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不幸了?”他问。
“损失呀!尤利乌斯,你现在什么都没有了。”
“什么呀?不过是损失了2个马克。”
不把财产看得过重,超越患得患失的贪婪心理,人生就会变得开阔许多。
………………………………
不要处心积虑地要把所有的好处都拢给自己
………………………………
肯特尔和一个极愚笨的人由于意外的原因,同时得到了命运的宠幸。命运之神说:“我给你们一次中巨额奖金的机会,有花不完的硬通货。”
肯特尔有额外的要求:“我比那笨人更多理性、智力,我应该在最后比他富有。”命运之神勉强答应了。
愚笨的人果然有了横财,他只能就俗,宝马香车、美人红酒,曼联的主场包个贵宾席位,巴黎的餐馆备受尊敬,如此而已。中年以后,穷极无聊,成为赌场的常客。当钱所剩不多时,寿终正寝,结束了庸俗的一生。
肯特尔在死之前一天中了1亿美元的六合彩。命运之神满足了他的要求。
这说明有时好处求得越多,死得越尴尬。
肯特尔第二次和一个极愚笨的人得到命运之神的宠幸,他再加上额外的要求:“我要和那愚笨的人同样在年轻时富有,而且应该在最后比他富有。”命运之神请求他收回请求,未果,悲伤地答应了他。
两个人同一天有了两亿美元。愚笨的人毫无创造性地当即过上了物质主义的生活,肯特尔花了一天时间拟定他比愚人高妙千倍的花钱计划。第二天,他死了。命运之神再次满足了他的要求。
这说明有时好处求得更多,死得更悲惨。
命运之神宠幸他们的第三次,肯特尔仔细思考了无缺憾的要求,以便使自己完全能占愚笨之人的上风,他说:“我要和他同样在年轻时走运,终生比他有钱,而且长命百岁,这样,才能对得起我的智慧。”命运之神马上允许了。
愚笨的人得到了3亿美元,聪明的肯特尔得到一个精神病医生的护理。命运之神的结论是:“如果一个人处心积虑要把所有的好处拢给自己,就有病了。”
有得就有失。与其患得患失地受煎熬,不如豁达一些,淡泊一些,开通一些。想要生活得愉快,就不要提过多的要求。
………………………………
适度享乐而不忘道德
………………………………
在《塔木德》中,有一则关于道德与享乐之关系的寓言,其中以比喻的方式表达了他们的一般看法。
有一艘船在航行途中遇到了强烈的暴风雨,偏离了航向。
到次日早晨,风平浪静了,人们才发现船的位置不对,同时,大家也发现前面不远处有一个美丽的岛屿。船便驶进海湾,抛下锚,作暂时的休息。
从甲板上望去,岛上鲜花盛开,树上挂满了令人垂涎的果子,一大片美丽的绿阴,还可以听见小鸟动听的歌声。
于是,船上的旅客自然地分成了五组。
第一组旅客认为,如果自己上岛游玩时,正好出现顺风顺水,那就会错过起航的时机。所以不管岛上如何美丽好玩,他们坚持不登陆,守候在船上。
第二组的旅客急急忙忙地登上小岛,走马观花地闻闻花香,在绿阴下尝过了水果,恢复精神之后,便立刻回到船上来。
第三组旅客也登陆游玩,但由于停留的时间过长,在刚好吹起顺风之时,以为船要开走而慌慌张张地赶回船上来,结果,有的丢了东西,有的失去了好不容易才占下的理想位置。
第四组的旅客虽然看到船员在起锚,但没看到船帆也在扬起,而且以为船长不可能扔下他们把船开走,所以,一直停留在岛上。直到船要起航之时,他们才心急慌忙地游到船边爬上船来。其中有些人为此受了伤,直到航行结束,也没有痊愈。
第五组旅客由于在岛上陶醉过度,没有听到启航的钟声,被留在了岛上。结果,有的被树林中的猛兽吞吃了,有的误食有毒的食物而生了病,最后全部死在岛上。
在拉比的解说中,故事中的船,象征着人生旅途中的善行;岛则象征着快乐,各组的旅客象征着对善行和快乐持不同态度的世人。
第一组的人对人生的快乐一点儿不去体会;第二组的人既享受了少许快乐,又没有忘记自己必须坐船前往目的地的义务,这是最贤明的一组;第三组的人虽然享受了快乐并赶回了船上,但还是吃了些苦头;第四组也勉强赶回船上,但伤口到目的地还没有愈合;人类最容易陷入的还是第五组,往往一生为了虚荣而活着。
犹太教的一位拉比说:“适度享乐而不忘追求善行的人才是最贤明的。”理想的人格决不是那种闭眼不看世界、逃避尘世乐趣的禁欲主义者,而是知道如何享受生活却又能不越出一定限度的人。
………………………………
将镜子后面的那层水银漆剥掉
………………………………
有一个人,他在年轻时拼命赚钱,中年时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成为一个富翁。可是物质丰富的他,其实并没有因为实现梦想而感到发自内心的快乐。他的一个经营香草农园的高中同学,反而过着平凡却快乐的生活,时常可以看见他那愉快的笑脸。对此他十分不解。
有一天,他很不甘心地请教这位同学:“我的钱可以买100个香草农园,可是为什么我却没有你快乐?”
