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历史:1911-1949民国圈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微历史:1911-1949民国圈子- 第2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曹聚仁(1900~1972),浙江浦江人,作家、学者、记者。

※※※

⊙邵洵美为人热情、慷慨,常说的一句话是:“钞票用得光,交情用不光!”邵因此结交了很多朋友,有人说邵结交了上海滩除左翼作家以外的所有文学家和艺术家,其实,邵帮助过的左派朋友也有不少:丁玲、郁达夫、夏衍、老舍等,有一些交情的则更多。

⊙《文艺茶话图》好比是20世纪30年代上海文坛的集体照,众多名家围坐一堂,品茗座谈,其中的人物有:邵洵美、茅盾、郁达夫、林语堂、老舍、张资平、冰心、白薇、洪深、傅东华、鲁迅、巴金、周作人、郑振铎、沈从文、杜衡、张天翼、鲁彦、施蛰存、凌叔华、徐霞村、穆时英、刘呐鸥、叶灵凤、高长虹、田汉、丁玲、刘半农、徐志摩、蒋光慈、彭家煌。

⊙邵家总是宾客满座、好友如云,郁达夫说邵家是“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画家鲁少飞画了一幅《文艺茶话图》,在三四十位上海名人中,邵坐在中间,俨然主人,人称邵是“孟尝君”。

⊙邵洵美身世显赫,祖父邵友濂做过清朝的上海道台,祖母是李鸿章的女儿,母亲是盛宣怀的女儿,妻子是自己的表妹、盛宣怀的孙女。邵在英国留学时,和谢寿康、徐悲鸿、张道藩四人结拜为兄弟。邵常接济穷兄弟徐悲鸿,花钱从来不放在心上,却批评徐没有才气,只是“国外三流画家”。

⊙朋友回忆:邵洵美的书房里摆放着估价五千金以上的希腊女诗人沙弗像真迹,用20万镑在伦敦拍来的史文朋的手稿,用羊皮纸装订的波德莱尔《恶之花》的第一版,和结拜大哥徐悲鸿描绘巴黎酒吧“红磨坊”即景的帆布油画。

⊙章克标说邵洵美有三种身份:一是诗人,二是大少爷,三是出版家,“他一生在这三个人格当中穿梭往来,盘回往复,非常忙碌,又有矛盾,又有调和,因之,他这个人实在是很难以捉牢的,也就是很难以抒写的”。

⊙1927年,邵洵美与表姐盛佩玉结婚,婚礼在卡尔登饭店举行,盛况空前。证婚人是马相伯,郁达夫、徐志摩、陆小曼、刘海粟等都来祝贺。他们的结婚照登在《上海画报》封面上,冠以“留英文学家邵洵美与盛四公子侄女佩玉女士新婚俪影”,配发专文介绍,一时成为上海滩的时髦话题。

⊙邵洵美是诗人,出版过多种诗集,编过诗刊,还用英语写诗。但有人对邵的诗人身份愤愤不平,说:“如果邵写的是诗,那么我们写的就不是,如果我们写的是诗,那么邵写的就不是!”

⊙邵洵美在剑桥读书时,一天,一个陌生青年敲开邵的门,说自己是大使馆介绍来的,想借一些钱,邵当即爽快地掏出200法郎送给来人。此事在留学生中传开后,人称“活银行”。

⊙1918年6月,复旦大学创办人马相伯在一个毕业典礼上发表演说:“现在世道日衰,人心不古,教会和军政府都是强盗,一天到晚地抢。春光一刻值千金,你们多少春光被他们抢去了!……”

⊙邵洵美和徐志摩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富公子,都是美男子,年轻时都留学英美,都是诗人,性格上也极相似。邵初到英国时,徐悲鸿等一见,便说邵很像徐志摩。邵去逛旧书摊,摊主老头说“有个要翻译《拜伦全集》的中国人长着和你一样的面貌”。徐志摩也听说了很多邵的故事,说有那么一个人和自己很像,有一天,两人在路上遇上了,徐亲热地拉着邵的手说:“弟弟,我找得你好苦!”

