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紧闭城门试图抵抗,但也都坚持不到半天,被大军顺利拿下。
李仙军队经过前一段时间的换装,火炮和火箭炮装备水平不低于英国军队,火枪大部分采用后装滑膛枪,其中后装来复枪的装备比例达到百分之二十以上,甚至高于英国军队的十分之一。
这些县城想依靠拿着大刀长矛的绿营兵抵抗这样的军队,甚至兵力都相差悬殊,基本都是一比十以上,想守城简直是痴心妄想了。
在这期间,杨芳率领的两万多兵马大部分都龟缩在宝安县里,只是在李仙进攻淳安县时派出三千兵马骚扰一下,但也立即被李仙击败并生俘大部分,之后就越发不敢出击了。
李仙在东莞县是发了笔横财的,在其他县就没有那么多收获,但广东的县大多富裕,还是让他先后收敛了五十万担以上的粮食,其他物资和金银的价值也超过五十万两,也算收获丰厚,极大缓解资金压力。
李仙先后攻克占领的县城多达十几个,但要在这些县城派兵驻守,就是一个县分五百兵,也要牵动五千以上兵力,极大削弱己方的战斗力,为智者所不取的了。
因此,李仙对这些地方都是雇佣当地民壮等,将缴获的各种物资运输到广州,当地官员和吏员也大多带到广州集中管理,然后军队撤出县城。
在军队撤离之后,这些县城就要由情报部等机构自己招募些人,想办法治理城市,至于军队是不会管的,李仙甚至不强求这些留守人员守住城池,一旦清军反扑,便允许情报部人员自行撤离,一切以保存人手为主要目的。
这就是所谓的情报部牵头,当地士绅自治的格局了。
钱大富为首的情报部人员对这种做法自然大喜过望,喜滋滋地接过这些县城的治理权,还以各种手段逼迫或诱惑当地士绅加入情报部,共同治理县城,一时间倒是做得很热闹。
只是,这种做法短期内有助于集中优势兵力打击清军主力,但长期来讲却使得情报部等机构变得臃肿,人员太多,尾大不掉,后来还引出很大风波,不过这是后话了。
等到将广州和宝安县之间的县城,甚至宝安县周围的县城都拔得差不多了,李仙才挥兵进入宝安县,摆出与杨芳所部决一死战的态势。
杨芳麾下此时有近两万军队,算是广东境内数量最大,装备也最好的清军了。
但是,他自知手下军队的战斗力跟英军和华夏军都相差太大,不敢轻启战端,在李仙扫平多个县城时采取鸵鸟政策,对外面的战事几乎不管不问,但此时也不能再装聋作哑下去了。
“李仙此番是打定主意要亡我啊,咱们怎么应对,还是议一议吧。”杨芳也没有办法,只得召集手下诸将,询问应对之策。
杨芳这话一落,属下的将官们你看我我看你,竟没有出来说话的。
现在这情况还用说吗,贼势浩大,当初六皇子有六万大军,又有数万英军协助也都输了,到如今咱们手下兵不到两万,香港的英军也没法指望,这仗实在是没法打了。
如今这个局面,最好的情况就是立即撤兵,撤到离广州较远的潮汕一带,如果叛匪不追过来也罢,一旦不依不饶,咱们索性就退入福建,就不信这帮叛匪还能追到广东境外去。
只是,这番话说出来未免坠了自家的声势,以后被人告到朝廷那边去必然没有好果子吃,所以决不能当众说出来的。
杨芳催了三次,竟没有一个将官出来说话,最后弄得杨芳也是大怒,索性不说话,就在那里闭目坐着,似乎在沉思对敌的方略。
要说这养气的功夫,自然是杨芳杨军门更高明一些,而且杨芳七十多岁的老将,真要比拼这打坐功夫,也不会怕了这些正当壮年的丘八。
“这叛匪既然来了,我们自然是修筑城墙,鼓动士兵,好好守城就是了。”有一个将官忍不住这冷暴力,终于出口说话。
“还有那香港的英国人,跟叛匪有生死大仇,能不能联系一下,看能否出兵一起对抗叛匪。”第一个人说话了,后面的人勉强也能加一句。
“自古以来叛匪都爱财,我们在战场上多扔点金银财宝,等到叛匪被财货迷惑了心智,争相捡拾的时候突然一击,定能获得奇效。”
“此话高见。如果再炒一些黑豆,撒在战场周围,必然能让叛匪的战马急于吃东西,乱了阵型,此时攻击必然最佳。”
这话匣子一旦打开,就谁都拦不住,这些将官一个个说出作战的方略,倒说得口沫横飞,很是有板有眼。
只是,杨芳半闭着眼听了一会儿,就有一种要吐血的想法。
