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势的时候,这种行为不需要解释;就算日后谢宏垮台,只要投靠他的人手段足够高,能够脱开干系,也大可解释为自己忍辱负重、对佞臣虚与委蛇,最终和君子们里通外合,一举反制云云。
只要有权势在手,这点小事解释起来还不简单?
可唐寅的投靠却是不同,他不是借着谢宏的权势出仕朝廷,而是受聘于那个挑战儒家地位的书院虽然常春藤书院说是不限学科,也可以在其中研究儒家学问,可是儒家是何等神圣的学问,岂能与那些小道并列而言?
别说是什么客座教授,就算只是在那书院里面读书,都是对圣贤们的一种玷污。寻常的村夫俗妇送子弟去读书还可以暂且谅解,一群愚民,懂得什么道理?可唐寅这样一个有才子之称的读书人竟然入了书院,这不是在士人们的脸上狠狠抽了一记吗?
“斯文败类”
“狼子野心”
诸如此类的称呼铺天盖地的由士林中传来出来,尽数指向了唐寅。
不少人援引了当日的泄题案,想以此说明唐寅的不堪。
可他们却没有去想,若不是有这么一件事在先,唐寅会不会有今天的举动呢?当然,他们不会去想的,棋子就要有棋子的觉悟,哪怕受了不公平的待遇,你也只能忍着。
忍着忍着也就过去了,朝廷又没有命令你终生不能出仕,至于李大学士,他都已经六十多岁了,只要忍他二三十年,怎么也能有出头之日啊,你怎么能误入歧途呢?
当然,事不关己,也没人会替唐寅考虑,这几十年到底等不等得起。他们都认准了死理,就算是被士人阶层抛弃的牺牲品,也应该远远凌驾与其他阶层之上,否则,又怎么体现士人的高贵呢?
也有消息灵通的,列举了唐寅在苏州的各种狼狈,诸如老婆跑路,生活落魄,卖字画为生等等,以此来证明他的道德败坏,非是一日半日了,而是在日常生活中就是如此。
行事最激烈的莫过于礼部右侍郎梁储了。他在翰林院任职的时候,曾经主持学政,出任会试同考官或乡试主考,唐伯虎高中解元的那次乡试,他就是主考。
依照这个时代的惯例,两人就有了师生的名分,若是唐伯虎顺利登上朝堂,梁储少不得也会照拂一二,以作日后的心腹,毕竟师生关系已经足够紧密了。
不过,唐伯虎却没这个好命,还没出仕就卷入了一个大漩涡之中,梁储深悉明哲保身之道,自然不会为了一个弟子去惹祸上身,虽未声言,但是实际上却和唐伯虎划清了干系。
当日不过是怕麻烦,而今次唐伯虎惹下的可是天大的乱子,梁储自然马上就做出了反应,严正声明与唐伯虎划清干系,并且警告这个旧日的弟子:若是不及早回头,迷途知返,日后必将视同仇寇,绝不容情。
前次怕惹麻烦,自是悄声无息,可这一次,梁储的大义灭亲却赢得了士林中的一片赞誉之声,为其摇旗助威者甚众,都说梁侍郎申明大义,正气凛然。
可无论他们怎么折腾,落在明白人的眼中,也不过是被狠狠抽了一记耳光后的恼羞成怒罢了,越是上蹿下跳,就越是说明这记耳光很疼,而且被打到了痛处。
正文 第290章 如鱼得水,如虎添翼
第290章 如鱼得水,如虎添翼
一记耳光拍在了士大夫们的脸上,打得对方涕泪横流,谢宏却没有相应的欣喜。
外间的口诛笔伐一度让他有些担心,生怕刚网罗到的大才子心理状态出问题,不是每个人都有他这样豁达的心胸,或者是正德那样的没心没肺的,对寻常人来说,千夫所指足以让人精神错乱了。
不过,事实证明,谢宏多虑了,唐伯虎的抗压能力之强,就算不如正德,也相去不远,他每日里依然是行若无事的样子,就好像外面的读书人都在对他歌功颂德一般。
最初的时候,谢宏本还以为他是在强撑,颇花了些心思去开导他,可两人深谈了一番之后,谢宏就明白了,唐伯虎是真的不在意,他的性子本来就有几分洒脱,再加上过去的经历,让他对世情早就有了以为深刻的认知。
当日那桩冤案,当时唐伯虎身在局中,阅历也不足,懵懵懂懂的就倒了霉,可这些年来每每回想,其中的脉络也是渐渐清晰了起来,他哪还不知道自己是遭了无妄之灾?
而当时京城中也是流言四起,很多卫道士都对他进行了口诛笔伐,考试窃题,这可是读书人的大污点,不管内情如何,该骂的是一定要骂的,不骂的话,谁知道你是不是打算跟败类同流合污啊?
