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无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国无疆- 第42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幸运的是,虽然地中海还有英国海军的身影,而连接亚洲与地中海之间重要的苏伊士运河也并不怎么安全,但纳粹战略中不可或缺的石油资源,可以从罗马尼亚得到之外,甚至可以通过海运结合陆地运输的方式得到波斯湾地区产出的石油,而共和国的中海油、中石化等企业,也一直源源不断的通过苏伊士运河向亚平宁半岛、以及已经被德军控制的马赛运来油料,以赚取巨额利益,因此在英国单方面切断共和国向纳粹提供贸易海运渠道之前,希特勒和墨索里尼是不会拒绝和共和国就贸易方面密切往来的。

总而言之,作为德国不可或缺、但却又不怎么强大的意大利,军事上的孱弱受制于本国工业的不发达、经济实力的弱小,但为了确保夺取地中海制海权并牢牢控制在手中,好让德国腾出手来解决掉英国问题,希特勒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

9月16日,也就是在德国宣布对英国进行无限制封锁之后的第三天,意大利得到了来自德国的巨大援助,而这笔援助也就是之前德国能源企业们,在共和国台北原油交易所上“劫掠”一番之后所得到的成果,这些油料都将会在共和国相关企业的安排下尽管提供给意大利,确保意大利海陆空三军作战所需油料。

同时,为了解决意大利经济实力弱小以至于影响到了国防军事,德国决定与意大利密切展开经济法方面的合作,德国将继续保持并促进他们在加工制造、武器装备、电器设备、船舶与航空等等大型工业方面能力提高,在整合法国国内轻重工业的同时,将食品加工、军备服装、通用配件等劳动力集中、消耗量大的产业在意大利也发展一部分起来,在确保不断扩大的纳粹势力范围之内,人民日常生活所需的物质商品丰富、经济流通频繁。

当然也为纳粹军队提供强大的基础作战物资生产支持,毕竟随着军事行动的日益频繁和规模扩大,除了对大型武器装备产生巨大需求之外,基本的战斗物资需求量也将日益增长,德国很有必要继续保持在高端军工产业的蓬勃发展,纳粹人民和军队的物资增长的消耗就需要让意大利来承担生产任务,分担德国的工业生产压力,也能解决意大利国民经济问题,可谓一举两得。

希特勒的一番苦心,墨索里尼也不是不知道,作为最先揭竿而起的意大利纳粹党魁,他也知道意大利的综合实力薄弱,要想在地中海战略、北非战略中有所建树,就必须依托德国的帮助和支持是,所以对于德国帮助他们的一揽子计划都非常热心,因而很快就与德国方面签署了不少的合作协议,而德国所希望打造的“法国——意大利”这一基础工业生产布局也就此踏上构建之路,而遗留在希特勒心间的最大、也是最急切的英国问题,也不得提上解决的日程上来。

解决英国,就必须要越过一道天堑——英吉利海峡。

这道天堑对于德国陆军来说,还真有些“难以逾越”的味道,这方面当然有希特勒一开始对英国政府抱有侥幸心理在作怪,希特勒认为英国在接受一系列惨败,尤其是三十余万英法联军差点被全歼在敦刻尔克,如果不是他的一个命令,估计那十多万英法联军是不可能都回到英伦,至少也要数目减半,因此他认为在给予英国一些优惠条件之下,英国很有可能会同意签署妥协合约,但他并没料想到丘吉尔是如此的强硬。

所以,造成如今希特勒想解决英国问题,却又感觉到一场困难的第二个原因,也就是他从未答应或者命令过德国军方研究如何征服英国,所以到了如今这个时候,德国军方只能向希特勒提供一个仓促准备而成,并且还未来得及进行任何兵器推演的“海狮作战计划”,而该计划所涉及到的陆军部队调集、物资囤积,海军方面的英吉利海峡制海权夺取、准备运输船舶、确保后勤运输航线安全,以及空军的部队调动、轰炸与掩护登陆部署等等,总之德国海陆空三军都还未做好准备,所以英吉利海峡真的有点“难以逾越”了。

“骑虎难下”、“进退维谷”,这些词汇都能描述希特勒的繁杂心境,他知道东边的斯大林是个不安分的人,而留给他解决英国的时间也并不多,并且他极力反感将对英战争演变成为一场吞金噬人魔窟的消耗战争,他更希望以最快的速度、最小的损失或代价,来让丘吉尔所统帅的英国顺从。

9月16号当天,希特勒正式命令德国军方对“海狮作战计划”进行验证,并尽管向他提交一份完善的、优秀的作战计划,并且他预留了一周的时间给德军参谋部的那些高级参谋们,他希望战争最好能在十月初就开始,如果再往后拖延,那更加恶劣的英吉利海峡气候和海况都足以干扰德军的大规模军事行动了。

