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风暴之迷》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红色风暴之迷- 第1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民;沙皇的专制权力乃上帝所授,所以神圣不可侵犯,需要绝对服从。斯农民心理
意识中的根深蒂固。就连俄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家、专制制度的死敌——赫尔岑也曾
经承认自己在儿时是“在对亚历山大(一世)沙皇怀着极大的敬意的环境中长大的”。
19世纪俄国一些大学里通用的数学教程中也荒唐地规定:“直角三角形的弦是真理
与和睦、法制与仁爱相遇的象征,通过神与人之间的中介人,把天堂同尘世、天上
与地下相联结。”20世纪初俄国政治。经济现代化的主要推动者、贵族自由派代表
人物维特伯爵也说:“如果根据我的家庭传统,根据我的心灵气质,我当然是珍爱
权力无限的独裁专制的。”由此可见,在俄罗斯民族的政治心理上专制主义思想意
识植根之深、积淀之厚。在大多数俄罗斯人的思想中,沙皇总是好人,因为他热爱
人民;沙皇的专制权力乃上帝所授,所以神圣不可侵犯,需要绝对服从。

            二、徘徊在传统与现代之间

    政治上的专制制度和与其适应的社会意识形态、民族政治心理构成了社会经济
基础深厚的封建政治文化传统,它日益广泛地渗透到俄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
广大的俄罗斯民族的思想意识中形成深层的遗存,然后再以民族心态、社会心理、
价值标准和政治倾向等无形的映体表现出来。这种政治文化传统在俄国历史发展和
现代化过程中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它不仅制约着人们的思维和行动,而且对新思
想的传播起着巨大的阻碍作用。因此,在19世纪以前的俄国思想文化领域,正统的
专制主义思想成为游荡在俄罗斯大地上的幽灵。

    但是历史的发展终究不可阻挡,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终将踏上现代化的道路,
而新思想的兴起同样终将冲破旧的思想体系的层层网罗。曾亲身在巴黎感受了法国
大革命自由气氛的俄国十二。月党领袖彼斯特尔感受到:“1812年、1813年、1814
年和1815年发生的事件,与这几年前后所发生的事件一样,让人们见识了朝代的不
断更替:多少宝座被推翻,又有多少帝王被扶起来;多少王国被消灭,又有多少新
的国家被建立起来;多少沙皇被废黜,又有多少人复辟称帝;完成了多少次革命,
产生了多少次政变——所有这一切使智者认识了革命,了解了进行革命的条件和时
机。并且不同的世纪有其不同的特点。现今世纪的特点就是人心思革命。在欧洲各
个角落,从葡萄牙到俄国,无一例外,甚至像英国和土耳其这两个截然不同的国家,
也到处都是同一的景象。整个美洲亦复如是。改革的精神,可以说,使各国思想家
感到激奋。我认为,这就是产生革命思想、革命法规,并使它们牢牢扎根于智者头
脑中的原因。”19世纪20年代在俄国的思想文化领域终于掀起了思想解放的狂飙,
以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民主”思想为主体的先进思想向专制主义的政治思想和
文化传统发起了挑战。俄国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们为俄国政治现代化的实施做了必要
的思想启蒙工作。

    来自封建贵族阶级的一批先进青年最先成为民主思想的信徒和专制主义的叛逆
者,他们是拉吉舍夫、十二党人和赫尔岑。以车尔尼雪夫斯基、杜波罗留波夫。别
林斯基为代表的平民出身的革命民主主义者继承了拉吉舍夫、十二月党人等贵族革
命家的斗争精神,并且在思想和理论上前进了一大步。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农奴制
度和专制制度是阻碍俄国社会发展的最大祸害,应该以革命的方式彻底消灭它。他
自觉地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认真地考察了俄国历史和当今世界政治的发展,
科学地指出:“由封建主义过渡到资本主义,以及向行将来临的社会主义的过渡,
同样都必须通过革命的途径。革命不是偶然的现象,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杜波罗留波夫称专制制度统治下的俄国是“一个令人黯然神伤的社会,是一个
被痛苦折磨着的社会,是一个监狱般死气沉沉的社会。在这里,只有听到低徊无力、
一现即逝的窃窃絮语才偶然显露一点生气。毫无光明,毫无温暖,毫无自由;黑暗
保护的监牢,散发着霉烂潮湿的臭气。世上的一点声音,晴天的一丝光芒,都无法
进入这座监狱里去……我们看到我们的弟兄正在那里受苦;从这些已经变野的、沉
默不语的、肮脏的生物身上还可以认出人的面目,然而我们内心却充满了痛苦和恐
惧。”他看到“昔日占统治地位的地主对于农民特别是对农奴的独断专横,是完全
以地主脾气是否暴躁为转移的。这种独断专横,是由于地主当时所处地位而产生的
普遍的必然的后果。”他宣布:“专制制度和旧的传统是民族进步道路上的绊脚石,
是与受其压迫的人民为敌的。”因为在这个黑暗王国里,“人类尊严、个性自由、
对爱情和幸福的信念,纯洁的正直劳动都被那些胡作非为者践踏得一点影子也没有
了。”他号召人民去推翻现存制度“这栋腐朽的大厦”。