猜想到了其中的内情,唐伯虎自然不会对士林舆论的喧嚣太过在意,除了那些别有用心的,大多数人也不过是跟风而已。
而经过了当初的热身,如今的风潮虽然很猛,其实比起当日也不见得就高出多少,自然也不会对他造成什么影响了。
至于在苏州时的狼狈,他不单不在意,反而对谢宏的礼遇更加感激了。老婆跑了不要紧,是那个薄情的女人见识短;卖字画好歹也是自谋生路,怎么说也好过为官贪腐吧?
梁储的声明就更没有杀伤力了。唐伯虎心里明白,若是梁储真的当自己是他的弟子,就算不想硬抗李东阳,多少也会伸手拉自己一把的,可当日自己上门求助的时候,还不是被拒之门外了?
虽然梁储当时没有大张旗鼓的宣布双方断绝关系,可事情已经做下,说不说出来又有多大的差别呢?如今的唐伯虎就像是涅槃重生了一般,回首再看昔日种种,他都可以付诸一笑了。
因为心结已经打开,对谢宏这个新东家,唐伯虎也没做任何隐瞒,倒是让谢宏对这位闻名后世的大才子的生平有了详细的了解。
在华夏几千年的历史中,若是论才华,唐伯虎未必能名列前茅,可是若论生平坎坷,他也算得上是最倒霉的几个了。
两人的交情也是迅速升温,谢宏倒不是纯粹的出于同情又或被对方在后世的名声所惑,关键是唐伯虎确实有才能,而且才能还相当的高。
唐伯虎最初展现自己才能的舞台却不是常春藤书院,而是候德坊。
虽然如今这个茶社已经名噪一时,种种特异神奇之处让想模仿的人伤透了脑筋,可实际上,若是单论品味雅致,候德坊还差得远呢。
谢宏本身就不是什么文雅人,马昂也不过是个懂点音律,口才很好的军户;三公公更是小门小户出身的普通秀才罢了,虽然脑子里有些怪异的创意,可充其量也就是个码字工,压根就算不上是文化人。
因此,尽管不断充实内容,在各方面努力升级,可实际上,相对于强大的对手,候德坊还是谢宏一系列的产业中最没有优势的一环,若不是他在其他战场上的表现太过神勇,候德坊早就被人把折戟沉沙了。
当然,有了书院之后,最薄弱的很可能就变成后者了。
术业有专攻这话确是不错的,只是在谢宏的陪同下,在候德坊转了一圈,唐伯虎就提出了包括布局、装饰、渲染在内的多项整改意见,每项意见都很有针对性,体现出了相当高的水准。
先前唐伯虎倒是也来过。不过想进候德坊,除了要排队还得花钱,他来京城的盘缠还是好容易才凑出来的,实在是囊中羞涩,花不起那份钱。偶尔进来一两次,心思也都是花在收集信息上面了,哪里顾得上观察茶馆?
此外,候德坊有很多特异的地方,若是没人详细解释,内里乾坤却是很难看得出来的。于是,有了谢宏的指引,唐伯虎以经营者的身份转过一圈之后,立刻就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唐伯虎其他的能力,谢宏一时还不能确定,可在审美装饰方面,谢宏却知道自己可以放一百个心,笑话,这位可是来自江南的,那里的园林装饰冠绝天下,正是大明时尚的第一线,而且他脑袋上还顶着个大才子的名头,会差得了吗?
于是,谢宏再次展现了自己雷厉风行的作风,马上就调来了军器司的工程队,进行了全面的整改工作。同时,军器司的工程队也展示了自家一贯的高效作风,只是短短一天工夫,唐伯虎提出的多项方案就全部完工了。
这样的高效,反过来又让最初的设计者唐大才子着实惊叹了一番。
他在苏州时最初听到的传闻就是有关于珍宝斋的,当时他还将信将疑,可实际一看他才发现,原来除了夸大,传言也有说不到点子上的时候,这样的效率岂止手艺高明?简直就如同驱使鬼神搬运一般,神了
唐伯虎不是来惊叹的,憋了这么多年,好容易得到一个舞台,他哪会光是装修了一间茶馆就罢手?他的行动还在继续,第二个目标依然是候德坊,这次却不是搞硬件设施了,他把目光转向了软件方面。
候德坊的时评略输文采,一向是为京城人所诟病的,就算不理会读书人的说法,可只要稍有学识的人,就能拿着一篇时评挑出很多毛病了。
三公公自荐之后,这一状况才得以扭转,不过,随着谢宏的动作日渐加大,候德坊作为谢宏团队的舆论战线最前沿,面对的敌手也越来越强大了。
在多番受挫之后,很多士人都打起了候德坊的主意,这些人每日里专门等着时评出炉,然后就是各种挑刺。三公公终究不过是个秀才,要是比创意,大多数读书人都及不上他,可是单说咬文嚼字,他哪对付得了一群老学究啊,自然是被批得体无完肤。
谢宏倒是不太在意,还时常会安慰手下几句,反正被批的只是言词,又不是内容,大多数读者还是只关心内容的,对于细枝末节的东西都不怎么留意。
不过,这样的情况持续久了,或多或少还是受到了一些影响。
唐伯虎在入伙之前,就已经留意到了这个情况,如今正好一展身手。
