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3合资公司的方向感
2003年成立合资公司时,拥有51%股份的华为向合资公司注入了包括其产品、技术、制造,以及相关知识产权许可在内的针对企业网的业务;拥有49%股份的3除了把1。6亿美元和整个中国区业务注入,还授权新公司使用相关的IP许可。企业注册地在香港,总部设在杭州,华为公司总裁任正非为CEO,董事会主席由3总裁Bruce Claflin担任。华为3形成了中国、日本市场归华为开拓,其余市场归3的承诺。当初合资协议中有一条规定,3可视具体情况在两年内将股权比例提高到51%。现在两家公司正在进行谈判,2%股份归属问题将成为焦点。对于华为可能的选项是继续维持股份现状、出让2%或是出让51%。这要看双方利益的博弈。
3会志在必得。中国网络建设蕴含的市场潜力惊人。中国正在逐步推动IPv6下一代网络的建设,网络规模的扩大和商用系统的推出预示着IPv6路由器市场的日趋成熟。这是一个蕴藏千百亿元的大市场。这个数字刺激着所有电信设备提供商的胃口,对华为、思科来说,谁都不会放弃其中的巨大商机,3自然也不愿错过机会。不过,3也很清楚,股权谈判可能不会成功,此项交易需要获得中国政府的批准。
任正非是最善于反思的人。当在合资公司框架协议基本谈妥时,他就意识到了问题,于是坚持将数据通信的电信级高端核心路由器产品拿出来放在华为内部,合资公司只做企业级市场的产品。后来发现,3只在美国有影响力,一到了欧洲就借不上力。华为不得不跟西门子建立渠道联系。为遵守对3的承诺,华为不以自己的名义而是以“华为3”的名义跟西门子合作,这样,通过跟西门子合作每赚100元钱,就有49元归属3,在看得见的利益面前,3也做出了妥协。
现在,任正非一定在进行更为深层次的反思。合资公司既然是一个间接路线战略的样板,那么华为就要直接面对是否能够对合资公司投入真诚与责任的考验。从华为与西门子的合作看,当初签下把中、日以外的市场都给合资公司的协议,显然有欠考虑。实际上,在通讯网络绝大部分工程日益推广招投标,和各种各样的通讯展日益频繁的背景下,过去既定的渠道有多少还能发挥王者作用,是一个未知数。戴尔在美国发明了量身定制的生产和销售渠道模式,靠电脑和网络取代了传统意义的市场推广部,也跳过分销商的制衡,迅速把IBM和惠普甩在了后面。
新近华为在印度的投资引发的波澜,进一步验证间接路线战略的重要性。华为增资1亿美元在印度扩建研发中心和制造基地,可是印度方面先是延缓审批华为的投资,接着便提出共同搭建平台。这或许是华为避不开的选择。把间接路线战略贯彻到底,华为要成为一支全球化力量的重要标志,不是百分百纯种华为膨胀到多大,而是看华为主动建立多层次的正向战略联盟有多强大。那个从头到尾靠自己的时代已经过去。西门子或许提供了有价值的借鉴。西门子在中国有60多家公司,每家公司都是西门子控股,并且吸收若干中国投资伙伴加盟。据媒体报道,为更好融入当地商业环境、实现本土化,也可以使本土的投资者与公司一起分享成长与发展的成果,西门子正寻求一年内在上交所上市。本土化这条现实的道路,早就进入任正非的视野。毕竟,这才是王者之师的根本。
间接路线战略成功演绎(4)
印度事件再一次把华为全球化路子下一步究竟怎么走,推给了任正非。2005年7月份传出华为拟收购英国电信巨头马可尼,可以视作任正非对结盟战略的深刻反思,也是华为全球化战略意图的最新展示。
从跨国公司组织形式的变化看华为竞购马可尼
中国公司今年接连上演跨国并购大戏,引发了一大批专家学者的质疑。就事论事地评论华为竞购马可尼,很可能陷入思维的泥沼。我们还是跳出马可尼,从世界大公司组织形式的演变,来审视一下华为竞购马可尼所体现的商业理性。
亨利·福特,发明了汽车流水线,流水线也就从那个时候起捆绑了人类。直到上个世纪晚期数字时代的到来,颠覆了许多不可一世的教条,也包括一般的公司组织形式。最为深刻的变化出现在制造业的世袭领地。这一点中国企业界重视不够。以至于当出井伸之提出,消费类电子产品大规模生产时代2006年底行将结束的判断,中国企业界甚至不知所云。作为知名商业领袖和商业理论家,出井伸之的判断是对现实商业的总结。戴尔是一个鲜活的注脚。
