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风云》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帝国风云- 第63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一九八四年十二月二十二

ì,伊拉克总统以伊朗军队炮击伊拉克领土为由,正式向伊朗宣战。

两天之内,海湾地区的阿拉伯国家几乎全部表示支持伊拉克。

如果仅仅是两个国家的战争,那么伊拉克肯定不是伊朗的对手,因为伊拉克的国土面积与人口都只有伊朗的三分之一,而且伊拉克的国内矛盾极为突出。什叶派与逊尼派,还有北面的库尔德人相互仇视。

问题是,这绝不是两个国家之间的战争。

战争爆发的第三天,沙特国王就为伊拉克送去了一份厚礼,即把沙特皇家陆军的十个师的装备赠送给了伊拉克,还为伊拉克提供了四十亿华元的外汇,让伊拉克能够从国际市场上购买到所需的军火。

沙特的行动。立即引起了连锁反应。

到一九八五年一月底,海湾地区的阿拉伯国家全都慷慨解囊,有武器的援助武器。有金钱的援助金钱。

只是,其他阿拉伯国家,特别是叙利亚保持了沉默。

主要就是。叙利亚一直把占领着戈兰高地的以色列当成仇敌,而中国已经公开表示支持以色列,因此叙利亚自然把中国当成了敌人。如此一来,就算曾经与伊拉克同为“阿拉伯联邦”成员,叙利亚也没有理由公开支持伊拉克去打击把**做为主要口号的伊朗,甚至会同情与支持伊朗。

受叙利亚的影响,埃及也保持了沉默,直到一九八五年底,埃及才半公开的谴责伊朗的侵略行径,开始支持伊拉克。

结果就是。这成为了一场阿拉伯世界对抗伊朗的战争。

显然,面对整个阿拉伯世界,哪怕在前线战斗的只有伊拉克,伊朗也没有半点胜算。

问题是,这也绝非阿拉伯国家与伊朗之间的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在原则上保持中立。

不可否认,为巴列维提供了政治庇护的中国肯定不会支持伊朗,但是中国也没有理由支持阿拉伯国家。原因就是,除了埃及与约旦之外,其他阿拉伯国家都没有承认以色列,而阿拉伯国家在击败了伊朗之后。肯定会把矛头转向以色列,并且依靠在这场战争中积聚的军事力量对付以色列。如果中国明确支持阿拉伯国家,那就等于为接下来的第五次中东战争埋下了祸根。

事实上,以色列当局也考虑到了这一点。

一九八五年初,以色列总理佩雷斯访华,向刚刚当选总统的顾祝同提出,希望中国考虑到以色列的安全,在两伊战争中保持中立,至少得在表面上保持中立,即不直接支持交战的任何一方。

显然,顾祝同答应了佩雷斯的请求。

问题是,有能力干预两伊战争的不仅仅是中国,还有德意志第二帝国。

虽然在两伊战争初期,受巴尔干战争影响,德意志第二帝国宣称将保持中立,而且也较为严格的履行了中立政策,即不向交战方提供武器装备,但是到一九八六年,随着伊朗面对战败的威胁,与中国关系良好的阿拉伯国家将在海湾地区坐大,德意志第二帝国开始以间接方式向伊朗提供武器装备。

德意志第二帝国的介入,让这场原本应该在一九八六年结束的战争由延续了四年。

当然,中国也摆脱不了干系。

这就是,如果伊朗战败,中国也未必能够尝到甜头。

原因就是,如果伊朗被伊拉克击败,那么伊拉克将毫无悬念的成为海湾霸主,而中国与伊拉克的关系并不密切。更重要的是,伊拉克总统肯定不甘心仅仅是海湾霸主,也就必然会制造新的战争来提高伊拉克在阿拉伯世界中的地位,介于叙利亚与伊拉克的关系,下一个遭到打击的很有可能是以色列。

正是如此,在德意志第二帝国开始通过第三方为伊朗提供急需的武器装备时,中国则加大了针对交战国的武器禁运,并且通过外交手段,让沙特等阿拉伯国家降低了对伊拉克的直接援助。

结果就是,这场战争在一九八六年底来了一次大逆转。当时,已经攻入伊朗境内的伊拉克军队遭到围歼,伊朗在艰苦抵抗两年之后迎来了反击机会,并且一度攻入伊拉克境内,其进攻部队甚至挺进到了离巴格达不到一百公里的地方,伊拉克总统则在此时逃往巴格达北面的老家。

