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风云录》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秦帝国风云录- 第30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开凿大渠的财物消耗和救助灾民的财物消耗完全是两个概念,仅靠江南一地的粮食肯定不够,而巴蜀、荆宛、中原的支援也有限,咸阳会严格限制,以便把主要财力集中于攻打赵国。

“武烈侯,大秦的国力毕竟有限啊。”朱英这时开口说道,“以目前大秦的国力无法在攻打河北、守护北疆的同时再在南岭开凿一条大渠,所以我们若想获得更多的粮食,只能从其他诸侯国想办法。”

宝鼎眼前顿时一亮,“先生的意思是,尽快与楚国达成盟约,从楚国获得粮食?”

“大秦与楚国缔结新盟约的条件主要是三个,割让长沙郡,给转徙江南的灾民提供一定数量的粮食,还有就是少师的真实身份。”朱英说道,“现在楚国承认了少师是春申君之后,但正是因为李太后答应了这个条件,导致寿春政局急骤恶化,新盟约也迟迟无法缔结。”

“公子负刍当然不想缔结盟约,秦楚的敌对关系维持得越长,寿春的局势就越乱,对李太后和楚王悍就越不利。咸阳也是一样,咸阳正准备攻打赵国,楚国政局越乱对中原越有利,但对江南就非常不利了。”

“秦楚不能缔结盟约,导致我们不但无法及时从楚国获得粮食支援,还导致楚国水师一直封锁着洞庭水道,这严重影响了我们的水路运输。大渠一旦开始动工,粮食和其他各种物资的需求量猛增,假如洞庭水路不能畅通无阻,势必影响江南局势。”

宝鼎微笑点头,心里已经做出了决定。他不是没想过要尽快促成秦楚缔结新盟约,但这里牵扯到一个关键性问题,楚国政局到底怎么走?

咸阳基本上接受了武烈侯对楚国的谋划,想方设法混乱楚国局势,激化李太后和楚国贵族之间的矛盾,挑起熊氏兄弟自相残杀,让公子负刍篡夺王位。目前寿春的局势对公子负刍非常有利,只要寿春继续混乱下去,秦国对楚国保持重压,那么楚国的贵族们考虑到自身利益,必然有更多人开始反对李太后和楚王悍,一旦李太后和楚王悍众叛亲离,公子负刍就可以发动兵变篡夺王位了。

但这需要一段时间,武烈侯缺少的就是时间,偏偏此刻朱英突然建议武烈侯尽快缔结盟约,很显然,公子负刍把春申君从坟墓里挖出来“鞭尸”的背叛之举激怒了春申君旧部。

当初让春申君残余势力扶植公子负刍篡夺王位的计策就是武烈侯拿出来的,南山子、黄依和朱英等人也竭尽全力去做了,但公子负刍却在关键时刻背叛了他们。

当然,公子负刍以诬陷春申君来打击李太后之举可能并非出自他的本意,驱赶和屠杀春申君旧部可能也不是他想干的事,但在集团整体利益面前,他个人利益无疑不在考虑之列,他只能服从整体利益。

楚国承认了黄依是春申君之后的真实身份,然后黄依嫁给武烈侯,那么将来公子负刍篡夺王位,天下人都知道是秦人帮助他登上王位,他就是秦人的傀儡,试问他在楚国还有威信吗?楚国上上下下还能齐心协力一致抗秦吗?公子负刍所在的利益集团当然不能接受,所以公子负刍必然要背叛春申君,驱赶和屠杀春申君旧部。

这也是武烈侯的策略,其目的是获得春申君旧部的力量,为将来灭楚后稳定大江南北局势做准备,同时进一步激化楚国内部的矛盾,混乱寿春局势,谁知公子负刍比他想像的厉害,一不做,二不休,为避免将来的麻烦,干脆背叛春申君,而且背叛的非常彻底,连“鞭尸”的事情都做出来了。

公子负刍的凌厉反击当然对他篡夺王位有好处,但他的反击破坏了武烈侯的全盘计划。按现在的寿春政局走下去,公子负刍很快就能做楚王,而且威信不错,至于楚国国策在那些主战派贵族的控制下显然是对秦国不利,所以武烈侯一直在考虑对策。

今天朱英这话的意思是暗示武烈侯要打击公子负刍了,只有打击公子负刍,支持李太后和楚王悍,在寿春维持一个两强对峙的局面,才是对秦国或者说对现在的江南最有利。

“大师可否去一趟寿春?”宝鼎抬头望向南山子,问道。

“我不想看到那个无耻的小人。”南山子愤然说道。

宝鼎摇手,笑道,“你有办法见到李太后吗?”

南山子脸色微变,随即心领神会,抚须笑道,“我当然见不到李太后,但有人可以见到李太后。”接着他低声问道,“这么说,阳文君要官复原职了?”

