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于蒙古人,他们见到信后自然会勒兵不前!”多尔衮定了定神,将一封已经写好的信拿了出来,然后盖上了大印。但是看着这个刻有‘受命于天,即告永昌’八个大字,多尔衮却是迟迟没有封住信口,只觉得心中一阵阵的发苦,他清楚的记得,这是他在崇祯七年打败了察哈尔林丹汗后,林丹汗的儿子额哲与他的老婆苏泰来降时带来的。可惜的是,他如今的局势与额哲几乎一样,这东西无论如何也是保不住了。
第481章顽抗到底
多少年了,蒙古人在女真人面前也只有跪地的一途,但是如今情况终于改变过来了。看着原本不可一世的女真人竟然真的跪伏于地,瀚不离还是久久不能相信自己原本一个兵力不过千的小部落头领,居然也有这么一天。
“贝子罗格浑,清武郡王岳托长子!这是我大清摄政王的亲笔信,摄政王愿率族人归顺,并将传国玉玺奉上,只求能息晋王雷霆之怒,放我族一条生路。”来人恭敬的回答道,将一封请降信双手奉上,头深深的埋了下去,免得让蒙古人看到他藏于眼睛深处那一丝无边的怨毒。
岳托一系一向与多尔衮一系不睦,追其根由,也得从努尔哈赤时代结束时说起。皇太极的两白旗根本就算加上下三旗阿巴泰的镶蓝旗,算起实力来也就堪堪与掌握两黄旗的多尔衮兄弟势力相当,谁也耐何不了谁。但是在正蓝旗中立的时节,当时的正红旗旗主代善与时任镶红旗的岳托二人联手,却是一下子将多尔衮给比了下去。让原本老奴指明的继承人多尔衮只能黯然认输,并且主动向皇太极示弱。
之后的事情就简单了,皇太极随便找了一个理由,就将多尔衮的两黄旗变成了两白旗。在主政的十数年间,更是将多尔衮的两白旗诸多精锐抽调而出,进一步拉开了与多尔衮的实力差距,让多尔衮问鼎汗位的梦想变成绝望。
这种情况下,多尔衮能和岳托的关系和睦那还真是见了鬼了。这次罗格浑的到来,未尝没有这种借刀杀人的想法,易飞同意了那是多尔衮英明过人的结果,易飞若是杀了罗格浑祭旗,那也只是罗洛浑无能。这种双输的事情无论轮在谁的头上,相信都不会觉得是一件多么愉快的事情。但是罗格浑却是没有其他道路可选,要么他一人死,要么他的家人子女统统被杀个干净,估计宣布此事之时,多尔衮早就已经做好了准备,就只等他拒绝了。
听得罗格浑的话,瀚不离也不敢自作主张,立即命令斥候向各路蒙古大军通告情况,更是早早就飞马向正滚滚而来的易飞亲率的大军报信。事情果然如同多尔衮预料的一般,数路齐进的蒙古大军,与原本已经丧胆的关宁军都是同时停了下来。唯一不同的是蒙古人依旧形成四面合围的进攻姿态,但是关宁军却是原地开始筑建营寨。
虽然易飞的命令极为严苛,但是数十年的建奴对于关宁军的威压却不是一纸命令就能抵消的,尤其是这种靠山还未到之时,关宁军的胆气根本发挥不出来多少,能够硬着头皮驻扎在战斗一线,就已经是远超水平发挥了。
不过一切都是十分安全,满清方面根本就没有调动大军出来迎战的意思。毕竟在赫图阿拉这种地形复杂的地方,也许还能多抵抗一会儿,若是出来野战,估计蒙古人就足以让其匹马不得还了。
崇祯十五年三月中,一路跋涉的镇西军大军也是终于来到了抚顺卫,在这个被建奴第一个屠杀的卫所之中。十数万汉、蒙联军也是齐集于此,蒙古包与镇西军的行军营帐也是连绵到看不到的天边尽头,无数的骑兵不断的往返巡视,谁也不想在这种胜利在望的时刻被满清偷袭。
“罗格浑贝勒,回去告诉你主子。在你们全部族人从赫图阿拉迁出前,不要给本王提任何条件!本王不想讨价还价,要么立即缚体出降,要么,本王自己率大军将你们一个一个拿下!”易飞并没有胜利者趾高气扬的模样,相反语气十分客气,但是话语中的强势却是不容置疑。
“大王,我们只是想要一个保证罢了。如今我们族人只有十数万人,而且多为老弱,已经再也不是天朝的对手。上天有好生之德,王上又何必赶尽杀绝?”如今易飞的气势已经完全不是罗格浑能够抗御的了,只是站在易飞面前,他就觉得浑身颤抖,但是事关族人的生死存亡,他也不得不硬着头皮哀求道。
“本王没有那么多时间陪你在这浪费口舌,回去告诉多尔衮,本王的意思只有这一条,要么自缚来降等候处置,要么就一战吧!本王只给你们一天时间,在后日太阳升起之时,你们若是没有作出决定,本王就当你们拒不出降!”易飞摇摇头,直接起身而去。
对于罗格浑的上天有好生之德,易飞心中只是冷笑,真的如此的话,辽东的汉人又怎么会在短短数年间,便从五百余万一下子锐减至三十万不到?抚顺大屠杀,复州、盖州,金州,铁岭这些地方,哪里不是留下了建奴无数的血腥?如今事到临头,这才想起上天有好生之德?那置辽东数百万汉人的怨魂于何地?置历年来死于建奴刀兵之下的汉人于何地?以德报怨,根本就不是道德高尚,而是对本民族的不负责任!
