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战》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血战- 第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8月13日,日军开始向中国军队轰击,大战终于打响了。 
  淞沪战役之初,蒋介石的神经绷得紧紧的,他始终牵挂着这场战役的输赢。就在战役打响的8月13日上午10点——离第一枪仅45分钟后,蒋介石的急电就传到了南翔张治中司令官的手里:……对倭寇兵营与其司令部之攻击,及其建筑物之破坏与进攻路线,障碍之扫除,巷战之准备,皆须详加研讨,精益求精,不可徒凭一时之愤兴,以致临时挫折;或不能如期达到目的之气馁,又须准备猛攻不落时之如何处置,以备万一。倭营钢筋水泥之坚强,确如要塞,十五的重榴炮与五百磅之炸弹,究能破毁否?希再研讨,与攻击计划一并详复。 
  张治中耐着性子看罢蒋介石的手令,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大战已一触即发,委员长却在南京忧心忡忡地说什么“希再研讨”。刀已架上了脖子,人头就要落地,火已烧到了眉毛,是研讨的时候吗?有研讨的时间吗? 
  早在“七·七”事变之后不久,正在青岛养病的张治中不顾医生劝阻,急驰回京。这时,他的部队第八十七师在苏州、常熟;第八十八师已调到无锡、江阴,江苏省和上海市只有几个保安团队。张治中为抓住战争的主动权,待第二师补充旅到达苏州后,便令其一团化装成上海保安队,进虹桥、龙华两飞机场,加强警戒;一个团化装成宪兵,开驻淞江。又调江苏保安第二团接替浏河方面江防警戒,将原保安第四团集结到太仓附近,担任岳王市、梅李两区防务。   
  老蒋的态度变了(4)   
  张治中的意见是一定要争先一着,先下手为强。蒋介石已有吸引日军主力南下淞沪的计划,准备集中主力在淞沪与日军主力决战,一是争取国际舆论与在上海有利益关系的国家和国联出面干涉;二是利用在上海抵抗和封江的时间,掩护国民政府和主力从容退守武汉、南昌,保存实力,并拉开战线,相机破敌。 
  张治中到了黄埔路蒋介石官邸,主动请缨,恳切地说:“委座,我有个观念,一定要先发 
  制人,中国对付日军,可分三个时期,第一,是他要打我而我不还手,‘九·一八’便是这种;第二,是他先打我,我才还手,‘一·二八’、长城抗战属第二种;这次淞沪作法,应是第三种,就是先下手为强。” 
  蒋介石十分赞同张治中的意见。 
  8月11日晚上,根据统帅部的命令,部队当夜开进了上海的预定阵地。并在13日的拂晓做好了攻击虹口及杨树浦日军据点的准备。 
  就在部队准备出击时,天气突变,拂晓时分便下起了暴雨,七级大风伴着豆大的雨点,张治中正准备下令出发时,却接到了统帅部的命令:“不得进攻!” 
  统帅部的脸也和老天一样说变就变,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张治中迷惑不解,立即向统帅部发电报,报告说:“我军业已展开,攻击准备也已完毕。” 
  可是,统帅部那头硬是坚定不移地命令他不得进攻。 
  敌人张开了血盆大口,我军剑拔弩张,统帅部却出尔反尔,不准出击。张治中头脑中一片空白,为了准备这个战机,他废寝忘食,含辛茹苦,为了抗击日军的疯狂侵略,他整整等了五年。五年前的情景又浮现在他的眼前: 
  当时,为了支援十九路军的淞沪抗战,他主动向蒋介石提出带兵增援的请求。于是,张治中率领沪宁沿线的第五军精锐部队——第八十七师、八十八师和中央军校教导队、炮兵一团等官兵,火速赶赴战场。出征前夜,他给妻子留下一份遗书,书中写道:“……这是一次反抗强暴的民族战争,也是我生平作战的第一次,我必以誓死的决心,为保卫祖国而战。一个革命军人首先要具有牺牲精神,而牺牲精神又必须从高级将领做起,这一役牺牲是应该的,生还算是意外的了……”这份遗书,体现了张治中抱定了马革裹尸的决心。 
  第五军在蒋光鼎、蔡廷锴的指挥下,参加了吴淞、庙行、浏河、葛隆、严家桥的殊死血战,第五军的忠勇奋斗,谱写了气壮山河的悲歌! 
  可是,中日双方签订了《中日淞沪停战协定》,中国军队战而无功,并接令后撤。官兵虽然想不通,却只好按命令一夜间退到常熟,千千万万的忠勇将士壮志难酬,张治中在带领第五军离开上海时,心中很不平静。 
  五年后的今天,张治中厉兵秣马之时,又接到蒋介石统帅部“不得进攻”的命令,这令他万分沮丧。 
  蒋介石下达完“不得进攻”的命令后,在办公室内来回地踱步。 
  这时,侍从室副主任姚琮敲门走了进来。蒋介石与宋美龄结婚之前,曾经同姚怡诚生活了一段时间,虽然蒋后来与姚不再来往,因爱子蒋纬国是姚怡诚带大的,蒋介石对她还有着很深的感情。那时,姚怡诚的哥哥姚琮从学校毕业无事可做,蒋介石便让他到自己的身边工作。姚琮对蒋十分忠诚,只要听到有关对蒋的议论,他会私下里给蒋介石打小报告,提醒蒋注意。 
  蒋介石见到姚琮,转身劈头问道:“上海这一仗要不要打?你在外面听到别人怎么说?” 
