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墙面和地面,富丽堂皇,集建筑、艺术和浮雕之精华,使每一座地下车站犹如地
下艺术之宫,美不胜收,令人惊叹不已,其气魄之宏大、造型之华丽在世界上是少
见的。
俄罗斯的文学艺术为什么这么辉煌呢,和俄罗斯的自然环境不能说毫无关系。
俄罗斯有很多森林,又处在寒带,有漫长的冬季,这一切都使人们有更多的时间去
思考,或者说是迫使他去做更多的思考,有很多揣摩自己内心、回味自己的时间,
更不用说森林和冬季还会带来一种很神秘的感受,这些东西交织在一起,使得俄罗
斯民族比较爱幻想,也许这就是俄罗斯人艺术气质的形成氛围。俄罗斯文化艺术是
与俄罗斯之广大相适应的,它只能产生于一个具有辽阔视野的大国。
土地的广阔给了俄罗斯民族许多美德,同时也给它带来了一些弱点。
俄罗斯著名历史学家克柳切夫斯基曾写道:“生活条件使俄罗斯人深信,应该
珍惜夏季天气晴朗的工作日,大俄罗斯人短暂的夏季会因反常和不测的坏天气而变
得更短。这使大俄罗斯农民不得不抢时间,抓紧工作,以便在短时间里做完许多事
情并在完工后离开田里。然而,到了秋季和冬季,却呆在家里无所事事。这样俄罗
斯人就养成了习惯:在短时间里极富爆发力,干活儿快、麻利大自然培养了俄罗斯
人能在极短的时间里玩命地工作、拼命地劳动,但也使他们不习惯持之以恒地、有
条不紊地劳动,一时的爆发有余,而长期的耐力不足。”
辽阔的大地给了俄罗斯人一种安全感,他们身处大地母亲的怀抱中,相信俄罗
斯母亲会帮助它、保护它,不会感到任何恐惧。然而正是巨大的空间、丰富的资源,
却又造就了俄罗斯人的惰性和依赖性。生活在这广袤无垠的沃野上,有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资源,俄罗斯人只要稍稍费点力气就可获得可观的果实,满足起码的生
活需要,而无需积极进取,努力创造财富,也无需精打细算的过日子,可以随心所
欲地安排自己的生活。更何况寒冷冬天,到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黑夜漫漫、白
天短促,既不适宜、也无法进行户外劳作,人们宁可聚在室内酗酒、跳舞,发泄内
心的喜怒哀乐,也不会去为生存与寒冷拼搏。
俄罗斯国土上森林密布,营造了俄罗斯人世世代代生活的主要环境,这真是上
帝赐予俄罗斯人的礼物。木材、猎物及皮毛是手工业产生和发展的物质前提,对俄
罗斯人日常生活也极其重要,猎物不仅可以充饥,它们的皮毛还可以御寒。森林还
是俄罗斯人逃避外敌最可靠的避难所,它代替了群山和城堡,身处森林中的人时刻
戒备着四处随时可能出现的猛兽,久而久之,俄罗斯人形成了警惕、多疑的性格。
俄罗斯在艳羡西方发达文明的同时,从来没有放弃对它们的警惕。欧洲大陆的风吹
草动,都能够牵动俄罗斯人敏感的神经。不管是法国、普鲁士还是东欧的小国,任
何国家只要有一丁点崛起和强大的苗头都会引起号称“欧洲宪兵”的俄罗斯的坚决
压制。俄罗斯人在做生意时,对外国人的戒备心理也较强,头脑里有许多让人难以
理解的想法。本来已经赚了钱的出口商品,起运时仍有许多人认为:外国人把俄罗
斯物产夺走了。在俄罗斯建立自由经济特区常常是纸上谈兵,他们生怕外国人把钱
赚走了。
四、注重实际的俄罗斯性格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建立,使俄罗斯处于西方的包围之中,它只有走自己
的路,走自我强大的路,才能有效地防御西方的进攻,这使俄罗斯有将近半个世纪
处于与西方隔离和对立的状态中,俄罗斯本土文明更趋东方化。20世纪末,推崇
“全人类的价值高于一切”的戈尔巴乔夫再次表现出了对西方的渴望,叶利钦则一
度把俄国政治思想中从未完全成功的“西方化”推到登峰造极的程度。普京上台后,
也多次强调斯拉夫文明与欧洲文明同根同源,表示融人西方是俄罗斯的历史选择。