以血还血,以牙还牙,才是震慑一切敢于冒犯自己民族的不二法门。谁敢趁汉人虚弱而冒犯汉人,那等待他的只有身死族亡一途,如此血杀而过,还有多少游牧民族敢于再次南下?除非他们能够保证将汉人除根!否则就避免不了汉人的再次兴起!
如是再三,就算没有科技上的领先,游牧民族对于中原花花江山,就不会再是如同看成一块肥肉,有机会就来咬一口。他们就会在再次生出贪心之前,认真的思索这种行径的可行性和危险性,再不是随便的如同逛自己后院一般,你来我往,能抢一口是一口。因为汉人总是会自欺欺人的进行以德报怨,他们也就根本不担心会被清算的后果,这样谁会能够按捺住自己蠢蠢欲动的贪欲?
所以在易飞看来,虽然自己说的十分模糊,甚至给了多尔衮一线希望。但是只要他真的带着族人走出赫图阿拉,那等待他们的依旧是一场屠杀!而且这一次,易飞也不打算放过任何一个女真人,哪怕是为此耗费十年甚至数十年的时间!不为其他,只为立威!
……
毕竟罗格浑回来之时,也是有一个汉人使者随行。毕竟易飞的态度似乎有意受降,那派一队使者前来,也是礼尚往来而已。不过,汉人使者不同于罗格浑,似乎根本没有一点保密性,沿路更是不断的用满语向这些满清族人宣扬晋王有条件的同意他们的投降。
虽然对于这队汉人使者如此的无礼,但是罗格浑却是没有敢于立即执法,毕竟他还不知道多尔衮的心意,更加不敢冒着和谈失败的危险悍然杀了汉人使者。若是这般,那就是真的与易飞完全撕破脸了,直接进入不死不休的局面。
“易飞就是这般说的?”在安置了汉人的劝降使者之后,多尔衮脸色一片冰冷问道。
“回主子,易飞确实这般说,奴才也是一字未改!”罗格浑低着头,努力维持着声音的平静,不让自己的怒气散发出来。
“看来,他还是不肯放过朕啊!”多尔衮轻声的道,声音低的连面前的罗格浑都听不清楚,也许最后的疯狂吧,多尔衮也是强迫小皇帝再给他上了一个皇父摄政王的名号,如今的他也是可以公然的称朕。
他虽然猜不出易飞的真实目的,但是依照易飞如此说,那他肯定是有意放过满清一马,毕竟汉人一向喜欢自诩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以德报怨这种让草原上的狼群嗤之以鼻的事情,居然也是在汉人中大行其道。
但是多尔衮却是绝对不是接受这种任人处置的命运,就算易飞真的肯放满清一马,那也仅限于满清的普通族人罢了。毕竟易飞的话里,根本就没有提过他们爱新觉罗家族之人会被如何处置。在多尔衮想来,他们这些爱新觉罗家族之人,肯定会被杀个干净,既然如此,那又何必去降?为了一些奴才把自己的命搭进来,那绝对不是多尔衮愿意看到的事情。在他看来,这些奴才本来就是应该为主子去死的,让主子为他们换来生的机会,那简直是荒谬绝伦!
既然前路已断,多尔衮也是放开了胸怀,命运已经注定,如今已经不是能够战败汹涌而来的十数万大军的可能了,而是如何在最后给联军造成更加多的损失。就算爱新觉罗家族注定要灭亡,那整个满清都得为之陪葬!很快动员令,也是下达到了所有极度殷切盼着招降的普通满族人手中。面对着这种突如其来的命令,所有人都是心头一片冰凉,根本弄不明白,为何汉人都已经同意不打了,多尔衮为何还如此的固执,非要拼个鱼死网破?但是事实胜于雄辩,数个汉人的头颅很快被挂在了赫图阿拉的城头上,一下子让所有满人认清了他们主子抵抗到底的决心!