  姚琮望了望犹豫不决的蒋介石,回答说:“日本人侵略中国的胃口很大,他们有备而来,大有势在必夺之决心。他们装备好,如果我们不抵抗,可能只需两个月就会亡国。所以,所以……”姚琮开始吞吞吐吐。 
  “所以什么?这里又没有什么外人,有什么尽管放心大胆地说嘛!”蒋介石有点不耐烦。 
  姚琮只好硬着头皮说:“我听到的议论都是主张打而不主张和。而且,他们还主张要打就在上海打。” 
  “为什么?”蒋介石不明白为什么要在上海打。 
  “上海是中国的文化经济中心,外国租界多,是国际观瞻的战略要地,不打就退,政治影响太坏,弄不好就会被戴上卖国贼的帽子。而且,我们在上海打,完全能拖住日军的步伐,原因是上海市内钢筋水泥建筑多,明清时期,吴淞口、杭州湾造了不少炮台,我们都可利用抵抗日军。还有,江浙水网地区,日军的现代化武器用不上。”姚琮打开了话匣子,也顾不得蒋介石生气不生气,滔滔不绝地把听到的和自己的想法都说了出来,“还有人说,我们在上海打起来,可以使日本整个战略轴线发生改变,让敌军从‘由北而南’的俯攻之态改变成‘由东向西’的仰攻,丧失其主宰战场的时机。” 
  姚琮一席话,坚定了蒋介石抗日的决心,他一拳击在桌子上,大声地说:“好!我们就在上海和小日本干一干!拼个你死我活!” 
  从这天开始,蒋介石丢掉了和谈的幻想,指挥中国军队,和侵略者开始了一场拼死的战争。 
  8月13日深夜,蒋介石下达了全线攻击的命令。其实,这天下午4时,日本海军陆战队驻八字桥地区的伊藤茂第三大队,袭击了中国军队孙元良的第八十八师步兵哨,孙元良怒火中烧,他没经请示,立即命令士兵还击,拉开了大战的序幕。   
  蓝天沸腾了(1)图   
  民国时期的中国空军 
  14日战况空前激烈,地面、空中、海上全面开战。这天清晨,南京光华门大校场空军司令部收到蒋介石的电令: 
  在长江中的日本50艘兵舰和轮船,正向东逃跑。你们大队应即带上炸弹,于拂晓前将其炸沉。倘若日舰已经驶进吴淞口,停泊于黄浦江内,就不准轰炸,以免引起国际纠纷。 
  这份电令迅速传到扬州第五大队。当时的值班室是临时用帐篷搭起来的,第五大队刚刚从南昌转场来扬州备战,精明的王倬值夜班,他将蒋介石的电令立即向丁大队长报告。 
  丁纪徐是1925年广州航空学校的飞行教官,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时,他作为广东空军的混合机队队长北上参战,现在是空军第五大队大队长。这时,他接过电令,当即命令中队长刘粹刚率领18架霍克三式驱逐机,每机带500磅炸弹一枚,立即追击长江中的日舰。 
  飞行员王倬听到战斗命令,一跃而起,飞快地穿上飞行服,登上战机。与他一起上天的还有梁鸿云、雍沛、袁葆康、董庆祥、姚杰、余腾甲、胡庄如、董明德、张伟华、宋恩儒、刘依均和邹赓等飞行员。天刚蒙蒙亮,飞机如利箭划破浓雾快速向前。机翼下的山川还在沉睡,笼罩着一片白雾。 
  霍克式驱逐机编队飞行,越过江阴要塞,长江像一条白练闪闪发光。机群沿着长江向东搜索前进,但波光万里的江面上没发现一艘军舰。直到机群飞近长江口时,他们才看到吴淞口以东的白龙港停泊着一艘飘扬着太阳旗的日本军舰。 
  长机当即下令改变队形。面对仇敌,战机一架接一架地向着鲨鱼似的舰艇俯冲投弹。刘粹刚带头用一个半滚动作,从空中直冲敌舰,炸弹带着尖啸激起了冲天的水柱。第二架是25岁的副队长梁鸿云的座机俯冲轰炸,500磅的炸弹命中了敌舰的尾部,随即浓烟四起。其他的战机一架又一架陆续投弹。舰身渐渐下沉,沉入了滔滔的江涛中。全队凯旋时,初升的太阳从浓云中透出淡淡的阳光。 
  对中国军队威胁最大的是由“出云”舰为旗舰的第三舰队。它是一艘指挥舰,日军派遣军总司令白川就住在这艘舰上。白川不断地向其他炮舰下达用舰炮支援陆军在虹口战斗的命令,还命令运送并掩护后续到达的日军在上海登陆。因此,消灭“出云”舰队,是中国空军重要的紧迫任务。从广德起飞的21架美国造诺斯罗普轻型轰炸机,穿云破雾,来到波光粼粼的上海黄浦江上空。但是,他们只能轰炸日本军舰,万万不可炸错了目标。而黄浦江上停靠的不仅有日本军舰,还有美国、法国、英国的军舰。 
  飞行员们只好低空飞行,仔细寻找挂着太阳旗的目标。可是,日本军舰上有无数高射炮和高射机枪组成的纵横交错的防空网,低空飞行,日本军舰很容易发现。所以,要消灭“出云”舰队谈何容易? 