问题是,如果伊拉克战败,中国同样没有好处。

白了,伊拉克是其他阿拉伯国家的屏障,伊朗在击败、甚至是占领伊拉克之后,将对其南面的沙特等国构成直接威胁。

显然,中国无论如何也不能让沙特受到威胁。

别忘了,沙特不但是海湾的头号产油大国,还是全球第一的产油国与石油出口国,来自沙特的石油占到了中国石油进口总量的百分之三十。当然,这还不是最重要的,毕竟中国有足够多的石油进口地。关键就是,沙特的石油价格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而控制油价是中国维护世界秩序的能源战略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在政治上,沙特一直是中国在海湾地区的同盟基础,如果中国不能保证沙特的安全,意味着科威特、卡塔尔、巴林、阿联酋与阿曼等海湾国家将选择更加可靠的盟友。

显然,中国必须保证沙特的安全,也就必须帮助伊拉克渡过难关。

当然,中国没有直接介入这场战争,需要做的只是放松军火出口管制,通过第三方为伊拉克提供武器装备。

正是在中国与德意志第二帝国的联合干预下,这场战争才打了六年之久。

要知道,以两国的实力,如果没有外来干预,这场战争能打一年就非常不错了,而且在一九八六年就已经有了停战的基础。

当然,中国与德意志第二帝国都没有能够从这场战争中获得实质性的好处。

对德意志第二帝国来,受巴尔干战争影响而无法直接参战,所以伊朗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在仅获得间接支持的情况下打赢得到了几乎整个阿拉伯世界支持,还有中国在背后撑腰的伊拉克。如果伊朗无法在这场战争中取胜,不管战争以什么方式结束,德意志第二帝国在海湾地区的影响力都极为有限。

对中国而言,问题更加复杂。这就是,即便中国不希望伊拉克战败,也同样不希望伊拉克取胜,因此中国不可能直接支持伊拉克,甚至会在伊拉克取得优势的时候转变政策,也就不可能获得伊拉克的有益,更别在战后影响伊拉克总统了,而伊拉克在这场战争中建立起来的军事力量,必然成为海湾地区的不稳定因素,而且伊拉克也会因为中国在战争期间奉行的某些政策而仇视中国。

白了,这场战争不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海湾地区的国家间矛盾,反而会激化矛盾。

也就是,这场战争让海湾地区的矛盾浮上了水面,也就预示着需要用另外一场战争来解决暴露出来的矛盾。

后来,很多人都认为,正在中国在两伊战争期间奉行的两面政策,导致了海湾地区的紧张局势,以及随后发生的地区性军备竞赛,并且最终使得伊拉克成为了不安定因素,成为下一场战争的策源地。也正是如此,中国才不得不在九零年代邀集四十多个国家,通过一场精彩绝伦的作战行动,解决这场战争的遗留问题。

问题是,中国在当时还有更好的选择吗?

答案是明确的,中国没有更好的选择。

这一点,顾祝同最为清楚。

从某种意义上讲,顾祝同与两乙战争在一九八四年底爆发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甚至可以正是他促成了这场战争。

原因就是,顾祝同在一九八四年正式参加总统大选。

虽然根据顾祝同的回忆,他并不愿意成为总统,但是愈演愈烈的冷战,让他不得不在这个时候站出来,以中华迷n

zhǔ党代表的身份参加大选,以求领导中国打赢冷战,为国家做出最后一次贡献。

第二百二十五章 恰到好处

顾祝同参加总统大选,可以说是众望所归。

在一九六九年与一九八零年,顾祝同有两次机会竞争总统的位置,可他都放弃了,而中华迷n

zhǔ党推举的参选者都毫无悬念的赢得了大选。当然,中华迷n

zhǔ党能够在这两次大选中胜出,也与顾祝同有关,即顾祝同在这两次大选中都是竞选团队成员,而且随后都担任了zhèng

府部长级官员。

后来,很多人都认为,顾祝同没有在一九七四年参与大选,而是成为国民议会议员是中华迷n

zhǔ党在当年大选中败北的主要原因,即只要顾祝同加入竞选团队,以其号召力,中华迷n

zhǔ党在当年的大选中很有可能以微弱优势胜出,也就轮不到中华复兴党上台,而中国的对外政策也就能够保持连贯了。

显然,这种观点并不完全准确。

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华迷n

zhǔ党在一九七四年的大选中败北是铁板钉钉的事情,即便顾祝同也无法扭转乾坤。

这就是,当时发生的事情,注定中国政局会有一次大动荡。

别忘了,在一九七四年的大选之前,发生了三件对中国影响重大的事情,一是中国正式从危地马拉全面撤军,二是由石油危机引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三是华元信用崩溃所导致的金融危机。

这三件事情,让执政的中华迷n

zhǔ党无处可躲。

虽然当年,中国成功的把第一名宇航员送上月球,实现了载人登月行动,但是这是大选开始之后的事情。更重要的是,与在政治、外交、经济与金融等领域遭受的损失相比。载人登月所带来的自信就算不了什么了。别忘了,绝大部分老百姓只是在电视与报纸上看到载人登月成功的消息。也就只是感到一时兴奋,随后还得为找工作、为明天的三餐发愁,而这些都被记在了zhèng