⊙解放后,邵洵美被关进监狱,和胡风派的贾植芳是难友。邵向贾诉苦:“鲁迅先生在文章中说我是‘捐班’,是花钱雇人代写的,这真是天大的误会。”邵说自己的文章虽然写得不好,但实实在在是自己写的。

⊙1931年,胡也频被国民党特务秘密逮捕,沈从文来找邵洵美帮忙,邵当即给国民党上海市党部主任刘健雄打电话,要求保释,刘不答应,两人争执很久,最后,刘向邵说出了真相:胡已经被秘密处决。邵又要来处决时的照片,给沈从文看,又送了一千元钱给丁玲(丁是胡的女朋友)。

⊙马相伯早年和袁世凯在朝鲜相识,马是朝鲜国王的政治顾问,袁只是驻朝清军的下级官吏,袁曾向马请教升迁之事,马半开玩笑说,只要厚赂宦官,结纳亲贵,便可越级提拔。袁如法炮制,果然官运畅通。袁问:“先生既然认识如此透彻,为何不为自己经营一下呢?”马回答说:“我是只会说不会做,所以未免终为书生也!”

⊙“出名要趁早”,叶灵凤20岁时写下了一鸣惊人的《女娲氏之遣孽》。穆时英18岁“成为风格老练的作家”,20岁开始出版小说集,到23岁时已基本终止了小说生涯。施蛰存23岁写出小说《元上灯》,被沈从文列为最好的五篇海派作品之一。黑婴(张又君)19岁以《帝国的女儿》而出名。徐霞村22岁时出版了一生唯一的小说集。张爱玲24岁出版《传奇》。苏青26岁发表了著名的《结婚十年》;徐訏28岁写出《鬼恋》,但已经被认为是一个出名晚的“痛苦的例外”了。

⊙洪深出洋留学,专攻戏剧,为中国第一个戏剧专业的留学生。当其留学归来时,祖母问他在外国学了些什么,他说“学做戏”,祖母大失所望,唠叨道:“大好男儿,为何学做戏子?”

⊙早前,胡也频被捕入狱时,女友丁玲去给他送铺盖,在被子上枕头上洒满法国香水,香气扑鼻,又送了一个很漂亮的大蛋糕去。自然,蛋糕被同囚犯人们一抢而光,被子则被狠狠地嘲笑了一番。

⊙女作家白薇将自己与情人杨骚的情书结集出版,此举引起轩然大波,李石岑愤愤不平,逢人就说:“要是我和白薇一起出情书集,我的页码恐怕比现在杨骚的页码要厚得多!”

⊙女作家中,圈子和圈子的分界其实比男作家之间更明显,张爱玲说:“把我同冰心、白薇她们来比较,我实在不能引以为荣,只有和苏青相提并论,我是甘心情愿的。”

⊙1927年4月,邵洵美的老朋友刘纪文出任南京特别市市长,邀请邵去当秘书。邵只干了三个月就弃官而回,觉得自己不是块当官的料,并发誓一辈子再也不当官。

⊙“雨巷诗人”戴望舒,喜欢上了施蛰存的妹妹施绛年,苦追了很长时间都没追到。有一次,戴望舒把情书误当做诗稿寄了给报社,却把诗稿寄给了施小姐。报馆接到这封情意绵绵的情书后,照常刊登了出来,施小姐又羞又感动,终于答应了戴的追求。

⊙20世纪30年代初,上海文坛出现了一个新感觉派,代表人物有穆时英、刘呐鸥、施蛰存。穆时英自己的生活也是“感觉派”的,二十来岁时他在舞厅里迷恋上了一个大他六岁的舞女仇佩佩,展开疯狂的追求,从上海追到香港,最后娶了她。