  有一架飞机眼看就飞到“出云”号上空时,被日军的高射炮击中,中国勇士抱着拼一个够本的大无畏精神,在身负重伤的情况下,拉杆跃升,拖着浓烟向“出云”号怒吼着俯冲下去。只听一声巨响,勇士驾驶的飞机在“出云”号舰上爆炸了,炸死了一大片敌人,而又大又坚固的超级乌龟壳“出云”号舰,只受了一点损伤。 
  同一天,日本木更津航空队从台湾新竹机场起飞了15架飞机。他们的目标是轰炸上海的中国军队。蒋介石接到情报后,命令杭州笕桥机场的第四大队出击。高志航大队长率机组起升,快到上海上空时,他看见一架日机腆着大肚子,像个不安分的孕妇,在低空寻觅着目标。这些日子以来,这架日本重型轰炸机每天都肆无忌惮地飞到上海上空,疯狂地丢下一大批大炸弹,使无数中国军民倒在血泊之中。高志航满腔怒火地瞄准这架恶魔后,猛然开炮。只见火光闪闪,不见敌机坠落。原来,狡猾的敌机发觉了跟在后面的中国战机,猛地一个跃升,躲进了一块黑云。高志航见敌机逃跑,紧追不放,他冲过黑云后发现了目标,便紧跟机尾,100米、80米、50米……他已清楚地看到日机飞行员的后脑勺了。“这次绝不能让它跑掉!”他暗暗地较劲,沉着地一按炮钮,“轰”地一声爆炸声响,如万束礼花在空中形成一个大大的火球,敌机一头扎进了滚滚长江中。 
  另外几名飞行员在高志航的首战命中鼓舞下,越打越勇,越打越猛,炮声、机枪声不绝于耳。东边天一堆火,南边天敌机拖着浓烟扎进大海,西边天一道光,北边天敌机追着中国飞机报复,整个天空在沸腾。二十一中队郑少愚瞄准一架敌机开炮,敌机升空向西逃跑,又急转弯向南逃去。郑少愚岂肯让到嘴的肥肉失去,他咬着不放,距离越拉越近了,终于咬住了!郑少愚兴奋地一按炮钮,咚!咚!咚!连开了三炮,一串串火舌飞向敌机。那架狡猾的敌机终于没能逃出灭亡的命运,如断了线的风筝,在空中翻滚着,一头栽在稻田里。 
  木更津航空队重型轰炸机队被打得七零八落,幸存的飞机仓皇逃命。高志航估计飞机里的油不多了,发出信号,率队胜利返回笕桥机场。 
  当晚,日本广播电台报道说:“大日本皇军台湾新竹的木更津队15架飞机,今日出击上海,同中国飞机遭遇,交战结果,13架飞机失踪……” 
  中国空军一战成功,一战成名,各大城市轰动了!自“九·一八”事件以来,中国人民满腔怒火,全国充满了怨声、骂声。8月14日空战告捷,中国人见到了光明,扬眉吐气,有了笑声和赞扬声。   
  蓝天沸腾了(2)图   
  宋美龄在医院抢救伤员 
  航空委员会秘书长宋美龄更是兴奋不已,她带着慰问团,到几个机场进行慰问,并向蒋介石建议,8月14日这天定为中国空军节。 
  继“八·一四”空中大捷之后,15日,不甘失败的日军木更津航空队、鹿屋航空队、海军航空队共计出动60架飞机,对上海、南京进行轰炸。中国飞机升空迎战,再次击落敌机17架。 
  世界各大报纸、通讯社发出消息,报道说:中国空军军魂高志航首建奇功,中国骑士式英雄乐以琴,一举击落敌机四架。 
  空军连战皆捷,着实让中国人兴奋了一阵。各地、各团体的贺电如雪片般飞来: 
  中国共产党毛泽东的电文如下: 
  所有前线的军队,不论陆军、空军和其他地方部队都进行了英勇的抗战,表示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中国共产党谨以无上的热忱,向所有全国的爱国军队,爱国同胞,致以民族革命的敬礼。 
  数日后,日本木更津、鹿屋航空联队队长,海军航空大佐石井义,剖腹自杀。   
  铁拳行动(1)   
  与空军相比较,地面步兵的战斗很不理想。尽管第一线官兵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进展却不尽如人意。 
  日军重点在江湾路、北四川路、吴淞路至江山码头一线防守。日本海军陆战队司令部设在江湾路。张治中向第八十七师、第八十八师下达作战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