    别林斯基在《给果戈理的一封信》中也描写俄罗斯“现在是一派可怕的情景。
在这个国家里,有人贩卖人的勾当,他们这样做,连美国农场主所狡猾地利用的那
种口实(一口咬定黑人不是人)的行为也没有;在这个国家里,人们称呼自己不是
用堂堂正正的名字,而是用阿猫阿狗的浑号:万卡。斯捷什卡、瓦西卡、帕拉什卡
;在这个国家里,不仅对人身、荣誉、财产没有丝毫保障,而且甚至连警察制度也
没有,有的只是挂了各种公职的窃贼和强盗的庞大集团。”正是这些进步的知识分
子和革命民主主义者,他们作为专制主义文化传统的体验者和超越者,以他们无情
的笔触剖析了专制主义文化的腐朽和黑暗,呼唤民主和自由,规划人类美好的理想,
因此他们是俄罗斯新文化的创建者。他们的理论和思想推动了俄国几代人在愚昧中
猛醒,在困惑中振奋,投身到史无前例的现代化洪流之中去。

    但是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都是经历漫长的历史孕育和社会发展而形成的,
并且将持续地对该民族历史和社会的发展发挥着影响作用,面对现代化的挑战,文
化传统是不会自行退出历史舞台的,文化传统中的一些糟粕和消极成分必然成为现
代化运动的巨大阻碍。在俄国政治现代化的进程中必然充满着旧的文化传统与新的
文化因素的激烈撞击,充满着专制主义与民主主义的殊死搏杀。

    早在19世纪初,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的统治危机已现端倪,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初人俄国的时候,一些反动的贵族思想家和政治家便迫不及待地跳出来,以正统的
俄罗斯文化传统的继承者和维护者自居,挥动专制主义大棒,大举讨伐一切进步思
想。俄国著名的贵族历史学家卡拉姆津伯爵在他的《关于古代和现代俄罗斯的札记
卜书中,恶毒咒骂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是“人类的灾难”,他宣布:谁反对专制制
度和违反俄罗斯人世代相承的传统,谁就是“俄罗斯民族的叛逆”。他在考察了俄
国自弗拉基米尔大公到彼得一世的政治发展历史之后,宣称:“专制制度是圣物,
是俄国繁荣昌盛的保护者。”俄罗斯人应该做的事就是毫无怨言地服从,保持对君
主的绝对信任,“即使坐上王位的是一个暴君,臣民也必须服从,而把他的暴行当
作上帝的惩罚来承受。”这本书是19世纪俄国贵族农奴主阶级顽固维护专制体制、
反对社会进步的政治宣言,得到了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和统治阶级的一片赞扬。19世
纪30年代在俄国思想文化界颇为活跃的“斯拉夫派”则强调俄罗斯的民族文化传统
与英、法不同,他们认为:“俄国历史发展得最早,而且将沿着完全独特的道路发
展,在专制制度救星般的领导下,不会发生革命。”30年代的反动教育大臣乌瓦罗
夫不仅下令严格禁止在大学。中学中宣传一切有悖于专制制度的思想,而且还亲自
炮制出所谓官方民族性理论,按照这个理论“东正教。专制制度和民族性”是俄罗
斯文化和国民生活的基础,必须发扬光大和严格遵守。

    同时,即使是最先进的思想家和革命家的意识中也同样充满新、旧文化思想的
撞击。赫尔岑、杜波罗留波夫以及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都科学地预见了资本主义必
将取代封建主义,社会主义最终战胜资本主义的客观规律,但是他们在规划最终向
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时,圃于对俄国文化传统的留恋,都试图把先进的社会主义理
想嫁接在俄国的原始村社文化的基础之上。认为依靠“按其天性和传统来说是天生
的共产主义者”的农民的革命,利用俄国的古老村社就可以绕过资本主义,而直接
过渡到社会主义,从而陷人空想社会主义的泥沼。造成这种思想偏差和理论失误的
最根本原因,正是深藏在这一代革命家心灵深处的文化传统潜移默化的影响,其实
质仍然是旧的文化传统与现代思想意识的对抗,表明俄国最先进的人士仍然难以摆
脱传统意识怪圈的困扰。