他先是花了点时间审稿,并且把近期要讲的时评重新修改了一番,修改完的稿子都是在保持了候德坊风格的基础上,在遣词用句方面提升了不止一筹。
他的才华自不用说,修改完的稿子,就算是把翰林院的学士们都召来,想找到毛病也不是一时三刻的事儿了,而且就算勉强挑出了瑕疵之处,想把这个问题说明给普通人,那就更难了,谁懂啊
光是这样还不算,无论是唐伯虎自己还是谢宏,都没有让他专门负责舆论宣传的打算。
谢宏当然是本着不浪费人才的原则,唐伯虎这样的才子,如果只是让他负责这点小事,那可真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完全称得上是在犯罪了,这些小事,有三公公在就足够了。
唐伯虎的想法也是差不多,他自然不会把自己仅仅定位成一个笔杆子,此外,他对三公公的创意和谢宏传下来的套路也是赞叹不已。
这些创意和套路固然没什么文学性,可是作为纯粹娱乐的东西,实在是有趣味的很,甚至让他这个才子都有自愧不如的感觉。
于是,三公公就多了一个老师。
而得了唐伯虎有针对性的传授之后,三公公的文采在短时间内就有了很大的提升,至少用词方面是相当的规范了,士人们也再无法和从前一样,随手就能在时评中指出诸多不足了。
这番升级改进的效果是立竿见影的,重新开业的候德坊马上就将其展示了出来。
经过了装修之后,在功能性和趣味性之外,候德坊里面又增加了一层雅致的气息。让人乍一见之下,恍惚间甚至以为自己到了江南水乡,直到音乐响起之后,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还在京城。
此外,新的时评和故事也给了人更高一层次的享受,故事好听当然是必要的,可若是在通俗易懂的基础上,再加上言辞动人、叙事优美、人物生动,那效果就不得了啦
原本就喜欢时评的自不用说,这些人听到新的时评,都是如痴如醉的更加沉迷;
而原本有些冷淡的,马上也加入了追捧的行列;
就算是那些不以为然的,如今也说不出什么了,谁让他们挑不出毛病呢?
事实证明,一加一的效果是远大于二的。
经过这次整改后,候德坊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重新巩固了自己在京城舆论界的地位,并且逐渐和原本的对手拉开了距离,将他们甩得更远了。
原本谢宏的作品都是功能性有余,赏析性略差,可有了唐伯虎之后,这些缺憾便被一一弥补了起来,二人的搭档配合,很有些珠联璧合,天衣无缝的感觉。
当日刘备得孔明,曾慨叹自己是如鱼得水。而如今,京城人也是纷纷感叹,谢宏得了唐伯虎,更是堪称如虎添翼啊
正文 第291章 思想战场上的火花
第291章 思想战场上的火花
解决了候德坊的问题,紧接着,谢宏和唐伯虎马上便将精力投入在了常春藤书院上面。候德坊的各项运作已经很成熟了,只是有点小缺陷而已,解决起来相对容易,见效也很快。
但是,常春藤这边就麻烦得多了,因为这里刚刚在起步阶段,正是百废待兴的时候,除了不缺钱和学生,其他什么都缺。
最初的时候,谢宏的构想是比较简单的,设立小学是为了让近卫军的少年和工匠们识字,然后让有特长的人进专科学校进修,以此来解决维持近卫军忠诚度和提高工匠们的主动研发能力两个难题。之后的研究院,则是他灵机一动,用以招募人才的。
因为构思的不够充分,所以难题的接踵而至,也就不足为奇了。
最大的麻烦来自于小学,谢宏低估了这个时代的百姓,对于读书的向往。
儒家之中其实也是人才辈出的,至少在自身的建设上,有很多具备远见的举措,譬如科举制度就是典型之一。
自北宋起,书中自有黄金屋这个观念,就已经风行天下了;到了宋朝中后期,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更是深入人心,百姓们都相信,读书是改变命运最佳的办法。
而科举的层层选拔制度,也确保了儒家能够一直保持新鲜血液的输入,做到不让优秀的人才流失,因而维持着自家对其他行业学派的压倒性优势。
不过,这个优秀是相对的,由于时代特性而带来的种种制约,读书是一件相当奢侈的事情,就算百姓愿意牺牲一个劳动力,让自家孩子去读书,可书塾本来就少,而且也不是免费的,只是这一条,就已经将相当多的人拒之门外了。
就算是那种天资聪颖,让老师一见之下就喜欢上,打算以衣钵相传,因而免除学费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