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工农业的发展;另一有面,由于设备不配套,原材料、动力、运输等跟不上,也使许多国防工厂建成后不能投产,导致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严重脱节。会议还指出当时经济工作中存在用于维持简单再生产的投资太少、协作关系中断、物资大量积压、基建投资效益差、外援比例过大、技术力量不足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会议认为,1973年要对各项比例关系进行必要的调整,建设步子不能迈得太快,要为四五后两年能有较快的发展创造条件。会议提出:(1)增加农业投资比例,各行各业都要真正做到支援农业。(2)压缩国防军工和援外开支,适当增加一、二线的投资,军工应更多地为民用生产服务。(3)提高用于设备维修等维持简单再生产的投资比例。(4)多引进一些先进的技术,特别是化纤生产设备。
1973年1月5日,国家计委向国务院提交《关于增加设备进口、扩大经济交流的请示报告》,被通称为四三方案,提出进口设备时应采取的原则,第六条是i进口设备大部分放在沿海,小部分放在内地。这是因为:有些项目的资源在沿海,如石油化工和为出口建设的煤炭基地。沿海工业基础较好,可以使进口设备尽快投产,尽快仿制。
进口成套设备,要国外派技术人员来,放在内地,不利于三线建设的保密,沿海工业发展得快一些,从长远看,对促进内地建设是有利的。从而巧妙地转变了过去只重视三线地区投资的倾向,使沿海和东北等一线地区自三线建设以来第一次大规模补充技术设备的新血液。
1973年1月7日至3月30日,国务院在北京召开1973年全国计划工作会议。
会议认为,三个突破问题1972年仍在继续发展,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国家计委军代表苏静在会议上指出了由于片面抓内地基础工业基建,对农业、轻工业、沿海地区造成的不利影响。
为此,会议决定:一是大力加强农业,要加强对农业的支援,国家用于农业的财政拨款和支农工业的投资,比上年增加19%;国家用于农业和农业机械化方面的钢材,比上年增加30%;地方掌握的钢材要拿出30%到40%用于农业,使农业有较大幅度增长,做到1973年粮食收支平衡;然后再用两年补上粮食窟窿,使国家的粮食储备达到800亿斤以上;二是缩短基本建设战线,会议确定1973年大中型建设项目1280个,比1972年施工的大中型项目减少280个;三是压缩国防费和行政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这两项费用要由1972年25。2%降到24%,国防工业和国防科研投资占预算内总投资的比重,由1972年96%减到61973年5月20日,中共中央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周恩来传达了毛泽东的指示:项目多了,计划工作至今还没有走上正轨;搞计划要依靠地方,以省、市,自治区为主;要把协作区搞起来,一旦有事好办。周恩来强调,首先中央应该压项目,然后才有权利说服地方,要本着这一精神讨论、修改计划7月1日,国家计委根据5月中央工作会议对修订四五计划提出的轮廓,决定对高指标进行第二次调整,拟定了《第四个五年国民经济计划纲要(修正草案)》(简称四五(修正草案)),指出:由于林彪反党集团的干扰破坏,给国民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其后果在1972年明显地表现出来。因此,从当前实际情况出发,对原四五纲要(草案)进行适当的修改和调整是必要的。
与原四五纲要(草案)相比,四五(修正草案)提出了若干重要的方针性问题,采取了降低指标的措施,主要有:
适当改变了以备战和三线建设为中心的经济建设指导思想。在目标和任务的确定上,放弃了以临战的姿态狠抓备战的提法,把沿海支援内地由主要任务改变为重要任务,把从备战角度强调发展农业改变为从农轻重比例角度发展农业。重新提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要把发展农业放在第一位。
嘎求把效益、品种、质量、配套放在第一位。由于前期投资过于集中在三线地区,造成大量施工队伍和物资积压,配套设备跟不上,许多建成的金业长期不能开工或开工不足:四五(修正草案)要求把一部分精力转向企业的配套和生产组织上来,尽快发挥效益。
重视沿海地区的发展。前一时期,沿海地区企业由于资金、设备、技术力量不足而生产难以扩大,经济优势下降。四五(修正草案)适当压低了对三线地区的要求,提出在重点建设内地战略后方的同时,必须充分发挥沿海工业基地的生产潜力,并且适当发展。1973年用于沿海地区和三线地区的投资比重已经大致持平,1975年用于沿海地区的投资则大大超过三线地区。
