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帝问题方面,从库萨的尼古拉到K。 巴特的思想锐力和创造性的语言力量;在读解圣经方面,从莱辛到R。 布尔特曼的启蒙式激情;在认识耶稣方面,从克尔恺郭尔到朋霍费尔的深刻力度;在赞成或反对社会参与方面,在批判教会机构方面,从路德到马丁。 路德。 金的先知般见证,所有这一切作家们是否注意到了呢?当然,在持批评态度的作家当中少有人阅读神学作品,这也是神学的责任,但仅仅是神学的责任吗?如果神学家们不仅仅是装点性地引用文学或者用文学来打扮神学的“现代风格”
,而是也使文学的神学认识真正能够有长进,那么,在神学家与作家的对话也许会更有收获。同样,如果作家们认识到,对于探究人和世界的奥秘,神学是
…… 252
42神学与当代文艺思想
不可或缺的,对话也会更有收获。最后不妨提到A。 穆施格的一句话,它说明神学与文学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别:“文学是一种媒介,在其中,文明和作家最容易遭遇到自己的危险。 文学寻找最有分量的词,以表明它没有最后决定权。 不错,文学可能是希望的表达,因此我们并不能说出最后的言词。”
必须考虑这句话对神学应有的教益。 如果宗教和神学不给希望和信赖作证,不去证明最后的言词不在人,而可能在上帝那里,那么,宗教就不成其为宗教,神学也就不成其为神学了。
为了深化这些论述,把它们按照文学和神学的类别编排起来,请允许我提到自己的下列论著:《德语国家当代文学中的耶稣》(1978)
《基督的代表?当代文学中的教皇》(1980)
《另一个耶稣。 当代文学读本》(1983)
《上帝形象——人的形象。 当代文学一瞥》(1985)
以上论著均由本齐格尔(Benziger)
出版社和格尔德。 莫恩(Gerd
Mohn)出版社出版。
注 释:① 莱茵河与多瑙河上游的日尔曼族古称。 ——译者注② 古印度抒情诗,歌颂牧童黑天与情人罗陀的爱情故事,善于表现宗教热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译者注
…… 253
作家与作品简介
下面的简介中只主要提到在对话中涉及的、或者对从宗教和神学方面研究有关作家的作品具有特殊意义的书名。
H。 伯尔(Heiurich
Bol)
1917年12月21日生于科隆。1970年任联邦德国笔会主席,1971至1974年为国际笔会主席。197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现住格罗斯豪的许特根瓦尔德①。 在长篇小说中,具特殊的宗教和神学意义的作品有:《一声不吭》(1959)
、《小丑之见》(1963)
、《以一个女人为中心的群像》(1971)
、《监护》(1976)。
在谈话中曾暗示短篇小说《起来,起来》(1950,收入慕尼黑1967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流浪人,你若来斯巴……》)
,讽刺作品《穆尔克博士全力沉默》(收入1966年慕尼黑出版的讽刺作品集《不仅在圣诞节时》中)
,诺贝尔文学奖受奖辞,《试论诗歌的理性》(收入1980年慕尼黑出版的《当代的踪迹。 文学论著》中)
,也暗示诗歌《科隆一号》(收入1979年科隆出版的《广播剧、剧本、电影剧本、诗歌集》中)。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参见论文《痛苦的回顾。 论R。奥
…… 254
642神学与当代文艺思想
格施泰因的〈人子耶稣〉》(收入《当代的踪跡》中)。关于拿撒勒的耶稣参见《对我而言,拿撒勒的耶稣是谁?一百个当代证明》(1973年慕尼黑出版)。
本次谈话于1983年9月9日在《公众论坛》上首次发表。
I。德赖维茨(Ingeborg
Drewitz)
1923年1月10日生于柏林,德国作家协会发起人之一,1969至1980年任该会副主席。1966年起为联邦德国笔会主席团成员。 现住柏林。 在长篇小说中,具特殊的宗教和神学意义的作品有:《十月之光》(1969)
、《谁为K。 兰贝特辩护?
》(1974)
、《昨日即今日。 当代一百年》(1978)
、《易北河上的冰》(1982)。从五十年代的剧作中可以看到她对圣经素材的深入研究。这些剧本有:《所有大门已有人把守》(195152年K首次上演)
、《曾恨上帝的人》(1954)
、《摩西》(1954)。印度旅行印象以《我的印度日记》(1983)为题发表。 她在《女人们相信的不同吗?
