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恶明- 第20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心事情说不清楚,不如让这些人做个见证。

果然一言说出,整个军帐鸦雀无声,过了许久,还是那个管海管参将在那里开口说道:

“周总兵,咱们秦军光明磊落,也不害怕什么蹊跷的事情,就把内官让进来,有什么不对,一刀杀了就是。”

边上的几个将校都是连连的点头,事情也只能是这么做了,周副总兵点点头,那个亲兵转头就要跑出去,却猛然被身后的管海叫住,管海低声的吩咐说道:

“你把总兵的家丁和我家的那些兔崽子都叫起来,到军帐这里听令,小声些,莫要把大家都惊动了!”

那名亲兵收到命令之后,急匆匆的跑了出去,几名军官则是直接站在军帐的外面,不多时,几百名亲兵家丁已经是集合了起来,他们本就是在周围的军帐之中驻扎,各个手执兵器守住了军帐的四周。

外面的内官被带进军帐之中,这个内官身上穿着的不是宫内宦官们的常服,而是一个商户的打扮,若不是他跟着外面的士兵出示了信物,恐怕刚才就被砍脑袋了。

“芮小三,哦,芮公公,是你!?”

看到这个太监之后,周副总兵这句话脱口而出,周围的军官马上没有什么怀疑了,周副总兵是当年嘉靖皇帝还在兴献王府时候的王府武将,所谓的潜邸旧人,他认识这个太监,想必是错不了。

可是,这么晚了,内官来到军营之中,会有什么事情呢……

边军进京

被称作“芮公公”的那名内官显然是在外面冻的不轻,而且边军大营守夜的这些士兵想必也不会给他什么好脸色和对待。身上穿着的是一件寻常平民的衣服,可看起来却是狼狈非常。

芮公公却是全然不顾这些事情的样子,先是看了周副总兵一眼,点头笑笑算是打过了招呼,清清嗓子走到正中。

几名军官也不用手下动手,自己就把放着酒菜的桌子搬到了一边,秦军虽然是远离京师,不过钦差和太监来宣旨的场面可还是见过不少次的,宦官没有什么品级,严格来说,文武将官面前没有他的位置,站到中间来的时候,一般就是带着皇帝的旨意。

这位芮小三虽然是被称为公公,不过看起来年纪也就是三十多岁的年纪,在那里颤抖着手从怀里掏出一块金灿灿的令牌,高高的双手举起,尽管是在帐中压低了声音,可还是有些虚弱,芮公公低声的说道:

“延绥副总兵官周林,参将管海,帐中诸将听旨……”

听到“旨”这个词,在军帐中的六个人都是浑身一颤,这些人除了兴献王府的周林之外,剩下的人都是陕甘的世代武门出身,军帐的这些人出身不同,不过都是知道军中的各个规矩,比如说面前这个太监拿出的令牌。

调兵王命令牌,一面为龙纹,一面为虎纹,虎纹处圆圈圈出一个令字。平日调兵一般用不到这些东西,因为各处的巡抚钦差手中自有关防和尚方宝剑,若是寻常地军事调动,旨意传到就可以了。调兵令牌这个属于皇帝的私人信物,近似于古代的调兵虎符,往往是皇帝越过兵部直接动手,比如正德年间的刘六刘七之乱。正德就是用令牌直接调动了边军。

军帐中的灯火还算是明亮,周林。管海都是在那里看的明白,芮太监手中的令牌肯定不是假货,下面地人听旨的时候都是要跪下,但此时地情景实在是太过诡异,在黑夜里面,一个宦官化装成平民的模样来到了城外的军帐之中,并且拿着调兵的王命令牌。还有皇帝的旨意。

实在是太过不合常理,任谁都是要小心对待,况且来自延绥的这支边军已经是在京师的城外驻扎了五天左右,虽然现在是各路军马紧张地调动,不过城内一切都是如常,丝毫看不出什么不对的地方。

换句话说,实在是看不出什么需要调兵的事情,这几个将官的迟疑落在了芮公公的眼中。管海的手已经是摸上了刀柄,在军帐外面有几百名亲兵家将在那里守着,芮公公知道自己说错一句话,立刻就是被剁成肉泥的下场。

不过他丝毫也不慌张,在军帐之中已经有些暖和了过来,芮小三的手也不颤抖了。又从怀中掏出了一张黄色地绸布,递给了站在最前面的周林。

周林迟疑着接过绸布,后面的管海和几名军官都是围上来,一看到绸布上的字迹,周林顿时失声惊喝道:

“这是圣上的笔迹!!”

