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望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后望书- 第3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行实地调查。地矿部把居延地区列入了“西北找水计划”。

内蒙古到北京参加汇报的同志,在自治区政府驻北京办事处请我们吃饭,对我们的采访报道,第一次让全国都知道居延绿洲环境恶化问题一再表示感谢。

解决黑河的断流、遏制绿洲生态恶化问题终于提上了议事日程。

两省区地方和水利部门扯皮又进行了好几年。2000年,国务院决定黑河进行水量统一调度和管理,并成立了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黑河流域管理局——虽然这条内陆河与黄河完全无关。国家为治理黑河投入了大量资金。其实方法很简单:即沿岸的灌区“全线闭口,集中下泄”。2002年,黑河水重新流入东居延海;2004年9月,黑河水还曾注入干涸达43年之久的西居延海。虽然黑河中上游水库已经7次集中向下游放水,年水量二、三亿立方米,但每年六七月间,居延海仍要见底,只有2005年除外。这一年7月,从上游突然涌来的黑河水与东居延海的湖水汇合了——30多平方公里的水面上,飞翔着水鸟,苇草开始生长。沿河大片枯死多年的胡杨、红柳根部也吐出了新芽,原有退化的草场也开始恢复。

“启动了塔里木河、黑河流域治理”,写进了朱镕基总理2003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为此,有关部门组织记者去采访黑河调水的成就,一路浩浩荡荡,并出经费把采访的报道汇编出版成一本厚厚的书,名为《绿色的颂歌》。

北京,飘雪的冬天。1993年到2003年,10年间,我的工作有了很大的变化。想再次居延地区看看,但心愿未了。

独自一人在雪地上走着,冷风中头脑清醒了许多。我始终想不明白的是,上游大坝向下游开启闸门泄放一点救命的水源,被作为具有“科学”工程意味的“调水”“借水”。向下游放水是值得称赞的,为什么不谈断流的原因呢?居延海恢复水面是“一曲绿色的颂歌”。那么,唱衰居延海绿洲、唱干居延海碧波的又是什么歌呢?

——也许言重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实是对败笔的涂改,奇迹也是对“劣迹”的修正。

☆‘文‘☆;

☆‘人‘☆;

☆‘书‘☆;

☆‘屋‘☆;

☆‘小‘☆;

☆‘说‘☆;

☆‘下‘☆;

☆‘载‘☆;

☆‘网‘☆;

十、消失的城市水系

这已经与西部、与黑河无关了。

但相似的悲歌与颂歌,仍在不少河流上重复着——

一个城市不能没有水源,城镇选址“得水为上”,问水知山,“以水证龙”。(《堪舆完考录》)除水形、水势外,还要注意水质的优选。因此,河流是城市的灵魂,是养育城市的母亲的乳汁。

2003年夏天,一场大雨扫过古城南京。

数千居民家中受淹,不少路段受阻。在各媒体上出现了汽车在河面似的街道上像船一样行驶,行人在没膝深的水中艰难行路的画面和图片——为了突出视觉效果,有的图片还选择了雨中的孩子,水没到了大腿跟。

大雨如注,这是肯定的,24小时下了差不多200毫米,降水强度大。至于报道中说“雨量创历史之最”,还缺乏有效的量上参照系。谁能知道几百年前的一场暴雨日降水量?其实,南京这次大雨,只是局部地区强降雨,比如说浦区,雨量更大一些,而不是长江或南京地区流域性的连续大暴雨。

“市委、市政府紧急动员,组织各方力量加大排水力度,确保市民生活不受大的影响。”街上积水盈尺,说明城市的排水不畅。不知道采取了哪些措施,我想无非是抽水排或开沟挖渠。

南京城市有二千年多的历史,期间遭遇的强降雨一定不在少数。似乎很少因一场局部大雨,全城就排水不畅,街巷成河的。

我国七大古都之一的南京,地理环境优越,山环水抱,为天然佳地,称之为“虎踞龙盘”。现在南京旧城是明初形成的,当时修筑的城池,达30公里,它不仅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古城,在世界古城中也是比较大的。全城的形状不规整,可以说是最不整齐的城池的代表作。但这并不妨碍它有一套完整科学的水系,河湖泊水位调节管理系统。

