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今随着钢轨车间的轧钢机的轰鸣声,作为钢材公司内的重点工程的钢轨轧制车间也随之开工,随着钢轨车间的投产,西北钢材公司的一期工程就宣告基本完成,提前三个月完成了公司制造的一期工程计划。
轧钢的机器在运作时发出的巨大的噪音;一阵象火车汽笛长鸣似的吼叫。又一阵象海啸般狂吼;还有时候象“黄河瀑布”从天而降;一天二十四小时从不间断;响彻着云霄,红红的钢锭被巨大的机器轧制成了钢轨。
此时庞大的轧钢车间笼罩一片火红和噪音之中,耀眼的钢花四处飞溅。虽然温度仍旧是零下二十余度,但是此时在巨大的轧钢机面前,数十名工人、技术员脸色被火红的钢轨映的通红、脸上冒着汉,正在干着活,那些技术员们不时地在本上勾画着什么。
此时的车间里的温度比外界要热出十多度。轧机运行的发生出的巨大的噪音,让这些工人们和技术员不得不用戴起了隔音护耳,工人们不时的大声的喊叫着,充斥着机油味、金属味地轧钢车间,似乎是这个时代工业力量的代表。
和工人们一样,穆藕初同样带着隔音护耳,在初轧机附近,看着那引起钢锭从加热炉出钢炉门。顺着运输滚道徐徐运行,然后经轧机被轧制成钢轨,当伴随着巨大的噪音。火红地长达十二点五米的钢轨从轧机中喷吐出来的时候,顺着滚道经水冷后,黝黑泛着钢铁特有的金属色地钢轨便被制造了出来。
“西北钢材公司、中华式三十八公斤钢轨。”
在震耳欲聋的噪音里,穆藕初看着一堆经准却后被码放整齐的钢轨。看着钢轨一端上书写整打码字,穆藕初忍不住用手去触摸还残留着一些余温的钢轨,这批钢轨是西北制造地第一批钢轨,一边触摸着钢轨上的码字。穆藕初一边开口轻声说到,尽管此时穆藕初的声音完全被掩盖在巨大的机器轰鸣声之中。
和目前国内汉冶萍公司制造的钢轨不同,这批钢轨的规格,并不是国内普遍使用地英制八十五磅重轨,而是西北钢材公司专门设计制造的三十八公斤重轨,每米钢轨较英制八十五磅重轨的轻了近六百克。但是其承载能力并不亚比英制八十五磅重轨,因此相比于英制八十五磅重轨,这种三十八公斤重轨在节约一定原料降底成本的同时,并没有降底其技术指标。
当然说是钢材公司的技术研究室设计,实际上这种三十八公斤的重轨地全部技术资料,全部都是源自司马从后世带来地三十八公斤重轨的技术资料。实际上就是现在地钢材公司的几十种产品的技术规格。实际上都是参照后世国家标准,而不是这个时代的标准。必竟这些产品大都是直接引用的后世技术资料,自然所需的标准规格也就必须要采用后世的标准。
“刘,抽选取样回化验室进行化验。”
穿着工作服带着护耳的卡尔。克劳德对着身边的中国技术员大声的喊到,之前用量尺以及钢轨尺寸检验样板,按照《中华式每米三十八公斤钢轨型式尺寸》对已生产的钢轨进行了初步的检查后,卡尔知道现在需要钢轨的成分进行化验,以保证这批钢轨的质量,现在不过是刚刚制造出钢轨,在没有完成所有检查之前,暂时还不能出厂。
“什么!啊!好的,卡尔老师!”