⊙1927年,刘呐鸥和比自己小七岁的穆时英初识,这一年穆15岁,地点是舞厅,话题是关于女人和婚姻。刘告诉穆:“你一结了婚,地狱的门就在你身后关上了。”据说刘给妻子挑选的衣服、胸罩和皮鞋,根本不用试穿,尺码绝对正好。

⊙女作家项美丽和邵洵美曾经有过一段较长时间的爱情,1946年,邵在美国见到项美丽,项的丈夫鲍克瑟对邵说:“邵先生,你的这位太太我代为保管了几年,现在应当奉还了。”邵笑着回答:“我还没有安排好,还得请你再保管下去!”

⊙刘纪文是国民党政权的南京市第一任市长,1928年,刘的夫人花25元买了一双丝袜,此事被新闻记者爆料后,胡汉民、吴稚晖等一帮元老竟然就此事在立法院会议上对刘市长提出弹劾。

⊙刘呐鸥年轻时长期出入于舞厅、咖啡馆、电影院之类的地方,有“舞王”之称。有人对刘说:“你和穆时英很相像,真是一对双子星。”刘回答:“我和穆时英最大的区别就是,他的小说写得比我好。”

⊙张资平宣布退出创造社,有人评论说:这是张资平“舍国为家”,“张资平是有了家主婆和几个小孩子,自然受着生活的束缚,不能跟着冯乃超、朱镜我、李初梨诸人去摇旗呐喊和开什么布尔什维克的秘密会议”。

⊙老舍在伦敦过得相当寂寞,他后来回忆说:“据我看,一个人即便承认英国人有许多好处,大概也不会因为这个而乐意与他们交朋友……尽管在伦敦或其他地方住上十年八载,也未必能交上一个朋友。”正是由于这种寂寞的逼迫,年近三十的老舍开始写起了小说。

⊙老舍和许地山在国内时就认识,在伦敦又遇上,走得更近了,有时候两人站在路边也能聊上三四小时。许讨厌英国,老舍回忆说:“他有时过火地厌恶外国人,因为要批判英国人,他甚至于连英国人有礼貌,守秩序,和什么喝汤不准出响声,都看成是愚蠢可笑的事。”

⊙曾今可为了卖自己新出版的小说《爱的三部曲》,诡称出版前,书稿曾被女友抢去,怒掷于法国公园水池中,幸亏打捞及时,这部作品才得以存活下来……消息一经记者放出,读者纷纷去抢购,短时期内连印三版。

⊙20世纪30年代,据传郭沫若的稿费标准达到了千字十五元;林语堂主编《论语》,每个月可得三百五十元,主编《人间世》,每月有五百元;张资平每天可以写一万字,按平均千字六元算,每月可收入一千八百元,外加出书的版税收入,每月可到三千元。

⊙诗人戴望舒爱上了施蛰存的妹妹,苦恋八年而分手,戴很沮丧,穆时英安慰他说:“施蛰存的妹妹算得什么,我妹妹要比她漂亮十倍。”不久,戴望舒就和穆家妹妹恋爱、结婚了。

⊙曾今可做刊物主编时,以喜欢发表女文艺青年的文章而闻名,所以经常有男文艺青年为了赚点稿费,就起一个娇滴滴的笔名去投稿。

⊙曾今可有一回宣称要退出文坛,在报上登了个启事,说“我将在英雄们的胜利笑声中悄悄地离开”。有人同样在报上登启事,嘲笑说:“惊悉曾词人决意要离开这文坛,我整整哭了三天三夜,痛惜于我们文坛上这个不小的损失,我们曾词人不但道德高,人格也好,他对于我们的造谣诬蔑一概置之不理,这是多么伟大的人格和道德啊!”

⊙20世纪40年代,女作家苏青、张爱玲很火,苏青的小说《结婚十年》被拍成电影后,据说苏青从每张电影票中提成百分之五;张爱玲约稿多,价码极高,可达千字六万元!