要求加强统一计划管理。前一时期,由于盲目下放企业管理权,要求建成各自为战的独立经济体系,打乱了原有的协作关系、渠道和机制,出现了无政府主义状态,造成重复建设和浪费。预算外资金比重由1966年的10%上升到1971年的17%。四五(修正草案)提出:国家的经济大权必须集中到中央,三线建设重点地区必须统一规划、统一领导。将经济协作区由10个又按行政区改为6个(西南、西北、中南、华东、华北、东北)。
对四五纲要(草案)的部分高指标进行了降低。工业总产值由4000亿元下降到3300亿元;钢产量在5月中央工作会议已经由3500万吨至4000万吨下降到万吨至3500万吨,这次又压低到3000万吨;粮食产量由6000忆斤至6500亿斤下降到5600亿斤。将四五计划规定的工业年平均增长速度128%下调到这次会议决定,今后三线建设一般不再上新的项目,集中精力搞好续建工作,增强经济效益和配套。这标志着三线建设开始走向尾声。
71973年6月20日,国家计委根据中央工作会议讨论的意见,向中共中央提出《关于国民经济计划问题的报告》的修改稿,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8项必须采取的方针。特别强调,在本年内要把大中型项目从1500多个压缩到1200个左右,今后建设要把更多的投资用到技术改造方面来;建议三年内把军政费用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从1972年的252%,降到20%左右。那种军民分割,各成独立体系的作法,不符合全国一盘棋的精神,不符合社会主义经济的原则。
81973年12月7日,国家计委向国务院提出《关于19741975年国民经济计划的一些设想》的汇报提纲,指出:明后两年总的设想,要争取国民经济的发展比今年更快些,计划的立足点应放在发挥现有企业潜力,搞好社会主义协作。要求各单位切实解决好:(1)以农轻重为序,争取农业、轻工业有较大增长[(2)狠抓重工业的薄弱环节,主要是钢、煤炭、运输,突出的是燥炭。(3)有计划地进行技术改造。(4)缩短基建战线,要下决心把大中型项目控制在1200个以内。(5)有计划地引进新技术。(6)力口强经济核算。(7)继续控制职工人数。适当解决部分职工工资问题。(8)进一步改进经济管理体制。
提纲对当年7月30日国家计委拟定的四五计划1975年主要指标再次进行了调整,工农业总产值4430亿元(提高30亿),其中工业总产值3200亿元,农业总产值1230亿元;粮食5500亿斤,棉花5000万担,钢3000万吨,原煤44亿吨,原油7000万吨,发电量1900亿度,化肥3000万吨,棉纱1200万件;铁路货运量9亿吨。
周恩来主持的两年经济调整,取得了显着成效。
首先,庞大的基建规模被压缩,国民经济各部门失调的比例关系得到调整。
工业基建投资已比1971年降低了2124亿元,减少国防工业和国防科研投资亿元,1973年再次予以减少,本年大中型建设项目1280个,比上年施工项目减少个。工业投资的比重由1971年的61。5%,降低为53。8%。在工业内部,轻工业投资由37%提高到6%左右。同时,加强了对农业的支援,1973年对农业的财政投资和支农工业投资,比上年增长国家基础工业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三年调整时期18。5%三五计划时期上升到232%,四玉计划时期前两年达25%以上,1973年、1974年被压到平均每年239%军工支出(包括国防工业、国防科研等,不包括民用工业中直接为军工生产服务的工业)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一五计划时期3%,二五计划时期44%,三五计划时期上升到69%四五计划前两年竞达7%-8%,准备压到平均62%。
其次,1973年国民经济计划完成较好,安排也大体符合实际,是一五计划以来经济增长最快的一年。工农业总产值达3967亿元,完成计划10。28%;其中工业总产值2789亿元,完成计划10。23%,比上年增长95%;农业总产值1179亿元,完成计划10。39%,比上年增长84%。经济效益也有了提高,全民工业劳动生产率在连续两年下降后,比上年提高33%,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也比上年提高13%。工业产品质量严重下降的情况有了改变。同时,三个突破墓本得到控制。1973年全民职工人数和工资总额分别只比上年增长26%和41%,大大低于前两年的平均数85%和由于农业丰收,1973年国家粮食库存比上年增加935亿斤,为以后的经济发展打下了物质基础。
