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正对着苏军前一阶段刚刚占领的比亚为斯托克,地理上恰好处于奥尔什丁与华沙这两座战略支撑点的正中,它的得失足以影响波兰战线北侧的安危。
午夜刚过,第2伞兵团得到了新的作战指令:作为距离奥斯特罗文卡最近的机动力量,整个第7伞兵师将通过铁路前往奥斯特罗文卡以北,与陆军、党卫军部队一道向立足未稳的苏军发起反击!
淬炼,大浪滔天我独航第20章精锐战力中
以20世纪40年代初的航空技术水平,夜间飞行虽不至于让飞行员们两眼摸瞎,但对地侦察与精确攻击尚无法实现,苏军的夜间空袭仍以主要城镇和重点区域为目标,德军照例以精悍的夜间战斗机部队予以拦截,双方在空中针锋相对、互不相让,却无力干扰对方地面部队的快速调动。
满载德国空军第2伞兵团的军列,从奥尔什丁附近的米隆车站一路疾行,它原本将在一小时二十分钟的运行后抵达皮沃耶,奥斯特罗文卡以北约20公里的一座铁路车站,那也是德军控制范围内最靠近该城的车站,但刚过了一个小时,列车就在前不着村、后不靠站的位置停住了。
“什么情况?”
头戴伞兵盔、腰跨鲁格手枪的史蒂芬伯格中校敏捷地从第一节车厢跳了下来,他的这身装束可不是在下属们面前装装样子,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身先士卒是模范伞兵营特有的风格,每一个从那里出来的军官无不如此”。
只见一名挎着MP38冲锋枪的陆军士官打着电筒站在列车前方,“长官,前面的铁轨遭到破坏,已经无法前行了!”
史蒂芬伯格瞧了瞧正在铁路线上忙碌着的士兵们,皱着眉头问:“要花多久时间才能通行?”
陆军士官答道:“这很难说……至少两个小时!”
借着对方的电筒光,史蒂芬伯格抬手看了看表,然后问:“这里距离奥斯特罗文卡还有多远?”
话音刚落,远处突然传来了一阵枪炮声,它们并非转瞬即逝,而是一阵紧过一阵,完全没有平息的意思。
片刻,陆军士官扯着嗓子回答说:“还有35公里,长官!看情况,我们的部队正在前方不到10公里的小镇周围与苏军交火呢?”
“10公里不到?那皮沃耶……”史蒂芬伯格有些惊讶,经过了一天的猛烈攻势,苏军到了夜晚应该筋疲力尽地停下来休整才是。
“皮沃耶?一个小时前就已经被苏军占领了!”陆军士官飞快地回答说。
“什么?一个小时前?”作为年轻一代的前线指挥官,史蒂芬伯格的作战经验可谓超乎常人的丰富,但这战场也确实是个局势瞬息万变的地方,一个多小时前部队还在登车,当时与师部的电话联系所得到的仍是较为乐观的消息,没想到那时候他们的目的地就已经在一场相当突然的战斗中迅速易手了!
“乔斯!地图!”
在整车官兵的焦急期待中,上尉参谋官飞快地拿着一份折叠好的行军地图跳下车厢,史蒂芬伯格迫不及待地从陆军士官那里要过手电筒,并且要求道:“告诉我们你所知道的战况!”
客观来说,二战的各交战国中国民素质以英、德为最高,士官素质则是德国国防军最引以为豪之处。就着最简单的行军地图,陆军士官很快给来自空军的伞兵军官们介绍了自己对战场的了解——虽不至于多么的精确,但至少是颇为专业的。
史蒂芬伯格再次直起身的时候,浓厚的双眉依然紧皱着,他大口一张,“埃尔文!”
“到!”肩负传令职责的年轻中尉早已矗立在了车厢口。
“传令,全体就地下车,向南搜索前进!”
“是!”中尉毫不犹豫地传令去了,年轻的中校这才郑重其事地与旁边这位陆军士官握了握手。
“祝好运!”
“长官,也祝您好运!”
两位年龄相差无几的职业军人,真心诚意的祝福声很快淹没在了军官们的口令声和士兵们下车时枪械、水壶、铁铲相碰发出的哐啷声中,别看这辆火车运载了三千人,多余的言语却听不到几句,不多会儿,各连排开始清点人员、逐级上报,等到全员集合的报告送达到身为团长的史蒂芬伯格这里,整个过程耗时还不到5分钟!
史蒂芬伯格冷冷地扫了眼夜幕下看不到尾的队伍,果决地说道:“出发!”
离开东西走向的铁路线,向南即是一片小树林,穿过这不到十米宽的树林,一大片旷野呈现在了眼前。东南方的地平线上跳跃着橘红色的火光,暗蓝色的天幕被映亮了一个小角。由团属侦察连打头,这三千多人的队伍按照乘车时的序列排开,以相对松散的搜索队列小心翼翼地进入了这片位置的田野、这时候,耳边各种金属物件磕碰的声音少了许多,取而代之的是沉闷的脚步声。
不多会儿,两名佩戴伞兵盔的少校军官一前一后地从旁小跑而来,他们凑到史蒂芬伯格边上问道:“头,具体什么安排?”
