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私生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宋私生子- 第37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关外太辽阔了,辽阔得天跟穹庐似的,可以说是无边无际,光军队的辎重运输就是个大问题;若是完颜宗翰使出诱敌深入的计策,在广袤的草原上和宋军玩身猫猫的游戏,宋军恐怕全部装备机关枪,一时也奈何不了他。

自古以来,历代中原王朝的精力大部分被消耗在北方,有时并不是打不过北方的游牧民族,而是打不着。

你发兵去了,他往茫茫的草原深入一躲,人影都找不见,怎么打?

当年的秦帝国横扫六合,兵锋何其强盛,遇上匈奴人,睥睨天下的秦始皇也只能去筑长城,结果搞得国都亡了。

是秦军打不过匈奴人吗?是秦始皇不知道修筑长城要耗费无数国力吗?都不是,只不过是面对匈奴人时,人家能打你,爱来就来,爱走就走,你却打不着人家,只能去筑长城防守。

汉武帝倒是猛了,来了一回犁庭扫穴,但也把一个强大富饶的汉朝打成了一穷二白,百姓苦不堪言,过没多久又得把王昭君送出去和亲了。

现在杨逸多了几千燧发枪,并不见得就有多利害了,人家跟你玩躲猫猫的话,你也只能望洋兴叹。

念及这些,杨逸苦心孤诣,连一起出生入死的几万兄弟都骗了,只望能尽量把金军引诱过来,好来个关门打狗。

现在完颜宗翰迟迟不动,难道这番心思竟是白费了?

此事让杨逸苦恼不已,但事已至此,也只能耐心再等等了。

在牛栏山歇息时,杨逸磨墨写了一份奏章,主要是奏请朝廷从轻发落王显的。

此事杨逸也思考了许久,王显的出发点并不算太坏,他主要是想夺回御使台的督察权力,虽然他的做法让杨逸也非常愤怒,军中士卒就更不用说了,一个二个嚷着要杀了王显等人,不如此不足以解恨。

但理智告诉杨逸,诛杀文官的恶例还是不开的好,象朱重八那样,把满大臣都快杀光了,也不见得有多大效果,可见暴力政治不是个好选择。

而且这样的恶例一开,谁敢保证这样的事,有一天不会轮到自己或自己的家人头上呢?

另外一个就是,要想大宋长久强盛下去,权力必须制衡,这一点是不用怀疑的,不是有句话叫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吗?

御使台的存在本身就是为了监察百官,甚至制约皇帝,以前许多言官敢往皇帝脸上喷口水,这其实是好事,这说明君权得到了很好的制约,使君主不至于因一时糊涂干出损害天下的事来。

但自绍圣元年以来,御使台的权力几乎被剥夺尽了,对杨逸和章惇这些人基本没什么制约能力。

因为杨逸等人太强势了,短短几年时间,倒在杨逸手上的御使台主官已经有两三个,试问今后的继任者谁还敢出头,谁还敢大声说句话?

一个只知道唯唯诺诺的御使台还不如撤掉算了,免得多养那么多官员,多发那么多俸禄。

谁都想一手掌控天下,谁都不喜欢受到制约,但前提是,你必须确保自己绝对正确才行;杨逸自认做不到绝对正确,后世许多看似天经地义的、绝对正确的事情,放在眼下这个环境,未必就是适合的,所以杨逸也不敢保证自己就绝对不会出错。

现在朝廷的改革已经进行五六年了,改革初期,权力集中是必须的,因为天下那么多官员,你不可能逐个去说服,权力不集中许多政策根本就推行不下去。

现在改革已慢慢为天下人所接受,到需要一进步细化、完善、及跟据实情作出适当调整的时候了。

这个时候就不能再搞一言堂,必须集思广益,广开言路才行。

而御使台作为监察部门,也是主要的建言部门,权力的回归更是势在必行。

这回王显可以说是用错误的方式,做了一件正确的事,杨逸思前想后,觉得对王显打击太甚的话,不利于御使台的权力回归;现在王显被贬到了安南的深山老林,这和判死刑其实已经没有多大差别,这会把继任者吓成磕头虫的。

当然,杨逸也不会崇高到不计私仇,以德报怨的程度,让王显重新入京这种事情他绝对不会干。

但出对长远的考虑,杨逸觉得还是给王显换个地方为好,到荆湖一带搞开发就差不多了。

这样一来,自己也捞了个不计前嫌,品德高尚的美喻,而这正是杨逸缺少的东西,要不然上次恩科主考就是由他出任了,所以说这东西还是很有用的。

而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对王显从轻发落于朝廷也是利大于弊,那种尖锐的、把对手往死里整的政治氛围应该尽量改变了,否则大宋终究是走不出内耗的泥潭,迟早还得死在内耗上。

杨逸自认不是崇高的人,但既然做着高官,享着厚禄,就必须承担一些东西,常言道,己所不欲,莫施于人。

若是自己都不愿去创造一个宽和大气的政治格局,凭什么去指望别人对你宽和?