⊙有人排了一个上海女作家财富榜,当时的排名是:首富苏青,第二名张宛青,然后是潘柳黛。

⊙苏青的父亲是上海一家银行的经理,家庭富裕,苏青小时候有家庭教师教她英语、音乐和舞蹈,一家人经常外出应酬、兜风、吃西餐。父母希望把女儿培养成未来的公使夫人,但像个野丫头跟下人们打成一片的苏青,显然让父母失望了,母亲叹息着说:“这孩子实在是没有当公使夫人的福分!”

⊙苏青和周楞伽在报纸上“对骂”,周骂苏的《结婚十年》和《饮食男女》是“满纸风流寡妇、两颗樱桃,大胆老面皮,肉麻当有趣”,并爆料说苏州有书店贴出广告,把她的作品称为“科学的性史”。

⊙曹聚仁加入到“京派”、“海派”的战火圈中,大骂:“一成为文人,便无足观,天下乌鸦一般黑,固无间乎京派与海派也。”不料此论一出,便被人嘲笑为“乌鸦博士”,“生成了一张不吉利的嘴,和一副热火般的心肠”,文坛一有什么是非之事,他都要去插一嘴。

命中注定顽固地爱你:清朝遗老的圈子

辛亥革命后,中国复辟派分为三派。一是恭亲王溥伟等人为代表的王公贵族。为了重组武装,溥伟还特意在青岛建了座道观,作为复辟分子来青岛的招待所。德国人又特批他在德人集中居住的会前街建造了很有气派的“恭王府”。而他的这座府邸就成了青岛遗老们“复辟”计划的办公室。另外一派是以张勋为代表。他们要将皇帝当做傀儡,以复辟为名,自揽大权。最后一派则是纸上谈兵派,只在理论和宣传上提出复辟。

【小档案】

〔溥伟〕

生卒年:1880年12月13日~1936年1月

出身:末代恭亲王,溥仪堂兄

民国后主要居住地:青岛、大连

身份:宗社党(一个意图复辟清朝的组织)成员

主要经历:发动满蒙独立运动,组织“勤王军”

名言:有我溥伟在,大清帝国就不会灭亡

〔郑孝胥〕

出生地:福建福州

生卒年:1860年5月2日~1938年

身份:政治家、书法家、“同光体”代表诗人

清朝职务:历任广西边防大臣,安徽、广东按察使,湖南布政使等

民国后主要居住地:上海、长春

书法代表作:初版《辞源》的书名、“交通银行”题字

政治“代表作”:负责起草伪满洲国国歌与建国宣言,伪满洲国成立时,任总督理大臣(即总理)兼文教部总长

〔梁鼎芬〕

出生地:广东番禺

生卒年:1859~1919

身份:晚清名臣、遗老、诗人、学者

名臣“代表作”:中法战争时,弹劾李鸿章“六大可杀之罪”;张之洞创办近代教育的得力助手

遗老“代表作”:民国后曾任溥仪的老师,参加张勋复辟

诗人“代表作”:“岭南近代四大家”之一

学者“代表作”:广东广雅书院首任院长,并主讲于两湖书院、南京钟山书院

遗言:勿留一字在世上,我心凄凉,文字不能传世也

〔辜鸿铭〕

绰号:清末怪杰

出生地:马来西亚 祖籍:福建泉州

生卒年:1857年7月18日~1928年4月30日

毕业学校:爱丁堡大学、德国莱比锡大学

身份:学者、翻译家、教授、中国传统文化忠实粉丝

传奇:据说精通数十种外国文字,民国后继续留一根长辫子

名言:我们为什么要学英文诗呢?那是因为要你们学好英文后,把我们中国人做人的道理、温柔敦厚的诗教,去晓谕那些蛮夷之邦

张人骏(1847~1927):直隶人,晚清名臣张佩纶的侄子,清末历任两广总督、两江总督等,民国后避居上海做遗老。

樊樊山(1846~1931):即樊增祥,“同光体”代表诗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