南京城市的建设格局与玄武湖、秦淮河、燕雀湖等湖泊河流密切相关。紫金山和玄武湖、莫愁湖等,山色湖光,成了南京的佳绝之处。南京城内河道纵横,有秦淮河、运河、城壕、御河、珍珠河等,均互相连通。其中秦淮河分作两支,一股经由通济、聚宝、三山、石城各个城门绕城而过,到石头城流入长江。另一支亦称内秦淮河,从通济水门入城,流入大中桥与吴城壕汇合,往西至望仙桥出城。为了调节水位,在城墙下部建有通水沟、管道等。我曾前往通济水门考察,这一带游人罕至,从宾馆乘车出来,多次打听才找到水关遗址。这里就是今日繁华的秦淮河的入城处。城墙高耸,水关上古藏兵洞历历在目,绿水萦迥,芳草依依。只是如今城内外河流已不成水网,也无航运功能,河面空阔,帆影杳然,只有数人在河边垂钓。

城内多河流湖泊,水多又鲜有水患。古代的城市“规划者”有很大的气魄,敢于把天然的湖泊和河流系统与城市的平面设计结合起来,不仅显示了非凡的艺术手法,而且从生态环境角度来说,也是极有远见的。

中国有5000年的文明史。自公元前841年起,有文字记载的编年史就没有间断过,这在人类历史上独一无二。像西亚耶利哥那种已有石围墙的新石器时代的早期聚落,西方学者有时用镇(town)来表示——这就是城乡最初分化意义上的城和镇。如果我们从更大的空间研究这些古代城镇的形成和发展,就会发现许许多多河流。

我国古代城市从择地、选址,到城工建设、街道布局都有明确的思想作指导,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城市的水系思想。一个城市不能没有水,临水是建城的原则。

中国的许多城市都是以河流为坐标,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在永定河与潮白河之间,演绎了北京的悠久历史。伊水和洛河,哺育了洛阳的繁华,河出图、洛出书——中国文化的源头“河洛文化”也与水息息相关。杭州地处西子湖畔、钱塘江边,是平原、丘陵、湖泊与江海之间的结合部。

不仅保障生活生产用水,水路交通两便,可以说水是城市生态系统的血脉——如何引水入城,怎样贯通,如何运用支流建筑各种桥梁,种草植树,以致形成园林景观,都有一整套学问。唐代是个温暖湿润的时代,水灾十分频繁。我国南方多数古城,在唐代经历过多次大水,疏竣河道,修建水闸,加固堤坝,通过治理,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水系。

古代我国城池大大小小不下数千座,每个城市的建设都有自己独立的规划,十分重视与水的关系,可以说是“相伴相生”、和谐相处。

中国古代大城市都有水系。

战国时的秦都咸阳城,北魏洛阳城,汉长安城,唐长安城与洛阳城的迁址与建设,均使城市靠近大河或紧临河、湖。有的城市将大河引入城中,在作规划时,使河水穿城而过,水过城时,建水门。北宋时东京城有5条水系进入城中,仅汴河上架的桥就有几十座。元明清时的北京城更有很大的水系。车水马龙,则形容城市水陆交通的繁忙。

江南地区城镇基本上都有水网,河街水巷。如苏州和绍兴城,每一条几乎都与河相伴,构成水网系。每一条河道路过街口,上都要架桥。桥的式样很多,使得城镇风光秀美。如唐代扬州城里就有20多座桥,“廿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可见景色很美、入画入诗。

历史上,很多城市由于战乱、天灾、人祸,经历过兴衰,城址也有所变迁,如金、元和明清各代,北京市中心的方位都不相同——这也与永定河及运河水系的变化有关。而苏州是少数几座一直没有迁移过的城市之一。这座城市恰恰在城内有十数条大河,东西南北还有许多水巷,四通八达,全城有桥260多座,而且多是石桥。历史上从未有“水漫苏州”之说。可见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水系、乃至水网,对一个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

几十年来,随着城市的发展,我国城市地质水文受到极大的破坏。现在绝大多数城市中几乎见不到河流了。一是道路拓宽,首先想到的是填塞河流。二是污染严重,河流首当其冲,河水发臭,不去加强治理,采取的办法,便是一填了之。于是城市中河流消失了、水系消失了,——改埋给排水管网,变成了纯粹意义上的“给排水系统”。

现在,大雨经常造成我国很多城镇的水灾。

我的故乡黄岩,是一座水乡城镇。城中原有的水系是唐宋以来修整疏竣形成的,城内有5条河流,称“五支河”,此外水巷密布。城内街道地名多以河道或桥梁命名。城内河道与外江相连,由数座下水闸控制。大雨来临前,必先放水入江,以降低河道水位。所以自明清以来,城内从未发生过大水。而近几十年来,城市改建扩建,城中河道水系已荡然无存,原有城外西江、澄江等江河,也都萎缩。再加上原有的石板路石子路青砖路,全部变为水泥路,降水无法及时转为地表水和地下水。偶有大雨或台风过境,地势稍低的地方,必定积水数尺,行人如涉河中。