    19世纪70年代,一大批先进青年响应“到民间去”的口号,来到俄国偏远的乡
村,以高度热情和牺牲精神,向“天生就是共产主义者”的广大农民宣传民主思想,
发动农民起义,以实现赫尔岑、杜波罗留波夫和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农民社会主义”
理论。然而,他们在现实面前困惑了,因为农民对推翻专制制度、人民当家作主的
口号采取完全不理解和敌视态度。“到民间去”运动的失败,同样证明了文化传统
与现代思想的对抗。

            三、经济传统拖曳的阴影

    ‘文化“一词的原始词义是指人类最原始最基本的生产方式——农业耕作,无
论是英语中的”文化“,还是俄语中的”文化“,词源都是”耕耘“或”栽培“。
因此研究俄罗斯文化传统,必须研究其经济文化传统。经济文化传统的概念即是把
人类所经历的经济制度,采用的生产方式和传承的经济心理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和民
族传统予以研究。它包括两层含意:长期运行并占据统治地位的经济制度;受该经
济制度制约并适应其社会需要的生产者的经济行为和经济价值观念。

    农奴制是在俄国经济生活中保持370 余年绝对统治的经济制度,是俄国经济文
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俄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农业耕作是俄罗斯先民维持生
存的主要手段。早在公元10世纪俄罗斯的第一个国家基辅罗斯建立之前,俄罗斯人
便已从原始社会直接进入封建社会,开始封建化过程。私人土地所有制的出现和社
会阶级关系的变化为农奴制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伊凡三世完成了俄罗斯国家的统一,封建地主经济得到较大发展,农奴制生产
关系开始在全国确立。1497年法典限制农民的自由流动和依附关系的转换,农民只
有在每年的尤里耶夫节(俄历门月 26 日)前后一星期内,才允许迁徙他乡,寻找
工作。从而通过法律形式把10世纪以来封建化过程中所形成的农民对封建主的依附
关系——农奴制关系在全国确立下来。16世纪初,一个完整的农奴制经济体系和隶
属关系在俄国已经形成。农民被分为领主农奴、宫廷农奴、国有农奴、寺院农奴。
16世纪80年代,政府又相继颁布了“禁年令”,宣布废除尤里耶夫节前后农民可自
由迁徙的规定,农民最后一点合法权利也被彻底剥夺。1649年法典中再次规定农奴
主对农民有无限期的占有权。农民连同其家庭及财产都属农奴主,从而把农民世世
代代都束缚在土地上,1649年法典是它标志农奴制在全国统治的稳固。从1497年法
典到1649年法典,以超经济强制为特征的农奴制经济终于在俄国完全确立。从16世
纪初到19世纪中期,农奴制在俄国始终占据绝对统治地位。

    什么是农奴制?农奴制经济就其实质来说就是集权专制主义在国家经济生活中
的体现,是一种野蛮落后的经济体制。在隶属关系上,农奴完全丧失人身自由,依
附于农奴主,农奴主可随意用农奴抵押、转让、流放以致杀戮。即“一方是无限专
横,另一方是毫无权利”。在生产方式上,实行密集型的超经济强制劳动,绝少采
用先进技术。因此,列宁认为:“农奴制,特别是在俄国维持得最久、表现得最粗
暴的农奴制同奴隶制并没有什么区别。”农奴制是专制制度统治最稳固的经济基础,
专制制度则是农奴制存在的政治保障。17世纪中叶,农奴制的最终确立,为俄国政
治制度的转换,即由等级代表君主制向绝对专制君主制过渡奠定了经济前提。到18
世纪初,俄国专制制度最终确定,为农奴制的发展提供了政治和法律保证,使农奴
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18世纪下半期,当西欧各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资
产阶级民主思想深人人心之时,俄国却正值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的黄金时代。

    一种封建制度的建立,便有封建意识形态的认同。农奴制的发展不仅需要专制
制度政治上的保障,而且还需要封建思想在理论上的认同。19世纪的贵族历史学家
波将金主张:俄国历史进程与西欧不同,西欧的自由未必适合于俄罗斯民族,“好
的农奴主会比农民自己能更好维护农民利益。”在前面我们提到,到19世纪30年代
贵族思想家、教育大臣乌瓦罗夫提出了官方国民性原则,即“东正教。专制制度和
民族性”是俄罗斯的国民性原则,他宣称:“专制制度与农奴制是两种平行的势力,
二者必须同时发展。”因此,“不发生普遍震荡,即不能触动农奴制度。”贵族思
想家的主张为农奴制的发展在理论上赋予合理性,以知识教化的形式侵蚀了一代代
俄罗斯人。尽管19世纪初,世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