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在加快能源、原材料开发的同时,要把节约放在重要地位。如果不把能源、原材料的高消耗降下来,国民经济就不可能持续以较高速度发展。各行各业都要加快技术进步,十分重视技术改造,同时强化管理,大力节油、节煤、节电、节材、节水。八五期间的节能率争取由原计划的18%提高到
5。按照规模经济、合理布局和突出重点的原则,积极发展支柱产业。党的十四大提出,要把振兴机械电子、石油化工、汽车制造和建筑业放到重要战略地位,使它们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这是我国经济登上新台阶的一项重大决策。
《建议》提出,机械电子、石化、汽车工业技术密集程度高,需要的投资大:八五后三年这些行业的发展不可能全面铺开,必须突出重点。机械工业重点是加快交通、能源、原材料工业等成套技术装备的发展,特别是要加强基础机械和基础零部件的生产建设和改造,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电子工业重点是加快集成电路、计算机、通信设备以及新一代家用电器的开发。石油化工重点是发展深度加工和综合利用,加快乙烯以及合成纤维、合成树脂、合咸橡胶和基本有机原料的发展。汽车工业重点是加快国家定点的轿车、轻型车骨干企业的发展。建筑业要适应住宅、公用设施、工业等建设的要求,加快发展,并积极发展相关的建材工业。与此同时,要改组改造轻纺工业,提高产品质量、档次,增加花色品种,提高创汇能力。
6。放宽政策,正确引导,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发展第三产业,除了加快发展交通、通信等基础行业之外,重点是发展具有先导性的科技教育、信息咨询等行业,发展商业、金融、保险、旅游、居民服务等行业?八五后三年要把发展与培育市场有关的行业和为市场服务的行业作为第三产业的主攻方向。要把发展第三产业与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结合起来,逐步把企业的服务设施分离出去,建立社会化综合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
7。充分发挥各地优势,促进地区经济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继续贯彻执行扶持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革命老根据地和边疆地区发展的各项政策,特别要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积极抓好扶贫开发,帮助贫困地区尽快脱贫致富。经济发达地区也要采取多种形式,带动和帮助后进地区加快经济发展,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8。更大地发挥科技生产力的作用,加强人才的培养。八五计划安排的36项关键技术攻关项目和1500项重大科技成果推广项目,要抓紧实施,加快进度。特别要加强高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加快高技术产业化和面向国内、国际市场的进程。八五期间,要为到本世纪末全国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奠定坚实基础。
9。扩大利用外资规模,加快发展对外贸易。
借用国外中长期贷款八五计划原设想五年350亿美元。综合考虑加快经济发展的需要、国际市场筹资的可能和我国外汇支付能力,拟争取利用500忆美元。
外商直接投资八五计划原设想5年吸收170亿美元。1992年外商来华投资十分踊跃,初步统计全年外商实际投资达112亿美元。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拟将5年外商直接投资额调整为350亿美元以上。要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引导外商多兴办资本密集、技术密集型项目、高附加值产品出口项目以及基础设施和资源开发利用项目。
出口贸易额,考虑到近几年实际出口增长较快和今后几年出口继续增长的可能,拟按年均增长13%考虑,大体相当于20世纪80年代年均增长水平。
进口贸易额,按照进出口基本平衡,保持必要外汇储备的原则进行安排。要注意采取国际上通用的做法,加强政策引导,尽可能地使进口商品结构符合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将外汇主要用于工农业生产建设需要的技术、设备和能源、原材料的进口。
10。合理确定和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加大投资结构调整的力度。
八五期间,综合考虑加快经济发展对资金的需要和财力、物力的可能,投资率拟控制在30%之内。按此测算,八五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按1990年价格计算为34000亿元(原计划为26000亿元),如果考虑涨价因素则为45000亿元左右。其中:国有单位基本建设投资规模,接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为11400亿元(原计划为8400亿元);技术改造投资规模为8000亿元(原计划为5500亿元)。八五后三年增加的投资,需要通过多种资金渠道加以筹集。
11。合理调整信贷、财政收支总量和结构,有效地发挥财政、金融的调节作用。
八五后三年,要继续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培育和发展金融市场,逐步建立新的金融机制,积极运用再贷款、存款准备金、利率、汇率等经济手段调节金融活动。同时,仍要坚持和改进贷款限额管理的方式,并加强对贷款规模和货币发行量的监控,保持币值的基本稳定。
加快财政改革和发展的步伐,逐步扭转国家财政困难的局面。八五后三年,要加快税利分流和分税制的试点,逐步理顺国家与企业、中央与地方的分配关系。要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完善税制,加强税收征管工作,严肃财政法纪,把一切依法应当收上来的钱都收上来,使财政收入的增长随着经济的增长相应增加。
八五后三年,努力使国有企业亏损面每年下降5个百分点,经营性亏损额每年减少15%-20%。同时,要逐步减少财政对企业的亏损补贴。
要从严控制财政支出的增长,调整支出结构,压缩不合理开支,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特别要精简机构和人员,减少行政开支,控制社会集团购买力的增长。通过发展经济和改革分配体制,加强管理,逐步提高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的确立和计划管理的改革
1992年,邓小乎南方谈话提出、中共十四大确定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目标,不仅是八五期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转折,也在中国20多年的改革史上起到了划时代的作用。如果用摸着石头过河来形容此前的经济体制改革,那么此后的改革则可以称得上方向明、决心大、速度快、措施好。
一、八五计划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设想
关于八五计划期间经济体制改革计划和目标的设想和规划,从七五计划末就开始了。1990年年初,中共中央总书记和国家主席江泽民同志就要求体制改革领导部门抓紧研究治理整顿期间以及治理整顿任务完成以后如何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的问题。国务院总理李鹏也先后四次听取国家体改委关于经济体制改革规划设想的汇报。
此后,江泽民、李鹏和其他政治局常委专门召开座谈会,听取国家体改委的汇报,讨论八五和整个90年代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和指导方针。
国家体改委在经过一系列重要会议座谈讨论、反复征求意见和总结十二年改革经验基础上,形成了《经济体制改革八五,幺冈要和十年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2月25日,国务院召开全国经济体制改革工作会议,讨论并通过了这个《规划》。
