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妍用那种我哥哥好吧的眼神看了全场一眼。汗,小孩子做习惯了真的变成和小孩子一样了。苏聪旁边的那位小男孩冲着苏妍道:“你是六妹妹吧。我是你二哥哥。”原来是苏余呀。苏妍冲他笑了笑:“二哥哥好。”软软的童音立刻博得了苏余的好感。苏妍旁边的小男孩也喊道:“六妹妹好,我是四哥哥呢。”他讲话好似有点外乡人的口音,不是正宗官话。接着他又说:“我们这次是从余杭来的,来的时候坐了好大的一艘船。妹妹看到过船没。”苏妍接道:“娘说我小,我长这么大就去过外祖家呢,还是今年去的。我好羡慕你呀。”被苏妍夸得脸红的那位从余杭来的小男孩,立刻像打了鸡血似得要苏妍到时候去余杭玩。苏余在旁边插不上话。只得拉着苏聪不知道讲些什么。
苏聪看到粉蒸肉上了上来,立刻夹了一块到苏妍碗里,口中还道:“妹妹慢点有点汤。”随即给苏余也夹了一块。苏余直呼好吃。苏聪是最大的孩子,又生得好,谁都知道他人品好。对每个兄弟都谦和忍让,十分具有长兄风范。孩子们特别是男孩子们总是喜欢和比自己大的男孩子玩。因此,苏聪很有人缘。
小男孩们都希望苏聪先跟他们讲话。
一顿饭吃得心满意足,苏聪带着苏妍去找苏仪苏早。她们已经在花阁了。此时气氛很好。大一点的和大一点的玩,小一点的和小一点的玩。众人聊了一会儿,下午吃完了饭才算完。苏父和熊氏带着苏妍们一道回去。苏妍下午只打瞌睡,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走的。醒的时候已经到家了。哈欠连天的洗了个小澡就睡了。马车也不是好做的。
正文 第六章
第二天依然是卯时二刻起床,不过又换了不同的衣裳。嫩黄色的衣裳上绣的腊梅领口镶了一道边,腰上缠着细细的丝带。头上今天梳的蜈蚣头,辫子中间或插一朵腊梅,显得小脸盈盈。去熊氏那儿一瞧,两个小姐姐也是打扮的别致。熊氏抱着苏妍直亲,口中打趣道:“哪里来的小仙子。”苏妍窝在熊氏怀里不肯出来。
苏父今天倒没昨天那么急,大家用过早点之后。又一起出门了。熊氏今天仍旧坐的家中的马车。气氛远没有昨天那样沉重。苏妍和二姐苏早也是在马车上玩玩闹闹。熊氏今天倒没说什么。
苏妍很奇怪的问:“娘,今天又是从哪儿来的族人纳。”熊氏看着她说:“今天是三服之外的族亲。”为了表现成一个小孩子苏妍只好问:“三服是什么?”熊氏倒是笑眯眯地说:“就是说三代以内,你看你祖父是一代,你父亲是一代,你们又是一代。这呀就是三代。”苏妍点点头表示知道了。熊氏看她小人装大人在那想问题又逗弄一番。
“呀,她们都住在郢都吗?”苏妍问道。
“不是,有的从德州府赶过来的,有的是不同的地方。你们可要讲官话。不要讲郢都话。”熊氏道。她又接着说:“今天来的都是从各地来的,你们是主人家可要招待好啊。”这里正正经经的官话相当于普通话,郢都方言和湖北话有点相近。
二姐有点疑惑的问:“娘,今天来的都是什么来头呀。”
熊氏拧了她一下:“死丫头,来头的话你也说。”二姐怪叫一声,娘呀,你下手不要这么重。倒是把苏妍惹得哈哈笑。
熊氏说道:“听你爹说,有几个是经商的。哎呦经商虽然赚钱可把名都丢了。有几个就是旁支的乡下耕读人家。”
苏妍表示理解,嫡支才是家中兴旺的根本。其余的虽然都是同一个姓,可是血缘早就淡了,家里争气还好要是子孙不争气,凭什么也是白搭。今天就是些小虾米了,昨天的重头戏已经过了。不知道昨天苏父怎么样,看样子像是好的。
其实苏妍算是多心了,苏父少年时候就没人管他,性子坚韧偏偏艺高人胆大,虽被吴氏欺负过不过他有外祖父黄国公在也不敢太过分。小时候怕饭里下毒不是公中的饭,苏父连茶水都不喝。偏偏苏老太爷对他也很不好。他从小就对家庭淡漠失望,后来娶了熊氏才好点。熊氏虽然身份高可是确对他真好。时时关心他,又把家管理得好,让他无后顾之忧。他的眼里边只看到熊氏。
苏妍这次到了侯府却没有去花阁,而是跟三房的苏芝四方的苏枫陪着家里的男孩子们去接待来的男孩子们。
