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小凤仙只是个孩子,对自己的家庭构不成任何影响,蔡锷夫人对老公很是失望,感觉老公超没人缘,连在外边打个野食,都挑最没味道的。恰好有孕在身,就返回南方生小宝宝去了。
但蔡夫人就这样淡定地走开,是不符合党人的斗争逻辑的。按党人的思维,袁世凯是个坏透了的大坏蛋,岂有一个让蔡夫人平安走开的道理?所以党人杜撰蔡锷将军飞杯击伤蔡夫人的额头,还瞎扯说蔡将军为了小凤仙,拖着夫人去审判庭要求离婚。于是蔡夫人便趁机将家中值钱物事席卷一空,逃之夭夭,诸如此类。
但正如我们所知,蔡夫人走得顺顺利利,平平安安,没人阻也没人拦。说过了,袁世凯并没有一支恐怖的特务组织,倒是京师执法处有几个侦探,负责京畿治安。但这个机构下面没腿,一旦出了京师,下面政府没有相应的机构配合他们的工作,所以活动能力基本为零。
蔡锷夫人走得顺利,那么蔡锷将军本人呢?
蔡将军走得更是波澜不惊。由于蔡将军患有喉疾,经常往来于京津之间,找日本医生看病。这事儿袁世凯也知道,但袁世凯显然不认为蔡锷会逃走。他为什么要逃?要知道将军府劝进表上,蔡将军可是头一个签名的,如果他真的逃了,怎么跟别人解释?又怎么让别人信任?
但蔡锷将军还是逃了,他逃走之后很久,袁世凯派人叫他来开会,才知道这事儿。当时袁世凯惊诧莫名,问:松坡不会回来了?
可这是为什么啊?
袁世凯想不通。
如果袁世凯知道,蔡将军突然出走,却是因为另一个女人花云仙,相信袁世凯一定会诧异地哭起来。
【04。推翻帝制的女人】
我们一再说起,真正导致蔡锷将军出走,举兵反袁的,并非小凤仙,而是另一个女人花云仙。那么这个花云仙,究系何人呢?
话说当年北京城中,最火暴的商业中心,就是名妓云集的八大胡同。这个地方不仅各级领导频繁出入,社会名流穿梭往来,就连许多记者,也全都泡在相好的妹妹房里,搜集资讯整理成稿,再发往报社拿钱。
这时候八大胡同中名气最大的花魁,叫小阿凤。当时各级领导就挤在小阿凤的客厅里,展开激烈的竞争,都想把小阿凤抱回家,最后小阿凤有眼无珠,那么多正经人她不跟,偏偏跟了大汉奸王克敏。后来不知何故,又有人错把这个小阿凤当成了小凤仙,俩人名字真的差不多,结果江湖上报出特大假消息,说小凤仙下嫁给了王克敏,让小凤仙又狠狠地火了一把。
现在还是说这个小阿凤,小阿凤有个姐姐,花名花云仙。当时杨度是最早爱上花云仙的,他搬到了花云仙的卧室里住,并在这个艰苦的环境下继续工作,先后完成了《筹安会宣言》及《君宪救国论》等怪异文章。
看看这个杨度,真是太不像话了。你写文章,什么地方不能写,偏偏要在人家花云仙的香闺里写,你什么意思呀你?你不乐意办正事你出去嘛,堵在屋子里不让别人进来,怎么可以这样跌破做人之底线呢?
杨度堵在屋子里,不让哪个进来呢?
国学大师梁启超。
梁启超德高望重,学究天人,是我们的道德楷模。他老人家也没太多想法,就是想进花云仙的香闺而已,可没想到杨度蛮不讲理,这样事情就复杂了。
有分教:梁杨大闹八胡同,帝制死生一美人。杨度和梁启超,就因为花云仙的归属问题,撕破了脸皮。正当两人打得不可开交之时,又有一个名叫陈文娣的绝色女子搅和进来,她义无反顾地站在杨度一边,反对梁启超夺人所爱。杨度大喜,认为陈文娣认美人识英雄,脑子一热,就娶了陈文娣回家,把个花云仙撇下不管了。
当时花云仙很诧异,就急忙找梁启超,表态她支持梁启超。可梁启超已经被她气炸了肺:噢,你说你支持我,那怎么一开始不支持?现在杨度不要你了,你又跑这儿来找机会了?
