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亡宋- 第8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山呼登泰山,续封秦汉禅。

天下从古至今能封万岁的就那么几人。能在泰山封禅的,也就渺渺数人。

秦皇汉武,雄韬大略当然能封禅,如同光武帝刘秀,重夺山河,统一中原,跑到那山顶去封禅,都被当世人后世人骂得狗血淋头。

但是这一此,三国能胜者,必定封禅。

瘟疫发生后,直到夏末,宋魏两国也都没有发生过战争。

宋国主修书一封,寄与魏国主,言两国本同源,理应交好,前事总总皆是误会,从此商民想通,永世交好。书信背后写了一句,两国主书信来往,实乃与礼不符,往观后焚之。

然后魏国主亦修书一封,回寄宋国主,两国本就同源,魏国从未想过攻宋,只要宋不攻魏,魏便不攻宋。书信后也写了一句,非两国主书信来往,实乃普普通通的两国过人修书来往。

很明显,私下交易,做不得数,上不得台面。

要知道签订的契约都可以撕毁,莫不要说这样的口头应允了。

不过,契约写成白纸黑字,本来就是用来撕毁的,而这种私下交易,反而牢固几分。

毕竟两个国主,都是要脸面的人。

有好事者,翻开三国志,总结出,现世局面与三国实在相向。

金,国主死后,儿子造反,灭了旧国建立新国,如同刚刚诞生的魏国。铁骑无敌。

宋,本来是中原正统,无奈到了西南边陲之地,又有着比五虎将只少一位的中兴四将。而且宗泽种师道还没有去世。

魏,起于吴地,前两主,第一主为寇,第二主乃是霸王。

当然,这些评论都说的很隐晦。幸好当世无巍儒,有的那些大儒,也是终于宋魏两个朝廷的。

若不然,也不知道这些掌握笔杆子的人说的话能到什么程度。

天下三分,三国时,最强的是魏国,如今三个国度,最强的还未可知。

方天定当年以骑兵之利逼迫范致虚的队伍渡过汴河,死伤过半,如今宋国趁着喘息之机,竟然一鼓作气拿下西夏,拥有了河套的马场。

西夏堵住道路,中原和河西走廊,与西域的联系已经断了,虽然商路想通。

但是官路已然不通。

魏国占领了幽云中的大部分,又有苏州马场,战马很多。

但是低海拔产的马匹始终比不上藏区和蒙古高原的马儿。这一点方天定也知道,但是凭借血缘的力量,三代之内,苏州马场的马匹不会弱于山西马场的马。

三分之史,标志着无人敢先动。

但是不妨碍四处拉关系。

宋国主书信金国主完颜宗干,委婉的表示魏国过于强大,似乎又狼子野心,希望可以继续联盟。

金国主在询问宗弼和宗峻之后直接回信宋国主,说魏国太强大,若不联盟其必定会慢慢蚕食我们,所以必须联合起来抗击魏国。

要知道金兀术对那个没有见过面的对手也是忌惮万分。

先是偷袭山西马场,方天定就比兀术快了一步,其后又在争夺幽云中,被方天定占据了入关的咽喉之地。

如今,从东三省进入蒙古高原容易,从蒙古高原进入东三省也容易,只需要度过一条河。

但是什么河可以同时度过十万大军?

如若方天定全力攻击金国两部分中的某一个,另一处定然来不及救援。

加之蒙古高原上,虽然金人去了,却也依旧保持着游牧的习性。

方天定五万铁骑冲进去,就可以把金国两年来的新生儿全部剿灭。

要知道兀术非常看重这些新一代的鞑靼女真混血后代。

虽然方天定从来都没想过这些事情。

从某种意义来讲,辽国喜欢劫掠宋国边境,如今的金国也有大部分人是这个主张。

但若是方天定也去劫掠金国,金国便承受不起这种损失。

如今天下,宋国还有五百万户,魏国有八百万户(将近三千万人),而金国人口数量是八十万户,这还要算上被劫掠的鞑靼妇女,与新生的女真婴儿,才能有这么多人。

若是都放开手互相劫掠,那么天下就亡了。

便如同元朝时期,蒙古处于统治地位,便不会去劫掠汉民,虽然压迫却也不会去杀人抢钱,但是被朱元璋赶入大漠之后,鞑靼人觉悟自己绝对不是天下的主宰,那么天下乱不乱,天下能不能有活人都和他无关了,所以又开始劫掠。

如今的金国,有着统一的雄心,也有那样的实力,所以就算劫掠,也不会是屠杀式的劫掠,因为他如果统一了天下,却再也没有其他民族的人,那女真去统治谁?