年轻的中校简明扼要地回答这两名营长:“从南面迂回攻击苏军,可能会遭遇敌人的装甲部队,叫大家做好准备!”
“好叻!”两位营级指挥官既不多问、也不多说,迅速回各自队伍去了。不多会儿,第三个营也遣了一位副职前来,加上团属侦察连和炮兵连的指挥官,史蒂芬伯格停了下来,依然用最简单的语言描述了自己的作战意图,然后又快步跟上队伍,始终保持在队形的最前列。
行进了大约一刻钟,侦察连已经进抵田野尽头的一座波兰村庄,搜索后发现这里空无一人。得到这一报告,史蒂芬伯格要求侦察连加速前行,而其余各战斗营和炮兵连依然保持原速前进。很快的,这些伞兵进入了村庄南面的松树林,相比之下,它要较铁路旁的树林更为宽厚,不少士兵都在行进途中被树根或是崎岖不平的地面绊倒,但队伍整体上依然保持着搜索前进的速度,等到他们即将走出树林,侦察连终于传回了下车后的第一个战斗警报:前方溪畔发现苏军部队!
史蒂芬伯格立即让自己的部队停留在这树林当中,稀疏的月光下,望远镜里只能看到隐约晃动的人影,那潺潺的溪流还不到两米宽,重要的是对面的苏军有多少人、什么装备、处于何种状态。按照东线作战司令部临时制定的计划,这次针对奥斯特罗文卡的反击作战将由陆军第6装甲师一部、第58步兵师、党卫军“维京”师以及空军第7伞兵师参加,总兵力约有8万人,而根据前线战报,攻破德军防线的是苏军新组建的第5突击集团军,该集团军总兵力约有20万人,但目前越过德军防线并向纵深推进的应该只有其中一部分,因而时间对于这场反击的结果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甚至可以说是决定性的!
进攻或是待命,这个抉择对于总兵力仅有3000余人、以轻装备为主的德军第2伞兵团来说同样是决定性的。
此时此刻,在位于柏林的帝国总理府内,军事决策委员会的8名成员正在烟雾缭绕的会议室内焦急地等待着来自前线的战报——在阿道夫。希特勒时代,由于元首本人对于香烟的深恶痛绝,历次高级会议是绝没有人当场抽烟的,实在有烟瘾的将领也只能憋着或是独自到吸烟室或者花园去吸,这个持续好几年的惯例眼下却被轻而易举地打破了。
罗根一手拿着只剩烟头的雪茄,对着陆军参谋部精心制作出来的战场沙盘说:“第7伞兵师的战斗力绝不会让大家失望,但我希望诸位能够理解一点:训练一名合格伞兵所耗费的时间和精力要比普通的步兵多得多,而鉴于奥斯特罗文卡的战略支撑点位置,不论我们能否顺利夺回它,这里都将成为敌我双方投入重兵的焦点,如若让好不容易恢复战力的伞兵师在这里折损大量兵力,等到我们需要以一场空降作战来扭转局势的时候……恐怕会很头疼!”
冯。博克元帅以一副前辈的口吻说:“总监阁下,我说这话并无不敬之意,但你应该知道,每一名士兵都是德意志的宝贵财产,我们作为指挥官的,就应该竭力为国家保护好他们,绝不能让他们白白牺牲,但同时,我们更不应该因为兵种而有所区别待遇,这样各兵种才能达到齐心协力、共同对地的目的!”
“是,尊敬的元帅阁下,您说得很多……但我完全没有区分兵种待遇的意思,只是在为即将开展的苏格兰高地之战做考虑!在空军计划投入的两个空降师中,这第7空降师就是不可或缺的!”罗根据理力争地坚持着,其实当初勃劳希奇以近乎决策的口吻要求第7伞兵师从大局角度出发投入反击的时候,他和斯图登特都接受了这个安排,但两人都认为在夺回奥斯特罗文卡之后,第7伞兵师不论伤亡情况都应该由陆军部队替换下来,然后按照原定计划直接撤回德国本土为下一阶段的北线作战做准备。
这时候,勃劳希奇明显有所倾向地说:“北线的作战行动固然十分关键,但如果东线有所闪失,所有的一切都会失去意义的!总监阁下!”