愤怒的梁启超正告花云仙:我是主张一夫一妻制的,所以咱们俩的事……我看还是算了吧,你等我回家给老婆做饭去。
杨度听说梁启超声称自己主张一夫一妻制,又乐坏了,狠狠地嘲弄了梁启超一番:少来了,还一夫一妻制,一夫一妻制你跑八大胡同来干什么?一夫一妻制你和我争什么?你别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不对,你别不乐意吃别人吃剩的葡萄就说一夫一妻制。
有关这件事情的细节,王忠和老先生在《袁世凯全传》中,有详细的记载:
……蔡锷平日会客应酬自然也要涉足此地,杨度、梁启超更是其中的常客。梁杨二人曾一度同恋一个叫花云仙的妓女,这个花云仙的妹妹小阿凤是八大胡同的花魁。小阿凤最后被王克敏金屋藏娇。杨度则热恋花云仙,据说他的《筹安会宣言》、《君宪救国论》都是在花云仙那里写就的。杨梁二人曾演了一出醋海生波的闹剧。其后,杨度另娶了陈文娣,花云仙想跟梁启超,但梁自命为一夫一妻新社会的人物,还给杨度取笑了一番。
从资料中看来,分明是王忠和老先生也没弄清楚,到底杨度和梁启超争夺的是哪一个女人,这里明确是说花云仙,但就在此书的另一个地方,王忠和老先生又暗示了另一种可能:
……据传梁启超和杨度二人同时相中了一个鄂籍妓女,但杨度花了一万二的大洋把该女子买了去,惹得梁大为恼火,遂辞去司法总长,给袁留下一封辞职信后飘然南下……
我们不大能够说清楚这前后两段之间的异同,此时的过程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结果。
结果就是:因为一个女生,梁启超与杨度翻脸成仇。
说起这梁启超,他堪称英雄一世,曾参与戊戌变法搅得天下不安,曾单枪匹马挑翻革命党人孙文的老巢檀香山,曾以一支笔独对革命党百万军。谅区区一介杨度,又何所惧哉?
有分教:英雄无奈是多情,冲冠一怒为红颜。鼎湖当日弃人间,万水千山只等闲。为报此一箭之仇,梁启超大发宏愿,大下决心。你杨度不是在推行帝制吗?那好,我梁启超就要推翻帝制,不气死你杨度,这事儿咱不算完!
【05。历史在重演】
事隔多年,国学大师章太炎老先生,忽一夜醒来,蹲在床角寻思良久,说:洪宪帝制之所以失败,是因为有三个人,跟另外三个人过不去。
梁启超跟杨度过不去,导致了帝制失败。
张一麐跟夏寿田过不去,导致了帝制失败。
雷震春跟蔡锷过不去,导致了帝制失败。
请注意章太炎老先生的暗示:这里是人反对人,不是人反对事。反对帝制者并非反对帝制,只是因为要反对帝制阵营中的人,才掉头去反帝制阵营中占位子。在这里厮杀的三拨人中,张一麐和夏寿田,这两个人都是袁世凯的秘书,他们俩的打架并不影响帝制进程,真正导致帝制失败的,是梁启超对杨度,以及雷震春对蔡锷。
却说梁启超,心爱的女人被杨度夺走,又横遭杨度羞辱,怒极之下,遂奔赴天津,找自己的关门弟子蔡锷,商量推翻帝制的事儿。
事情巧就巧在,这时候的蔡锷心里也正别扭着呢。虽然袁世凯有心重用他,甚至不惜开罪北洋,可北洋军人不敢惹袁世凯,只能找蔡锷的麻烦。前者有七凶之第六凶雷震春,故意拿出有人劝蔡锷搞云南独立的公文,刺激蔡锷。正把蔡锷刺激得七荤八素,这时候梁启超又来了。
梁启超劝说弟子蔡锷,搞帝制有什么意思,不好玩,不如推翻帝制,这才有意思。那么怎么个推翻法呢?
易尔,这事儿这么安排,蔡锷现在受到袁世凯重用,机会难得,就留在京师,力劝袁世凯登基。而梁启超则奔赴南方,去游说军队。等袁世凯真的登基之后,蔡锷再出走南下,直接举兵,相信那时袁世凯即使不被活活气死,也得气个半死。
可这么一个搞法,是不是有点儿不讲道理呢?毕竟抢了女人的,是杨度而不是袁世凯,你梁启超应该去找杨度的麻烦,干吗要修理袁世凯呢?
这没办法,怪就要怪袁世凯用杨度而不用梁启超,你老袁既然敢用杨度,就得承担使用杨度的后果。不搞掉你袁世凯,又如何摆平杨度?
