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荣耀》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帝国的荣耀- 第30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愿Ь模刚较吕幢惚幻骶钡么蟀堋�

明历十四年十二月,明军在占城附近登陆,包围占城,随即与南下的陆军合力攻克占城。瑕披伽等人遁入真腊。

朱亮祖借口真腊接纳叛臣,对真腊占据的湄公河下游地区发起进攻,蓝玉则屯兵巴色,威胁真腊北部。大明内阁一方面从武昌卫戍区、南京卫戍区调集十五万陆军南下,一方面通过外务部联系暹罗的阿瑜陀耶王国,许以好处,唆使其屯兵真腊西部,直接威胁真腊首府吴哥。

朱亮祖得海军配合在湄公河下游势如破竹,一口气打到了湄公河入海口,真腊兵败如山倒,又受到三面威胁,终于顶不住了,遣使向大明求降。

明历十五年二月,大明内阁正式接受真腊国的求降,并与真腊国签订协议,北以湄公河为界,南以金边、楚克、贡布为界,正式确定两国疆域界分。

三月。阿瑜陀耶王国、真腊王国向大明纳贡,为了安抚这两国惶恐之心,刘浩然下诏,赐阿瑜陀耶王国国名暹罗国,赐真腊王国国名高棉国,并为其两国界定边界,以蒙河、巴真、春武里为界。而大明与暹罗国疆域北以沙耶武里、难府、清迈一线为界、东以湄公河为界、西以萨尔温江为界、南以班马安马里和格拉杜里一线为界。并且为褒两国归附纳贡之功,刘浩然下诏将占城、南掌、越陈三国原居民和海峡省土著居民四百余万全部赐予两国。

暹罗、高棉两国国王得到国名恩赐后,悬在嗓子眼的心终于落下去了,因为只要得到大明的赐名,也就意味着大明正式接纳两国为藩属国。朝鲜和日本就是范例。而从疆域来看,暹罗占了不少便宜(其疆域不比现今的泰国),高棉则丢失了最富庶的湄公河下游和三角洲地区,但是在北边和西边得到了不小的补偿。最重要的是两国分了原南掌、占城、越陈和海峡省的四百万百姓,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而且在这个时代,国力的体现除了疆域广袤之外,人口多少也很重要。暹罗、真腊都历经了数百年的内乱外战,人口损失不小,得到这些人口的补偿,对于他们来说是一大“利好消息”。而对于大明来说正好摆脱了这些总想复国的原居百姓们的负担,从另外一方面,暹罗、高棉两国人口增多,国力提高,大明对其的商贸也可以增长,这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果。

大明内阁准备将南掌国故地设为南寮省、占城故地和抢来的湄公河下游、三角洲地区设为象林省,不过按照惯例,估计得再过两年两地局势稳定下来,留下来的百姓归心了才会正式设立,现在还得以军队为主、辅以官员治理。

对于大明来说,多出的这一块湄公河流域地盘非常富庶,这里自古以来都是盛产稻米的地区,尤其是原占城地区和湄公河下游、三角洲地区。依托大明先进的农业技术,这里最终将开发成为大明重要的粮产区。所以王侍尧和叶淙温会说南海这一战略是利在当前,功在千秋。只要大明百姓有地耕,有粮吃,大的动乱就不会出现,而现在大明目前的情况,光是将黄河、长江流域的农业生产恢复到鼎盛时期就得数十年,此后再去开发东北、南海地区,至少两三百年时间不用愁百姓们没有田地分。再说了还有海外那么多的殖民地。可以说,只要大明国策不出大问题,五百年的稳定是可以预见的。

“不过还是有人在议论我大明对外扩张过于血腥,受害土著以百万计,现在不仅各大学已经出现这种舆论,资政院也有资政大夫对此颇有非议。”刘浩然皱着眉头说道。

的确,大明每一次向外扩张都是无比血腥的。攻略东北和漠北。那里的原居百姓不见了一半;攻略南海,数以百万计的土著被强制迁居两个不大的岛屿,生死由命;攻略安南、安曼、南寮、象林,上百万百姓殁于战火之中,先期逃走的加上下诏“恩赐”的,估计有超过五百万百姓流离失所,被迫迁往异乡。所以大明有声音说,明军攻略之所便是累累白骨。

对于这些舆论刘浩然很是头疼,他开大明百姓民智,让他们不再愚昧和盲从,拥有自己的思想。而觉醒的大明百姓中有部分“先进”的学子已经看到了大明扩张下的血腥,不由提出了质疑。尽管这种质疑没有成为主流,但是也让刘浩然和内阁感到压力。

“陛下,有所非议,依臣之见当是好事。”王侍尧不愧是在刘浩然身边待过多年的心腹,对其的心思多有了解。

“是啊,有这种非议从某一方面而言的确是好事。”刘浩然沉思了一会点头道。

“陛下,漠北、东北之事,乃是国仇,无可厚非;南边的事情已经成局,四百万百姓赐予暹罗、高棉两国,这些人拿不到太多话柄;而南海诸岛上多为土著,极为原始,就算他们为之鸣不平,也只是说说而已。”

