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密斯院长让他的部下立刻投入工作,他很清楚,从现在开始,连客套的时间也没有了。
对付蛇毒,目前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制作对应的解毒剂。由于不知道子弹上到底是哪种蛇毒,这需要在动物身上大量试验,相当消的耗时间。
而在解毒剂制作出来之前,为了降低毒素对伤者的影响,只能通过输血的方式将有毒的血液替换出。,这样做对血浆的需求量相当大,而且伤者目前已经非常虚弱的身体能够支撑多久也是个未知数。
这是一场分秒必争的竞赛,拼的就是度。(。)
第268章 补救()
“委座,黄浩然已经住进了东湖疗养院,史密斯说没有多少把握,全得看上帝的意思”
珞珈山官邸二楼平台,林蔚站在最高当局身后汇报着黄浩然的治疗进展。一同出现在这里的还有最高当局的重要幕僚、黄浩然的义兄蒋百里。
就像黄浩然之前在电报里告诉范介的那样,蒋百里如今成为了第25集团军放在最高当局身边的内应,起着调节老头子情绪的作用。
不管出于什么样的目的,黄浩然之前毕竟是利用了最高当局。没有哪个政治人物愿意被部下调动,为了保住最高当局对黄浩然的好印象,蒋百里必须为黄浩然之前的那封电报找到一个合理的解释。
也就是说得由蒋百里来告诉最高当局,当时黄浩然是多么的无奈、多么没有选择才会出此下策,总之必须很有体面的让最高当局下台。
自从收到范介说明全部情况的电报之后,蒋百里就立刻乘车赶到了珞珈山官邸,守着最高当局吹耳旁风,不给黄浩然的政敌任何告黑状的机会。
在蒋百里的努力之下,不管是出于真心还是因为不愿意驳了蒋百里的面子,至少在表面上最高当局算是接受了黄浩然为大局而做出“不当举动”的行为。让林蔚安排黄浩然入驻东湖疗养院,便是最高当局向百里释放出的善意。
只是这样还不够,蒋百里必须让最高当局为黄浩然做点更多的事情,第二十五集团军需要借最高当局的手告诉武汉政府中那些虎视眈眈的人,黄浩然依然是最高当局最宠爱的将领,没有人可以趁着黄浩然治伤的机会对他的部队做坏事。
“委座,美国人说得如此不乐观,我担心他们治不好黄佑臣为了保险起见,是不是向苏联人寻求一下帮助?”
不是真的出于对美国医疗技术的不信任,蒋百里只是想趁机把苏联人拉进来,抬高黄浩然的身价。他知道苏联大使很欣赏黄浩然,虽然当局打心眼里并不喜欢苏联人,但眼下北方的红色帝国却是武汉政府最主要的军事援助来源,最高当局必须卖苏联的面子,和苏联大使搞好关系。
“不必了,苏联的医疗技术并比不上美国,没有必要自找麻烦百里啊,你放心史密斯这个人我是了解滴,说没有把握,不过是他要价的借口。美国人就是这样,从骨子里,都是商人,死要钱”
最高当局不知道在瞧什么风景,在摇手否决了蒋百里的提议之后,又开口问道:“第27师团那边情况如何?还有,空降袭击黄浩然的日军部队,消灭了没有?我们必须做出强有力的回应,从军事上,政治上,双重回击日本人。要加强宣传,这个方面,**就比我们做得好得多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
最高当局说红色党派的好话,并不意味着其他的人就真的可以表示赞同,蒋百里和林蔚不约而同的装作没有听见最后几句,只是回答了最高当局前面的问题。
“李品仙兵团攻击的不太顺利,第27师团还在做最后的抵抗,鬼子表现的很疯狂空降下来的鬼子已经被消灭了一大半,江防军正在消灭残余的敌人。”。
第269章 林蔚的投资()
“李品仙此次在武汉会战中的表现,让我非常失望!要不是抗战以来,中央军的精锐损失惨重,我真想把这些作战不力的部队都撤换下去!佑臣还是心太软,对这些将领太过仁慈现在他无法继续指挥,百里啊,你看,换谁上去比较好?眼下战况胶着,江防军的几十万军队不能没有主帅,必须有人来管”
最高当局骂的虽然是李品仙,重点却是在寻找黄浩然的替任者。林蔚偷偷瞧了一眼蒋百里脸色,他知道蒋百里是站在黄浩然一边的。现在黄浩然入院,按理说的确应该交出指挥权,可黄浩然的家底第25集团军怎么办?武汉政府里这么多的将领,试问有谁愿意把自己的本钱交到别人手中?
