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细细的翻到秣底补罗国这一章节,清了清嗓子想给大家批讲此国之风土人情。只见这时候,周曾一个出其不意,顺手就抢走了陈茂材手中的大唐西域记。
“那个啥,你今天就别瞎批讲了,就有我来给大家伙讲讲此国之故事吧!”大大咧咧的周曾学这老学究的样子,一本正经的的对陈茂材说道!
陈茂材望着空无一物的双手,再看看正看得兴致勃勃的周曾,顺手就准备去给抢回来,可是被周曾这么机灵一闪,他就给扑空了……
虽说甚是气愤,但是也懒得再给他争执了,就些微大度的说道:“得了,得了,就让给你吧,快给大家伙讲讲,免得你小子天天寂寞的甚紧!”观看此景,惹得经常在旁边看笑话的小六,依旧乐呵呵的傻笑!
于是周曾颇为得意的看着陈茂材,也学着他,清了清嗓子就说到:“这秣底补罗国,方圆六千余里,和窣禄勤那国一般大小。国都也颇为相似,也是方圆二十来里,适宜种植小麦,花果挺多的。哎呀,你说说这个玄奘法师,写的这么多笼统干啥呢?什么花,什么果也没写明白,这不是吊我胃口吗?”一句话,惹得众人哈哈大笑!
“吃的这么五大三粗的,天天就知道吃,你呀,少逞能了,快读吧你!”陈茂材带着讽刺的口吻,鄙视的说道。颇为幽默的小六依旧在后面呵呵傻笑。
“你管得着吗你”周曾回复完陈茂材之后,又瞥见这呵呵傻笑的小六,于是又说道:“好你个小六啊,老是吃里扒外,胳膊肘往外拐,真是后悔带你出来了,唉……”说着,用书本连连直拍自己的脑门,这一拍,拍的小六和众人笑的更乐呵了……大唐使团的上空就这样洋溢这宽松的气氛……
每次都颇有高冷意识的王玄策,在他们斗嘴之时,也仅是一笑了之。不过,今天则对周曾说到:“快,看看,玄奘法师还说什么了”
还说了什么?请看下回……
小知识:秣底补罗国,古印度古国之一,此时的国王为首陀罗种姓,即印度最低的种姓。大唐西域记记载的清楚,明了……
(本章完)
第157章 王侯将相宁有种 异域风情诉新篇(上)()
“这个国家,气候温和,风俗依旧敦厚质朴,精通咒术,哎呀!这个似乎好搜剑 敝茉镣曛螅蛔〉拇蛄烁隼洳?攘艘簧螅绦档剑骸罢飧龉移怕廾沤掏胶头鸾掏礁髡家话耄还跞词鞘淄勇拗中眨恍欧鸱ǎ痪刺焐瘛4蟾纾欢匝剑馐淄勇拗中找材艿惫趼穑俊�
大唐西域记上的这一句话语,不仅让周曾纳闷,更引起了众人的疑惑。但是,这事王玄策倒是甚为知晓……
这秣底补罗国国王特吉尔汗,因为不信奉婆罗门教,也不信奉佛教,故而在这无遮大会之上,借口身体有恙,而未曾前往。仅仅只是派遣了其国相,带着佛教之僧众前去罢了,因此他与王玄策不曾见过,也不熟悉。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自陈胜吴广起义之时,这一句至理名言就传唱了整个华夏大地,更是将这句名言簪刻于每一个中国人的内心深处。而在这印度,在这秣底补罗国也有此壮举。
大约四十年几年前,这秣底补罗国国王特吉尔汗,当时也仅仅只是一个十八九岁的毛头小子,生下来就是这第四种姓。每日辛辛苦苦的在田间地头劳作,却有一大半收成,都归了当时的国王和婆罗门之高种姓阶层。
每到下一季粮食收获之前总是青黄不接,饿肚子!虽说婆罗门教讲究因果循环,有时候也认命了。但是人生天地之间就是为了生存,为了吃饱饭,为了活下去。
话虽如此说,但是在这宗教至上的五印度,他也对神,依旧有这最后的一丝奢望。于是,不仅拜梵天,更拜佛陀,祈求能赐给自己足够的粮食填饱肚子。可惜的则是,没有一个神能够帮助他完成心愿,故而心灰意冷……
不是饿死,就是被杀死,既然横竖都是死,那就死的轰轰烈烈,于是在被压榨的实在没法的情况下,他振臂一呼,众多首陀罗种姓,以及贱民悉数响应。不久就召集了数万人的起义军,在粮食收获的时节,当刹帝利阶层前来收租之时,就造起了反。
因为提倡少交租子,故而深得民心,不久起义的烽火,就席卷了整个被高种姓压榨的颇为痛苦的秣底补罗国。随着起义军的节节胜利,就攻入了王城,杀死了国王,赶走了贵族,灭了这婆罗门教之大祭司!