第482章
在大局已定的情况下,每一个士兵的生命都是宝贵的。一个好的统帅不应该让士兵过多的损失在无谓的环境之中,在耐心的等待了一日一夜后,易飞也是终于等到了已经在想象中的答案。而早已经集结好的大军也是开始享受着早餐,利用这最后的时间好好的整理一下自己的武器装备,等待着总攻命令的到来。
在易飞宽度超过十丈的超大型大帐之中,镇西军文武与蒙古一众汗王与他们的麾下勇士也是齐集一堂,虽然人数已经高达近百人,但是却是丝毫不显得拥挤。人人士气高昂,望着居中而坐的易飞,只等最后命令的下达。
土默特部,喀尔喀蒙古、喀可沁蒙古,以及原本满清铁杆科尔沁蒙古,漠南蒙古诸部已经全部到齐。他们依次居右而立,身后站着的则是他们的各个将领。左侧则是以罗立为首的镇西军文武,人数更是有着数十人,在他们下方则是以祖大寿为首关宁诸将。不过相比于北京,这次关宁军也是多了一人,那便是吴三桂,对于吴三桂,易飞有一百个理由不相信于他,更有一百个理由要把他一定带在身边以防不测。
令吴三桂等有些难以置信,而又有些放下心来的是,大帐内竟然出现了大清的三顺王这一尚可喜。尚可喜于二月底已经浮海抵达新义州,更是马不停蹄的押送着数十万石米粮前来抚顺,效率比之在满清之时,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对于收留尚可喜,镇西军内部也不是没有反对声,但是易飞的回答只有一句,水面作战你们谁能胜任?一句话就将一众文武的置疑声给压了下去,虽然他们个个战功彪悍,更是自信陆地无敌,但是对于茫茫大海,他们都是怀着一种深沉的敬畏。虽然他们对于易飞如此用心于水师这种辅助军力有些不解,但是他们却是不会置疑易飞的用意,这么些年下来,可曾见过易飞有过无意义的举动?
尚可喜的到来,易飞并没有象皇太极那般出城十里相迎,也是存着敲打他的意思。但是易飞对他的信任也是毫无怀疑的,不仅依旧让他率领水师,甚至将天津卫水师也是一并交于他整编,更加没有安排什么人在旁掣肘,只是将一些年轻的基层军官打发一批前来学习水战。
对于他这种三家姓奴,这种待遇就已经超过尚可喜最乐观的想象了。因此,尚可喜不仅没有什么不满,更是暗暗心存感激,而且更觉得是找了一个明主。毕竟皇太极这种野人,注意的只是大陆而已,虽然对他的礼遇极重,甚至将辽阳相托于他们三顺王驻扎。但是对于他最拿手的水师却是根本不屑一顾,这么多年来,不仅没有任何投入,甚至一度都想放弃水师,让他和麾下骁勇善战的水师儿郎,变成完全意义上的陆军。
这种能够让他放手在自己最适合的领域内打拼的信任,也是让尚可喜真的喜的可以,虽然还不能说立即心悦诚服的誓死相报,但是却也是让他开始渐渐的将自己慢慢亲近镇西军,甚至慢慢融入镇西军体系中而不自知。
对于赫图阿拉,如今已经没有任何的战术可言了。无论是蒙古人,还是镇西军,甚至关宁军,只要他们敢于以死而拼,建奴都不会是他们的对手!因此,易飞的战略布置也是十分简单,以最为熟悉满清的科尔沁为主攻,土默特人在旁辅助,力量就足以与满清军力持平。而瀚不离部与地头蛇喀喇沁蒙古部则是迂回至赫图阿拉之后,防止满清远循漠北,虽然这个可能低的几乎为零。
而镇西军也是一分为二,五千骑随着关宁军封锁向南的道路,必要时也是起着敲打关宁军的打算。在易飞看来,若是这次关宁军的表现若是再让人无法接受,那他也就会毫不犹豫的灭了这些只会是拖累的垃圾东西。
而易飞则亲率剩下的五千骑兵与五千马步军跟随在科尔沁蒙古部与土默特部之后,防止任何可能出现的意外事件。就算科尔沁蒙古人临阵倒戈,那易飞也是有信心直接将其主力歼灭于跟前,至于土默特人,对于俄布木的小心思已经有了认识的易飞,自然是不肯放过任何消弱土默特部的机会。
更何况如今这种明面上是摆着送功劳给土默特人,但是实际上却是让他们去抵挡满清的最后疯狂。虽然明面上满清的兵力如今只有两万不到,而且其中大部都远称不上精锐,但是亡国灭族的时刻就在眼前,这些已经完全没有了退路的满清骑兵的疯狂性还是肯定会有一些的。
果然,从抚顺前往赫图阿拉的路上,路过萨尔浒之时,近万满清铁骑也是静静的等待在这儿。二十年前曾经的萨尔浒之战,大明最精锐的十一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一战而鼎定了满清铁骑无敌的声名。显然,多尔衮也是希望在这个无法投入大量兵力的战场上,狠狠的挫挫联军的威风,安定一下族内一片的悲观气氛。
也许是萨尔浒战场,这个让满清崛起的战场给了满清士兵勇气,也许是看到头一个进攻的竟然是自己原本的铁杆科尔沁蒙古部,满清的士气也是在随着战马的奔驰而缓缓的上升,无比的屈辱和愤怒让他们根本就不搭话,直直的向着科尔沁蒙古人疾冲而至。
原本在漠南蒙古籍籍无名的科尔沁蒙古部,完全是靠着与建奴的紧密关系而上位的典范。十数年下来,靠着与建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