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王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食王传- 第37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既然如此,与其等到以后被人舀来说事,干脆先把这条路给堵死,这些东西在州志在籍册上都是有据可查的,真等到以后地价上来了,谁也没办法在这上面挑王冼的刺。

也正是如王况当初所猜的,王冼一直以来就是因为这流言的困扰,使得他疲于奔波,渐渐的没时间去照顾三白了,三白不满,自然就怀念起了在王况身边的日子,终于在有一次,连续五天没洗澡的它,溜了,跑到长安去找王况去了,这个家伙,就连在路上,最少两天都要洗澡一次的,五天没洗它哪里受得了。

这一次,说什么三白也不愿意留在房陵了,它聪明得很,一见到王况收拾行李要有动身的意思,就死死的吊在王况的胸前,说什么也不肯放手,王况也是无奈,本来想说让三白留在房陵,帮着自己多和毛人母子接触接触,在王冼能腾出时间来探寻之前,先探一探路的,现在希望落空了,就只能等到以后王冼闲下来,能顾得上房山了,才能进行了。

第四八九章突变

第四*章突变

关于氨基酸和蛋白质及dna,rna的关系,灰雀不想再解释那么多了,只是一条灰雀要提醒一下,蛋白质是蛋白质,dna是dna,可以这么理解,dna就是一段程序,而蛋白质则是这个程序的产物,二者互相关联,但不能用dna里的构成来决定蛋白质的成分,这就好比汽车工厂,生产出来的汽车,其配件在车间里面未必就必须含有一样。e^看dukank)人类到目前为止,尚不敢说完全解密了dna,所以,有许多东西,不是我们现阶段所能理解的,如果真要说,就当前面关于氨基酸和蛋白质的说法是灰雀的假设罢,不要纠结了。简单的说,角质蛋白也是蛋白,但却不是人体所能消化的,所以,灰雀坚持认为,要摄取蛋白质,最好的办法就是鱼肉等动物蛋白。)

在房州尤其是在房陵要地,王况的真实目的其实就是房山(今神农架),他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把整座的房山全圈进来,然后保护起来。

提前一千四百多年进行保护,这其中的意义不可谓不大,一千四百多年没经过保护的房山都能有那么丰富的物种,都能有那么多独有的动植物,那么提前一千多年会怎么样?王况不敢想象,但有一点他是可以确认的,如果接下来的一千多年里,房山大部分时间都在王家手中,或者说能够得到很好的保护,至少,野人就不会那么难觅了。

但为了不让人注意到房山,王况不得不做出要在房陵县城圈地的姿态来,这么做,好处有不少。

先,王家在房陵圈地,必定会引起其他豪门大阀的注意,他们这些年来向来是以王家的行动作为风向标的,王况往哪投,他们就跟着往哪投,尤其以三驾马车和内府最为积极,从来不问王况原因,只要王况投了,他们必定跟过来。在这种跟风情况下,房陵的地肯定不够用,那么王况就有充分的理由开口要房山了,这就是他为什么不马上圈地,而是要约定以后用地皮和山林来偿还的原因,就是要给其他豪门大阀留下充足的时间跑来房陵先把地圈完了。

其次,王家在房陵投下如此重的资产,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安了房州上下大小官员的心,投资那是要赚钱的,我王家都投了这么多了,说明王家看好这个地方以后的前途,也会尽心的将这个地方给搞上去,不用你们担心。同样的,百姓如果知道这件事,也会对王冼今后的去留与否下个结论,至少,他们会得到这么一个信号,如果王家在房陵投的这么多钱没收回之前,王冼应该是不会走的了。

当然了,这个信号有多强烈,那就要看各人的理解,要真有人钻了牛角尖,以为王冼不过是花钱买个名声,等名声到了,还是会走的,要真要这么想,王况也是没办法,人有万千,想法就有万千,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想法一致的人。

同样的,王况放出这个信号,必定也会调动起其他商贾人家,不说别处,就经常往建州跑,王长安跑的消息灵通人士绝对不会放弃这么一个跟在建安侯后面喝一口汤的机会,有了他们的参与进来,房陵先就能在路修好之前,先将交通物流的度给提了上去,物资流转度快了,资金周转快了,人们的日子自然也就一天天的会好过起来/

现在的大唐天下,除了一些偏远地方外,其他地方基本都可以说是脱离了饥饱问题的困扰,一户人家,就算是没有劳动力的,也至少有个十到十五亩的永业田在,这是大唐律法所规定的,每个劳力十五亩,没有劳力的,也有个保底的十亩地,十亩地就算每亩产出五石,出米也能出四石左右,十亩就是四十石,近五千斤的米,没劳力的人家,扣掉税赋和雇佣别人来耕种的花费,至少可以剩下三千斤左右,足够五口之家一年的吃用,包括家禽家畜所吃的。