最高当局俨然已经将蒋百里当做了黄浩然的小团体派来的代表,他这是在询问黄浩然集体的态度。
要小心啊,万一蒋百里应对失当,那很可能是万劫不复的境地。林蔚在心里替黄浩然捏着一把汗。
蒋百里到底是老江湖,在来之前,对于最高当局关心的问题便有了腹稿,现在自然是对答如流:
“临阵换将,历来是兵家大忌。更何况如今江防军的战况还比较有利我建议不要轻易的做调整,完全可以按照黄佑臣的计划打下去,等消灭了本间雅晴的27师团之后再换将,这样最为稳妥。黄佑臣之所以要将自己受伤中毒的消息捂得如此严实,应该存的也是同样的心思”
最高当局依然没有转过身来,这说明他还没有被说服,蒋百里知道他得下点猛药了。
“别人可能不知道,但委座您应该是清楚的。和东西两线相比,黄佑臣指挥的江防军系统实际上是个大杂烩。名义上虽然有好几个军团的番号,但如果除去拱卫武汉三镇的几个军,并没有什么实力。真正的顶梁柱还是黄佑臣他自己的第25集团军。但十几万人马要守备这么广的区域,无论如何是不够的也亏得是委座英明,让黄佑臣这个善于和各方实力打交道的好手来当这个武汉卫戍司令部的司令,才能从第五战区和第九战区借来部队围攻27师团。例如李品仙的第四兵团,就是隶属于小诸葛白建生的五战区,还有第九战区薛岳的人马也参与了外围的协防。若是换了别人,白建生和薛伯陵肯不肯借兵那可就不好说了”
蒋百里的这番话极有分量,最高当局不得不慎重加以考虑。就连一旁的林蔚也忍不住感叹:正如蒋百里所说,在武汉军事委员会内部,黄浩然简直是个异数!身为中央军嫡系,却又和地方部队将领交情极好,在军界简直混得如鱼得水。
从台儿庄到万家岭,五战区的前任司令李长官和第九战区现在的实际掌门人薛岳都欠着黄浩然的人情,这就使得黄浩然挂帅的江防军可以得到桂军和粤军的助力。若是换成别的中央军将领,广东广西这两家不来拆台便是好事。
更巧的是,黄浩然自己的第25集团军一直以来也是靠收编地方部队壮大起来的,除了军委会批准组建的几个单位,其他的几个师之前分别隶属黔军、川军、东北军和西北军的作战序列。
除此之外,黄浩然本人更是在最高当局和夫人的撮合之下,即将要和四川大军阀杨森的女儿成亲。这可是中央和川军势力的结合,没准会在军事委员会内部诞生出一股新的势力。
想到这里,林蔚忽然发现,黄浩然的身价似乎比他之前评估的还要高。放眼整个中国,除了阎锡山的晋绥军还有云南龙云的滇军,黄浩然居然和其余几股主要军阀势力都有交情!这样的表现,还能够被最高当局容忍到现在,可简直就是个奇迹!
上位者最看重的便是部下的忠诚,尤其是最高当局这种疑心病重的。一手栽培出来的中央军将领还要隔几年便调个防,以防止拥兵自重。对比最高当局的要求,黄浩然游走在各方势力中间,简直就是个典型的,若不是中日战事胶着,黄浩然又是个极能打仗的常胜将军,恐怕早已被最高当局寻个高参之类的闲职,冷冻了起来。
这样克服重重困难闯出条道路的人物,如果说仅仅依靠的是运气,林蔚绝不会相信。如果这一切都是黄浩然处心积虑的安排,那这个人对于局势的掌控能力未免也太可怕了!
最高当局终将老去,而在嫡系将领中黄浩然很明显是最出色的那一个。要不要在这里送黄浩然份人情,搞点政治投资呢?林蔚现在很挣扎
“中央军和地方军的关系向来不好,这我是知道滴但现在是非常时期,不管是中央军还是地方军,都要为抗战出力我想他白建生不会在这个时候犯如此低级的错误,否则的话,我也不用和桂系斗了这么多年”
蒋百里没有想到,说来说去,最高当局还是想要换将。他忍不住猜测,是不是东湖疗养院的史密斯院长向最高当局报告的什么不利的消息。难道自己的兄弟黄浩然这回真的挺不过去了?最高当局才会如此着急地寻找黄浩然的接替者。
心中担忧黄浩然的安危,又一直只能看着最高当局的后背,这样的内外双重压力,让蒋百里一时之间不知道该如何继续游说。
好在林蔚终于有了决断,他想要投资一把。
“委座,史密斯院长说如果能够及时制作出解毒剂,黄浩然脱险之后恢复的应该会比较快要不,先提拔个代司令,等黄将军康复了”
“林主任!你不要再讲了!我没有问你!”