而方天定则一直觉得女真也是华夏的一部分,断然不会屠杀,但是方天定又有私心,觉得天下绝对不能让女真人统一,只能是汉人统一。

就像一个班里面要分成三个小组一样。虽然是一个团体,但是团体中还可以分出团体。

包括魏国这个团体中也可以分成贤王的人,方天定的人,方毫的人等很多团体。

总之,这是统治者之间的较量,都不太可能对敌国的百姓做出毁灭性的打击。

不现实。

兀术也给方天定写了一封信,不过却是邀战书。相约,不管何时何地遇到,只要是敌对的身份,便要一较高低,当然不是指单打独斗,而是指军事较量。

万千铁骑为子,华夏天地做盘。

方天定也回了一封信,虽然在方天定百里之内,就有一大敌韩世忠,一大敌岳飞,但是兀术才是方天定最想挑战的。

兀术在历史上的曾经遭遇过两次惨败,一次败在韩世忠梁红玉夫妻手中,一次败在岳飞手下背峞军手中。

当然,第一次,的确是韩世忠依靠船坚炮利,完败兀术,第二次,却多是野史记载,正史模糊不清,是否真的是兀术作为指挥官,还不一定。

而在漫长的金国战争中,最亮眼那一刻将星,无疑便是兀术。

说他是雄韬大略其实都没有错,真的是很厉害的一个人。

但是,三方的国主,三国的统帅,似乎都低估了手下们的躁动。

1125年,七月下旬,一支军队从真定府直入太原府。

太原此时,正是宗泽老将军的防区。

而真定府,统帅则是方毫。

黑衣夜行,五千人的队伍在黑暗中前行,真定府的前哨,到太原府不算太远,但是却也要绕过太原府的前哨,以及兵营。

方天定的兵镇计划中,想把陈留应天和真定,发展成大型兵镇,所以真定兵力很足,足足有四万人。

这些人全是从参加过开封一战中的那些魏国兵中抽调出来的。

很有战争经验。

经过挑选方毫从这些人中挑选了五千人,每日操练,想要走精兵路线。

而,精兵路线,正是方天定以特种兵为模板提出的,讲给方毫听后方毫把这个理论劳劳的记在了心里。

到了真定府,方毫便开始施展计划了。

他要用五千人,攻破太原城!

若是别人说的,方毫会觉得好笑,五千人攻破一个县城差不多,攻破一个府,而且还是太原府。

但是他这么做了。

没人知道那一夜,太原东门的守卫是怎么全部在黑暗中被无声无息的摘掉人头的,没人知道东门大门何时打开了。

没人知道那一夜,是怎么回事。

只知道,宗泽知道后,带上仅有的两千骑兵,冲散了敌人,不知道人数的敌人。

那些人最后逃走了,却杀死了将近三千宋军。

这些人没有留下一具能辨别额尸身,除去被马蹄踏的血肉模糊的,其他的尸体都被带走了。

这一战,定然是宋军做的。

宗泽当时错误的以为是方天定到了,因为宗泽研究方天定时,曾经见过相似的战例,方天定当年偷袭童贯大军便是这个手法。

这一次来的人手下兵更多,宗泽的兵却比不上童贯的人数。

也就是说虽然这一次军事冒险虽然比起方天定那一次差一点,但是目的却不同。

那一次,方天定是为了报仇杀人,而这一次,这个将领明显意图以五千人攻下太原城!

但是,朝中却传回消息,方天定依旧在开封,并且刚刚在开封露过面。

宗泽不明就以。

但是魏国国内却传回了情报,这件事,是方天定的兄弟,方毫做的。

南京皇宫,御书房内,方腊翻着情报,不由笑了,当日一句我方家再添一猛将,竟然成真了。

唯有方天定看出了这次行动的诡异。

这次行动的进军路线,不像是方毫的特点,反而有些相悖。

证明,方毫身后有一谋士。

方天定找来了戒德和尚,拿出了那进军图,询问和尚这是将军作风,还是谋士作风。

戒德和尚直言,这是耗子的作风。莫不是这将领是一只老猫,天天观察耗子的行动得出的路线?

方天定摇了摇头,却再次看到那图,真定道太原,有大路不走,要爬山,有山腰不走,走山涧。甚至期间还穿过了一个大洞穴,一个连通一座山两侧的洞穴。

这洞穴传闻是秦汉战争那一段时期古时候某个将军挖开的,为了保证行军不被哨点发现,方毫竟然重新挖开了洞穴。

用火灼烧石壁,然后冲一盆冷水,石头便脆的和豆腐一般了,然后挖开最外层的土石,那条洞基本保持着古路的样子,五千人鱼贯而入,直插太原。

不只是谋士,而且还是一个熟读典籍的人。(这条山洞真的存在。)