9月23日,希特勒得到了德军参谋部提供的“海狮作战计划”完善版本,考虑到之前德军无任何相关准备,海军缺乏登陆艇、部队也缺乏训练,所以这项计划旨在强调战略的突然性,也就是利用英国陆军经过敦刻尔克一役的大溃逃后,不仅物资、装备缺乏,作战力和士气也是一个问题,利用好这一点,解决英国不是难题。

所以,“海狮作战计划”中首先强调的是,德国海军将尽力清除掉英吉利海峡中的障碍,比如说清除水雷、确保战役期间的海峡制海权,这就需要调集海军的相当一部分水面舰艇和潜艇用于执行该作战计划,并且海军还要负责为对英作战准备用运输的船舶,达成战争至少需要的七十万吨的运输能力。

而作为战争主体的陆军,担任此次作战主要任务的是伦斯德元帅的A集团军群,布施将军的第十六集团军在右翼,斯特劳斯将军的第九集团军在左翼,而海运部队在斯凯尔特河和塞纳河两河河口之间的各海港上船,在福克斯通和布赖顿之间的英国东南岸会合,让一个空降师占领一片悬岩的多佛尔-福克斯通地区,战役的第一阶段将以建立一个大桥头堡为主要任务,需要经过至少一周的时间休整和囤积物资弹药后,再英国内陆大举进攻,夺取泰晤士河口到朴次茅斯一线的弧形地带的高地,进而从西面切断伦敦对外联系。

赖歇瑙陆军元师的B集团军群为战役辅助力量,他们将从规定三个师从瑟堡开出,在波特兰岬以西的莱姆湾登陆,向北推进到塞文河口,待建立稳固桥头堡后,让装甲部队尽快登陆作战,并且尽量囤积作战物资。

但这份计划似乎并不让德国的军事将领们感到满意,因为他们知道登陆作战中,最需要保障的就是来自空中和海洋的安全,谁也不想让自己的士兵一枪未发,就死在了被英国皇家海军或者皇家空军击沉的运输船上,又或者是被消灭在了登陆场上,而这担忧也归纳于“制空权和制海权”的夺取并牢牢掌控上,很显然德国陆军对空军有信心,可对海军就并不抱有太多的信任。

希特勒也深知这一点,并且这份计划所要求的部队调集、物资准备、船舶征调等等都需要很多的准备时间,仓促之间德国军方很难做到尽善尽美,如果真要按照计划实施,那么没有至少五十天的准备时间,是根本不可能的,而真要是准备五十天,英国方面肯定也会有所准备,到时候缓过神来的英国陆军,恐怕会给渡海作战带来更大的困难,强调突然性的作战计划又将难以适从。

因此,这份作战计划很快便被希特勒退了回来,因为希特勒接受了雷德尔的建议,同时德国空军司令戈林也向他保证,空军在第一时间里可以将英国皇家空军的飞机撵杀干净,让他们没有能力阻止德军展开登陆作战,同时空军也可以通过大规模的战略轰炸,对英国的重要城市军事目标、重工企业等进行轰炸进而削弱英国的战争潜能,说不定战略轰炸还真能够迫使遭受重大损失的英国不得不妥协投降。

上一次戈林向希特勒保证,他的空军能把英法联军消灭在海滩上,可后来事实证明空军在付出很大努力之后依旧没有取得全歼的战果,但轰炸所取得的效果也的确让希特勒找不出任何理由批评戈林和空军,那一次任务算是勉强让希特勒满意了,不过这一次希特勒答应了戈林的保证,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个月,希特勒希望能在明年年初的时候,能听到英国政府妥协的声音,或者是遭受到惨重的轰炸损失战争潜力大减,届时能有利于渡海作战展开。而德国海陆军也表示支持,两军将尽量在空军执行轰炸任务期间做好各方面的对英作战准备,这样一个要求之下,德国空军身上的担子一下就变得不轻了。

现如今的德国空军与另一个时空的相比,多方面都学习共和国的德国,从部队编制上就是属于德国的一大独立兵种,而且德国军方包括希特勒也是分外重视空中力量,所以现在的德国空军从部队规模、战机数量、战机性能、航空工业等各方面都处于欧洲领先位置,而在收到德军参谋部的命令后,德国空军就开始进行各方面的详细计划,同时也让前陆军元帅、现如今的德国空军第二航空队的司令阿尔贝特?凯塞林,与许戈?施佩勒一起,让驻扎在法国东北部的第二航空队、驻扎在法国西北地区的第三航空队,都进入到模拟战时训练、部队动员和物资囤积阶段。

