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普通人;另一类是“不平凡的人”,极少数“超人”,实际上是奴役多数人的人,
即像拿破仑那种主宰世界的人。而拉斯柯尼科夫要证明的恰恰是自己是不是“超人”,
他是想以“超人”的资格当穷人的救世主。在支持他杀人的动机中,既含有对穷苦
人的同情,也含有他对穷苦群众实质上的蔑视,含有极端的个人主义和无政府主义
的成分。
然而,俄罗斯人在那动乱的时代里,在反异族入侵的斗争中却使异族特征和专
制权利有机地侵入了俄罗斯国家机构,控制了俄罗斯那渴求自由的自发势力。俄罗
斯人在同蒙古鞑靼人的斗争中凝聚在一起,不仅彻底摆脱了蒙古人的统治枷锁,而
且顺从地建立了中央集权的专制制度,建立起一个横跨欧亚两洲的庞大帝国。这个
与其性格格格不人的庞大帝国,又很快担负起对内对外的警戒、防御和扩张的职能。
从而使俄罗斯成为世界上最国家化、最官僚化的国家之一。正如别尔嘉耶夫的发问
:“为什么一个最无国家观念的民族竟建立了如此庞大的强有力的国家机器,为什
么一个精神自由的民族竟不企求自由的生活”?这恐怕要归因于俄罗斯受到的东西
文化的双重影响。
最无国家观念的俄罗斯人民却几乎把所有的血液都抛洒在为巩固和保卫国家上
来。在1812年的俄罗斯卫国战争中,当法国人进入莫斯科的消息传开,立刻激发了
俄罗斯人强烈的爱国热情,人民群众自发地组织起来,形成了一支20万人的民军,
其中14万人能直接参加战斗,4 .5 万人成为俄国著名将领库图佐夫的后备队。在
敌占区,游击战争开展起来,游击队的人数多达数千,在打击法国鬼子的战斗中起
了重要作用。在莫斯科以南的图拉兵工厂,平时每月造枪8000支,而法国入侵以后,
每月造枪1 万多支。农民们也纷纷争献面包干、干草饲料、衣服、毡靴、手套等物。
莫斯科的居民由20万减少到不到1 万人,他们坚壁清野,不给法国人提供粮草,力
量对比很快向有利于俄军的方面发展。拿破仑在莫斯科逗留了35天,在俄罗斯严酷
的冬天到来之前,不得不下令撤回法国。在这场战争中法军受到俄罗斯人民的沉重
打击,入侵时的44万人,只剩下了3 万人。
我们知道,在二战中苏联人民蒙受的牺牲是最为惨重的,他们一共损失了两千
多万人的生命。苏联人民在战争中表现出了极大的爱国主义。瓦西里耶夫的《这里
的黎明静悄悄》对于瓦斯科夫所表现出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的描述,读了令人回
肠荡气——“在这次战斗中,瓦斯科夫记住一条:决不后退,决不能让德寇上岸一
步……这时,他胸中满怀激情,仿佛整个俄罗斯都在他背后,仿佛他,瓦斯科夫,
此刻是她最后一个儿子和保卫者,整个世界空无一人——只有他、敌人和俄罗斯。”
德国是一个理性的、思辨的民族,与德国相邻的俄罗斯民族却缺乏理性精神。
理性精神作为科学探索与认识的前提,在欧洲文艺复兴破除中世纪宗教迷信之后,
伴随资本主义的成长而获得发展,并积淀为一种文化特征。俄罗斯资本主义发展迟
缓,在18世纪以前从未真正受过科学精神的洗礼。主宰俄国精神生活的,一直是东
正教,而东正教和任何宗教一样,反科学、非理性,是其最基本的特点,它是不可
能在俄罗斯人身上培育出理性精神的。彼得一世西化改革以后,俄罗斯受到西方思
想文化的影响,但在它的意识里占上风的不是理性主义,而是直觉主义。在它的身
上东方的非理性成分多于西方的理性成分,因此在它的思想里感情往往超过理智。
俄罗斯人是跟着“心声”走,而不是跟着理智走。俄国是个文学艺术超级大国,却
没有真正的哲学家。没有形成独立的哲学体系,和俄罗斯人擅长感性体验、迟钝于
理性分析也是不无关系的。
由于缺少个性自由,俄罗斯人有驯服、顺从的一面,可是缺少理性指引,文化
上的无归属感又使他们为种种情绪所左右,偏激且易激动。他们有时狂热、乐观、
豪迈,有时却又悲观、忧伤,他们要么将自己看得极其伟大,要么认为自己一无是
处。俄罗斯人的这种精神气质正如马克思在评论屠格涅夫的作品时所说的那样:
“屠格涅夫特别忠实地刻画了俄罗斯民族灵魂的特点和斯拉夫性格中隐藏的容易激
动的一面。”俄罗斯作家笔下的主人公,如奥涅金、塔吉雅娜、毕巧林、万尼亚舅
舅等等,在平时的生活中是很难看到他们的斗争精神及对祖国、对人民的浓郁的爱
的,但他们一旦激动起来,则会怒不可遏,表现出惊人的顽强和坚毅。
屠格涅夫散文诗《门槛》中那位具有伟大精神的女革命家——“俄罗斯”女郎,
当她正以一种无畏的自我牺牲的决心、满腔的革命激情去跨过“门槛”时,看到的
却是“门槛”后面大厦里的一片黑沉沉的阴暗,几乎没有一点光明、温暖和希望,
她似乎立即就陷入了“为革命而献身又有什么意义呢”这一悲观、哀叹的痛苦之中
了。
反映俄国国内战争的小说《恰巴耶夫》也向世人表现了易激动这样一个独特的
俄罗斯性格。小说对传奇英雄恰巴耶夫有这样的描述——“恰巴耶夫性格上的主要
特点是剽悍和骁勇……他与其说是自觉的革命者倒不如说是一个狂热的革命家。看
起来,他过分好动,老想变换环境,然而,他是农民起义队伍里一个多么独特的人
物啊,是一个多么光彩夺目的形象啊!”