“阳文君此刻应该在中原与昌平君谈判。”宝鼎笑道,“他能否官复原职,就看昌平君的手段了。”

“好计。”南山子赞道,“这一巴掌定能把那个无耻之徒打得晕头转向。”

准备休息了?方便下次继续阅读大秦帝国风云录,

喜爱大秦帝国风云录的书友同时还特别爱看本站的如下小说,打开看看是否符合您的口味?

大秦帝国风云录…第一卷崛起第294章武烈侯的困局

大秦帝国风云录第一卷崛起第294章武烈侯的困局

第294章武烈侯的困局

南山子火赶赴寿春。宝鼎则给公子扶苏、昌平君写了封信,把江南局势和自己新的西南策略详细告之,请他们调整谈判策略,进而推动楚国政局的变化。

接着,他把修改后的远征西南之策上奏咸阳,同时给秦王政写了封私人书信,把西南策略的实施提高到了关系到中土和大秦存亡的新高度,试图以此来说服秦王政,赢得咸阳的支持。

宝鼎在全力解决江南危机的同时,又指挥水师继续与楚国楼船对峙,两万步军则部署于洞庭和湘水交汇之处,阻御楚人攻击长沙。

荆轲和熊庸则率三万军队进入老山界,占据湘桂谷地,然后沿着离水(漓江)推进百里,扫清老山界一带的百越人,为开凿大渠做好前期准备。

墨者马骕、姜平带着一帮墨家子弟深入湘桂谷地勘察地形,拟制开凿大渠的具体方案。为了确保他们的安全,宝鼎命令东方无畏带着两百黑鹰锐士贴身保护。

盖聂则带着十八方镇的民众开始垦荒拓地,在南岭之下建设新家园。

魏起则安排护军府的一帮掾吏奔赴各地筹措粮食。现在江南严重缺乏的不是金银绢帛,而是粮食,赖以维持生存和展的粮食。

江南局势在武烈侯和各级军政官长们的努力下,逐渐走上正轨。

也就在这个时候,蓼园巨贾们陆续赶到了长沙。宝鼎在长沙城相迎,亲自向他们阐述修改后的西南策略。

新的西南策略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一是垦荒,利用转徙而来的百万人口,增加江南的土地和粮食产量;二是开凿大渠,把湘水和离水连为一体,连通大江水系和西南水系,继而贯通南岭;三是远征西南。

这三个步骤的前两个步骤都需要巨贾们的财力支持。此策耗费惊人,即便咸阳支持,但考虑到大秦当前最为急迫的是统一中土,所以咸阳最多也就给予政策上的支持,财力上的支持肯定有限。

西南策略投入大,但看不到利益。未来就算大秦统一了中土,西南终究还是边陲,还是蛮荒之地,只有无止尽的投入,没有利益产出。无利可图的事情谁会干?秦王政和咸阳中枢从统一后的天下大势出,当然会意识到西南的重要性,但重视程度有多高?无论是从哪个角度出,秦王政和咸阳中枢所能给予的重视都有限,由此可以想像西南策略在实施过程中的难度。

蓼园巨贾们在过去两年里收获巨大,但付出的代价也非常惊人。

武烈侯与关东合纵军交战,大秦本土巨贾在钱粮上全力支持。武烈侯攻占中原,还是依靠这些巨贾们的钱粮支持。武烈侯南下攻打楚国,军资还是出自这些巨贾。而这次中原危机的解决,更是把巨贾们的私库彻底掏空。

但武烈侯给予的回报非常丰厚,巨贾们以粮食和各种物资赢得了武烈侯的信任,赢得了土地、作坊、庄园、金银珠宝等各种财富,赢得了垄断之下的盐铁之利,尤其赢得了蓼园在诸多领域的新技艺。大家一起在中土牧羊,一起剪羊毛,一起掳掠中土财富。

这一次武烈侯再创奇迹,在解决中原危机的基础上又拯救了百万灾民,武烈侯的西南策略算是完成了,后期的投入应该不大了。至于远征西南,巨贾们根本没放在心上,远征西南事实上就是武烈侯的“画饼充饥”之策,那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骗局。

然而,让巨贾们目瞪口呆的是,他们在长沙看到的依旧是“疯狂”的武烈侯,他不但拿出了一个新的西南策略,而且还是一个只“烧钱”不产出的策略。这次武烈侯终于露出“狞狰”嘴脸,举起血腥屠刀,要痛宰他们了。

武烈侯当真要做“天下第一劫匪”抢劫他们?当然不会,抢劫他们的财富就等于抢劫他自己的财富,哪有自己抢劫自己的道理?