戴尔从大学生宿舍小作坊用了不到20年的时间,就雄踞世界500强前列,而且还连续几年蝉联全球最受尊敬的十大企业之一,其间显露出来的商业智慧和模式意义,早已进入出井伸之、张瑞敏和任正非的视野。戴尔公司从缝隙切入,从客户的直接订单做起,以无以伦比的速度,在限定的时间内集中出货。凭借先卖后供货之量身定制和直销模式,一举击败IBM、惠普等的大规模生产,使美国制造业发生了逆转。数字网络的适时监控和电子商务的发展,还使得公司组织形式发生了实质性的变革。像中国这样大的市场和生产制造基地,对于戴尔来说,形同一个车间和一个互联网终端,现金流处于美国总部集中一贯的严格监管之下,财务更是统收统支,这里已经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子公司、分公司之说,这里只是公司整体的一个有机部分。庞大的中国公司,成了一个组装配送中心和支持服务中心。这里没有了令制造业头疼的库存管理,甚至没有了中间商。戴尔公司形式的变革,已经不是特例。
近来,跨国巨头公司业务外包已渐成趋势。据2005年9月初的报道,荷兰金融服务集团荷兰银行(ABN Amro)已与印度信息技术业相关公司签下外包合同,为期5年的计划价值至少18亿欧元(合22。4亿美元)。预计从2007年起,为期5年的合作将使荷兰银行每年节省2。58亿欧元技术支出。该交易将使荷兰银行把IT员工从5300人削减至1800人。荷兰银行在全球其它地区的业务引入相似做法后,每年可节省6亿欧元。印度IBM从这笔交易中赚到的利润将最多,它在5年的合同期间将得到15亿欧元,另外3亿欧元为印度两家信息公司获得。
IBM进军信息服务市场的步伐相当迅猛。2005年5月,IBM在中国大连又启用了一个能容纳1000人的新服务中心大楼,这个扩大规模的新服务中心将提供包括客户关系管理(CRM)、财务和会计到人力资源等BTO服务。所谓BTO服务,是IBM近年向商业服务变革的重要举措。这一业务的重点是利用研发和咨询队伍首先改造和优化客户旧有的运营流程方式,然后由IBM的运营中心为之提供外包服务。这家少为人知的公司目前已经雇佣1200名员工,其中85%以上是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日语人才。
美国通用电气GE更是开跨国公司离岸服务先河的公司之一,1997年,GE第一个在印度建立为美国的金融业务进行后台支持(back…office)的服务中心(GECIS)。后来,GE相继在北美墨西哥、东欧匈牙利和中国大连建立了另外3家全球服务中心。这四家公司按照区域,分工明确。印度主要服务美国;墨西哥服务中心负责北美。匈牙利服务中心立足欧洲。而2000年建立的大连服务中心主要为GE在日本的非银行金融业务提供后台办公室的支持,包括数据加工、财务处理、IT服务等。2004年11月,GE全球将GECIS 60%的股份卖给两家美国的风险投资商,从而引入外部资本将GECIS推向市场,开始在BPO领域拓展外部客户。
在全球化的今天,土狼的说法有点过时了。土狼就是土狼,不可能变为狮子。先前华为曾经自比土狼,那么现在华为更愿意把自己比作一支全球力量。一支全球化的力量,需要开阔深邃的全球化视野,需要有多层次的全球化理念,包括产品的全球化、技术的全球化、资源配置的全球化、客户的全球化、服务体系的全球化、公司运作方式的全球化、资本募集的全球化以及思维方式的全球化。中国企业习惯了以产品来开拓全球化,习惯了以制造业来打头阵,中国凭借人力资源成本优势在世纪末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而这样一种全方位的全球化则比较薄弱。中国公司还要伏下身来好好跟跨国巨头们学习。尤其是走在最前边的华为,有着重要的标杆意义,随着在欧美接单越来越多,技术服务支持、本地化的程度、公信力的建立、品牌的认知等等,会成为发展的制约因素。从华为全球性力量的架构来看,马可尼有可能填补华为现在的这些短板。
马可尼是老牌英国高科技企业,去年还是英国贸工部颁布的8大高科技公司之一,机构遍布100多个国家,在世界电信发展史以及电信设备行业中有着深远影响力,是历史上英国最大的电信设备公司。2000年9月,马可尼宣布放弃非核心业务集中发展电信业时,马可尼股票成为英国股民追捧的对象,最高峰时市值曾经高达350亿英磅。而大公司的惯性,却使其错失了市场的敏锐性,新的产品开发乏力,缺乏有竞争性的新产品出现。但是其基础研发还是有相当的积累和实力,而且有一支过硬的通讯设施服务队伍,和很好的品牌效应。马可尼是上市公司,在伦敦和纽约交易,买下马可尼将让苦思上市的华为获得一个借壳上市的机会,立即就拥有一个世界品牌并连通全球资本市场。