“恰巴耶夫这样的人是很容易相处的,而且能够处得很融洽,但是他说翻脸也
就翻脸。嘿,他一发脾气,就大吵大闹……过了一分钟,气消了,反而觉得有点难
受。他带着沉重的心情开始回想,思考自己方才做过的事情……只要一认清楚,他
就主动退让。”
别尔嘉耶夫断言:“斯拉夫民族正在取代那些曾经发挥过自己的作用的民族,
这些民族已经衰落了,而斯拉夫民族,是属于未来民族。在俄罗斯,早就出现了这
样的预感,认为这样一个历史时刻终将到来,那时,俄罗斯将赋予在精神方面实现
重大发现的使命,而世界精神生活的中心将移至俄国。”
这不啻是在说俄罗斯人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民族,是天才。但在俄罗斯同样具有
巨大影响的“西欧派”的一些政论家,如恰达耶夫,却认为“整个世界都重新改造
过了,而我们这里却什么新东西也没有,躲在用木头和麦秸搭成的小棚子里混日子,
人类的命运完全不涉及我们”,俄罗斯人“没有给世界以任何东西,没有教给它任
何东西”;“没有诞生过一个有益的思想”;“没有出现过一个伟大的真理”。以
上两派对俄罗斯的认识具有多么大的反差!这不恰恰是俄罗斯人精神深处隐藏着的
那种偏激情绪的写照吗?
19世纪以来有相当一批俄罗斯作家都由于一时情绪激动,走上了极端的道路—
—决斗。普希金从1819年起就热衷于决斗了,20年代以后,曾以极其轻狂的态度卷
入了十来次未遂决斗,他最终仍于1837年死于决斗。莱蒙托夫、巴枯宁、屠格涅夫
与托尔斯泰等都曾参与决斗或走到了决斗的边缘。这又是一种偏激性格的明证。
美国学者柯林斯在《大战略》中说道:“一个民族区别于另一民族的民族特性,
对一个民族在国际舞台上能起多大作用,有着永久性的而且往往是决定性的影响。”
俄罗斯民族是一个极富创造性的民族,是一个产生过耀眼群星的民族,是一个
常常令世界震惊的民族。究其根源,这一切都源于独特的俄罗斯精神,独特的俄罗
斯性格。这种精神、这种性格是俄罗斯民族引以为豪的思想支柱。当我们力图弄懂
俄罗斯过去已经发生、现在正在发生的和明天将要发生的一切时,除了从政治、经
济、文化等角度审视外,不能忽略这个民族的性格特征,不能忽略这个群体生活中
的一些细节。专制时代也罢,革命时代也罢,俄罗斯走到今天这个地步,不能不令
人深思。
第三章 冰点下的沸腾:冰天雪地爆发的
俄罗斯热情之谜俄罗斯是最两极化的民族,它是对立面的融台。它能使人神魂
颠倒,也能使人大失所望,从它那里永远可以期待意外事件的发生。它最能激起对
其热烈的爱,也最能激起对其强烈的恨。——俄国哲学家别尔嘉耶夫。
在大名鼎鼎的美国作家房龙的头脑里,从来就没有搞清过俄罗斯是属于欧洲还
是属于亚洲,在他的笔下,俄罗斯受地理位置影响,“人们甚至需要查看地图才知
道它究竟是在欧洲占一部分还是在亚洲占一部分的国家”。在《房龙地理》的指引
下,你的俄罗斯之行,可以由东至西,先拜访一下历来是冰天雪地和流放死回、政
治犯的西伯利亚。“当然,最终你还得爬上乌拉尔山,在所有地图上,这儿都标明
它是欧洲和亚洲的分界线。对那些首次扛着小木船越过乌拉尔山进入西伯利亚的俄
国探险家们来说,此山并非真正的障碍。”离开了乌拉尔山,房龙建议你再乘上牛
车,但需要再走半年左右,就可以抵达波罗的海。“你会惊奇地发现,你还没有离
开那个宽广的大平原,就已经从太平洋到了大西洋。”
我们纵观从俄罗斯到苏联,再到今天的新俄罗斯的历史发展,可以发现,正是
在这片似乎冰封千里的大地,在这片广袤无垠的俄罗斯平原上,迸发出的俄罗斯人
的热情、野心和雄心足以将整个世界融化。
一、不知身出何处的俄罗斯人
19世纪俄国著名的历史学家索洛维约夫曾下了断言:“斯拉夫人从来不知道是
由他们中的领袖把他们从亚洲带到东欧的十但是他们的祖先生活在多瑙河畔的传说