·2。邓小平主持1975年整顿与四五计划的完成
一、邓小平主持的1975年经济整顿
1973年78月间,国家计委同有关部门一起研究,提出了1974年国民经济计划设想,10月作了调整和修改,主要指标是:工农业总产值4200亿元,比1973年预计增长62%-67%,其中工业总产值3000亿元,农业总产值1200亿元,分别增长79%和39%;国家基建投资286亿元,增加26亿元;财政收入850亿元,增加60亿元。粮食5400亿斤,增长38%;棉花4800万-5000万担,增长41%;钢2700万吨,增长8%;煤43亿吨,增长75%;发电量1750亿度;原油6400万吨;化肥2800万吨;棉纱150万件;铁路货运量85-8,6亿吨。
正在经济形势有所好转之时,1974年1月江青集团利用毛泽东的错误决定,发动了批林批子L运动。他们歪曲历史,大搞含沙射影,借批判子L子和历史人物,攻击在重病中的周恩来是党内的大儒,7L老二式的人物。他们提出了法家抓革命,儒家抓生产等谬论,在全国掀起了反潮流活动,鼓吹不为错误路线生产。上海港务局贴出了做碣头的主人,不做吨位的奴隶大字报,福建、浙江、河南等一些地区造反派头头乘机冲击生产领导班子,抢夺权力,许多抓生产的领导干部被冲击和赶跑。
由于批林批孑L运动的冲击,全国计划会议迟迟不能召开。国家计委只好遵照国务院指示,先安排了1974年第一季度生产建设和第二季度工业生产。1974年4月,中共中央批转了国家计委《关于1974年国民经济计划(草案)的报告》。
1974年,是四五计划期间国民经济计划遭受干扰破坏严重的一年。许多企业处于半瘫痪状态,交通堵塞,国家计划大部分指标未能完成,一部分主要产品产量比上年还有下降。全国工农业总产值为40243亿元,完成计划的956%,仅比上年增长14%0其中工业总产值27963亿元,完成计划的932%,仅比上年增长03%;大部分重工业和轻工业产品都没有完成计划,甚至比上年还有下降。主要指标完成情况是:
钢2112万吨,为计划的782%,比上年减少163%;原煤413亿吨,为计划的96%,比上年减少400万吨;原油6485万吨,为计划的101%,比上年增长21%;发电量1688亿度,为计划的964%,比上年增加20亿度;棉纱994丌件,为计划的864%,比上年减少84%;铁路货运量787亿吨,为计划的92%左右,比上年减少53%。农业总产值1228亿元,完成计划的1015%,比上年增长42%。粮食5505亿斤,为计划的102%。
比上年增长39%。由于粮食紧张和自然灾害等原因,棉花比上年减少202万担。达到4922万担;其他主要经济作物除黄红麻外均未完成计划1974年10月,毛泽东再次提出召开第四届全国人大,并且指示把国民经济搞上去。年底,四次提出而三次被中断、拖延五年之久的第四届全国人大筹备工作终于完成了。1975年1月,中共十届二中全会举行,讨论了全国人大和国务院负责人的人选。
闭幕前夕,毛泽东指示说:还是安定团结为好。这是他从1974年8月以来第四次提到安定团结的问题。从中共九大到九届二中全会,到中共十大,他一再提出要团结,但都事与愿违。这时,他对四届人大再次寄予了新的希望。
1975年1月13日,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周恩来抱病代表国务院作了《政府工作报告》,重申了1964年12月第三届全国人大提出的实现四个现代化两步走的国民经济发展宏图:第一步,用十五年时间,即在1980年以前,建成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前列。周恩来因病重不能亲自主持起草这个政府工作报告,邓小平肩负重任,继续贯彻了这一主题思想。他对起草小组明确指出!整个文章最后归结到团结起未,为实现现代化而奋斗,要落到这个上头。四个现代化目标的重提,标志着我们纠正文化大革命错误的斗争,取得了一个有转折意义的胜利。虽然,在不结束文化大革命的情况下,要建成四个现代化是不可能的,但这一目标反映了久经文化大革命苦难的人民人心思治的大势,使他们举起了一面和文化大革命动乱作斗争的旗帜。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四届人大是从乱到治的一个转折。
四届人大结束不久,经毛泽东批准,邓小平由此开始主持国务院工作,着手进行以经济领域为主的整顿,首当其冲的是国民经济的命脉---铁路。当时,铁路部门问题极为严重,1974年全国货运量比上年少4321万吨,行车事故反而增加15%,重大事故增加48%。徐州、南京、郑州等铁路局被造反分子、野心分子把持,猖獗地煽动动乱,京广、湘桂两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