间接路线战略成功演绎(5)
实际上,过去的几年中,华为正有意无意通过模仿思科的收购模式来成长。比如,为拓展美国市场,华为趁全球高科技产业处于低靡期,在美国展开了一系列小规模收购。2002年初,华为完成对光通信厂商OptiMight的收购,加强了自己在光传输领域的技术实力。2003年中,又完成对网络处理器厂商Cognigine的收购,以此加强其在交换机和路由器核心处理器方面的能力。另外,华为还在硅谷投资了一家叫作LightPointe的自由空间光通信(FSO)厂商,并借此取得OEM该公司FSO设备的资格。一系列收购强化了华为在传输与接入领域的优势。在国内,它也采取同样的收购策略。去年5月,它以1000万元收购了宏智科技在湖北、青海的BOSS项目及湖北、青海、新疆的BI项目的合同权利和相关知识产权。这些项目主要是宏智科技与中国移动签定的软件服务合同,而这是华为此前的触角所没有触及的。
按着任正非的一贯风格,对任何一单生意,他都喜欢能够装到他总体战略的框子里。每当他筹划大图谋的时候,他已经在一些现实的演练中反复摸索,摄取了充分的经验和智慧。并购马可尼是一次吸引世界目光的大演练。华为已经积累了在通讯市场最为稀缺的资源——把握前卫技术的力量和迅速应对变化的模式力量。从这样的视角来看待华为收购马可尼,无疑会得出许多商业理性的解释。
谈判正在进行之中,已经能够熟练运用间接路线战略的华为,在谈判的进行中或许会有新的间接路线出现,可能互相持股,可能形成新的战略同盟,也可能形成我们预测不到的双赢局面。对华为来说,成,可以加快在全球建立一支全球力量的步伐;不成,也已经发出一个明确的整合信号,马可尼不归旗下,会有更强大的力量归于旗下。因为同戴尔模式一样,华为模式无疑在电信设备领域具有相当的能量聚集效应。
太阳底下没有哪一样东西是全新的。商业领袖就是那些善于使真理和人们所受到的限制调和起来的人。他们既能经常保持固定的目标,在追求这个目标时,又能够适应环境,并随时改变着间接路线。利德尔·哈特指出:“纯粹的军事战略必须接受‘大战略’的指导,因为只有‘大战略’才会有更深远的预见和更广博的视野”。战略家在任正非这里找到了知音。他抵御着各种伪装成陷阱的机会,坚守着在通讯设备供应行业建立一支全球力量的大战略,而同时熟谙驾驭、整合和运用各种内外资源以求达到公司目的的艺术,捕捉实施最适应环境的间接路线战略,以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为何抛弃“华为基本法”(1)
“碳元素平行排列,可以构成石墨,非常松软;而若三角形排列,则可以构成金刚石,异常坚硬。”
——任正非
“精神对物质的比重是三比一”。任正非认可拿破仑的这句格言,历来看重精神的作用。他说:“碳元素平行排列,可以构成石墨,非常松软;而若三角形排列,则可以构成金刚石,异常坚硬。”在诸多资源的排列组合中,他特别强调塑魂工程。还创风气之先,厘定了“华为基本法”。华为独特的语言方式和习惯,曾经一度风靡中国,不少企业纷纷模仿。可是,当“华为基本法”在中国日益取得声誉的时候,任正非则早已经决定抛弃这个成型的东西。这个转变的过程颇为耐人寻味。
“土狼时代”的精神写照
“土狼时代”通常指华为集中在国内拼搏跨国公司一统天下的时段。任正非曾经对“土狼时代”的华为精神作了经典概括。他说:“发展中的企业犹如一只狼。狼有三大特性,一是敏锐的嗅觉,二是不屈不挠、奋不顾身的进攻精神,三是群体奋斗的意识。企业要扩张,必须要具备狼的这三个特性。”那时,任正非宏大的理想与煽动性的语录口号、运动式的内部交流方式,成为艰难环境中华为这个土狼群体拓展生存空间最有效的方式。
1996年2月华为历史上的集体辞职大会,就是“土狼时代”的代表作。
“华为基本法”的生成与变异
然而,单纯靠一个个会议或是一个个偶然事件,是不可以提升团队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反而增加了团队的迷茫、迟疑和不安全感。企业需要有统一的价值尺度和标准,于是任正非发起了修订“华为基本法”的工程。“华为基本法”,实际上是人民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