种种经验》(1983年由迪尔克斯在弗赖堡出版)中描述了自己的宗教社会化。《复活节》一诗、关于死亡和其他(也是宗教方面的重要)文章摘自(天鹅绒帷幕。 短篇小说、速写、报道)
(1978年居特斯洛版)。
《I。
德赖维茨。作品与影响的资料》(1983年斯图加特出版)。
本次谈话于1984年1月20日在《公众论坛》上首次发表。
…… 255
作家与作品简介742
B。 弗里施穆特(Barbara
Frischmuth)
1941年7月5日生于奥地利施泰尔马克州的阿尔特奥塞。 曾攻读东方学。 在土耳其呆过较长一段时期。 从1968年起发表过大量长、短篇小说,是奥地利战后文学举足轻重的女作家。 现住维也纳。在她的长篇小说中,从宗教和神学的观点来看重要的有:《修道院附设学校》(1968)
、《西尔贝尔的神秘化》(1976)和《头舞舞蹈家》(1984)。
她论述希尔德加德的文章发表在1983年10月1516日(维也纳)
《新闻报》上。 K本次对话于1985年1月11日在《公众论坛》上首次发表。
P。 黑尔特林(PeterHartling)
1933年11月13日生于克姆尼茨。 五十年代从事新闻,1968年至1973年,先为菲舍尔出版社主编、后为该社经理。自1974年起作为专业作家定居默费尔登—瓦尔多夫。作品包括长、短篇小说,儿童故事,诗歌和评论。从神学与宗教的观点来看,长篇小说中重要的有:《一位女人》(1974)
、《荷尔德林》(1976)
、《胡贝尔特或回到卡萨布兰卡》(1978)
、《风车》(1983)。在儿童故事中有《祖母》(1975)和《本爱着安娜》(1979)。在短篇小说集中有《一再出现的事故》(1980,特别是描写卡夫卡的短篇小说《奥特
…… 256
842神学与当代文艺思想
拉》)。在诗集中有《1953—1979诗选》(1979,方济各诗亦在其中)和《预先警告》(1983)。在评论集中有《我的国家,你就是奥尔曾利德。 论E。默里克和L。 鲍尔的童话》(1982)。
对和平问题发表的见解摘自《像〈约伯纪〉一样申诉》一文(见1982年9月12日《南德意志报》)。
K本次对话于1982年11月5日在《公众论坛》上首次发表。
S。 海姆(StefanHeym)
1913年4月10日生于克姆尼茨。 曾在柏林攻读日耳曼语言文学和新闻学。1933年流亡捷克,同年去美国。1937年任德文版美国周报《德意志人民回声报》主编。1943年为美国士兵,成为美国公民。1948年退伍。1953年移居东德。 曾获东德国家文学奖。从1974年起,海姆的作品只能在西方发表。1979年被东德作家协会开除。他的写作生涯从社会批评、小说、当代历史小说和历史小说开始,长篇小说有:《格拉泽纳普少尉案件》(1942)
、《高尔兹镇》(1953)
、《拉萨尔》(1969)。从宗教和神学观点来看,特别有趣的长篇小说是:《大卫王传》(1972)
、《阿赫斯维》(1981)。全集《路与弯路。五十年代论战著作》(1980)
中,包括自传体短评。现住柏林。本次对话于1984年10月5日在《公众论坛》上首次发表。
…… 257
作家与作品简介942
W。 简斯(Walter
Jens)
1923年3月8日生于汉堡。曾在汉堡和弗赖堡攻读日耳曼语言文学和古典语文学。1944年以研究索福克勒斯的论文获博士学位,1949年以研究塔西陀的论文获得大学教授资格。 1962年起任蒂宾根大学古典文学和普通修辞学教授。1976至1982年任联邦德国笔会中心主席。现住蒂宾根。他的文学著作有长篇小说、广播剧、翻译、杂文和评论。 从宗教和神学的观点来看,具特殊意义的有:《始于马厩,终于十字架:拿撒勒的耶稣》(1972,《马太福音》翻译)
《乐善好施者》(1973)
、《犹大事件》(1975)
、《共和党人演讲集》(1976)
、《为什么我是基督徒》(1979)
、《和平。 当代圣诞节故事》(1981)