同学指着旁边窗子问:“从窗外你看到了什么?”
富翁说:“我看到很多人在逛花园。”
同学又问:“那你在镜子前又看到了什么呢?”
富翁看着镜子里憔悴的自己说:“我看到了我自己。”
“哪一个风景辽阔呢?”
“当然窗子看得远了。”
同学微笑了:“就因为你活在镜子的世界里呀!当你试着将镜子后面的那层水银漆剥掉,你就会看到全世界。”
幸福的真谛不在于拥有,而是分享。与人分享快乐的人,永远都有享不尽的快乐。
………………………………
上帝如何惩罚长老
………………………………
有一个故事,说一位犹太教的长老,酷爱打高尔夫球。
在一个安息日,他觉得手痒,很想去挥杆,但犹太教义规定,信徒在安息日必须休息,什么事都不能做。
这位长老却终于忍不住,决定偷偷去高尔夫球场,想着打9个洞就好了。
由于安息日犹太教徒都不会出门,球场上一个人也没有,因此长老觉得不会有人知道他违反规定。
然而,当长老在打第2洞时,却被天使发现了,天使生气地到上帝面前告状,说某某长老不守教义,居然在安息日出门打高尔夫球。上帝听了,就跟天使说:“我会好好惩罚这个长老的。”
第3个洞开始,长老打出超完美的成绩,几乎都是一杆进洞。长老兴奋莫名,到打第7个洞时,天使又跑去找上帝:“上帝呀,你不是要惩罚长老吗?为何还不见有惩罚?”上帝说:“我已经在惩罚他了。”
直到打完第9个洞,长老都是一杆进洞。因为打得太神乎其技了,于是长老决定再打9个洞。天使又去找上帝了:“到底惩罚在哪里?”上帝只是笑而不答。
打完18洞,成绩比任何一位世界级的高尔夫球手都优秀,把长老乐坏了。天使很生气地问上帝:“这就是你对长老的惩罚吗?”
上帝说:“正是,你想想,他有这么惊人的成绩以及兴奋的心情,却不能跟任何人说,这不是最好的惩罚吗?”
生活需要伙伴,需要倾诉的对象。快乐和痛苦都要有人分享。一个孤独的人,没有倾诉伙伴的人,是很难真正感到生活的愉快的。
………………………………
让金钱在回馈社会中散发温暖
………………………………
《塔木德》说:“《圣经》发射光明,金钱散发温暖。”“如果赚的钱都揣进自己的腰包,你就不是一个真正的富翁。”许多在经济上成功的犹太人都愿意慷慨地回馈社会。
英国的牛津和剑桥这两所大学各有一个“伊沙克·沃夫森学院”,这来自于一个犹太人的名字。
被誉为当代最慷慨的慈善家的伊沙克·沃夫森是一个苏格兰犹太人,英国最大的百货公司“大宇宙百货公司”的总裁。该公司拥有3000多家零售商店,同时涉及银行业、保险业、房地产,还有水陆路运输业等。
1955年,沃夫森设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基金会,在以后的20年间,为各个方面,主要是教育机构提供了4500万美元的经济资助。许多大学和学院都向他颁发了荣誉学位证书。
沃夫森非常乐于对人讲这样一个故事:
曾经有一个人问他:“沃夫森这个家伙既是皇家外科医师学会会员和皇家内科医师学会会员,又是牛津大学的教会法规博士和剑桥大学的法学博士,而且还是这所大学的这个博士那个大学的那个博士,他到底是干什么的?”
“他是个写东西的。”
“写东西?他写了些什么?”