浙江官话的声音突然变尖,提高了起码一个八度,林蔚突然插嘴让最高当局发了火。向来谨慎的林主任如此反常,最高当局岂能猜不中其中的原因?身边最亲近的两个人居然都支持黄浩然,这让最高当局觉得很不舒服,他有一种被喧宾夺主的感觉。。
第270章 被整编的风险()
最后当局训斥林蔚,是因为他已经明显陷入了两难。黄浩然在关键时刻总能够给最高当局惊喜,这样的优秀将领是每个统治者都需要的。但黄浩然也有着致命的缺点,那就是不够听话。
第25集团军内部私自组建的特工组织和已经有一定规模的青年军官社团,这都是很不好的苗头。即便黄浩然没有加以扶持,最起码也是持着纵容的态度,才会导致其发展壮大。
在最高当局看来,如果再不派些政治部的人插手到第25集团军的管理当中,这支精锐部队以后会跟谁走那可就不好说了。
养出一帮骄兵悍将还是小事,最高当局更担心的自己用金贵外汇武装起来的常胜之师,最后成为政敌手中的筹码,反过来捅他一刀。
你可不能说最高当局是杞人忧天,因为像这样左右逢源,关键时候却说翻脸就翻脸的角色在民国的军界里并不少见。甚至在军阀混战的那些年月中,最高当局本人也是其中的一员,被他从背后捅倒的政敌不计其数。
所以对于黄浩然集团眼下表露出的想要自成体系的心思,最高当局非常抵触。如果不是前方战事吃紧,担心此时安插人员会动摇第25集团军的军心。只怕最高当局早已经通过军统和政治部对第25集团军内部实施了整肃。
眼下黄浩然受伤住院,第25集团军群龙无首,这正是最高当局一直在等候的良机。如果现在不抓住机会对黄浩然的小集团实施整理,下一次机会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到来。
这实在是一个巨大的诱惑,最高当局有些难以压抑心头的冲动。因为他本人对于整编部队,一直有着超乎寻常的热爱。最高当局的这前半生一直在不断的收编别人的部队,他的中央军是踩着别人的尸体登上的巅峰。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时,最高当局可以直接指挥调动的总兵力仅有约170万人。抗战爆发后政府军大幅扩编,到武汉会战时,虽然在多处战场损失了数十万官兵,最高当局的中央军总兵力还是增长到大约190万人左右。这里面,就吸收和消化了不少地方军的部队。
“中央军”这个名词,军政部在对外宣传上可能用得比较多多,但是要想给中央军的范围下出准确的界定,却一直都没有严格标准。
笼统来说,中央军是直接听命于最高当局的嫡系部队。本质上讲只是控制了中央政权的地方军阀,与桂系、粤系、晋系、滇系、西北军、东北军和地方军阀武装实质上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民国的武装力量都具有相当的独立性,把持着地方政权、财权。最高当局的中央军就一直控制着华东七省一市,以华东七省一市作为财源和补给基地。抗战开始后,中央军一路撤退,最高当局能实际控制的区域,其实一直在随着中央军移动。与其说最高当局掌控者政府,还不如说他控制着中央军以及中央军占领的地盘。抗战开始前是这样,到武汉会战时也是如此。最高当局只是全国各派名义上的首领,中央军才是他的根本。
按照与最高当局的亲疏关系,中央军内部大致分为以下3个部分:
1、黄埔嫡系将领统率的部队,称中央军嫡系;
2、最高当局在北伐及历次的军阀混战中不断收编的部队,在中央序列内,称中央军旁系,多为被收编的北洋部队。这类部队不少被中央嫡系部队吞并改造,变为嫡系。
3、在军阀混战中被最高当局或其他军阀打败,失去地盘,编入中央序列,但是仍保持相对独立人事体系的。这些部队往往出于地方实力派,失去势力后仍与地方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例如广东的19路军、广东的薛岳、四川的杨森等部。
为了稳固住手中的实力,多年来最高当局一直没有停止对后两类中央军势力进行转化。尤其是第三类,更是最高当局在整编时的重中之重。
手段则还是老一套,掐头去尾,这套方法从军阀混战用到现在,最高当局已然是驾轻就熟。
“去尾法”针对的主要是普通士兵,对作战中损失较大的第三类中央军,往往军事委员会一纸命令就强行整编,趁着打败仗之后员额不足将这些部队从一个军编成一个师或几个团再编入黄埔系把持的基本部队。或者更直接地破坏建制打散后直接进行消化。从淞沪到武汉,这一路上最高当局没少消化地方部队,很多中央军因为甚至会在撤退时有意裹杂地方部队的溃兵,他们已经将杂牌军当成了补血的道具。
“掐头法”则需要耍些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