普京的助手亚斯特任布斯甚至宣称:“俄罗斯哲学界和政治界理解的欧亚主义,没
有给俄罗斯带来任何好处。只有选择欧洲道路,俄罗斯才能尽快进入正常生活国家
和社会的圈子。”
《一波三折俄罗斯人》一书对于这种东西方文化的交融给今天的俄罗斯的影响
画出了这样一幅图景:同样是莫斯科大学的高材生,亚历山大为了逃避现实,进入
神学院“深造”,愿意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和青春年华都用于“为解除世间的痛苦”
向上帝祷告;而漂亮的塔吉雅娜则在婚姻介绍所的撮合下,远涉重洋,嫁给一个年
龄比她大一倍、素不相识的美国人。同样是博士生写论文,谢尔盖坚持要按几十年
的传统肥论文弓佣材料的第一类归纳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著作”。而米哈伊尔
则天天上“跳蚤市场”卖货从挣来的钱中抽出一叠交给“朋友”,请为代笔。同样
是大学教授,科佩洛夫先生坚持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解释俄罗斯社会的发展规
律;而拉杜诺夫先生却向学生宣扬,列宁跨过了“卡夫丁峡谷”(即超越了资本主
义阶段)是俄罗斯当前悲剧的根源所在。同样是工人,柳芭数月没有拿到工资,家
里都快揭不开锅了,却照样天天上班,仍把希望寄托在企业效益的好转上。而叶列
娜已经从扛着“蛇皮袋”天天跑市场的“流动”个体户,发展到自己买了一个小商
亭的“坐地”个体户。同样是农民,瓦洛佳面对着分给他的土地犯愁:明年种什么,
到哪里买化肥,种出来的土豆卖给谁。而阿廖莎承包了原来集体农庄的蔬菜大棚,
跑来了贷款,靠着黄瓜、西红柿发财。
俄罗斯人曾经饱受苦难,铁骨铮铮,一副思想家加革命者的硬汉形象。在困苦
面前,他们从容应对,潜心思考,奋起抗争。伟大导师列宁革命不忘读书,还能忙
里偷闲在湖畔小屋里著书立说,写出《国家与革命》,这种精神谁敢小视。由于国
家解体、国际地位下降,物质生活下降、个人信仰产生危机,在当今的俄罗斯人身
上,我们不难看到务实、浮躁、对现实的失望、仿惶。但大多数俄罗斯人依然是那
么幽默、乐观地去应对生活的波折,依然保持了他们良好的传统。
俄国人有幽默感,而且把幽默看做一个人心灵健康的标志。开朗乐观,善开玩
笑是俄罗斯人的一大性格特征。而且,他们能在不同场合,说不同题材的笑话、趣
闻。与他们在一起,你丝毫不会感到寂寞和沉闷,而会哈哈大笑,开心不止。他们
在用餐和喝茶时,更是笑话迭起,妙语连珠。怪不得一位欧洲人说:“没有一两个
俄罗斯人参加,饭桌k 就不热闹。”有一则笑话也许正好反映了俄罗斯人的这一特
点:一个俄罗斯人、一个法国人和一个意大利人,乘船旅行时不巧被遗留在一个荒
岛上。他们一起在岛上过了一段时间后,有一天逮住了一条神鱼,它答应满足他们
每人一个愿望。法国人被送往巴黎的一家饭店喝葡萄酒,意大利人被送到情妇那里。
最后轮到俄罗斯人,他提出的愿望是:“把法国人和意大利人召回岛上来吧,我一
个人在这里太冷清了!”
他们的幽默感是从小被熏陶和培养出来的。以大灰狼和小白兔为主角的动画片
《等着瞧》,可与美国的《唐老鸭和米老鼠》及捷克的《鼹鼠的故事》相媲美,大
多数俄罗斯人是看着这个富有俄罗斯幽默的动画片长大的。
尽管在社会变革过程中,俄罗斯人的生活比较艰苦,产生了许多不尽人意的问
题,平添了许多人生苦涩,但是他们依然诙谐、乐观地面对生活。他们认为“生活
已如此艰难,如果没有幽默,就更没有意思了”。现在,俄罗斯政局趋于稳定,经
济开始增长,俄罗斯人性格中的幽默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民意测验表明,大多数
俄罗斯姑娘择偶的标准之一,就是要“富有幽默感”。
在今天俄罗斯遍地的“倒爷”中,男人很少,绝大多数是俄罗斯妇女。她们扛
着大包小裹,穿梭于市场、商厦之间。如果问她们:“俄罗斯男人都到哪里去了?”