杨逸的奏章刚写好,马汉卿便匆匆前来求见,一看他那脸色,杨逸就知道准没好事。

果然,只听马汉卿说道:“大人,大理方面传来消息,高泰明死了。”

“死了?”

“是的大人,高泰明死了,从一开始高明清等人就怀疑是段正淳暗中做的手脚,现在高泰明一死,恐怕高家定是要将气撒在段氏身上了。”

杨逸沉声问道:“段正淳有何反应?”

“大人,段和誉失踪这么久,段正淳也认为是高家在报复,怀疑段和誉已经死了,大人,只怕……

怕什么?自然是怕段正淳认为自己儿子被高家害死了,然后按耐不住找高家拼命;杨逸这下又开始发愁了,高泰明一死,可以说扣留段和誉已经没多大意义,反而只会让高家与段家决裂得更快。

换而言之也就是说,大理的局势已经由不得他来掌握了。

这种失控的感觉真不好受,杨逸轻叹一声道:“把段和誉留在手里已经没什么大用了,放了吧。希望有他在,段氏能和高家斗得久些。”

“大人……

“嗯?”

“大人没有别的吩咐了吗?”

杨逸不禁苦笑道:“汉卿啊,别太迷信我,我也不是万能的,也总有力不从心的时候。高泰明一死,除非大宋直接出兵干涉,否则大理局势已由不得咱们控制了,但是咱们大宋现在能出兵吗?”

马汉卿想想也是,父仇不共戴,高明量、高明清等人特定是不会善罢甘休了。

而杨逸的算计中,是希望高家和段家血拼一番后,让高家惨胜,然后大宋再灭高家为段家申张正义,顺便把大理收归己有。

为了让高家最终胜出,高明量等人又不能再动,但你不动,人家动,所以说这局势再不由得杨逸来控制了。

杨逸接着说道:“让咱们的人时刻关注大理的局势发展就行了,对了,宜州方面可有什么动静。”

“属下正要秉报此事,段青山显然是得了段正淳的命令,虽然没有等到段和誉,但还是开始积极备战了,段青山已经派遣近两千人马潜回大理,大概准备用于里应外合。”

“嗯,看好就行,打吧,打吧,要打就让他打吧,最好能打个三年两载的。”

“大人,这个还真难说,大理的地形复杂,这仗打起来有时得一个山头一个山头的抢夺,按理说不可能象平原作战那样,轻易决出胜负才对。”

杨逸前世就是混云南、缅甸一带的,马汉卿说的这些他如何不知,只是这得军队意志顽强才会现在这样的胶着状态,如果一方形势不利,就争相投降了,地形再复杂也不可能僵持多久啊!

所在说大理段家和高家这场战争到底会打多久,地形并不是最主的决定因素。

杨逸在牛栏山歇息了半天,再度徐徐向幽州进发,不走不行啊,完颜宗翰若是真有心攻打古北口的话,一定会先确定自己有没有离开,自己若是多作逗留,肯定会让完颜宗翰起疑。

所以杨逸心里虽然越来越烦燥,但还是不得不继续把戏演下去。

又行了一天,到达顺州之后,才见马汉卿满脸欣然的赶到车边来,隔着帘子就说道:“大人,鱼儿上钩了。”

“哦,快说,具体情况如何?”杨逸等待了太久,突然接着这消息忍不住一下子掀开车帘询问起来。

马汉卿微笑着说道:“大人,属下刚刚接到消息,完颜宗翰已经下令全军拔营起寨,杀奔古北口,大人,这回鱼儿真的上钩了。”

“现在离鱼儿上钩还远,千万不可就此掉以轻心,完颜宗翰忍到现在,可见他有多小心,万一临了被他发现什么破绽,我估计他一定会立即撤军;所以现在还不能有丝毫大意,再传我命令,不到完颜宗翰攻关,让李一忠他们不得把真相告知士卒,一切按计划行事。”

马汉卿严肃地答道:“大人放心,属下这就是去传信。”

“去吧,去吧。”杨逸口气轻松,也难怪,等了这么久,本以为此计无效了,才突然接到这样的好消息,怎么不教他欣然呢。

只要这关门打狗的计策成功,就可免去一大堆麻烦,今后的辽东战事也必然顺利得多。

第五卷 第578章 潘金莲会有的

乌刺马里两万人马,能逃回白登山的不足六千。其余的不是填了黄泥沟,就是成了苗授的俘虏。

苗授从乌刺马里手中夺得了几千战马,他再次扔来了大队,让几千步兵变成骑步兵,往大同城急赶。

本来就两万人马,硬生生被苗大将军拆成了三股,最后面那五千在押运粮草,中间那一万在看押俘虏。

最前面这五千,两条腿变成了四条腿,听起来乱七八糟,估计也就苗授这种“激情澎湃”的人,才干得出这种事。

他那五千人马本是步卒,许多人马术不娴熟,骑在马上那摇摇欲坠的样子看得人提心吊胆,整支队伍更是毫无阵形可言,乱蓬蓬的有些挤成一团,有些又落后半里,还不时有人发出惊叫声,让沿途的辽国百姓不禁怀疑,他们根本不是往战场赶,而是一群残兵败将在逃亡。