王侍尧说得很正确,漠北、东北攻略是打着灭北元的旗号,就算是杀光了,谁敢在“大义之下”为鞑虏鸣不平?中南半岛的百姓饱受战火之苦,但是大明好歹将其赐给了他国,多少给了一条活路,并没有举起屠刀杀个干净,你总不能揪着不放吧;至于南海诸岛上的土著,大部分跟野人差不多,比蛮夷还要蛮夷,就算有人为其嚷嚷几句,大部分大明百姓也不会放在心上,这些野人跟野兽差不多,为其鸣不平,吃饱了撑着了?而且又不是将其赶尽杀绝,只是将这些迁居集中在保留区内,便于管理而已。

“陛下,依臣之见,将来之大患在于西域。”王侍尧最后补充了一句。

刘浩然深以为然地点点头,原本大明对西北地区穆斯林采取驱逐政策在国内引起不小的非议。国内不少人也是信奉回教的,甚至军中将领也有信回教的。但是这一政策是打着清算原元廷色目人的旗号,当年在元廷掌握财权的色目人在中原为非作歹,坏事做了不少,在舆论宣传下,驱逐回回的政策得到了主流认同,与国内熟回回的矛盾也得到了缓解。但是一旦明军杀入西域,将面对数百万计的回回,这些回回大部分世代居住在西域,可没有到中原作恶,一旦动起刀枪来,国内舆论压力不小。

前些日子,和宁卫戍区和西安卫戍区对西域部分地区采取了一些侵袭,所过之处,青壮不留,消息传到国内,一片哗然,反对之声喧嚣而上。一来中原王朝以德服人的传统思想还在,二来新学派新思想的以人为本得到认同,这样的屠杀自然会激起一些反弹。

但是刘浩然不打算压制这种声音,在他看来,这些声音与前朝的那些声音不同,它是出自一种真正的人文精神,而不是所谓的打着道德旗号的言语。

“我知道了,此事当从长计议。我会让内阁传令和宁、西安卫戍区,以摸清敌情为主,谨慎从事。”

“对了,我和百室商议了一下,想让你们俩挪一挪。承华去计部,念祖去皇家银行。”刘浩然突然转言道。

王侍尧和叶淙温对视一眼,心里便有数了,这是皇帝陛下对内阁应对大明最近出现的经济问题有所不满。

大明工商业一直在有序地发展,其中出现的不少问题有些被解决了,有些则是掩盖在高速增长之下。经过十几年,这些问题积累在一起,终于开始爆发了。

大明一直是在扶植工商业,拓宽商路,扩大市场。正是由于这种国策,大明工商业发展迅速。但是其中的问题也不少,如工商业越来越倾向于垄断,强者越强,弱者恒弱。而且工商业与贵族官员、地主豪强的关系也是越来越密切,在这些中枢和地方权势的支持下,利用行政手段强占有利资源,大行排他和压制,削弱自由竞争。

很明显的例子,大的工商企业有着强劲的背景,他们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抢先获得政策信息,抢占先手,这对于那些普通背景的工商企业是不公平的。而且经过发展,不少人学聪明了,懂得如何去钻法律的空子,合理避税。尤其是大工商企业,由于其背景,往往可以一方面获得税收等政策的优惠,一方面可以通过会计事务所和庞大的产销关联企业进行避税。结果带来的后果是中小工商企业他们一方面要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去开拓市场,另一方面则要接受不公正的税负,极大地打击了中小工商业者。

从这两年来看,大明的赋税虽然在增长,但是却增长缓慢,与工商业发展极不成比例,从而造成了赋税增长的不足,使得内阁中枢施政出现问题。

秉承刘浩然的财政思想,大明中枢不比前朝历代,以存钱为己任,大明中枢是以花钱为己任,其中每年的财政开支,国民教育和军费占了大头,还有基础建设、医疗体系建设、工业体系建设等等数个无底洞需要去填,没有快速增长的赋税是无法负担的。

而在另一方面,由于南海许多地区被纳入了大明版图,此前带有掠夺性的倾销无法再行。虽然大明海军抢占了锡兰洋制海权,击败了埃及海军,再以利益诱惑,迫使那些披着奴隶外衣,干着将军君主活的马木留克们终于答应与大明媾和,印度、非洲、西亚乃至欧洲的商路市场得到拓宽。但是新问题又出现了,随着远洋贸易的发展,运输成本和风险加大,必须有银行、保险社等金融体系作有力保障。