听到卡尔的话后,正在仔细检查着钢轨的刘青琴大声回答到,虽然西北冶金研究所的研究员,但是刘青琴却是卡尔。克劳德的学生之一。
西北冶金研究所是目前中国唯一的一家专门从事冶金研究的技术机构,成立不过四个月,最初只是靠着国内几名留日、德归国的冶金专业的留学生和几十名内地聘请来的工科生从事着最简单的冶金研究,实际上就是技术吃透,研究学习公司提供的一些技术资料,以便应用于生产之中。
自从卡尔这个从美国来的冶金专家来到西北出任冶金研究室主管以来,冶金研究室中包括那几名从日、德留学归学的冶金专业学士、硕士和其它的工科生们,一起成为了卡尔这个芝加哥大学来的冶金专家的学生,跟在他的后面学习着。
现在的西北冶金研究所,虽然卡尔。克劳德这个移民美国的德国冶金专家来到西北不过才三个月的时间,但是在现在在他的努力下,研究所已经建成了包括为选矿、烧结、炼铁、炼钢、轧钢、孔型设计、铸造、耐火材料、金相热处理、金属防腐蚀等个专业研究室。
当然现在的研究力量仍然很是薄弱,如果不是卡尔先后写信邀请自己的在美国的学生和朋友,恐怕现在也不会建成目前这个亚洲涉及门类较为齐备的冶金研究所。
“真不知道中国人,是怎么发现含铜钢的妙用,也许这就是中国人所谓的无心插柳吧!。”
看着眼前地钢轨,卡尔。克劳德知道眼前的这些钢轨和自己过去所接触的锰基钢轨有所不同,不同的地方是在钢材炼制过程中人为的添加了铜。
一直以为。在卡尔。克劳德的所接触到的资料都把钢中铜视同“瘟疫”、“祸害”,尤其是在轧钢过程中,钢中含铜的话在压力加工后钢材表面发裂,看着眼前地钢轨,卡尔说到。
钢轨中含铜,实际上后世的一个研究成果,这个时代的汉冶萍公司生产地钢轨的成分中都含铜,耐腐蚀性比不含铜的还高出数倍。耐磨损性也高出数倍,后世在中国的南北锰硅铜钢轨被普遍采用,性能远优于不含铜地轨道钢。
因其耐腐蚀性能较高、性能优良。在后世时不但用于制造钢轨,车辆船舶、石油井架、广播电视塔和高压容器,还用于大桥建设和远洋巨轮、以及军舰和潜水艇的耐压壳体,坦克。水运坦克和各类装甲车,也都是用含铜钢制作的。
正是因为看到含铜钢的广泛用途,因此含铜钢在西北被当做一种重要地工业用钢进行研究、应用,当然目前受限于技术的原因。只能用于钢轨和薄板制造之中罢了。
“卡尔先生,我想这台轧钢机,也许将会写入西北的工业发展史之中!而您的名子,也必定会在中国的钢铁工业发展史中留下最炫耀的一笔。”
待看到卡尔停下了手中地工作的时候,穆藕初走到他的身边大声的说到,穆藕初之所以会停下手头的工作来到这里。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冲着正在工作的大型轧钢机,这部轧钢设备,是西北公司制造地第一种大型工业技术装备,而制造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地,就是眼前的卡尔。克劳德。
受限于时空异常点地尺寸,像诸如大型龙门式铣床、大型水压机之类的设备。根本不可能通过异常点运到这个时代。除了像加工钢板、钢筋、焊管之类的中、小型轧钢设备。可以通过时空异常点运过来之外,稍大型的设备。根本不可能通过那里运抵,像轧制钢轨的大型轧钢设备,就不可能通过时空异常点外购。
如果西北想自行生产钢轨,除非了外购轧钢设备外,只能依靠图纸自行生产,而这些西北薄弱技术力量立即被显现了出来。幸运的是卡尔。克劳德的到来解决了这个问题,很快轧制钢轨的设备便在卡尔。克劳德的主持下,被重型机械厂生产了出来。
“穆先生,这台轧钢机的生产全部是按照贵公司的提供的图纸进行生产,我只不过是在生产过程中进行了适当的技术指导罢了。”
对于穆藉初的夸奖,卡尔直接开口推却到,在卡尔看来,这些中国人所欠缺的只是制造大型设备经验罢了,否则的话这台轧钢设备,恐怕在自己来到西北之前,就会被制造出来,自己只不过是比较走运,曾经参于设计监造日本公司的轧钢设备,可以在生产过程中提出一此见意罢了。
“卡尔先生谦逊了,我那边有些事情,真的非常抱歉,先告辞一下!”
就在穆藕初想说些什么的时候,穆藕初的秘书走过来指着车间外示意穆藕初过去一下,于是穆藉初便开口抱歉道。
“经理,钢材公司的几个工人听说您来了,所以想要见您。”
一出车间,尽管还能听到机器的轰鸣声,但是相比于车间内却好了不少,刚一摘下护耳,穆藕初就听到自己身边的秘书对自己说到。
“见我?在这里?他们在什么地方。”虽然不知道那些工人见自己是为什么,但穆藕初还是一口答应了下来,然后便朝工厂的办公楼走去,准备在那里与工人们见面。
在实业路中央的一座四层的中式建筑风格的楼上,数十面鲜红的旗帜从楼顶直垂入二层,这里就是中华民族复兴党党部,也是目前唯一的党部,每天都有几百名党员和志愿者在这里工作。
他们的工作是接待来访者,向来访者介绍党的纲领以及章程,而其中一些经过培训学习过党章和其它辅助教材的教员,每天都要为新党员上党课,实际上这些教员中的一部分是公司从各地调来的最出色的推销员。