要是有劳力的人家呢,产出就更多,所以,现在饥饱问题不是主要的,甚至已经不是问题,现在最关键的问题就是物资交通问题,什么是商人,商人就是到产地低价买进,到别处去高价卖出,赚的就是一份辛苦的跑腿钱,可以说,商人的存在是整个天下的物资供应平衡的基础,有商人在,物价才可能各地基本趋于一致,相差不是那么的大,如果没有商人去贩卖,想想下,内地人吃盐,恐怕一斤一贯都不一定能买得下来,同样的,渔民想吃米饭,也要付出相当昂贵的代价。

在王况看来,房陵能不能展起来,就是要看往来的商贾多不多,而要吸引商贾,道路等基础设施就显得尤其重要,这一点,在后世谁都知道,但在唐时,能看到这一层的人并不太多。

所幸的是,当初在建安,因为有黄良的支持,因为有林明的支持,因为有富来客栈做后盾,王况的想法都得以一一实现,这也给世人立下了一个活生生的榜样,想要展么?那么就看看当初建安及建州都做过了什么?

自然了,像是天下大比这样的特例那是无法复制的,不过王况在离开前,倒也给王冼提了几条,让他自己以后择机按房陵的条件去选择,是要搞个舞林大会或者是画比赛或者是将作大赛等等,这些在大唐,除了各地偶尔会有当地的会文会外,其他的全国性的都基本是个空白,可以搞的大型赛事不少,但是有个原则是王况强调的,那就是要能全民参与的赛事。

天下大比为什么会这么的火爆?终究原因就是因为全民参与,所有到会的人,都能有口福吃到好东西,只要你手脚够麻利,甚至能抢到前几名的大师所烹饪的美食,要是手脚不利索的,也还有那么多的吃的排在那等着,你爱吃什么就吃什么,全是免费。

运动会,王况想不想搞?想,他想得要死。但他却是心知肚明,运动会缺少的就是全民参与的条件,后世的所有运动会能够火爆起来,那是和广播电视的展密切相关的,正因为有了现场直播,正因为有了媒体传播,所以才会渐渐的火热起来,但这个条件,在大唐并不具备,在没有转播的情况下,你就得有能容纳足够多观众的场地,就像是古罗马的斗兽场一样,能坐下几万人,否则,观众不够多,就形成不了辐射效应,最后的比赛,就只能是沦落为一个小圈子之内的游戏而已,要让民众对某个赛事投入足够的热情,最基本的条件就是他们能参与进去。

长安的马球不可谓不热闹,每年都有一次的比赛,但是并不能带动得起来相关的产业链,比赛的那几天是热闹,但也只局限于长安的热闹,这么多年,并没有扩散到很远,最多也不过是周边的几个州县偶尔来参加一下而已,究其原因,就是因为观众不够多,参与度不够。

所以,王况也只能在梦中yy一下而已,不过他也不急,对他而言,能做到今天这个地步,已经是不错了,后世那么多的东西,以一已之力,绝对是没有办法全搬了过来的,自己所要做的,就是开个好头,在一条本来直直的道路边上,开个小岔口,让后人意识到,这个岔口,也是可以走的,然后他们自然就会受到启,去另外再开岔口。这就够了。

在房陵王况只呆了四天,临行的时候,黄大把丑丑也带上了,这也是王况的意思,如今的王冼,已经是官身在手,不再需要僮,如果还把丑丑留在王冼身边,对丑丑今后的展并没什么好处,丑丑这次回去,一是要跟小王晟一道,接受马周的教诲,二是王况也准备把丑丑丢到李业嗣那里,让他带上几年,学得骑射等马上功夫后,去长安参加武举,黄大能教给丑丑的,多是地上的功夫,要论起马上功夫来,黄大是连李业嗣的亲兵都不如的。

而丑丑也是喜武不喜文的主,要不是王五早些年逼着丑丑跟在王冼身边学,他也是个天天在外面野的孩子。不过这也没关系,如今李唐立朝时间不长,依旧是尚武之风尤其的浓,这阵风起码要等到李隆基上台后才会渐渐的淡下去,所以,文举在当下反而不如武举吃香一些。

回建安的路,王况特地挑了从房山的西侧穿山而行,那是一条少有人走的小路,只能容一辆马车过去,这也是这一次王况才这么选路,要是队伍中有女眷,就没法选这条路了,又崎岖又陡,看起来直线距离是短了不少,实际上,这条路要比走官道多花两天时间,而且一路上,村镇驿站并不多。