原来这个弟弟,也有自己的势力了。

第二章 河上的那些事儿

方杰的事情只是万千冲突中的一个。

三个国主的话,在战势层面很管作用,但是在战略层面战术层面都起不到任何约束。

几乎边关摩擦,一日不停。

如同二战之后,地球上真正没有战争和武装冲突的时间只有不到三十天时间,若是加上未被定性为战争和武装冲突的百人以上规模的斗殴,恐怕地球一日都没有消停过。

这便是人类的一种特性,利己主义,不利己,几乎已经算不得人类,而是圣人了。

不,圣人也利己。孔子的学生问孔子如何种田,孔子直言不讳,你怎么做这样下作的工作。

如是说,孔子也觉得种田的,比当士大夫的吃亏。

倒不是说孔子看不起种田的这个行业,而是说种田这个行业比不得士大夫这个行业,人要有上进心。

所以说,孔子也不想自己吃亏,圣人都有利己主义。

还是团体的问题,虽然团体内部都有争端,但是对外时,大部分人总能统一意见,在时代的大背景下,看到不爽的敌人,唯有一个字,打。

这和后世就不一样了,当然,是和后世的某个国家不一样。

长江上,从后世很出名的九江到当年朱元璋开启雄霸天下之路的鄱阳湖都有着魏国的造船厂。

只是,魏国这个新生的国度,似乎没有意识到水战和海战的意义。

唯有方天定知道,历史上的韩世忠,就是依靠长江一战留名青史的。

总之,河上争霸,打不了天下,却守得住疆土。

若霸一河河边总有一侧会成为其领地。

方天定甚至已经开始计划造轮船了,不过招汽轮却另有他用,不是用作战争。

千里江陵一日还。后面无论是猿声还是轻舟都不重要了,只是那一日还三个字,重如千斤。

魏国从陆路占领了江陵府,没办法,宋国只好退到了峡州。

只是,一个兴起才不到十年,甚至刚刚满五年的国家,怎么可能有拿得出台面的水军。

宋国西军二十四将中,有一人名为郭德威的将领(尼玛,这绝对不是郭德纲他哥,起码大九百多岁。)

此人便是水匪出生,曾经霸占过八百里洞庭中的一部分,做了个联营水寨,好生了得。

只是后来,朝廷派出大军镇压,那只大军中,一部分时西军,一部分时州兵,州兵,便有当年刚刚入军的张俊。

就是那一次行动,张俊成为了一个小头目。

直到如今,张俊已经是名义上的西军统帅,实际上的宋国兵马大都督了。而十多年前招安就是将军的郭德威,如今依旧是将军。

当然一个人,特别是一个被招安的水匪,能够在宋国官场军中混迹十多年,也不简单。

此人自从得到宋帝派遣,镇守长江上游后,便思量,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当然了,能不忆江南?

不能,不能够啊,日思夜想。就算是在开封也好啊,这西京着实不如书上写的好,那些隋唐的书都把长安城吹出花儿来了。其实还是个鸟不拉屎,鸡不下蛋的不毛之地。

于是乎,郭德威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一路顺流而下,越过了二十四将梁方平的防区峡州,直接到了江陵。

队伍大了,人心散了,然后队伍就不好带了。

直到过了江陵,郭德威停军的命令才传到了船队大大小小一百艘船的每一艘船上。

于是乎,这只宋军竟然深入魏国境内将近三十里,离开了宋国边境线一百多里。

郭德威很明白,自己的人拿不下江陵,本来是想骚扰一下江陵的防线,谁知自己船队控制力不够一下子深入了敌后,结果敌人根本没有任何反应。

他那里知道,魏国江陵守将听说一只大型船队越江而过之后,看着自己的那些小破船是有多愁。

一匹飞马直奔江陵南面数十里长江中下游的武汉去了,或者应该说是鄂州。自从三国之后,武汉,襄阳已经不再那么重要了。直到南宋,襄阳才再次成为了一座军营。

而,比武汉更西边的鄂州,却成为了一个大州。除去长沙之外,方圆数百里,最大的城池。

在鄂州,刚好有一只水军。

不,因该是说,有一只用船的陆军。

八百里加急,加上中下游长江水流变缓,加上郭德威那一次停止前行,让鄂州的水军有机会乘船出水。

两只船队在鄂州往西不到三十里的地方相遇了。

可想而知,若不是鄂州出船很快,让郭德威过了鄂州,恐怕,这支船队就要像一支离开弓弦的箭头,狠狠的插进魏国的心脏。直下南京,绝对不是虚谈。

朱元璋与陈友谅相争之时,陈友谅占据荆湘,一支船队冲下长江,要不是朱元璋有一个善于守城的李大将军,还有一个不怕死的常遇春将军,恐怕大明朝也就不会出现在史书上了。

水军相争,三点,一看船,二看胆,三看经验。

魏国鄂州水军将领是曾经南国建立朝廷时的一名将军潘文德。

此人手下水军,驾着三艘蒙蕫巨舰,而郭德威为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