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傲大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笑傲大明- 第12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死道友,不死贫道!

俞大猷无奈地瞪了林平之一眼,苦笑:“悟性大师,休要听林少侠胡说八道。俞某人游历江湖也是仗剑而行的,至于所谓棍王称号,那纯属缪传,缪传。”

“剑法?”悟性眼睛一亮,“俞大人的剑术师承泉州剑法大家李良钦,贫僧听说李大侠地沧海剑诀动如雷霆,堪称当世第一流的剑法,不知贫僧是否有幸一睹沧海剑诀的妙处?”

沧海剑诀,是李良钦在晚年总结自己一声修炼经验,融合了各派剑术而形成了一种全新剑术,威力强悍,尤其适合在海上决斗。李良钦在闯荡江湖途中,曾遇异人,习得一身棍法绝学,俞大猷棍术的根基,就是在此打起。

俞大猷在剑法上成就不俗,但剑法在群战中效果不大。无奈下,俞大猷只好转练棍法,俞大猷参考了众多的棍法,并将沧海剑诀融进棍法之中,技艺大成,闯出了棍王的绰号。

哪壶不开,你专提哪户!

难道你不知道我是棍王吗?

俞大猷郁闷不已。

献丑不如藏拙,俞大猷看到兵器架上摆放的十八般兵器,走上前提起一根哨棒,在手中舞了舞,重量正好,展演一笑:“悟性大师,倭寇所用的倭刀,比宝剑要长许多,所以在与倭寇的战斗中,用剑不如用枪不如用棍。”

悟性点点头:“论杀伤力,自然是长枪为首,不过长枪难练,要想有成,至少需要几十年的苦练。俞大侠热血心肠,贫僧自愧不如。”

一个武人,时势所逼,不得不放弃自己最擅长的功夫而选择一种速成的技艺,这需要莫大的勇气和决心。

“悟性大师过奖了。”俞大猷两手持棍,“少林棍法天下闻名,俞某人所学的棍法也脱胎于少林棍法。”

武院棍法师傅悟行插言:“俞大侠,贫僧听说,俞大侠的棍法自成一路,与少林棍法并不相似,不知是何缘故?俞大侠自创的扁担阵更是威力绝伦,三五人一阵,与倭寇决斗战无不胜,所向披靡,不知能否让贫僧开开眼界?”

“俞某人的棍法是在实战中增进,其中既有沧海剑诀的剑术,也有泉州的扁担术,斩马刀术,山东大棍术等等。”

俞大猷不好意思笑笑:“俞某人技艺不精,所学甚杂,岂敢在关公面前耍大刀?”

“俞大侠客气了。”悟行上前一步,手持哨棒,“沿海倭寇对俞大侠的扁担棍闻风丧胆,足见俞大侠棍法之高明。悟行听说俞大侠的扁担棍法共有十二种技法,进退之间,变幻莫测,攻略似火,冲锋陷阵无坚不摧。”

悟行哨棒架在臂弯处,合十为礼:“俞大侠身经百战,对倭寇技艺知之甚详,悟行冒昧,希望能够请俞大侠指点我南少林一二。”

悟性皱起眉头:“师弟,退下,今日俞大侠与林少侠驾临我寺,为的是福建武林协力合作,共抗倭寇,你怎么如此不识时机?”

俞大猷苦笑:瞧这师兄弟两人一唱一和,看来今日不露两手,是休想走脱了。

至于吗,好像我俞大猷欠你南少林很多似的!

当然至于!

俞大猷此刻已经成为福建沿海数十万居民心中的守护神,棍王的称呼深入千家万户,这让南少林的和尚心中怎能舒服?

第十卷【江南战火】 第22章

天立地!

俞大猷手持哨棒,在那里简单的一站,却生出顶天立地的豪迈之气。

难道这就是师傅经常说的什么虎躯一震、王八之气四溢?