鉴于如此之伟业,众多起义的将士,就推举他做了这秣底补罗国之国王。其坐上王位之后,深感百姓之困苦。于是,就重新制定赋税政策,削减赋税,只用十五纳一,面对如此之轻徭薄赋,他自然也深得百姓之拥护。自此之后,他不信奉婆罗门教,也不信奉佛教,而是只信奉自己所谓的天神!并且此国,也是整个五印度唯一的低种姓为王的特例……
听完王玄策之解说,众人对这个国王则是颇为敬佩,不曾想还有如此惊天动地的故事!
“大哥,你怎么知道这么多”周曾随口问道。
“说你笨,你还不承认,这肯定是玄奘法师说给大哥听的呀!”陈茂材接着周曾的话语回答道。
“茂材说的没错,这正是前些年,玄奘法师说给我听的,当时我也甚为奇怪,在这等级森严的五印度诸国,为何低种姓还能为王。”王玄策又一次给他们解说到。
从此往东又走了有两天的时间,众人就到了这秣底补罗国王城。这一路而来,果不其然,不仅见不到其他国家森严的种姓制度,更见不到其他国家肆意糟践的贱民实例。
老百姓都在田间辛勤劳作,不仅丰衣足食,更有甚多的存粮。故而趁此悠闲的日子,也都在这房舍前后,种花,种草,显得颇为静谧,甚是安详,一副标准的田园风光。不仅应了那句: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更应了那句:千里莺地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到了这城门口,按照应有的惯例,周曾翻身下马,走到这守城官员身旁,说明了来意,递上了国书之后,这守城官员也是一个颇为开朗的人。一看这三十来号人,一百来匹马,不仅这马膘肥体壮,人也是器宇轩昂,故而丝毫不敢含糊,立马入宫汇报去了……
尽管这秣底补罗国国王特吉尔汗已经六十来岁,但是身体还是颇为硬朗。在当时的五印度,已经算是一个标标准准的老寿星,此时也是儿孙绕膝,颇为幸福。听闻守城官员禀告,大唐国使节前来出使其国之时。也很是吃惊,以为听错了,故而又问了一次,当清楚明白了,大唐皇帝派来的使节正在王城门口之时,就颇为欢喜!
不曾想如此之泱泱大国,竟能派遣使节出使我这异域小国,故而决定亲自出郭相迎。于是老国王拄着一根黄金权杖,乘着鎏金马车,在銮驾仪仗的拱卫之下,就来到了这王城门口……
王玄策等人见到国王如此大年纪,依旧亲自相接,也很是感动。随即走上前去,深施一礼,以示谢意。一番寒暄之后,就被特吉尔汗礼请上了这鎏金马车,沿着颇为繁华的大街向着王宫走去……
这王宫,至如今显得还是颇为奢华。原来这特吉尔汗自从夺得这王位之后,就发现这昔日的王宫,不仅富丽堂皇,更黄金绕柱,雕梁画栋,珍稀物品应有尽有,搜刮的民脂民膏也是数不胜数。
于是,就拆除了一部分甚为奢华之处,以砖木妆点;但是依旧掩盖不了曾经的富丽堂皇。故而也只能够拿这些东西时常警惕自己,牢记使命,免得再引起灭国之祸端……
入了这王宫之后,王玄策引着周陈二人,代表这大唐使团,跟随特吉尔汗进了这王宫大殿。一番相谈之后,特吉尔汗对大唐的了解,更加深厚了很多。看着已经被拉的亲密关系,王玄策就示意周陈二人,呈上了大唐皇帝陛下赠送给特吉尔汗的国礼。
依旧是这两件国礼:梵唐译本《道德经》一卷,大唐宫廷画师阎立本老子像一张,宫廷御用紫陶素面茶具一组,上等岭南黑茶一份!
编者说:读史,就是要站在当时人所在的角度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设身处地的想一想,如若自己是他,做这样的事情可取吗?
(本章完)
第158章 王侯将相宁有种 异域风情诉新篇(下)()
面对大唐甚是普通之物,对着异域之国君来说,则显得颇为独特;不仅未曾见过,也未曾听闻。当王玄策将这两件国礼一一叙说之时,特吉尔汗国王又一次深深的被大唐的文化所吸引。
当陈茂材亲自为其展示煮茶,饮茶之过程的时候。特吉尔汗国王定要亲自动手来操作一番,在王玄策的耐心指点下,特吉尔汗煮出的茶汤,不仅汤色红润,并且也恰到火候。随着他轻轻的捏起茶盏,缓缓的咂上这么一口,不仅口舌生香,还颇为满意道:“这个好,这个好,我也老了,这一套东西的确可以修身养性呀!”
“我们唐人,正以茶为礼,寻常无事之时也是品茶论道,相谈甚欢”王玄策面带喜色的给特吉尔汗国王解释到。
经过这一番熟悉之后,特吉尔汗顺道,还问了问这茶叶饮用完毕之后,该怎么办?王玄策因此就借着这个机会回复到:“我们大唐不仅盛产丝绸,还盛产这些茶叶;现如今这贸易通道已经通向了这泥婆罗国,如若能够达成这商贸之间往来,共同维护官道的和平,大唐的茶叶自然会沿着这条贸易通道,流转到贵国!”