这对现在王况这一支队伍来说并不是问题,马车里主要还是放东西为主,带马车来,只是为了防备万一路上碰到下雨而又无处躲雨,也有万一真要露营,需要的一应物资都在马车里面,现在的马车,因为王况的到来而有了很大的改进,先是防水功能加强了,只要不是瓢泼大雨,人躲马车里一点事也没有,而在于至于马么,只能挨雨淋了,不过马也没人那么娇贵,淋淋雨后,只要及时能取暖就没一点事情。至于人呢,人都是骑马来的,是以,这条山路,并对王况的队伍,并没什么影响,就是碰到马车过不去的地方,也是简单,马车拆散了过去后再拼接起来就是了。

走这条山路,王况的主要目的还是想碰碰运气,有三白这个山中的精灵在,随时随地可以和毛人母子取得联系,对人来说难走至极的山路,对三白和毛人母子来说,是如履平地,对他们这样的动物来说,反而是平地更加的难走。

一路上,王况让队伍缓慢前进,也让三白自己去找毛人母子,这条路,离官道其实并不是很远,三白只需要跑出个几里地,尖叫一声,毛人母子就能听见。结果这么一耗,原本预计五天就可以走完的山路,走了四天了,王冼帮着找来的向导说连一半都没走完,王况也不急,王况不急,黄大和几个护卫就更不急了,一路上是游山玩水的走着。

这一天,因为三白早早的就被王况打走去找毛人母子了,连续四天,三白都没带回来任何王况想知道的消息或者说有什么东西带回来,又不会说话,王况也不知道它和毛人母子有没碰上面,王况本也没报多大希望,不过就是个碰运气罢了,临近中午,好不容易看到有个小村落,连续三天的露营,队伍虽然不至于疲惫,但王况还是决定不走了,在这个村里休整半天,第二天再走。

才进村,黄大突然一个翻身,从自己的马背上跃了起来,将王况拉下马来,压倒在自己身下,口中大叫:“大家小心!”

!#

;注册用户天天登陆送q币;话费**真给力!

第四九零章奇怪的小村庄

第四九零章奇怪的小村庄

异变突生,黄大已经来不及有任何的其他动作,只能是用自己的身体将王况给护在自己身下,而在他将将把王况拉下马来的同时,“嗖”的一声,一支箭矢便堪堪擦着马鞍而过,如果黄大反应稍微慢那么一丝,这根箭此时已经钉在王况的大腿上了。本章由网友为您提供更新'

遭此突变,几个护卫的反应就马上出来了,毕竟这些人都是魏小五暗中考察过然后给王况推荐上来的,基本都是战场上经历过的主,又有黄大平日里闲着无聊,天天调教他们的反应,因此,这杆箭才射过来,他们已经将王况和黄大二人团团的围住,其中一人还用刀削了一下那支还在疾飞的箭矢。

“咦?”先前用刀去拨箭的那个护卫惊疑了一句,叫了起来,“黄头,您来看,这箭无矢!”

黄大一个翻身起来,接过那护卫递过来的箭支一看,然后又传给了随后起身的王况:“小东家,射箭之人无伤人意。”

王况接了过来,这是一支比较粗糙的箭支,说是粗糙,也是相对于兵器监里统一制式的箭支而言,兵器监出来的箭支,在重量,长度,粗细及重心等指标上有着严格的要求,就连箭尾羽翼的宽窄,长度也是严格要求的,箭簇是用统一的模范铸成。

以前兵器监的要求没那么严格,但自从王况和阎立本的关系改善了之后,就开始严格起来了,但是箭支的产能并没因为要求严格而下降了,反而是有所上升,原因就在于采用了流水式的作业,削箭杆的削箭杆,修羽毛的修羽毛,磨箭簇的磨箭簇,所有的零件,都有统一的标准量具来衡量,就比如说箭杆的粗细,一个量具上两个孔,能通过小孔不能通过大孔的,就是粗细合格了,而在重量上,就有一个类似天平的量具,放上去,一看指针的摆动幅度,也就能马上判定合格不合格,其他的零件衡量方式都是差不多,这些都合格的零件最后装配起来,不用再去考虑配合的问题,随便抓起任意的零件,都是合用,都能制出合格的箭支来。

这绝对是大唐兵器的一项重大改革,正是这一番的改革,使得以前对从事制箭要求比较高的门槛降低了许多,以前,包括重量,长度等等,全凭的是匠人的经验和手感,一个匠人,想要能独立的制作出合格的箭支来,没个三五年的磨练是不可能的,但现在,甚至于从来没有从事过这门手艺的人,只需要有个两三天的培训就可以从事了。

制式箭支的统一,就是要最大限度的发挥出弓箭手的威能来,箭支的重心,重量,粗细,长度等等都是统一的,那么弓兵在适应了这种箭后,当碰到需要连续射箭的时候,只要前几箭找准了,以后的箭,闭着眼睛,光靠感觉就能收到巨大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