、《行动的地点是德国。 敌视记忆时代演讲集》(1981)
、《布道坛与讲台》(1984)。此外,他还是《联想。 对圣经经文的想象》(1978)丛书的出版人。P。胡赫尔的诗可见于他的诗集《大道、大道》(美因河畔法兰克福1963年版)。
本次对话于1981年12月23日在《公众论坛》上首次发表。
K。 马尔蒂(Kurt
Marti)
1921年1月31日生于伯尔尼。 曾在伯尔尼和巴塞尔攻读法律和神学。 从1961至1983年为伯尔尼内德格教堂新教
…… 258
052神学与当代文艺思想
牧师。 现住伯尔尼。 曾发表长篇小说(《女巨人。 一部报告》,1975)
、诗歌和短评。 下述论著具特殊意义:《边缘的诗》(1963)
、《悼词》(1969)
、《温情与痛苦。 笔记》(1979)
、《西方。 诗集》(1980)
、《上帝的询问。 今日〈约翰〉一书》(1982)
、《创世信仰。 上帝的生态学》(1983)。
本次对话于1981年4月17日在《公众论坛》上首次发表。
A。 穆施格(Adolf
Musch)
1934年5月13日生于苏黎世。曾攻读日耳曼语言文学、英国语言文学和心理学。1959年以研究E。 巴拉赫(E。BarIla-ch)的论文获博士学位。 曾在苏黎世、东京、格廷根、伊萨卡、纽约、日内瓦等地执教。1970年起为苏黎世理工学院日耳曼语言文学教授。 现住苏黎世。发表过大量长、短篇小说、剧本和短评,其中有:《破除魔法的魔法》(1967)
、《爱情故事集》(1972)
、《阿尔比塞尔的土地》(1974)
、《躯体与生命》(1982)。从宗教和神学的观点来看,具特殊意义的作品有:《文学是疗法?
对有疗效之物与不治之症的附带说明》(1981)以及《光与钥匙。 一个吸血鬼的教育小说》(1984)。
本次对话由本集子首次发表。
…… 259
作家与作品简介152
L。 林泽尔(Luise
Riuser)
1911年4月30日生于上巴伐利亚。 曾攻读心理学和教育学。1934至1939年任教师,后为专业作家。现住罗马罗卡迪帕帕。发表过大量长、短篇小说和短评。 这些作品多带有宗教和基督教题材。她从1970年起发表的日记可以使人们认识她的宗教观的新方向,其中对于这次谈话具有特殊意义的有:《建筑工地》(1970)
、《越境》(1972)
、《战争玩具》(1978)
、《冬天里的春天》(1982)。此外,自传第一卷《拥抱狼》(1981)以及玛丽亚—玛格达勒娜长篇小说《米尔雅姆》(1983)。
本次对话于1982年6月18日在《公众论坛》上首次发表。
W。 施努雷(Wolfdietrich
Schnure)
1920年8月22日生于美因河畔法兰克福。1939至1945年从军,后为电影和戏剧评论家。“四七社”
②,发起人之一。1983年获G。 毕希纳文学奖。 现住劳恩堡巴尔弗尔德。撰写过大量短、长篇小说,儿童读物,诗歌,广播剧和电视剧本;其中有:《当父亲的胡子还红着时》(1958)
、《本城命运》(1959)
、《卷毛狗阿利的笔记》(1962)。从宗教和神学的观点来看,具特殊意义的作品首推早期的诗歌。 这些诗
…… 260
252神学与当代文艺思想
集结成册,题为《囚犯的秘密通信》(1956,《安慰》一诗亦在其中)。其次还有从七十年代末开始发表的作品:《逆光摄影师。 笔记》(1978)和《一次不幸事件。 长篇小说》(1981)。最后还要提到的是毕希纳文学奖受奖答辞《与一位过世同事的对话。 一种接近的尝试》(见1983年10月23日《南德意志报》)。
本次对话于1984年5月11日在《公众论坛》上首次发表。
K。 施图克(Karin
Struck)
1947年5月14日生于民主德国梅克伦堡。曾在波鸿、波恩和杜塞尔多夫攻读日耳曼语言文学、罗曼语族语言文学和心理学。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