林平之目露奇光:这可要好好学学,以后没事就随便摆弄摆弄,糊弄糊弄那些师弟。

俞大猷年岁不高,但在武学上造诣极深,一举一动,混若天成,让林平之大开眼界,暗羡不已。

脚下踩着寸步,俞大猷腰随步转,身随腰动,上下之间流水般顺畅。

完美!

一个简单、基础的四平步,让林平惊艳不已。

俞大猷的四平步,已经脱离了传统的扎桩,林平之清晰地感悟到俞大猷看似绷紧的皮肤却充满了弹性,如同绷紧的弓弦,随时都有可能射出那致命的一箭。

“喝!”

俞大猷手腕一抖,哨棒贴地刺出,哨棒微微颤抖,直如跃跃欲噬人的毒蛇。哨棒所经之处,带起一道刺耳的尖啸,吹动地上的浮土,一条三尺多长的白痕出现在坚硬的演武场上。

“这是剃!”

俞大猷脚步不停,快步上前,手中哨棒呈螺旋状向前刺出,用坚硬檀木制作的哨棒却给人一种滚动的视觉。哨棒所向,一片飘落而至的落叶竟然被棒梢激起的旋风撕成碎片。

“这是滚!”

……

。+战法,俞大猷一一施来,每一招都十分简单、直接,但俞大猷将其串联起来,威势如下山猛虎,棍出翻海蛟龙,道道乌黑的棍影时而浑重如山,层层铺开,犹如大鹏展翅,令人窒息;时而如毒蛇觅食。蜿蜒曲折,防不胜防。

老子曾说:“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窥于牖,以知天道。其出弥远者,其知弥尠。”

老子的思想就是大道至简。

武术的最高境界是无招胜有招,但这个“无招”的境界却需要经过对武术招式系统的学习、深入骨髓的掌握,乃至演化成一种身体的本能,最终再忘却所有招式,如此。方有可能接触“无招”的境界。

即使达到了“无招”的境界,也有上下高低之分。

十二式扁担棍法在俞大猷地任意拆分下,展示出超速的威力,时而春雨润物细无声,时而狂风骤雨照苍穹,方圆十丈之内,尽见一团乌黑的棍影左冲右突。肆虐天地,杀机四溢。寒人胆魄。

坐井望天,难知天地之寥廓。

闭门造车。怎知大道之无穷。

冷汗涔涔,悟行闭口不语。

禅心难守,悟性喃喃自语。

“俞某人一时兴起,随意舞弄。让诸位大师见笑了。”

俞大猷收棍而立,不见丝毫疲惫,似乎刚才只是热身而已。

悟行脸色难看,浸淫棍术数十年。但与俞大猷相比,他还有很大的不足,或者,这是因为二者对棍法的体悟不同。

十三棍僧救唐王之后,少林棍术名扬天下,但在武道上,也逐渐流失了许多的精髓。

武,止戈为武。

止戈的结果,使得少林棍术更大地发扬了强身健体的表演功效,在对仗杀戮方面日渐没落。

面对俞大猷如此充满了杀意的棍术,南少林众僧莫不忧心忡忡。

“阿弥陀佛,善哉善哉。”

随着一声佛号,方贤缓缓从外面走了进来。

“见过方丈大师。”

俞大猷与林平之不敢怠慢,急忙行礼。

贵为方丈之尊,方贤自不可能像楞头和尚闯荡江湖,但如同方贤一流地高人,一般门派都有其画像,避免门下弟子云游时得罪了高人,惹来祸端。

“俞施主棍法通神,不愧是李良钦侠士的高足。”

方贤摆出一副追思以往灿烂岁月的模样:“老衲与李侠士往年曾有一番机缘,李侠士对大道追求的决心与毅力,令老衲佩服不已。俞施主能化剑为棍,触类旁通,果然是天纵其才,令人羡慕。”

“从俞施主的棍法中,老衲依稀发现少林棍法的踪迹,不知这是否就是李

授给俞施主的少林棍法?”