她们竟诙谐地回答:“男人们正坐在家里,思考如何解决国家困难的问题呢!”听,
这是多么让人意外而又幽默的回答!即使物质生活桔据,社会和家庭分工有所变化,
俄罗斯大多数人并没有失去诙谐、乐观的天性,始终保持着昂扬的信念和满足的微
笑。“谁都需要钱,但不想为它去拼命”,这是相当一部分俄罗斯人的心境。
俄罗斯人的幽默也许与他们不喜欢孤独、独处,爱好聚会有关。同时,也与他
们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有关。
五、注重精神需求的俄罗斯性格
俄罗斯的民族性格中有一种很强的文化情结,即注重精神需求。
十月革命后,各民族广泛参与苏维埃代表制度,全苏联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帮
助边远地区发展经济,为落后地区培养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人才,派出教师到
各地区进行扫盲教育。当今俄罗斯人中几乎没有文盲,普遍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和
文明素质,见面时都要相互问好,外出时都要衣冠楚楚,他们认为,邋里邋遢是对
别人的不尊重,是不文明的表现。俄罗斯城市的街道上很少见到交通警察,人们都
自觉地按自动亮起的红绿灯通行,小汽车往往给行人让路,公共汽车上没有售票员,
上车的乘客都自觉地到司机处买车票,自己将票打孔作废。俄罗斯人热爱大自然,
环保工作做得十分到位,城市区街之间的天然树木遮天蔽日,郁郁葱葱,人们置身
其间,心旷神恰。公共场所干干净净,尤其是在电影院,根本看不到随地乱扔的纸
屑,也没有人大声喧哗,更见不到随地吐痰的现象,观众一般都准时人场,安静地
观看节目,没有人吸烟,更没有人讲话,只是当电影出现喜剧情节时,才会听到人
们的笑声和掌声。在豪华酒店或乡镇食堂里就餐,除轻柔的音乐和低声细语外,绝
无嘈杂的喧闹声。在大街上俄罗斯人看见熟人离自己不远,不是高声喊叫引起对方
的注意,而是快步地走过去,与对方打招呼。俄罗斯的农村,街道像城市一样干净,
每个村庄都是一片田园风光,农村的居民无论是穿着打扮,还是起居方式一点也不
比城里人差,由此可见,俄罗斯民族是一个有良好心理素质、文明的民族。
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俄罗斯人正是循着这阶梯拾级而上走向成
熟的。在俄罗斯任何一个城市的地铁站台或车厢里,都可看到许多候车或乘车的乘
客或站或坐,手不释卷地在埋头读书、看报。走进地铁车厢,仿佛置身于一个流动
的阅览室。即使上下班高峰期,地铁突然拥挤起来,他们也一手抓住扶手,一手擎
着书本照看不误。在商店门前排队购物,俄罗斯人也不忘拿张报纸阅读。甚至已经
退休的老太太,也经常会戴上老花镜,手捧大部头的俄国名著,津津有味地看着。
如果你和她们聊上几句,这些老年人都能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与你谈古论今。
异国之人无不对此称奇。难怪俄罗斯人自称是世界上最喜欢读书的民族。读书是俄
罗斯人的悠久传统和民族习惯,今天已变成了他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用我
们流行的话说:这是一种活法。也许在俄罗斯人看来,书籍与面包同等重要。人不
能不吃饭,也不能不读书,俄罗斯人用于阅读的时间远远超过吃饭。
而巨俄罗斯人不只喜欢读书,还喜欢购书、收藏书。据统计,俄罗斯全国有大
大小小图书馆6 万多个,全国平均每个家庭藏书近300 册,每人平均藏书100 多本。
此外,城市无论大小都有书籍齐全的书店,书亭更是不计其数。出版业可视为
该国的主要产业。俄罗斯目前共有大小出版社11000 多家,图书发行量达38亿多册,
堪称出版大国。莫斯科市中心特维尔。阿尔巴特、卢比扬卡大街的图书超市经常是
人山人海。和平大街的图书交易市场由于价格比书店的相对便宜一些,购书者更是
趋之若骛。这个昔日的奥林匹克场馆面积不可谓不大,但里面的人简直是比肩接踵,
密不透风,使人无法接近书摊。如果你眼力够好,个子够高,可以隔着里三层外三
层的人群说出你要的书名,摊主给你包好,经多个人转手递给你。这还不包括进入
书市前等个把小时购买人场券消耗的时间和耐心。可是俄罗斯人却处之泰然,拥挤
的书市里艰难的跋涉丝毫也败坏不了他们买书的兴致,看看他们购到的沉甸甸的书,
他们还是颇有成就感的。爱书若此,谁人能与之匹敌?
俄罗斯人爱书,更爱开启他们智慧大门的作者,著名作家在书店签名售书是俄
罗斯的另一道文化风景。只要一听说某作者要到某书店签名售书,俄罗斯人早早地
就在该书店把他的书买好,耐心地等候作者到来。作者一来,购书者自动排成长队
等待签名。
俄罗斯人尤其崇拜、尊敬世界级大师,他们把著名作家奉为生活的导师,这种
风尚在纪念普希金诞辰200 周年的活动中达到了极致。普希金预言他将在人民心中
矗立起非人工所能建立的纪念碑已经成为事实。几乎每一个俄罗斯人,从晰呀学语
的幼童到白发苍苍的耄耋老人无人不知晓普希金的诗。张兰芬发表在《俄罗斯文艺
》中的文章《俄罗斯人的文化情结》,展示了1999年6 月6 日普希金诞辰200 周年
俄罗斯欢腾的场景:早在6 月6 日之前官方的庆祝活动、学术界普希金作品的研讨
会就此起彼伏,民间自发的纪念活动比比皆是,甚至连商人也附庸风雅,打起了普
希金的牌。印着普希金头像的糖果、气球、塑料袋、文化衫无奇不有。纪念活动在
诞辰日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