而在新问题面前,以李善长为首的内阁却不知道面对新危机和新挑战,思想还比较保守落后的他们不知道如何灵活和有力的运用国家税收、金融等政策去进行调解,加上明陆在南海地区、乌斯藏地区、西域地区连连用兵,海军远征锡兰洋,花出的军费骤增,这些多出的开支与国内出现的问题以及接连的局部自然灾害叠加在一起,严重地影响着大明的财政。这才到明历十五年的十一月,内阁就已经出现巨大的赤字,而李善长内阁的对策居然是准备要求大明皇家银行增发纸币。

这不能不让刘浩然生气,大明皇家银行发行纸币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人力物力,终于在明历十四年实行,这其中除了要研发包含防伪等高技术的精美纸币外,顾及纸币发行出现的问题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但是李善长等人却丝毫不体会到发行纸币的风险性和调控性,而只是像前朝历代那样以为国家可以随意发行纸币当钱花。届时带来的后果恐怕将会像宋、元那样,纸币贬值,最后变成废纸。这和刘浩然心中所想的相差甚远,不由他不生气。

在这种局面下,刘浩然只有让深受其熏陶,明白一些先进金融财政知识的王侍尧和叶淙温出马,看看用什么法子改变这一困局。而李善长与刘浩然交谈之后,也明白自己所作所为怕是犯错误,也同意让精通财税和金融的王侍尧和叶淙温等太平学派帮他走出财政困境。

“臣等领命。”王侍尧和叶淙温当即拱手道。

“另外还有件事,朕想延聘承华和念祖为老师,教教皇子焕翼。”最后刘浩然像是不经意地说道。

王侍尧和叶淙温眼睛不由闪过一道光芒,这两年,朝中众臣一直请立太子,但是刘浩然总是推诿,今日这一着,两人心里便有了数。

“臣等遵旨。”

第二卷 称雄江南 第三百一十二章 皇帝的心思二

第三百一十二章  皇帝的心思二

待到王侍尧和叶淙温离开之后。刘浩然又将头埋进了厚厚的卷宗之中。其实从内阁的正式卷宗和各种渠道反馈的消息来看,大明的财政和经济问题其实要严重得多。当然了,这是站在刘浩然的角度上而言。刘浩然不仅一手打下了大明江山,也一手参与制定了整个大明国策,二十余年当政的经验加上他穿越者的“先知先觉”,尽管没有穿越前没有多少财政经济知识,但是刘浩然还是敏锐地嗅出危险的气息。

大明建立之初,人口稀少,土地荒废,除了发展工商业,最重要的就是恢复农业生产。前者关系到是否有实力发起北伐,一统天下,后者则关系着大明能否维持下去。

刘浩然发展大明工商业无非就是那么几招,联合权贵官僚,勾连商人地主,投资办厂;“解放”工匠,集中发展;政策大力扶植等等。而恢复农业生产则是从两方面下手,一是均田制基础上鼓励扶植百姓开垦荒地,二是利用庞大的军队基数进行军屯。

刘浩然从打下江南之后就通过各种手段没收了大量原本属于元廷贵族官员、寺庙、铁杆地主豪强的良田,丈量清理无主的田地,以为官田。再分配给百姓为官赋公田和永业私田。而且这种分配带有一种强行迁徙的方式,主要是从人口稠密的江浙地区向由于战乱人口减少的两湖、江淮地区。与此同时,在统一江南,准备北伐大肆扩军的前提下进行大规模的军垦军屯,主要集中在南北交接地区和两广边疆地区,这里不是饱受战乱土地荒废就是一直比较落后,开垦不足。经过几年努力,江南逐渐恢复了生气,加上工商业迅速发展,大明北伐、统一战争也有了底气。

天下一统后,大明继续通过均田制从江南向北方迁徙百姓,逐步恢复北方的生产,更重要的是,为了稳定局势,大明在北方一直保持着数十万军队,这些军队花费了大量时间进行军垦军屯,而且在这些军士复员退伍之后,一般也是就地安置,直接将军队开垦出来或荒置的良田分给这些军士,让其迁徙家小或就地成家。

经过十余年的努力,虽然大明人口没有迅速恢复,但是土地人口比例开始均衡,原本人口集中的江浙等地不再“地少人多”,加上十几年来以“皇恩浩荡”的名义从各地世家地主手里“赦放”附奴家仆,“解放”了大量人口用于农业生产恢复,因此在大明工商业迅速大发展的同时,大明农业也开始逐渐恢复。

但是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大明工商与农业的矛盾开始发生冲突。此前,用于大明工商业发展的人口多是前元的匠户、降军等等,与原本的农业人口并不冲突,此后的劳动力补充多是从城镇人口中培养出来的专业技工和普工,与农业人口也没有太多的冲突。但是到了目前,随着蒸汽机开始广泛为工厂提供动力,机械等技术经过二十多年的积累开始大爆发,工业生产能力得到了极大提高,换句历史上的话,大明目前的工业已经开始进入大工业时代,对劳动力的需求是一日千里,更重要的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