听他这么一说之后,特吉尔汗大王于是又详细询问了这商路的具体细节,王玄策也是一一做答。于是,这两国之间不仅缔结了和平之条约,并且达成了这贸易往来的意向,自此这唐番道,就延伸到了这秣底补罗国。
看着如此贵重之国礼,面对大唐皇帝陛下至诚之礼仪,特吉尔汗国王也丝毫不含糊。趁着欢迎国宴还未曾开始的间隙,已经准备好了回赠的礼物。
却见这第一件回赠的国礼,则是一颇为精致的鸭形玻璃器。长约7寸,腹径两寸,淡绿色玻璃质,半透明,口如鸭嘴状,长颈鼓腹,拖一细长尾,尾尖微残,甚是罕见。
而这第二件:则是一甚是精致的象牙酒杯,长约五寸,杯底有细软弯转的绳索式尾,缠绕在杯身下部,器体轻薄,雕刻的甚是精致。
这第三件,则是一通体晶莹的乳白色玉质笛子,长约一尺。
这第四件,则是甚为精致且色彩匀称的绿色玻璃盘一对……
大唐使团的所有人,不仅不曾见过如此别致的玻璃器皿,更不能见到如此精致的玉笛。
只听特吉尔汗国王拄着黄金权杖对他们说道:“这四件宝贝,都是以前王室遗留下来的东西,根据记载,这第一件产自大秦(罗马),经过商人之手,就到了我国。这第二件自是前朝的工匠雕刻而成,也有数百年的历史了。至于这第三件,根据记载得知,乃是你们大唐秦汉时期的东西,也是经过商道流传到了我国,今日也算是物归原主吧。这第四件则是波斯之物,至如今也有数百年之历史!我赠送贵国这些礼物,就是为了延续这商路的继续!”
面对如此珍贵之物,以及拳拳之情,在老国王的再三相劝之下,王玄策等人,只能无奈的收下了这珍贵的国宝。看着已经差不多,欢迎国宴就这样开始了……
一切都是如此的井然有序,浑然天成。推杯换盏之间,显得甚是和谐……谈谈家常,聊聊风俗,故而也颇为顺心……
只见这时候,一官员慌慌张张的出现在宴会之上,脸色颇为难看的走到了特吉尔汗国王面前,诉说了一番话语,瞬间他的脸色大变,有喜变忧,给人一种很是悲伤的感觉……
只听特吉尔汗国王又重复了一句:“此消息可曾准确!”
但见那官员肯定的点了点头,又在其耳边详细的诉说了一番……
观此场景,王玄策等人,也甚是差异,这是何故?赶忙安慰特吉尔汗国王道:“不知遇到何等难事,竟是如此悲伤!”
特吉尔汗缓了缓神,依旧悲伤的说道:“戒日王已在一个月前仙逝了,国相阿罗那顺继承了王位,如今成了这曷利沙国之国王,这消息,千真万确,正是从劫比他国传来的”。
闻此等噩耗,众人也都甚是诧异。不曾想这戒日王正当春秋鼎盛,竟就此诀别,王玄策、周曾、陈茂材等人悲伤之中更显得忧虑……
特吉尔汗国王也忍不住忆其往昔:“当年自从我取得王位之后,刚开始的那些年一直被周围婆罗门教国家欺负,正是戒日王崛起之后,他的大仁大义,帮了我一把,才坐稳了这秣底补罗国王位,让国家显得安定,至如今已经安稳了三十来年。可是不曾想今日,他竟撒手人寰。”
越说越是伤心,眼角之中不由得就泛起了泪花……
看着国王如此伤心,王玄策等人也带着悲伤的神情,不住的安慰了他一番。于是,这国宴就这样在开心的氛围中开始,在悲伤的氛围中结束……
回到驿馆之中安歇的众人,自在宴会上听闻戒日王已经仙逝之后,心中就已凉了大半。这次奉李世民的旨意前来,正是为了再次拜会戒日王,缔结盟约。如今这戒日王已经走了,可如何是好?跟谁缔约呢?
一个个,你一言,我一语,不仅显得焦躁不安,更是灰头土脸,惹得周曾的火爆脾气也连连叹息。不过陈茂材和王玄策似乎若有所思,仅仅只是听着众人的话语……
“既然这戒日王已经殁了,阿罗那顺继承了曷利沙国之王位,那么我们就依旧把他当做五印度的共主,继续出使五印度,拜会阿罗那顺!”王玄策深思熟虑之后,对众人说道。
他的理解就是,我们大唐使节拜会的是整个五印度的王,而不是一个人。既然这戒日王已殁,阿罗那顺安然继位,他自然就是这曷利沙帝国之主,故而和戒日王是一样的。
“虽说这那罗那顺继承了曷利沙国,何况这阿罗那顺我等也多多少少有一些了解,此人凶狠残忍,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