《规划》提出90年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总目标是: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新体制和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围绕这个总目标,提出了相互关联的五个方面的主要任务:1建立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2建立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企业制度,除少数非竞争性企业外,大部分企业应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成为既有生机活力又规范自身行为的商品经营者和生产者;3建立统一开放、平等竞争、规则健全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除少数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和服务的收费实行国家定价外,其他商品的生产和流通放开,实行计划指导下的市场调节;4建立间接调控与直接调控相结合、以间接调控为主,中央和省市自治区两级调控、以中央调控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5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
全国人大七届四次会议讨论通过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和李鹏的有关报告,其中有关经济体制改革的设想和规划,与上述基本相同。李鹏在报告中则对缢济体制改革中需要着重解决好的几个问题作了如下阐述:
第一,继续探索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具体途径和形式。按照发展有计划商品经济的要求,建立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运行机制,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
根据多年来的理论探索和实践经验,对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大体形成了以下一些共同认识:
(一)实行计划经济,可以从总体上保持国民经济按比例发展和资源合理配置,避免无政府状态;可以在全社会范围内动员和集中必要的财力物力进行重大建设,防止大的重复建设造成的浪费;可以较好地调节收入分配,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保持社会公正。实行市场调节,有利于开展竞争,发挥优胜劣汰机制的作用,按照市场需要从事生产经营,做到产需结合,促进技术进步和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实行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就是要充分发挥两者的优点和长处,更好地发展社会生产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这个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证明这个原则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是正确的。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必须结合,而且能够结合,这一点在制定和执行政策时,不应当再有怀疑和动摇。现在的问题,不是要不要结合,能不能结合,而是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怎样把两者结合得更妤的问题。
(二)不能把计划经济理解为只是指令性计划,指令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都是计划经济的具体形式。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经济结构的改善和市场的不断发育,应该适当缩小指令性计划的范围,适当扩大指导性计划的范围,更多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计划管理也必须自觉遵循经济按比例发展规律和价值规律,考虑市场供求关系,市场调节要在国家总体计划和法规约束下发挥作用。
(三)大体来说,国民经济发展目标、总量控制、重大经济结构和布局调整,以及关系全局的重大经济活动等,主要发挥计划的作用,企业大量的生产经营活动,一般性技术改造和小型建设,主要由市场调节。
(四)国家计划管理和指导的主要任务,是合理确定国民经济发展的方向、规划和宏观调控目标,制定正确的产业政策、地区政策和其他经济政策,做好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协调重大比例关系,并综合配套地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来引导和调控经济的运行。
以上认识是就总体上说的,至于不同领域、不同方面的经济活动,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方式和范围,是有所不同的。比如说,在生产和流通领域,对大量一般的工农业产品的生产和流通,实行指导性计划或者市场调节;对关系国计民生的少数重要产品中需要由国家调拨分配的部分,其生产、流通实行指令性计划,其余部分也实行指导性计划或者市场调节。再比如说,在建设领域,对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结构、重要项目建设及其布点,实行中央、地方政府决策和计划管理,同时,对投资使用、项目设计和施工管理运用市场竞争机制;对其他一般性技术改遣和小型建设项目,在国家计划和产业政策指导下,由市场调节。又比如说,在价格方面,少数重要商品和劳务的价格由国家管理,价格调整要符合价值规律的要求,考虑市场供求变化;其他大量商品和劳务价格由市场调节。总之,各个领域、各个方面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方式和范围,不是固定不变的,必须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经常进行适当调整和改进,以便把改革不断推向前进。
第二,进一步增强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的活力。这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国营大中型企业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柱和骨干力量。目前国营大中型企业负担较重,困难较多,许多方面的关系还没有理顺。增强国营大中型企业的活力,充分发挥它们的骨干作用,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经济体制改革能否取得预期的进展,也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国营大中型企业改革的成效,从今年起,我们就要十分重视并集中主要精力来抓这个问题,从改善外部环境和加强内部管理两个方面采取有力措施,一项一项地狠抓落实,解决国营大中型企业的实际困难,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使这些企业的活力明显增强。
为此,应当主要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一)完菩和发展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要处理好国家、企业、个人三者的利益关系,处理好积累与消费的关系,使企业把更多的自有资金用于技术改造。逐步完善企业折旧制度和留利制度。八五期间继续实行并完善现行的承包制,同时积极进行利税分流,税后还贷、税后承包制度的试点。
(二)坚持实行政企职责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适当分离。进一步贯彻落实已经颁布的搞活国营大中型企业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充分尊重和保障企业的自主权。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适当分离的具体形式,可视产业性质、企业规模、技术特点而有所不同,改革中出现的租赁制、股份制等,特别是国家控股和部门、地区、企业间参股的企业形式,要继续稳妥地进行试点,不断总结经验。切实加强国有资产管理,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方法。
(三)积极发展企业集团。要抓紧制定具体政策和措施,推动企业的改组和联合,促进企业结构的合理化。在平等、互利、自愿的基础上,组建一批跨地区、跨部门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