“方丈大师,俞某人刚才用地是借鉴了其他棍术形成的扁担棍法,并不是家师所传授地少林棍法。”

“扁担棍法?”方贤略一迟钝,旋而醒悟。

扁担是各地运输的主要工具,不论是山区还是沿海,到处可见扁担地踪迹,故而从扁担演化而出的扁担棍法也呵呵有名。扁担棍法的源头,可以追溯到盐帮,私盐贩子经常遭遇抢劫,依靠一根扁担走南闯北。

“阿弥陀佛,”方贤犹豫了一下,向俞大猷诚恳道,“俞施主,少林棍术经过历代相传,真诀渐失,无论是南宗还是北宗,棍术大都流于形式。老听李侠士讲,他曾从一异人那里学到少林棍术的真诀,不知可否……”

“大师客气了。”俞大猷摆摆手,“家师曾经嘱咐在下,有时间就将棍法回馈少林,促进武学地发扬。俞某人担心此举是班门弄斧,贻笑大家,所以迟迟没有成行。如果大师对棍法真诀有意,俞某人当完璧归赵,完成家师心愿。”

“多谢李侠士和俞大侠。”方贤感激地点点头。

“悟性,挑选出五百名武僧,随俞大侠和林少侠下山,为福建苍生尽我武人本分。”方贤吩咐完,转向俞大猷与林平之,“俞大侠、林少侠,请。”

砰!

砰!

……

原本绿意浓浓的山谷此刻换了颜色,黄一块、白一块、绿一块,酷似天然的迷彩服,山谷内伴随着阵阵的枪声,升腾起一团团地硝烟,呛人无比。

射程太近了,只有一百五十步距离。

后座力有些大,连放十五枪一般人就难以承受枪托的力度。。

枪械容易卡火,一百枪之内,卡火率是百分之十二到十五。

准确率太差,百步之内,误差在一米,一百五十步之内,误差达到二十多米。

听说膛线可以增加射程和准确度,可是以简陋的手工作坊,制作膛线,成本太高,枪管的寿命更低,大规模装备,根本不可能。

算了,就算是散弹枪吧,散弹枪威力更大。

一百五十步,基本上是一般弓箭的杀伤距离,不过,倭寇中很少有使用弓箭的,只要加强防御,这个问题不是很大。

“李老,宋老,”赵阳放下手中的火枪,轻叹一声,“火枪的这些问题,还希望两位能够尽快解决,两年之内,希望能够进一步加大火枪的射程以及精确度。”

李天风苦起老脸:“赵哥儿,你想要我的老命啊?一百五十步,这已经是火枪的射程的极限了,再增加,怎么可能?”

宋普也叫苦不迭:“赵先生,要想增加射程,就必须在枪管和火药上下功夫,可这两样都不是我们所擅长的。听说在火枪方面,欧罗巴人设计的要比我们先进,赵先生何不找安东尼奥西斯库先生问问,说不定他对这些也有研究。”

安东尼奥西斯库?

赵阳大喜:“对啊,我怎么把这厮给忘了?”

告别两人,赵阳匆忙赶回衡山派,直接去找安东尼询问。

海船被毁,安东尼现在是回家无门,而且一事无成,回去更糟糕,所以安东尼只好等赵阳安排。可赵阳事务太多,无暇关注,安东尼只好先在赵阳的娱乐城打杂。

“去将安东尼先生请过来。”

赵阳吩咐一个衡山弟子下山叫人,顺便打开日志,看看还有哪些事务需要处理。

衡山派事务日渐繁多,招收弟子、安置就业、拓展业务、联系各派、五岳联盟,一桩又一桩,让他很难抽出时间做事。

谢慧出关后,赵阳也不怜花惜玉,抓了她的壮丁,整理各处传上来的文书,挑选需要赵阳做决定的另立一册,提高效率。

“掌门,南下弟子回来了。”

赵阳一杯茶还没有喝完,就接到了这个让他惊诧的消息。“回来了?多少人,怎么回事?”