却世代相传,传说告诉他们:由于外敌的袭扰,他们被迫从那里向北方,而后向北
部和东部迁徙。在多瑙河沿岸留下了斯拉夫人曾经在这里居住过的遗址和其他明显
的痕迹。”
据原苏联和东欧其他国家大量的考古发掘材料证明,公元前1000年左右,斯拉
夫人的各个部族已经散居在欧洲的中部和东部的平原之上了。他们的居住范围西起
易北河流域,东至顿河、奥卡河、伏尔加河上游地区,北起波罗的海地区,南达喀
尔巴阡山麓。斯拉夫人是欧洲最为古老和最为庞大的部族集团,它是东欧绝大多数
民族的‘母亲“。但是斯拉夫人起源于何处?至今没有统一的说法。有人认为他们
起源于北欧的大森林之中,有人认为他们起源于欧洲南部的多瑙河流域,也有人认
为他们起源于今天俄罗斯的西伯利亚一带。
斯拉夫人身材高大强壮,能忍受寒冷和饥饿,并且灵活机巧,擅长攻城掠地,
这使西欧的一些民族往往谈起斯拉夫人“色变”。著名的罗马历史学家塔西陀曾惊
魂未定地写道:“他们有固定的栖身之所,他们有盾,而且喜欢步行,矫捷善走”,
以“劫掠为生”。这个时期的斯拉夫人居住在维斯瓦河流域,足迹还达到波罗的海
沿岸。
早期斯拉夫人所定居的东欧平原是欧亚游牧民族活动的必经之处,因此斯拉夫
人经常受到马萨格特人、萨基人、萨尔马特人、匈奴人和阿瓦尔人等游牧民族的袭
扰。但斯拉夫人也经常进犯拜占庭帝国属下的多瑙河地区的领土,掠夺战利品和掳
获战俘。在与拜占庭的经济交流和军事斗争中,斯拉夫人逐步接受了拜占庭较先进
的军事技术和生产技能。到公元6 世纪时,斯拉夫人已不仅仅进犯拜占庭帝国的领
土,而且开始定居在他们所征服的土地之上了。斯拉夫人占领了整个巴尔干半岛的
北部,直至拜占庭的首都君士坦丁堡附近,甚至还深人拜占庭帝国的内陆腹地。公
元7 世纪时,游牧的保加利亚人入侵多瑙河流域的斯拉夫人的居住地,但最终被在
文化和经济方面占优势地位的斯拉夫人所同化。从公元6 世纪开始,斯拉夫人各部
族与拜占庭的经济交往和军事冲突越来越多,因此在拜占庭的历史著作中就比较多
地留下了对斯拉夫人各部族活动的记载。
从公元6 世纪起,斯拉夫部族集团已经开始分化。在拜占庭的历史著作中已经
把西斯拉夫人、南斯拉夫人和东斯拉夫人区别开来,他们称西斯拉人为“维涅德人”,
称东斯拉夫人称为“安特人”。东斯拉夫人居住在沿德涅斯特河和第聂伯河两河的
下游之间,直至黑海沿岸以及更东的地区,从事农业、畜牧业和鱼猎经济。他们已
经会加工和使用铁器。他们居住的房子外部用树枝或卢苇编成并涂有泥土,而且集
中居住的村落四周设有防御用的壕沟、土墙。东斯拉夫人在公元6 世纪时还没有国
家,其社会制度大体处于由原始的氏族公社制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的时期、在东
斯拉夫人的经济活动与日常生活中已经出现了奴隶,但他们都来源于战俘,即外族
人,当时的社会道德标准禁止将本民族的成员变为奴隶。在政治和社会生活方面,
仍带有较浓厚的军事民主制的色彩,社会基本组织是氏族联盟,重大事件由部落会
议(俄文音译“维彻”)讨论决定,遇到重大问题,如王公和重要职务的任免、战
争与和平以及税收等等。所有自由皆可参加,以拥护和反对方的呼喊声音高低做为
简单的表决方式。拜占庭的历史学家普罗可比记载:安特人“不是由一个人独裁,
而是过着民主的生活,凡属一切重大事情,均提交人民讨论”。
公元7 世纪始,由于操突厥语的阿瓦勒人和哈扎尔人大举向西进军,迫使斯拉
夫人各部族开始了大规模的民族迁徙。其中一支逐渐向西迁移,最后定居在维斯瓦
河、奥德河和易北河流域,他们被称作西斯拉夫人,后来发展成为现今东欧的捷克
族、斯洛伐克族、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