“支票。”
赚钱的能力是评价一个商人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但只有那些不仅仅为自己谋得利益,而且慷慨回馈社会的人,才能真正实现自我的价值,得到社会的认可。
………………………………
上帝与三个商人
………………………………
在犹太人中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三个商人死后去见上帝,讨论他们在尘世中的功绩。
第一个商人说:“尽管我经营的生意几乎破产,但我和我的家人并不在意,我们生活得非常幸福快乐。”上帝听了,给他打了50分。
第二个商人说:“我很少有时间和家人呆在一起,我只关心我的生意。你看,我死之前,是一个亿万富翁!”上帝听罢默不做声,也给他打了50分。
这时,第三个商人开口了:“我在尘世时,虽然每天忙着赚钱,但我同时也尽力照顾好我的家人,朋友们很喜欢和我在一起,我们经常在钓鱼或打高尔夫球时,就谈成了一笔生意。活着的时候,奇書網人生多么有意思啊!”上帝听他讲完,立刻给他打了一百分。
不会欣赏和享受每日的生活是现代人最大的悲哀。太多的人忙于奔波,为了赚钱而无意中预支了“此刻的生活”。这种状况应该及时得到纠正。
………………………………
丢掉的财富以后还可以再赚回来
………………………………
1929年,纽约股市崩盘,美国一家大公司的老板忧心忡忡地回到家里。
“你怎么了?亲爱的!”妻子笑容可掬地问道。
“完了!完了!我被法院宣告破产了,家里所有的财产明天就要被法院查封了。”他说完便伤心地低头饮泣。
妻子这时柔声问道:“你的身体也被查封了吗?”
“没有!”他不解地抬起头来。
“那么,我这个做妻子的也被查封了吗?”
“没有!”他拭去了眼角的泪,无助地望了妻子一眼。
“那孩子们呢?”
“他们还小,跟这档子事根本无关呀!”
“既然如此,那么怎能说家里所有的财产都要被查封呢?你还有一个支持你的妻子以及一群有希望的孩子;而且你有丰富的经验,还拥有上天赐予的健康的身体和灵活的头脑。至于丢掉的财富,就当是过去自忙一场算了!以后还可以再赚回来的,不是吗?”
三年后,他的公司再度成为《财富》杂志评选的五大企业之一。这一切成就仅靠他妻子的几句话而已。
爱比克泰德说:“智者不为自己没有的悲伤而活,却为自己拥有的欢喜而活。
………………………………
不能脱离真正的生活
………………………………
从前有个优秀的拉比,受到大家的景仰。因为他的行为高洁,为人亲切而富于慈爱之心;他做事十分拘谨,很注意小节,同时,对神又非常地虔敬;生活谨慎得走路不会踩上一只蚂蚁,对神所建造之物绝不加以破坏。所以,他理所当然地受到弟子们的衷心爱戴。
过了80岁后的某一天,他的身体突然一下子开始变得虚弱了,并很快地就衰老下去。他知道,自己的死期已经临近,便把所有的弟子叫到了床边。
弟子到齐了之后,拉比却开始哭了。弟子十分奇怪,便问道:“老师为什么要哭呢?难道你有过忘记读书的一天吗?有过因为疏忽而漏教学生的一天吗?有过没有行善的一天吗?您是这个国家中最受尊敬的人,最笃敬神的人也是您;并且您对那像政治一样肮脏的世界从来没有插过一次手,照道理老师您没有任何哭的理由才是。”
拉比却说:“正是因为像你们说的这样,我才哭啊。我刚刚问了自己:你读书了吗?你向神祈祷了吗?你是否行善?你是否做了正当行为?对于这些问题,我都可以作肯定的回答。但当我问自己,你是否参加了一般人的生活时,我却只能回答:没有。所以我才哭了。”
以后的拉比们常用这则故事来劝说一些不在犹太人共同体活动中露面的人,以使他们一起“参加一般人的生活”。从这里不难看出,这个“一般人的生活”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衣食住行,也不是指常人的其他感性生活,而是特指犹太民族的集体生活。
《塔木德》明确宣布:如果一个犹太人完全与一切世事脱离,只是用功学习10年的话,10年后他就不能向神祈求宽恕了。因为不管你把学问做得多好,把自己与社会隔开,这本身便是罪恶。
………………………………
做一个真实的人
………………………………
犹太裔美籍作家伊利亚科山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名叫埃迪的男人在来自上流社会的妻子的帮助下获得了事业上很大的成功,他们的生活看起来富足而美满。可是有一天,埃迪似乎被一双巨大而无情的手推进了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之中。出了事以后的埃迪觉得一切都变了,他感到生活虚假得令人难以忍受。
他曾经为了一个下等女人而离开妻子,但受到事业、金钱和家庭的压力,他又回去了,继续尝试着做个标准的丈夫,维持着已有的“成功”。一切的伪装在他撞上了一辆卡车,差点儿死掉之后轰然崩塌。
这时候,一个女人唤醒了埃迪心中长久以来埋葬的自我。这个女人没有受过正统的教育,这反而使她显得率真。完全不同于那些出身名校的、谈论名人、格言以及时代杂志的滔滔不绝的女人,她只谈自己的经历和感受,所有的话都来自内心。她说的是自己真实的生活,否则她就静静坐在一旁什么都不说。
埃迪终于下决心放弃了事业、财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