但不管如何,苗大将军总算是赶上白登山之战了。

再次见到折可适时,苗大将军肚子里已经塞了个两斤重的大肉饼,没啥怨言了,不过还是嘿嘿笑着感叹了一句:“真个是来得早不如来得巧啊!哈哈哈……

这对厮的脾性,折可适有些无语,真说起来,除了当年提拔他的王韶之外,就连章楶和杨逸这些威望极隆的人物,也没能真正降服这头野性难驯的西北狼,折可适知道自己更不行。

但还是劝一句道:“苗将军若是能收收性子,只怕现在统率西域诸部,纵横黑汗的就是苗将军了。”

说起此事,苗授心里还真有些懊恼,当初征伐河西,杨逸任他为前锋,颇得信任,他自己也是摧城破池,一日千里,何等快意;最后在居延海没把持住,还得杨逸力保,才保住了军职,若无居延海之事,镇守玉门关的还真可能是他。

现在好了,人家种建中已成为威震西域的人物,自己还得窝在后面做“辎重官”,还真应了那句话:性格决定命运。

见苗授有些怏怏不乐,折可适有些后悔提这一茬,便转移话题道:“加上从黄泥沟逃回来的五六千人,乌刺马里大概还有将近两万人马,苗将军以为这仗该怎么打?”

折可适没摆主将的架子,苗授又是嘿嘿一笑答道:“现在不是咱们想怎么样,是乌刺马里想怎么?黄泥沟一场大败,他锐气已失,若我是他,一定会扔下一切财物,立即突围,换了是折将军,估计也会这么做吧?”

“不错,但按理乌刺马里逃回来后,就应该立即率军突围了,可竟然等到现在不见动静,苗将军不觉得奇怪吗?”

“不奇怪,因为乌刺马里受伤了,他一条手臂中枪,仓促无暇包扎,逃回到白登山想必也去了半条命,若是因此昏迷不醒的话,军中群龙无首,延误一时很正常,但绝对不会太久,而且白天突围对他们极为不利,我敢保证,他们会选择在今晚突围。”

苗授的话说得轻描淡写,但正合折可适所想,燧发枪的威力一定让乌刺马里心有余悸,只要稍稍理智一点,就不会再选择在白天突围。

只有在晚上,利用夜色掩护,抵消燧发枪的威力,突围时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伤亡。

“苗将军认为他们会向哪个方向突围?”

“先向北,然后向南,摆脱我军后,再向东或向西都可以。”

苗授人狂胆大性傲慢,但在军事才能方面绝对出类拔萃,他仍是漫不经心的样子,但这套突围方案却是环环相扣,按理大家必定会认为乌刺马里会向北突围,以便迅速遁入茫茫草原;所以晚上他若先向北,很容易就能把宋军吸引到北面,然后突然回师向南,南面的一万五千宋军一定不会料到乌刺马里会再次南下,仓促之下很可能被乌刺马里击败。

这样一来,乌刺马里不但救出了上万被俘虏的手下,得胜之后还能大大提高士气,到那时是向东走张家口,还是向西走阴山,一切便由他意愿了。

永远不要以为敌人是比你蠢笨的。

这是杨逸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折可适和苗授都听过,那么现在他们能想的突围方式,就千万不要以为乌刺马里想不到。两人很快安排下去,暗中防备着。

大同城上,西京留守耶律大庆望着宋军把白登山团团围住,双方的大战一触即发。他却不敢派一兵一卒出城,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别人在辽国的土地上拼杀。

曾经不可一世的辽国,落到这种地步,确实是莫大的悲哀。

这和后世满清时期,清政府看着日本和俄国在自己的国土上交战,而不敢表示丝毫不满一样,没有人敢站出来大吼一声:滚,都滚出我的国家去。

当然,就算还有些血气,有胆去这么喊,又有什么用?别人也只会当你是鸡鸣狗吠,根本不会把你的吼声当一回事;只有整个国家自强不息,真正强大起来,到时不用你你抗议,更不用你去色厉内荏地大吼,只需轻轻的跺跺脚,就像跺去脚上的一块小泥巴,便能让别人瑟瑟发抖。

于阗位塔里木盆地南沿,扼守南丝绸之路要冲,是唐代安西四镇之一,为发争夺这座城池,唐军一次次地在这里与吐蕃人、突厥人厮杀。

从贞观二十二年置安西四镇,四镇曾多次失守,到武周时期,大将王孝杰率军击破吐蕃,收复安西四镇之后,武侧天遣军二万四千人常驻四镇,从此安西四镇的形势才稳定下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