面对这种局面,罗根进一步感受到了陆军对于这个军事决策委员会的控制力,但令他矛盾的是,站在公正的角度,将德国军政权力交给希姆莱这样的冷血恶魔将会酿成一场灾难,甚至还不如由赫斯来接管德国——可是赫斯所掌握的实权实在过于薄弱,即便罗根倾力相助,逆转陆军与党卫队两大势力而登顶的希望也是极其渺茫的,何况赫斯从来没有向自己表达过合作的意愿。
淬炼,大浪滔天我独航第21章精锐战力下
快,奇,猛,可说是二战时期德军空降战术的精髓所在。多点空降迅速控制丹麦交通枢纽,机降法内布机场后列队开进挪威首都奥斯陆,飞夺比利时坚不可摧的的埃马尔要塞,强袭不列颠战役的重要踏板怀特岛,豪取北爱尔兰首府贝尔法斯特,奔袭希腊科斯林大桥,这一场又一场堪称经典的战斗,在德军横扫欧洲各国的作战行动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奥斯特罗文卡西北方,隶属于德军第2伞兵团的两个精锐伞兵营向刚刚占领波兰村庄的苏军第170步兵师一部发起了迅猛的进攻。仓促应战,这批人数占优的苏军步兵压根没能组织起有效的防御,而擅长近距离作战的德军伞兵在这样的战斗中显得游刃有余,10分钟之内即摧毁了苏军建立在村庄中的临时指挥部,然后迅速分割包围残余抵抗者。围绕村庄和周边农田展开的战斗听起来就像是东方国家大年夜的鞭炮声,黑暗中跳跃的火焰几乎无处不在,而当这场突袭最终在凌晨3时许结束时,只有数百名苏军官兵得以撤离!
换了一般的指挥官,取得这场胜利后或许会依托地形做好防御准备,以抵御对方随时可能发起的反扑,但史蒂芬伯格却不是这样一位按部就班的中庸之辈。在将自己的位置和战果简单上报给师部后,他按照突击审讯俘虏所得到的情报,以先前并未参加战斗的伞兵营为先导,速度较慢的炮兵连殿后,全团以最快的速度向南推进。
若是有一副反应战场实施状况的电子地图,人们会发现整个第7伞兵师正以一个倒三角形向着波兰东北部城市奥斯特罗文卡推进,处于三角形顶点的便是第2伞兵团,而该师所属的另外两个团即第1和第4伞兵团,正以稍慢的速度逐渐远离铁路线。在第7伞兵师的右侧,陆军第6装甲师和第58步兵师正和苏军向北推进的部队纠缠在一起,目前的推进速度需要以米为单位进行衡量,而在左侧,原本驻扎在奥尔什丁以南的党卫军“维京师”正以惊人的速度向东南方前进,按照预定计划,他们将从西面迂回攻击奥斯特罗文卡。这个组建才刚刚半年的党卫军师,目前虽然是步兵师的编制,但由于元首在世时对于党卫军的偏爱,他们配备的装甲部队远比普通的国防军步兵师强大,与一般的装甲步兵师相当。作为党卫军的正规作战部队,维京师此前还从未涉足正面战场,它的闻名之处在于来自西欧和北欧国家的外籍志愿者,包括芬兰人、荷兰人、丹麦人和一些瑞典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支部队还会有更多的外国人加入,而这些人共同的特点就是狂热地崇拜战争与纳粹思想——这注定了他们在战场上的奋战决心往往要比普通的德军士兵还要坚定。
在未遭阻截的情况下,全副武装的短距离战场行军能够达到每小时10公里的速度,半个小时之后,史蒂芬伯格和他气喘吁吁的伞兵们就抵达了苏军战俘所供的师部位置,一座建立在平缓山丘上的波兰小镇,米瓦卡。
“溃兵必然先我们一步抵达!”在亲自观察了周围的地形之后,史蒂芬伯格将属下的营级指挥官们召集起来:“三营留在这里布置狙击阵地,一旦敌人向东派出增援部队,无论兵力多寡,都要将他们放近了再打,狠狠地打!炮连上来之后,让他们直接加入你们!一营和二营,你们跟着我绕到镇子南面去,从背后发起进攻,一定能够让苏联人大吃一惊!好了,各自行动!”
这番不留商量余地的部署,充分显示出了一位战场指挥官的果决风格。这时候黎明已至,看不到月光的大地漆黑一片,恰好为快速行军的两个伞兵营提供了理想的掩护。
持续的快速行军对体力的消耗极大,但眼看着天亮将至,史蒂芬伯格决意在苏军最缺乏防备的情况下发动迅猛一击——这米瓦卡就位于奥斯特罗文卡西南方,可以看作是苏军最外围的防御阵地,抢先夺取此地的意义不言而喻。
镇子南面与外界相连的公路上,不少苏军车辆还在熄灯行进,这种平和的场景也正是史蒂芬伯格所希望看到的。在两营伞兵陆续到位之后,他原本准备留5到10分钟给官兵们做进攻前的准备,然而就在这个时候,镇子另一边传来了几声轰响,紧接着激烈的枪炮声开始延绵不绝地传来,年轻的中校当机立断:
进攻!
苏军师部并不只是一个光杆指挥部,步兵们已经在镇子周围构筑了一圈完整的防御阵地,并在通往外界的道路上部署了多个哨卡和警戒阵地,德军伞兵们还未靠近镇子就和苏军的警戒部队交上了火。在空旷的野外,苏制水冷重机枪的嘎嘎声显得格外响亮,密集而持续的弹雨能够非常有效地封锁路面和开阔地带。面对这种情况,德军官兵们一面相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