第十卷【江南战火】 第23章

启禀掌门,南下弟子是由林宝光小师叔带队,此刻就掌门吩咐。”

“知道了。”

赵阳将文书收起,快步赶往前厅,思绪万千:难道倭寇这么厉害,这么快就让他们铩羽归来?

赵阳还没有狂妄到自以为单凭衡山就可以扫平福建倭寇的地步。

要知道,福建倭寇来势凶猛,即使在后世,也是有赖于戚继光的戚家军才得以平定。衡山派弟子福建人不多,过去后会不会发生水土不服的毛病,能不能适应福建的气候,这些都是未知之数。

“师傅。”

“掌门。”

见到赵阳,林宝光与衡山派南下弟子纷纷站起行礼。

赵阳扫目一看,在座的都是南下弟子中的中层干部,灰尘满面,估计是刚刚赶回就向自己汇报情况,心中升起一股暖意,摆摆手,和蔼吩咐:“坐吧,随便坐,这趟辛苦你们了,好好休息一段时间,注意条理,别落下什么病根就不好了。”

“多谢师傅关心,弟子一切都好。”

“多谢掌门关心。”

抚慰了几句,赵阳留下了几个骨干,让其他弟子下去歇息。

赵阳这才发现,原本白白净净的林宝光此刻就像一个刚从池塘里面钻出的泥鳅,黑不溜秋的,让他心中挺难受:“宝光啊,这次到福建,我们衡山弟子是否习惯那里的饮食、气候,有没有水土不服的?”

“师傅,饮食方面没有太大问题,福威镖局财大气粗,弟子等人也不是两手空空,只要有钱,还怕找不到合口味的饭菜?天上飞的,地上走的,水中游的,应有尽有。”

林宝光先缓和一下气氛。神色严谨起来:“师傅,福建气候多变,雨天特多,而且福建的交通比较差,不过与气候相比,最大的问题是疾病。”

“疾病?”赵阳一愣。

“对,师傅,疾病。”林宝光肯定道,“福建多水。而且卫生状况很差。乡间小镇很难见到公共茅厕,遍地都是脏东西,如果碰到雨天,那情况更糟糕。”

赵阳皱起眉头,衡山城在赵阳的参与下,卫生状况不敢说是天下最好,至少在中国也是数地着的。可其他地方就难说了。

想想也是,单纯的潜伏没问题。对修炼有成的武林人士来说,潜伏个三天两夜完全是小意思。可问题是。如果在你潜伏的地方污物横流,熏天的臭气让人作呕,能待一刻钟就不错了。

能学武的,家境一般都不错。他们也许吃苦难劳,再艰难的环境也能坚持,但如果是龌龊的环境,就两说了。

难怪戚继光挑选渔夫组建戚家军。而不是挑选武林人士。

“福建群雄情况如何,能不能团结起来,一致对外?”

无法解决地问题暂时放下,赵阳开始关心另一个问题,福建能不能联合起来。

“很难。”林宝光摇摇头,“福建虽然饱受倭寇的祸害,但那是指一般人,一些地方大豪暗地里与倭寇都有分不清道不明的关系,有的是闭门自保,有的则是为虎作伥从中渔利。即使是南少林也是闭门自保,更何况其他一些势力了。”

“除此之外,青龙堂的势力不小,福建许多帮会都有青龙堂的内奸,要想整合福建武林,短时间内很难做到。”

解释了回归衡山派地原因后,林宝光有条不紊分析,“如果师傅想要打开福建的局面,只能依靠外力,福建武林暂时是依靠不上了。”

赵阳陷入了沉思。

急促地脚步声响起,一个负责信息传递的衡山弟子快步闯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