府的过失账单上。

由此可见,顾祝同在一九七四年选择参加国民议会选举是明智之举。

即便从个人角度出发,中国在经历了战后二十多年的扩张之后,国力耗费已经达到了国家的承受极限,必然迎来战略收缩期,而在进行战略收缩阶段,中国zhèng

府的主要使命是消化已经取得的战略成果。并且把重点由对外扩张转移到国内建设上来,因此像顾祝同这种军人出身的政治家,也就没有多少表现舞台。

显然,顾祝同很有政治头脑。也非常聪明。

在担任国民议会议员的五年间。顾祝同不但是军事委员会主席,还以在野党议员身份通过抨击zhèng

府的政策,赢得了民众的信任与支持。也就是说。在这五年里,顾祝同巩固了政治基础。

有趣的是,顾祝同并没有借这五年里累积起来的人望参加一九七九年的大选。

要知道,中华复兴党执政的五年间,中国的经济环境并没有好转,反而持续恶化。而且中华复兴党在国内经济政策上也毫无建树。在一九七九年,只要提出正确的竞选口号。不管是谁代表中华迷n

zhǔ党参选,都有极大的把握主进总统府,而顾祝同有足够的资格代表中华迷n

zhǔ党参选。

在当时,没有人知道,顾祝同为什么放弃了这么好的机会。

要知道,代表中华迷n

zhǔ党蚕选的郭明善根本就不出名,还是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头。如果不是顾祝同加入了竞选团队,而且早就放出风来,将在当选之后担任国防部长,郭明善未必能够以绝对优势赢得大选。

当然,如果以事后的眼光来看,就没有这么多疑问了。

一九八四年,按理说,中华迷n

zhǔ党应该推举在任总统郭明善参加竞选,但是在年初的时候,郭明善以身体健康为由,宣布不参加大选。结果就是,在当年四月份的党内选举中,顾祝同毫无悬念的获得了提名。

顾祝同在这个时候站出来,再次证明了他的政治才能。

要知道,郭明善在任期间,做出的最大贡献不是让中国在对外事务中取得多少成果,而是消除了经济危机对中国造成的影响,让中国的经济发展回到了正确轨道上,大幅度改善了民众的生活水平。一些数据就能说明这一点,比如中国在一九八四年的国民生产总值在扣除了通货膨胀等因素之后,比一九七五年增长了百分之五十六,比一九八零年增长了百分之四十七。中国在一九七五年到一九八四年间,人口只增长了百分之十七,意味着中国的人均收入在这十年中提高了百分之四十以上。即便把货币贬值等因素计算进去,中国民众的收入也有明显增长。特别是在一九八零年到一九八四年的五年间,中国民众的实际收入每年都有百分之五以上的增长。

对于身为最发达国家的中国来说,这个增长速度已经很了不起了。

要知道,大战后的半个世纪,中国民众收入的年均增长率不到百分之三,而德意志第二帝国还不到百分之二。

由此可见,顾祝同参选总统的时候,郭明善已经替他解决了大部分国内问题。

得益于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华迷n

zhǔ党在国内的拥护率也在一九八四年空前高涨,大选前的支持率高达百分之七十。

显然,顾祝同根本不需要花费多少精力就能赢得这场大选。

正是如此,一些在野党人士就认为,顾祝同是拣了郭明善创造的政治果实,以投机的方式赢得了大选。

当然,这些并不是关键。

从根本上讲,顾祝同在一九八四年当选总统的时候,面对的是一个在战后极为少见的良好内部环境。更重要的是,通过十年的积累与消化,中国平稳渡过了战略收缩期,并且具备了进行战略扩张的基础。

也正是如此,顾祝同当选总统,可以看成是中国由战略收缩转为战略扩张的信号。

当然,事实也确实如此。

只是,在不同人的眼里,顾祝同参与大选,以及铁定会赢得大选,有着不同的解读与意义。

这一点,也正是两伊战争的根源。

根据后来解密的资料,在一九八四年之前,伊拉克总统并没有考虑过攻打伊朗,而是把重点放在了防御上。这也很好理解,伊拉克在国土面积、人口数量与资源总量上都远不如伊朗,而且伊拉克的军队装备水平也远不如伊朗。别忘了,在革命之前,伊朗是中国最重要的盟国之一,能够优先获得中国的先进武器装备,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中国把J…78式战斗机卖给了伊朗,却没有卖给另外的盟国。因为大部分伊朗军队响应了革命,所以伊朗几乎全盘继承了巴列维国王的军事遗产。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