关于这场百分百的私人恩怨,时有蒋子奇等人,曰:(袁世凯)用杨度而天下政客走开,用夏寿田而天下幕客走开,用段芝贵而天下军人走开,用梁士诒而天下理财家走开。
真正的历史,就是这个样子的。
你之所以选择某一个政治阵营,并非你对此阵营有什么好感,只是因为你要与你所厌恶的人,拉开距离。你反对的只是人,而不是事。
这一次,是杨度生生地把梁启超,挤到了反对帝制的阵营中。而在很久很久之前,梁启超还曾经干过一桩事,把另一个朋友生生挤入了自己的敌对阵营。
早年间,早到什么时候呢?还是在晚清的时候,康有为、梁启超号召反对科举,并联络了名士吴稚晖,约好了到科举考试的那一天,大家都不进考场,集体罢考。当时这个吴稚晖傻啊,人家说什么他都信,到了考试那天,他真的没进考场。却不料号召罢考的梁启超,自己却早早地在考场中占了位子。考得心满意足出来,这件事好险没把个吴稚晖气得疯掉。
此后的吴稚晖,就与梁启超远远地拉开了距离,梁启超干什么,吴稚晖一定要反着来,不管自己站在哪个阵营里,总之不能和梁启超站在一起。就这样,由于梁启超是当时的君宪派,吴稚晖就义无反顾地选择了革命党阵营。
而这一次,历史又重演了。
历史之所以闲着没事就要重演,那是因为历史的规律,是人性的规律,人性的规律不变,历史的规律也不变。当时局构成此前的历史场景之时,人性的规律就自然而然地,会重演当时的旧事。
梁启超和杨度,本来都是君宪派,而且梁启超的君宪资历,比之于杨度更老。可是为了和杨度拉开距离,梁启超,被迫选择了反对帝制阵营。
而且这一次,梁启超将发现自己正在与日本人联手,再一次于中华大地上,掀起腥风血雨。
【06。史上最悲凉的皇帝】
此后一段,时间突然变得重要起来。许多秘密,就隐藏在时间里。
蔡锷将军是1915年11月19日离开天津,偷奔日本的。到了横滨之后,蔡锷写了一大堆书信和明信片,书信的内容是假称自己正在日本治疗。另派人拿了明信片,满日本游走,到随便什么地方,就邮给袁世凯一张,以造成蔡锷正在日本四处游荡的错觉。
而蔡锷将军实际上已经离开日本,正飞奔云南,去迎接那一场势不可当的暗杀。
在这里,蔡锷已经逃离,但却搞了许多假文书,忽悠袁世凯。这个忽悠很成功,不仅把袁世凯忽悠住了,还成功地忽悠了许多史学家。许多史学家在这段历史研究上,总是发现时间对不上,急得拿脑袋哐哐哐撞墙。
12月15日,晨八点。段芝贵突然通知正在中南海办公的职员,赶紧去居仁堂,大家昏头涨脑地来到,却吃惊地发现袁世凯身着大元帅军装,光着头,站在龙椅边,以无限悲凉的目光,看着大家。
天啊,他就这样稀里糊涂地登基了。
不会吧?这未免也太不庄重了。
然而这是真的,只听袁世凯用伤感的口吻,说道:我向来是舍身救国,今天诸位又逼我做皇帝,我只有舍家救国了,从古至今,皇帝子孙哪有好结果的?
这就是袁世凯称帝的宣言,听听是多么的悲惨。
袁世凯的心里,是非常明白的。此前的他,无论家业有多庞大,但一人做事一人当,即使遭到政治清算,也只清算他一个人。而现在,他既然成了皇帝,倘有不测,全家人都在劫难逃。
你说这个皇帝,当个什么劲呢?
就在袁世凯称帝的当天,蔡锷将军抵达河内。
就在蔡锷将军抵达河内的当天,追杀令已如影随形,急追而至。
那么是谁要杀蔡锷将军呢?
最省心的解释,就说是袁世凯。此事理所当然地要归到袁世凯身上,因为蔡锷将军此行,是要举兵反对袁世凯称帝的,所以袁世凯派出刺客来追杀蔡锷,实属情理中事。
然而,追杀令真的不是袁世凯下达的。
说过了,袁世凯一辈子,堪称光明磊落,没有暗杀过一个人。虽说许多遭暗杀而死的人,都曾归到他的头上,但没有一桩得到证实。到目前为止,几乎所有指控袁世凯搞暗杀的证据,都是这样一句话:由于暗杀是袁世凯惯用的手法……但这个语句用在蔡锷将军遭遇暗杀上,却终于露馅了。
【07。李烈钧再夺云南】
就在蔡锷将军抵达河内两日之后,党人李烈钧率众抵达云南,于海防入滇时受阻。李烈钧致电此时正镇守在云南的唐继尧,以其一贯的磊落光明之风格,曰:
此来为国亦为兄,今到老开已多日矣,三日内即闯关入滇。虽兄将余枪决,向袁逆报功,亦不敢计也。
唐继尧见信,于次日遣其弟唐继虞前来迎接。
由是李烈钧先蔡锷一步,入主滇军。
老革命党人戢翼翘回忆说,他当时是大理第二旅旅长,唐继尧刚刚在劝进表上签了名,恳请袁世凯登基为帝,劝进表刚送走,李烈钧就来了。消息最灵通的记者马上捕捉到这个特大新闻,登报说:李协和(李烈钧,又名协和)来云南造反。
随李烈钧同来的党人见报,大怒曰:这谁呀,谁允许你乱写的?查查这个记者是谁……很快把记者查出来了。次日,记者挟着采访本正兴冲冲地走在路上,胡同里突然出来几个人,截住了他,说:喂,兄弟,打听个事,说李烈钧来云南造反的新闻,是不是你写的?
那记者道:是啊,是我写的。
几名党人问:你为何要写这东西?谁允许的?
记者失笑:你们有没有搞错,这是民国,新闻采访是自由的。连大总统袁世凯,我们记者都可以随便骂。
党人摇头:没错,你可以随便骂袁世凯,但绝不允许骂党人。
开什么玩笑?记者笑道:不是说你们党人,比袁世凯更好吗?
一点儿没错,众党人笑道:凡是敢说我们不好的人,就是我们的敌人,我们就毫不留情地消灭他。剩下来的人,看你还有胆子说我们不好吗?
说着话,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