不仅仅是景观的问题,一场暴雨,即水淹南京,这与南京城市水系的破坏有直接关系。

人类的活动已经影响到整个地球的表层。城市是人口密集的地区,对生态与环境的压力尤大。城市的自然生态系统,同样由生物圈、大气圈、地圈和水圈共同组成。水患的频发乃与严重缺水,与城市水系的破坏有密切关系。如何保护、恢复和重建城市生态系统,包括水生态系统——而不仅仅限于保护“饮用水源”——将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十一、《水经注》与当代“科学决策”

很难说我们比祖先智慧聪明多少,至少古人选择的居住地是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不能否定过去江河有水利之便外,也有水害。古人逐水草而居,引流蒲津,把“鱼米之乡”作为理想的家园,知道保护水就是保护自己,保护水比保护自己重要。古人尊重敬畏江河湖泊,把对江河脾气和秉性的认识,上升到了“水经”的高度。经,即不可动摇必须遵循的规律。

《水经》是中国第一部记述水系的专著。此书简要记载了137条全国主要河流的水道情况。原文仅一万多字,记载比较简略。著者与成书年代不详,当然,也不会是院士或博导。

值得重视的是,成书于北魏时期郦道元的《水经注》。并非简单的注释,这是1400多年前的一部水利巨著。全书共40卷、记载的河流水道1252条,达32万字。描述了各个河流的发源地点、干流大小、支流分布、河谷宽度、河床深度、流程长短、方向及水量和季节变化、含沙量、洗心革面等情况。北魏是我国南北分裂对峙的时期。郦道元对北方一些河流记载非常具体,说明他对这些河流是十分熟悉的,有过实地调查考察。他既引用了许多古书的记载,也有不少自己得出的结论。想起在那个交通不便年代,郦道元年复一年,风尘仆仆地奔走于江湖河谷之间,泛舟于急流险滩之上,这是何等的敬业与奉献。

这部书最瞩目之处,是其宏大的视角——虽然以水道为纲,但它并不局限于河流本身,而是尽可能详细描述河流流经地区的古今历史、地理、经济、政治、文化、古迹乃至社会风俗。

我们治理开发过多少条河流?我们修筑了众多大坝的河流,还有多少显示勃勃的生机?

“与江河奋斗其乐无穷”。十三陵水库,曾经是新中国大修水利的样板。党和国家领导人到十三陵水库参加劳动,和成千上万首都干部群众一起,挑土推车,堆筑大坝的图片与报道,定格为一个时代的经典,收入了当时的中学课本。人们没有忘记,当时有位文豪曾经发表过轰动一时的《十三陵水库畅想曲》。他随心所欲地畅想,信笔写道:十三陵水库发的电一直送到天安门广场,在天安门广场上,人们在看用十三陵水库发的电放映的电影。

现在,到世界文化遗产地十三陵去旅游的人,或许还能找到大坝,能见到乱石滩和沙化了的河滩,水库并没有多少水,更不用说发电了。——今天的青年人看来,这恐怕是一种妄语,一个很离谱的“卡通片”中才会出现的画面。

北京已经没有多少水了。

拒马河无水。永定河无水。流经北京的几乎所有河流,除了引水渠与纳污道,几乎都无水。

卢沟桥横跨在干涸的河道上。

“卢沟晓月”不再是一道风景。

圆明园的湖底“防渗工程”经媒体曝光后,曾引起了全国的关注。

还有,奥运村正在开挖人工湖……

我来到了永定河上游。“亲水家园”成了房地产商不着边际的广告用语。除了大坝,还用橡胶坝拦水。上风上水之地,被开发商看中,建起了不少别墅。一一指来,这里有那个明星的房子,那位领导也有住宅,还有老板。水成了权贵和富有者享受的奢侈。

《水经》和《水经注》已经远去,成为遥远的绝响。现在,已经治理过无数条江河,修建了无数水利工程,制定过很多个水利规划,有成就,也有不足甚至失败。在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今天,我们能不能把现代治水的思想、理念、目标、实施,写成一部新的科学经典?

后望书——8

大调水:用什么维系国家与民族的血脉

规模空前、耗资空前的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箭在弦上

一本声称调西藏之水能救中国的书正在热销之中

旷世工程,水变成油,怎能维系我们民族与国家血脉

那些伤口将永远难以愈合,流淌鲜血

现实、想象和理想,科学与伪科学

紧锣密鼓的造势与宣传,谁在忽悠中央?

一、调水工程:用不上水与用不起水

跨流域调水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

古代调水,多数是为了航运的需要,增加河流的水量,另外挖掘运河,沟通各个水系,就像修公路网。

如公元前360年动工开凿的鸿沟工程,引黄河水东流,注入圃田泽,经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