山雨欲来风满楼,德国空军的频繁调动和部署很快让英吉利海峡对岸的英国皇家空军闻到了空气中的躁动与不安,而从10月初开始,英国皇家空军就加强了英吉利海峡上空的巡逻密度,同时丘吉尔也直接下令英国本土的航空企业疯狂生产战机,尤其是可用于保护英国本土领空安全的飓风式和喷火式战斗机,当然设在英吉利海峡的雷达站也进入到更高级别的战时状态,之前荷兰向共和国订购的战斗机、防空火炮以及防空预警雷达等订单,这些原本滞留在英国的军火物资很快被英国高价购去充实本土的防空实力。

英吉利海峡上的战争气氛越来越浓,不久之前才被丘吉尔任命为飞机生产部长、战斗机统帅部总司令的空军上将休?道丁爵士,在9月30日这一天发表电视广播讲话,称:“英国皇家空军已经做好准备,誓死捍卫大英帝国的领空”

第一百四十二章不打酱油的旁观者

第一百四十二章不打酱油的旁观者

1944年的10月1日,在这个共和国国庆的特殊的日子里,共和国阿巴斯海空基地上空的太阳也显得有些过于热情,洒下一片耀眼的光芒让人整日都感觉全身发热、浑浑噩噩,偌大一个阿巴斯海空基地,仿佛头顶了一锅火盆一般,把机场的跑道都给烘烤得滚烫。

蔚蓝的天空上一朵白云也没有,还真是碧空如洗一般的清澈,而到下午3点许,一架在阳光照耀下有些金光闪闪的共和国国航客机,终于让这碧空之上多出一耀眼的亮点,而在呼啸声中,这架客机没多久便平稳的降落在了军民共用的一条4*级跑道上,蓝天之上又恢复了平静和湛蓝无暇。

才投入正式运营的伊朗王国阿巴斯国际机场航站楼很快就热闹起来,随着中伊两国之间经贸往来日益频繁,选择乘坐国际航班往返于波斯湾地区和国内的商人也越来越多,所以现在每天阿巴斯机场都有一个航班在上午9点整离港、一个航班在下午3点15分到港,因而每天阿巴斯海空基地,都会在8点30分至9点30分、3点至4点整,这两个时间段里阿巴斯周边空域都归民航使用,而在其他时间段里,使用权属于基地的军方。

而就在下午七点过,阿巴斯民航机场方面除了值班人员以外,其他员工都以下班回家的时候,夕阳已经将金黄的余晖洒向机场的时候,阿巴斯空军基地的塔台里却开始忙碌了起来。

正值国庆佳节之际,驻守在基地里的共和国空军官兵们却没有半点的节日气氛,作为最远离共和国本土的海空基地驻守人员,他们的职责除了维护共和国在波斯湾各方面的权益之外,还有着一个额外的任务,那就是承担从空中监视欧洲地区、地中海地区、北非地区等战争地区,能够完成这样任务的,当然是价格不菲的侦查无人机了。

“秃鹫17准备好没有?”阿巴斯空军基地司令钱阳问道。

“已经准备就绪,随时可以起飞”通话器那头传来了声音。

之前,基地方面已经出动过十二个无人机飞行架次用于完成对欧洲战事进行空中监视与侦查任务,尤其是在敦刻尔克大撤退期间,共和国军事情报局获取消息最大的来源往往不是隐藏的特工,在没必要动用他们的时候,军情局调集了两颗电子侦查卫星和一颗光学卫星用于太空情报侦查,通过电子截听、通讯信号分析、无线电频率与雷达工作频率侦测等获取交战各国的多方面情报。

而与侦查卫星相比,无人侦察机具有成本低、侦查地域控制很灵活、地面目标识别分辨率高、全天候战备、多任务执行能力等等优点,尤其是想要获取目标具体的、高分辨率的图像资料时候,无人侦察机比在卫星更有优势,像如今共和国装备的秃鹫系列远程无人侦察机,它们可以应任务需求而携带电子侦查、摄影照相、红外探测等设备飞赴到上万公里外的高空空域进行侦查。

“此次飞行任务,秃鹫17将直飞埃及开罗,随后进入地中海沿突尼斯海峡前进,过法国与西班牙边境线后,在比斯开湾上空转向后开始进行电子侦查,重点侦查空域放在英吉利海峡和多佛尔海峡上空,随后继续往北侦查,在瑞典上空转向后经东欧上空、土耳其上空后回到阿巴斯基地。”

钱阳心里默默计算了一下,此次侦查航线类似于一个直角三角形,底边就是法国的比斯开海湾、英吉利海峡、多佛尔海峡一线,最长的一条边当然是从阿巴斯出发飞至法国的这条航线,加上在重点区域上空要滞留数小时用于侦查,总共飞行航程将超过两万公里,而秃鹫17的最大航程是2。8万公里,并且有卫星和惯性导航,完成任务是相当轻松的。

19点32分,身长超过13米、高超过4米、翼展超过35米的,体型上不输给任何给任何现有的有人战斗机的秃鹫17号自行来到了跑道一端,满载着7吨燃油的它即将踏上一条漫长的航程,控制终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