这些人虽然是武人,但是却也不是那种不识字的莽汉,很快就是看完了绸布上地内容,看完之后各个的脸色大变,周林是兴献王府的旧人,他说是嘉靖的亲笔。那就肯定是一点也假不了了。

这时候军帐中的将领们再也没有什么怀疑。齐刷刷的对着芮公公跪了下去,口中低声的说道:

“下官接旨。”

不过这一夜军营之中除了几位将官的亲兵和家丁都是被交到大帐之外守卫。其他倒也是一切如常,这些家兵家将们也都是距离大帐外面五十步背对大帐,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没有人发现什么不对的地方。

接下来的几天,驻扎着陕西边军地大营依旧是特别地安静,士兵们出来操练,修缮营地什么的都是没有什么异常,京师周围地十几个京军的大营还是喧闹如常,好像是集市一般。

说起来,瓦刺蒙古的六万大军南下的消息已经是快有三个月了,从初秋一直折腾到快要过年,京营最开始的时候也是全副戒备,每天派出探马什么的就近搜索,设置哨卡,尽管边境有烽火台,但是那个并不能说是太过可靠。

结果折腾了这么长的时间,压根没有什么消息,大家很快的就是懈怠下来了,平常如何还是如何,甚至比起平日里面更是放纵,还有这样的说法为这个辩护,说是早晚要把命卖了,此时不尽情享乐还等什么时候呢?

戍守在京师周围的京营懈怠下来,在京师西南门的那些守门的士兵也都是不像开始那样的紧张了。

鞑子要大举南下的消息传过来之后,守门的这些士兵也是最紧张的一部分,他们的任务就是及时的把门关上,所以每天都是扯着脖子眺望远方,稍微有些烟尘扬起,这边马上是几十个人拥挤在城门的边上准备动手,他们这里一慌张,住在城门边上的百姓也是慌张异常,他们的恐慌迅速的蔓延全城。

这样的事情发生了不止一次,甚至有时候还蔓延成了全城的大骚乱,还有地痞无赖趁火打劫,锦衣卫和东厂都是把手中的力量全部的撒出去镇压,才稳定住了局面。东厂提督黄锦和锦衣卫指挥使陆炳也都是下了狠心。

把制造骚乱的人砍了几十个,这才算是没有闹出蒙古鞑子还没有过来,京城就自己崩溃的笑话。

现在说起来也快要过年了,城门边上的士兵门早就是不管什么蒙古鞑子过来的警报了,恢复平日那种无所事事的样子,百姓们也都是出城进城的置办年货和走亲访友。

这天的天气很不错,守卫城门的士兵很多人都是靠在城墙根晒太阳无所事事,临近年关,那瓦刺蒙古鞑子南下的消息越发的成为了一个笑话一样的说法,反倒是有些守门的士兵自己开玩笑的时候还互相喊‘鞑子来了’。

本来年关的时候,只要是家里还能有口饭吃的,就都是该猫在家里,忙活过年的事情了,在城门进出的人也是少了许多,相对的守城的士兵们也都是清闲不少,可是这天的中午不知道怎么,在陕西来了一伙贩运土产的小贩子,进城自然是需要路引,偏偏这些人的路引显然是走南闯北的已经是残破不堪。

有很多缺损,甚至有几个人已经是不知道把东西搞到什么地方去了,平日里面进去也就是进去了,兵丁们懒得挨个查看,可是今天的人少,也就是检查的认真了一些,这些小贩子被查出来问题也不识相,不拿出些土产犒劳大家,只是在那里求饶哀告,结果守门的士兵们更是没有什么好的脸色,在那里更是公事公办。

“远处有烟尘,像是大军!!”

城头上有人在那里扯着嗓子喊道,下面还在那个小贩纠缠不休的几个士兵先是一愣,然后立刻是哈哈大笑了起来,一个人抬头吼叫了回去:

“你他娘的,是不是鞑子又打过来了,现在来了鞑子,老子一个人就打他们一百……”

话还没有说完,这个士兵猛然的朝着西南看了过去,那边尘土大起,隐约间有轰隆隆的声音已经是传了过来,马队,只有大批的马队才能有这样的声音,难道是鞑子真的打过来了吗?

城下的士兵们也是顾不得什么和下面的小贩子们纠缠了,就准备去发出警讯,关上城门,那些小贩,要不就快些进城,要不就四散逃命,谁也顾不上他们。不过士兵们想要去关城门,可是那几十名小贩并不让,装着土产的小推车里面,好像是变戏法一样拿出了钢刀和长枪。

逼住准备冲进城去士兵们,有几个想要反抗的都是被直接的打倒在地,城楼上面的士兵看着下面不好,在上面就要拿着武器冲下来,小贩子的头领一改方才那种懦弱的形象,从独轮车上已经是拿出了弓箭,动作极为迅速的张弓搭箭,一箭就是把上面刚刚是张开弓的一名士兵射了下来。

本来小贩子们始终是没有杀人,守住城门的士兵们还有些勇气在那里战斗,不过这凌厉的一箭射出去之后,城楼上的一名士兵重重的摔在了地上,这些本来就是没有什么战斗力的士兵立刻是老实下来,被刀枪逼迫着放下了武器。

那个射箭的小贩满口的陕西腔调,在那里恶狠狠的吐了一口吐沫:

“兔崽子,你才是鞑子,老子是大明的秦军,今天勤王来了!!”