武烈侯还是一如既往,和他们做交易,不过这一次的交易做得更大而已。

逐利是商贾的本性,就算商贾中不乏有远见卓识之辈,但他们的远见卓识也是用在“逐利”之上。

中土最大的敌人是大漠上的匈奴人,未来必定会爆声势浩大的南北战争,战争耗费惊人,这就给了商贾“逐利”的机会。大秦的国力有限,现在正在打统一战争,未来还要与匈奴人进行南北战争,这等大规模和频繁的战争显然让大秦无力支撑,于是这时候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在国库穷竭的情况下,君王和王国大肆掳掠民众财富,民众的财富会在一夜间化作乌有,还有一种情况则正好相反,是调集民众财富,以赊贷等方式整合全部国力,以举国之力进行战争。

这两种不同政策造成的后果是权力和财富再分配的不同。第一种政策显然对君主和王国有利,战争打赢了,君王和王国可以迅恢复元气,而第二种政策则让君主和王国在战争后陷入财赋崩溃的窘境,不得不依靠长期赊贷来慢慢恢复元气。在这个过程中,民众越来越富,而君主和王国始终拮据,权力和财富的再分配对君主和王国十分不利,最终将演变为君主和王国在权利上的严重损失。

很明显,大秦面对未来严峻的局势,必将采取第一种政策,名义上称之为“重农抑商”,实际上就是掳掠民众财富,否则大秦没办法支撑未来的大规模的频繁战争,但这种政策显然是“竭泽而渔”的短视之策。

打劫是一次性的,打劫的财富用完之后怎么办?再去打劫?被打劫的人因为“重农抑商”的政策已经一穷二白了,还怎么打劫?官营垄断在一定时间内的确可以让财富增长,但它的弊端也非常明显。战争结束了,王国和民众都变穷了,贫穷导致消费骤减,而消费的持续减少则让工商业持续萎缩,由此导致财富持续减少,如此周而复始,恶性循环,最终国穷民穷,王国崩溃。

春秋战国六百余年,诸侯争霸兼并,战争密集而残酷,从理论上来说,诸侯国早就崩溃了,但他们竟然持续了六百余年,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实施了农商并重的国策。计然、白圭、吕不韦都推崇“以商富国”,但这个“以商富国”是建立在“重农”的基础上。各诸侯国变法无论成功失败,最终都走上了“农商并重”之路,这才是诸侯国一代代把争霸局面维持下来的重要原因之一。

武烈侯穿越而来,这方面的历史经验还是较为丰富,所以他坚持“无为而治”,坚持农商并重的策略,为实现这一策略,他先必须改变中土的局势,以便缓和甚至化解帝国统一后所面临的严重危机。

就今日中土局势来说,如果大秦提前占据西南,那么统一后就避免了两线作战的窘境,帝国的国力就足以支撑南北战争。如此一来,帝国的危机也就不至于非常严重,而帝国危机的缓和显然有利于缓解朝堂上的激烈矛盾,这种宽松的政局同时也有利于帝国在统一后所进行的权力和财富再分配。假如权力和财富的再分配能够让各方都满意,那么保证这一分配方案的国策肯定会让各方都获得一定利益,如此武烈侯的拯救帝国的梦想也就实现了。

武烈侯重新认识到了西南策略的重要性,这段时间他把所有精力都放了这一策略对未来帝国命运所产生的巨大影响的研究上,所以他在这一次的长沙议事上做出了精辟而详细的阐述。

江南的军政官长和这些参加议事的蓼园巨贾们,也因此对西南策略的重大意义有了深刻认识,并把西南策略放到了一个足以影响到自己未来利益的全新高度上。

去年在中原的时候,武烈侯和军政官长们、巨贾们也就如何确保未来利益做过商讨,当时武烈侯拿出来的策略是“以退为进”,把财富转移到土地上,以逃避重农抑商之策对财富的掳掠。这一策略显然很被动,而且依照武烈侯的设想,本利益集团至少需要花费二十年三十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摆脱这种被动局面,重新改变本利益集团在权利和财富再分配中的不利地位。

而今日武烈侯拿出的西南策略却是一个主动策略,一个主动控制中土大势展,继而影响未来帝国的局势,改变未来帝国国策,在未来帝国的权力和财富再分配中赢得有利地位的策略。

当然,这一策略的不确定性也是非常明显,风险无限大。西南策略投入惊人,没有直接收益,而这一策略的回报纯粹是一种预期,这种预期随时都有可能被形势的不确定性展打得粉碎,也就是说,本利益集团在西南策略上的巨大投入随时都有可能化作乌有。

说白了,武烈侯是又一次“画饼充饥”,只不过这一次诱惑的对象由灾民变成了本利益集团。如今武烈侯以自己的强势迫使本利益集团接受了西南策略,西南策略肯定要实施,现在武烈侯要做的就是说服本利益集团在西南策略上进行投入。指望咸阳在财力上支持西南策略根本不现实,只能靠自己,而回报就是未来的预期。以巨额钱财去投资预期利益,这个风险太恐怖了,即便这些中土富可敌国的巨贾们也是心惊胆战,忐忑不安,无法马上做出决断。

这场决定本利益集团未来命运,决定未来帝国命运的讨论整整持续了半个月,蓼园各方的争论非常激烈。

期间昌文君和甘罗赶到了长沙。公子扶苏和昌平君的“私人特使”章邯也赶到了长沙。昌平君在看到新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