,到时候如果只有一层城门开了怎么办,三层城门都开着又怎么行动,每个中队甚至每个小队具体又负责些什么等等。
傅云龙专门用树枝在地上画了个棱堡的草图,与众人将详细的战术都商议妥当,又将所有小队的任务都安排下去,这才宣布会议结束,准备出发。
第十八卷 第三十八章 大胆尝试新战术(下)()
这天,临近午时,正是埋锅造饭的时候,利牛斯山脉法军三号棱堡升起一片炊烟,营房传来一阵‘诱’人的味道,各处站岗放哨的士兵都忍不住咽着唾沫,肚子饿了,要吃饭了,一切看去是那么的正常。
但是,棱堡守将布里斯闻到这‘诱’人的味道却没有一点食‘欲’,因为棱堡的粮食已经坚持不了几天了,断粮会有什么样的后果,他很清楚,他哪还有心思吃饭啊。
这会儿他正在棱堡三层的塔楼来回踱步呢,他真的急坏了。
这个月的粮食没有按时送达的时候他感觉有点不对劲了,棱堡可专‘门’派了人去领路,结果领路的人都没回来!
他知道,应该是出事了,由于常年的大战,西法两国都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流寇,特别是在两国‘交’界的利牛斯山区,更是流寇经常出没之地,他们饿急了,抢军粮也不是不可能的。
至于敌人截粮种可能‘性’,他压根没考虑过,因为法军在所有贯穿利牛斯山脉的通道都修筑了棱堡,敌人根本不可能无声无息的穿过防线跑到他们后面去。
一般情况下的确是这样的,不说万大军,是几千人的军队,要迂回到敌人后方都需要带相当数量的粮草和辎重,如粮食、帐篷、被子什么的,没有这些,别说打仗了,生存都会成问题。
这些东西全部由人背着翻山越岭很显然是不现实的,必须用车拉着走山间通道才行,而所有通道都被他们封锁了,所以,在他看来,敌人,不存在的,在他们后方根本不可能出现敌人。
由于先入为主的认为是流寇,他第一批只派出了千来人,想着流寇如果不多,这千来人把粮食给夺回来了,如果流寇数量过多,他们还可以回来求援,毕竟通往外面的山路也百多里长,骑马的话,很快能回来报信。
结果,第一批一千余人派出去两天之后竟然还是了无音信,他着实吓了一跳,这是多大规模的流寇啊!
没办法,他只得派出棱堡大半人马,前去将粮食夺回来,不然,这粮可真要断了。
他一直先入为主的认为是流寇,算流寇规模再大,五千人过去,打不过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算真打不过,被全歼也是不可能的。
这五千人又派出去两天了,算没遇到流寇,也走出山区了,该有消息了,怎么还是了无音信呢?
正当他心急如焚的时候,塔楼的哨兵突然指着北面大喊道:”将军,您看。“
布里斯闻言,连忙举起手的望远镜,往北边的路口望去。
只见一大群法军士兵从远处的路口喷涌而出,越涌越多,越涌越多,那数量最少有四千以。
由于距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