紫禁城中本来没有什么太高的建筑,嘉靖皇帝围了朝天祈福,敬仰三清,所以建立了一个露台,此时的嘉靖正坐在露台上面,眺望着西南的方向,这里已经是隐隐的能听见西南门的混乱。

突然间,嘉靖皇帝把手中的拂尘一丢,有些疯狂的哈哈大笑起来。

朵颜

朵颜三卫,本来是蒙古三个亲明朝部落的通称,不过在正德年间之后,世人说朵颜三卫,往往只是说朵颜而不是说其他了。

正德年间之后,从宣化的边外一直到塔尔河流域,靠近大明边境的草原区域,全部被朵颜首领花当打了下来,势力膨胀的极为厉害,不过和大明相处的还算是友好,鞑靼蒙古的几次南下,朵颜部最起码是做到了并不偏帮。

但是进入了嘉靖年间之后,靠近大明的蒙古部落的日子就越发的不好过了,特别是嘉靖十年之后,本来朵颜部落是大部分时候和明朝保持友好,但是也有入关劫掠的劣迹,好在是不多,但是现在是经常被明军和关外的垦殖庄园劫掠,原来在塔尔河谷附近的泰宁卫蒙古,硬生生的就是被关外庄园组织的捕奴队打垮了。

朵颜部落的势力也是一路的从北面收缩,现在只是在蓟镇和辽东之间的一块区域,所以在瓦刺蒙古的班迪汗组织了大军准备占据关外的时候,往年遇到这种事情都是给大明通风报信的朵颜部,这次悄无声息。

反倒是安排投靠在自己部落其中的泰宁卫蒙古人去给带路,当关内的明军严阵以待的时候,朵颜部又说自己愿意为大明军队打前锋,按照常规,也不能白跑腿,所以拿到了许多兵器和粮草给养。

他们也是打算好了,若是瓦刺蒙古那边胜利了。自己这里立刻是作为前锋和带路的人,或者是出关外归附,或者是当个领路地人。

至于关外的那些人会胜利,他们则是压根就没有想到,六万蒙古大军,这可是几十年都没有组织起来的大部队了,这几个月。朵颜部的头人和贵族们所做的事情,就是拼命的朝着关内戍守的明军讨要给养和装备。反正这笔财不发白不发。

最出人意料地事情还是发生了,六万大军在塔尔河谷地烟消云散,所谓的班迪汗在自己地骑兵保卫下面,拼命的跑回了西蒙古。剩下的部落或者是消失,或者是在草原上和往年一样熬过寒冬。

到底在关外有一支什么样子的力量,居然能够做到这样的程度,把六万蒙古大军打成这个样子。朵颜蒙古也是派出了自己的马队去收拢了一些流散的其他部落,可是很多人根本连和敌人地战斗都没有接上,只是知道在塔尔河谷地两侧的山上突然燃烧起来了大火,很多战士就是直接的被烧死在山上。

然后整个班迪汗的大队人马就是开始溃散,很多人或者是掉进了湍急的塔尔河里面,或者是被踩踏而死。

这样的消息让朵颜部落的高层们不寒而栗,不过他们立刻作出的决定也不知道应该说是聪明还是愚蠢,朵颜蒙古决定封锁消息。好让自己继续可以在关内地明军手里索要到更多的钱财和给养。

草原虽然是广阔,不过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是可以交通,朵颜蒙古在草原上多年,手下也有近万的战士,做到这一点还是不成问题的,何况瓦刺蒙古人的这次失败。倒是给朵颜蒙古地首领兀尔特一个机会。

兀尔特想要把这些流散的各个部落收拢在自己的麾下,短短的两年大草原上,两个最有资格成为可汗的势力都倒了下去,难道汉人所说的“天命”到自己的身上了吗?

朵颜卫大部驻扎的地方距离小兴州也就是一百三十里左右,小兴州驻扎着蓟镇的四千兵,之所以这么近的距离,也算是往年地规矩,和长城外面地大草原各个部落都是在秋天积蓄粮草,或者是抢掠汉地获取过冬的给养不同,朵颜很大地收入都是作为大明和蒙古其他部落的中间商人。

到了冬天。他们往往就近屯扎在明朝边镇附近。一面是囤积来年的商贸物资,一面通过购买来解决过冬的给养。

以兀尔特的直系部落和亲军为中心。大概是有一万人左右居住在这里,大大小小的帐篷和窝棚,还有牛圈羊圈等等,构成了这个半固定的居住地。中心的兀尔特的大帐里面,朵颜的头面人物都是聚集在那里议论。

“这些日子,去蓟镇讨要物资的使者回来说,明军颇为的奇怪,凡是打交道的将领各个都好像是有心事一样。”

“那咱们的钱粮要来了没有?”

“这个倒是给了足额,兀尔特大人,明国的汉人并不值得相信,我始终是怀疑他们想要对我们有什么不利的举动,我们还是要做好准备。”

显然说这个话的人,在朵颜部落的头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