什么修城整兵打守城战的,虽然没有一点心意,但勉强还算是正经事情,但其他出的都是什么主意啊。
请香港英军协防的,先不说能不能说动人家,就说原来的英国远征军几个月前已经回到欧罗巴大陆去了,整个香港就剩下五百士兵和两艘军舰维持治安,对叛军能有什么威胁。
至于什么扔财货,乱军纪的,就是三国时候也不怎么管用,至于用黑豆对付战马,算是偏方中的偏方,最主要的还是叛军几乎没有什么骑兵,用这一招给谁看呢。
还有那请和尚道士做法,还准备黑狗血和净桶,说能破叛军妖法,不让大炮响起来的;还有说找个山头,让士兵绕着山头循环乱转,以此装出援军很多的样子,吓退敌军的,还真是什么人都有。
可惜的是,杨芳虽然老得不成样子了,耳朵还有些背,但也不至于如此轻易就被人忽悠。
第三百六十一章 洋枪队华尔()
最可气的还不是这些,竟有人提议说横岗地区地势险要,可以在那里筑城抗敌的,就不知道横岗在宝安县的最东边吗,敌人要从西边来,你在最东边防守,不就是想逃跑吗。
话说逃跑本来也没错,如果可以,我也想逃,但你这么毫无水平地说出来,就有些侮辱大家智商的味道了。
杨芳听了半天,就知道指望手下这帮人是没救了,只能出声打断他们说话。
“诸位说得都在理,这些计策施行下去,必然能给叛匪沉重打击,解了朝廷的心腹大患,具体作战方法我们继续商量。
对了,贤婿啊,你有什么好办法没有?”杨芳转过头,和颜悦色地问起左侧的一员大将。
这位大将,金毛碧眼鹰钩鼻,堪称狼视鹰顾,却不是东土人士,而是一位西洋人,确切地说是一位美国人。
这名大将叫华尔,全名为佛雷德里克。汤森德。华尔,原先是美国文理军事学院的学生,但未及毕业就退学,然后在墨西哥和法国等军队参军打仗,后来不知怎么就流落到香港的一家商船任大副。
几个月前,杨芳希望组建几名外国军官,组建洋枪队,以抵抗叛匪,结果美国领事便介绍这名叫华尔的上尉过来。
杨芳对华尔进行一番考察后,觉得此人精通战事,特别做事恭谨,可堪大用,便将自己族内的一名远方侄女收为义女,又嫁给华尔,因此双方有翁婿之义。
这华尔任职以后也很是尽心,帮助杨芳从美国人那里以一百两银子一把的低价购买大量滑膛枪,组建和训练一千多名会使用这种洋枪的中国军队,俗称洋枪队,算是杨芳手下最有战斗力的一支军队。
华尔自知自己身份尴尬,在军议上很少主动发言,此时听到杨芳主动询问,才说出自己的方略。
“反叛军到来,我们只能在野外进行野战,决不能守城。”华尔一说,果然与其他将领的想法完全不一样。
在场的众将听了这话,当场沉默了三秒钟,然后就都爆发出来。
有说华尔这没有经验的,有说华尔不懂敌我对比的,更有讽刺说要打野战就华尔自己去干,大家恕不奉陪的,就是杨芳脸色也不是很好看。
其实,大家衡量了如今的局势,心里都跟明镜似的,这前有叛军紧逼,后有朝廷霍霍磨刀,完全不打仗直接退兵是不行的,但跟叛军死磕那也是找死之举。
最好的方法,莫过于借着城池,象征性地跟李仙打一仗,然后装着打不过撤退,最后撤离宝安,甚至整个广东,那是最好。
就算后面朝廷要追究,也不能把大家伙的脑袋全部砍下来吧,毕竟当初六皇子也打过打败仗,也就靠着几名高手护着匆匆逃出战场而已。
至于到野外跟叛军打野仗,这是所有将领都要尽量避免的事情了。
“为什么不能守城,贤婿能否说明一下?”杨芳觉得自家便宜女婿的说法跟自己预想的有些不一样,但还要显示大将风度,让人把话说清楚。
“在冷兵器时代,依靠城池打仗,可以得到很好的防护,是很好的策略,但在火药大量普及的如今,这种做法就不合适了。
就不说别的,如果我们的军队都退入城里,那么反叛军只要四面围城,用一两门火炮封住城门出口,就能完全防止守军出城作战,那就坏了。
我听说反叛军有不少火炮,还有链弹、开花弹和火箭炮等都齐全,到时候就用火炮瞄准城门,只要里面的人想出来就轰击,到时候谁受得了。
至于依靠城墙,恕我直言,宝安县城的城墙并不坚固,一般的实心炮弹,如三十磅炮和十八磅炮就能打出缺口来,几乎没什么意义。
只要反叛军用少量火炮堵住城门口,然后往城里发射各种弹丸,我们就没有一点还手之力,全靠肉体硬扛,这谁受得了。