按照司马的说法,党和商品没有什么两样,这些出色的推销员可以把各种商品推销出去,同样也可以把党推销出去,扩大党的影响,吸收更多的党员,虽然有话有些直白,但是目的无非一个,就是把党的信仰推销出去。
“你好,先生,我们想……想问您,我们能不能加入复兴党。”
看着接待员的衣领上别着的泛着黄金色光芒的徽章,一个工人吞了吞口水,双眼放光的问到。看着公司的相当多的主管都佩带上了这种党徽,在旁人的眼里看着当然有些眼红,因为这几名工人们才会特意在歇班的时候,来这里询问一下。
“中华民族复兴党欢迎每一个人加入,但是只有信念最坚定的人才能成为党员,不过你们愿意的话可以到二楼的教室里去学习一下。”
负责接待来者的党员笑着开口说到,同时指着梯楼处说到,对于这来党部询问的工人,早已经习惯了,自从党部开门以来,就不断的有不少工人前来询问。
但这些工人并不什么是中华民族复兴党,只是在知道这党的头头是司马的时候,这些工人当然理所当然的认为自己应该加
在这些工人的心里,并不会说,我们不能帮钱场,帮个人场不是,至少最近来询问的很多工人大都是如此这般想法,对于这些有着一份热心的人,就是让他们在这里学习一下党纲和党章,顺便接受一下爱国主义教育。
按照制定的对应之策,可以吸引其为外围组织的成员,让其在业余时间跑跑腿、打打杂,充当志愿者,需要的时候壮一下声势而已。
第二百一十二章 水利设备研究所
从西北工业区向西北延伸着一条长达三十多公里的柏油公路,这长柏油公路和工业区的其它地区不甚一样,路边很少看到在西北比较常见的工厂或者遍布楼房的居民区,如果不是路边田地里的输电塔,恐怕人们很难相信这里也是西北的一部分。
除了这条在国内其它地区很少见到柏油路和电网输电塔,路边只有一些偶尔散落着的公司农场之外,就是一些稀落的只有几十户人家的非公司所有的村落,这些村落里住着在数十年前甚至于百年前就在口外垦荒的移民。
走在这条柏油路上,远远的就能从外表上看出两者的区别,光秃秃的村落里是破旧的杂乱的土房子,而在公司农场的定居点周围却种着一些还末长成的小树,一层半高的带着简易阁楼的“楼房”和简易仓房散布在规划整洁的农场定居点中,路两侧不时可见的定居点。
因为这里地处口外、口内的交界,早在清初这里就已经出现了汉民垦殖,而较好一些的田地早已被这些早期移民占有,因而这些农场大都是建在被那些移民弃荒的沙地、劣地之中。
按照这些农场的所处的环境,也应该说是口外上最为凄凉的地方之一,在干旱少雨的口外,建在沙地横亘上的农场,因为远离水源而几乎是寸草不生。但正是这些农场定居点为人口日益增长的西北,提供着大部分粮食和肉食、菜蔬。现在这些农场已经是整个工业区日常所需农副产品地主要来源,当然这一切都是得益于公司在这些农场里建的灌溉设施。
最初在司马决定在口外建立公司农场时,不过是想为了安置一些公司的工人家属,让她们拥有一个工作的地方,以便挣到一些钱用于补贴家用,但是随着后来从各地到工业区的移民越来越多,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因为年龄等多方面的原因,并不适合在进入工厂工作。
为了安置这些人,同时也为了为解决工业区内日益增长农副产品的需求。所以司马就在远离工业区的地方,建立了大量的公司农场。这些农场实际上,是一种类似后世的合作社形式地集体农庄,基本上这些农场的土地、房屋都属于公司,而这些移民,则是依靠承租着公司提供地土地为生。
而平时各农场相互协作,相互提供经济和社会服务,农忙互相帮忙,集体合作社负责购销、教育、医疗、文化等。新建村落由公司的农业安置规划中心和农场服务社共同规划。而公司向他们提供土地。
“叶在馥,字乃芬,广东番禺人。其父叶大铨,清光绪年间曾任广东增涉火药厂文职厂长。叶在馥少年就学私塾,15岁考入广东黄埔水师学堂驾驶班。光绪三十二年毕业,进北洋舰队实习。宣统元年被选送北京,同年又派赴英国留学。专攻造船工程。共和元年秋,考入英国格拉斯哥大学造船系。共和3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叶在馥奉命调赴美国监造潜艇,转入麻省理工学院,学习军舰设计与制造,年前获该校海军工程学士学位毕业。”
从后视镜里看着此时只顾得欣赏着车外的风景的叶在馥。马平格在心里默背着他的资料,作为研究所的所长,马平格当然要记住研究所在的每一个研究的资料,更何况是这么一个未来将在研究所在挑起大梁地技术人员的资料。
“可惜,全中国,只有在西北这里有这些农场。如果有朝一日。全中国的农村都变成了西北的农场这样,那该会有多好!”
透过车窗看着位于路两侧的雪原之中的农场定居点。叶在馥在心里自言自语到,来到西北已经有十多天,西北给了叶在馥太多的惊奇,虽然作为一个广东人,叶在馥并不太适应口外地寒冬,但是叶在馥仍然坚定的留在了这里,必竟叶在馥知道一点,除了西北,恐怕在全中国没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