据说一年前,英国人进攻一个叫镇海的城市,也是将城门堵住后往里发射大量开花弹,使得里面数千守军全军覆没,血肉模糊,我们可不能犯了这个错啊。”华尔说道。
当然,华尔来中国时间不长,中国话说得不是很流利,旁边有个翻译拼命翻译,才能让大家伙都听得明白。
不过,这一下大家伙都听明白了,然后都变色起来,才明白自己有些想当然了。
这些将领还都是冷兵器时代的思维,觉得有城墙对防守多少更有利一些,没想到在火药武器时代反而会限制守方兵力展开,无法散开来躲避炮火,因此有害无益。
镇海是鸦片战争中的一场惨烈无比的战争,当时镇海的清军守将还想拼命作战,将城门都关闭后固守。
结果,英军到达后也不去采用爬城墙等传统攻城方法,而是在城外架设火炮,往里发射火箭炮和开花弹等,使得拥挤在狭窄胡同里,只等英军攻城后决战的清军成为最好的炮击目标,使得数千官兵全部遇难,血肉横飞,到处都是。
据说,事后进城收拾尸体的英军也受不了,当时就有蹲下来大吐特吐的。
有关镇海的事情这些将领多少也听说过,然后结合现在的情况一分析,突然明白如果己方退入城里固守,恐怕就是镇海的翻版。
最关键的是,华尔说得明白,己方一旦在城里防守,就会让叛军轻易就封锁住城门,到时想逃跑就比在野外难多了。
“贤婿说得也有理,那这仗该怎么打,你可有想法没有?”杨芳也是老于战事之人,明白华尔这番话有道理,立即变得和颜悦色起来。
“自然是采用野外正面对决的方法。
按照我们西洋战法,用火炮控制四方,然后利用洋枪队列阵而战,依靠火枪火力的优势步步推进,等到双方接近数十米以内的时候再开始射击,比拼的就是士气、意志和勇气。
我们洋枪队,装备着全美国最好的滑膛枪,在我的训练下士兵的作战能力也大幅提高,应该能坚持抵近到叛军跟前射击。
想那叛军必然不是正规军,也就是土匪一流,哪会明白这种正规作战的精髓,到时几轮火枪射过去,必然士气大降,转身逃跑,乱了自己的阵型,到时候我们就可以全力追杀,大获全胜了。”华尔眉飞色舞地说道。
第三百六十二章 交战(求订阅)()
原来,华尔来中国比较晚,平时听到的又多是英国军队如何轻易战胜清军的故事,对李仙一方的军事实力存在严重的误判,以为对方只是趁着正规军跟英国军队正面交战,损失惨重的时候背后偷袭,才得以占领广州这个大城的乌合之众。
华尔手下的洋枪队只有一千多名,但自觉依靠这一千多名,对付一万多名清军不在话下(以杨芳军队的实力评估),觉得反叛军只有一万五千人,单靠自己的洋枪队对付起来也应该绰绰有余。
杨芳听了此话很不以为然,觉得自己这个女婿轻敌得很,但也不好在所有将领都在畏战的时候进行打压,只是勉励几句,夸奖其勇武。
这一天的军事会议就草草结束,并没有拿出什么具体的方略,但也不是一点成果都没有,至少大部分将领都明白这战斗非打不可,而且还不能打成守城战,必须出城野战,否则自己想逃跑都逃不了。
那么,这野战怎么排兵布阵,谁上前谁在后,就要费思量了。
几天后,李仙果然带着重兵进入宝安境内,直逼杨芳手下的军队。
本来,李仙觉得清军胆小无比,必然龟缩到城里试图顽抗,没想到对方很上道,居然把兵都拉出来,在野外拉开了阵势,竟是一副打野战的架势。
如果能在野外作战,减少对城内百姓的误伤和对物资的毁损,李仙还求之不得呢,大喜之下也拉开阵势,试图与清军正面决战。
李仙用兵更喜欢用堑壕战等方式,依靠防御设施的优势取胜,但真要打野战,李仙也不怕。
等到双方摆开阵势,杨芳这边是洋枪队上前列阵,有四门西洋火炮守护,在其后面才是传统的清兵方阵。
这清兵方阵就是火炮在前,抬枪队在后,最后面是冷兵器部队。
李仙一直想不透这样排兵布阵的依据何在,有什么好处,但这就是清兵的标准阵型,教科书上都写明了的,武官进京赶考做武举人或武进士,要考到兵法,都得按这个规矩答题,否则要扣分的。
李仙看了一会儿就明白,只要把这前面一千多人的洋枪队打败了,后面的清军方队八成就要自己乱了阵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