苏芝苏枫很羡慕的看着她的衣服。他们的衣服都是公中做的,没什么特点。其实也是她们多心了。侯府出品还是很不错的。只是苏妍三姐妹的衣服是熊氏精心挑选的,加上苏父战平南乱的时候还是抢回了不少好东西。加上熊氏又会经营,黄氏当年的嫁妆也在苏父手中,因此她们这边反倒经济还好些。
三房四房俱是庶出,四房的那个还有点不足之症常年养着。三房也是靠二房吃饭。过得都不怎么好。跟苏妍三姐妹比到是落了下乘。
不多时,苏聪只管牵着苏妍,低头说些小笑话给她听。众位小孩子倒是吃着东西,各自玩。苏余好像真的很喜欢苏聪,总是不满苏聪对苏妍好超过他。苏妍也不在意。有几个小男孩来了苏妍也陪他们说话哥哥哥哥一通乱喊,到是让大家对她印象又好起来。
苏妍也不管你家里是做什么的,反正她也是个小孩子。跟大家都玩。你是外地来的就讲讲那里的风俗习惯,怎么来的。吃什么。反正一通狂讲。有几个商户出身的男孩平时因为出身商籍,一些人或有或无的存在点轻视。反观这个小妹妹穿得好长得好还是个大官的女儿,还乐意跟他们讲话。房间里气氛大好。如此反复过了几天。猜到了祭祀那天。阵仗挺大的。据说烤乳猪就杀了上百只,炮竹几百包,另外席开了五百桌左右。苏妍倒是不知道是怎么祠堂是什么样的,女孩子是不能祭拜的,只能在外面磕个头就行了。祭祀很是热闹。华年里的宗族聚会终于告一段落。
祭祀完后,大家都累得不行。不过还是要起来,因为要过年了。年味愈发的重了。
红色充满着整个府里。苏父也不过去过年,只到自己府里过。熊氏早就准备好了过年的东西。器具倒是没怎么换。苏妍估计是要去贵州了,换了到时候回来又是旧的了。年饭吃的很丰盛,郢都人过年必不可少的就是粉蒸菜和火锅。各种粉蒸肉菜,还有一大盆鱼火锅。众人吃得心满意足。苏妍她们几个小的听连妈妈讲古,听得津津有味的,各种零嘴儿哧啦哧啦的在嘴里嚼。只有在年节里,大人们才不限制孩子们吃太多东西,以免结食。初一除了去沐王府之外,其余的时节,苏妍到时什么地方都不想去了。只跟熊氏说头疼,熊氏只好招呼齐妈妈好好照顾她。苏妍在还在现代的时候就不喜欢走亲戚,每次过年总是她一人在家,父母也不管她,由她去。她也颇有一种众人皆忙我独清醒的感觉。
如此过了初七,衙门也正式开衙。苏父也开始了上班。
熊氏已经打发人过来收拾东西了。家里的有几房人跟着去在心里慢慢算着,带多少东西去。还得把儿子的老师选好,丫头们的行礼挑好。恰如此类,苏妍确实都不知道的。直到苏父的圣令下达后,成为省一级的最高长官,虽然是贵州但是谁也知道这倒是个大去处。因此苏府天天都有人来上门拜访,就连二叔也来做说客,推荐幕僚。苏父选了两个本家人,一个按辈分是六爷爷,一个是五叔。这两个人胜在老实。一个也不选到怕大家说他不睦本家人。他也是做个样子。
一切准备得当,又是辞行酒喝了一圈如此才上了路。
正文 第八章
就这样一行人走走停停也花了十天,刚进入贵州府便有官员前来迎接。苏父从马上下来同几人见礼。那些官员倒是知趣,知道熊氏也在车上非要拜见磕头,口呼:“郡主千岁。”不一会儿便听见从车中传来一袭悦耳动听的声音:“各位大人快起来吧。今次我与郡马来到贵宝地还望各位多多照应。”众位官员连说不敢不敢。
应付完这些人之后。有位姓黄的官员自称是黄国公府的旁支,领着他们去官衙。这个官员也有心绍,经过百米长的青石甬道(甬道中部原有仪门,俗称二门),拾级而上便上大堂。大堂、二堂、三堂是衙门中轴线上的三大主体建筑,都是台基托附。尤以大堂最为壮观。它面阔五间九檩架进深建筑面积248平方米。大堂上方悬挂〃贵州府衙门〃行楷金字匾额,堂前粗大的黑漆廊柱上有抱柱金联〃贵州府正堂〃行楷金字匾额,堂前粗大的黑漆廊柱上有抱柱金联〃欺人如欺天毋自欺也,负民即负国何忍负之〃。正面屏风上有彩桧〃海水朝日图〃,黑漆公案上放有文房四宝、印盒、惊堂木及发令签等审案用物。阁外西侧摆放着堂鼓、仪仗及刑具等,阁前地坪上保留有两块青石板,东为原告石,西为被告石,石上现在留有四个明显的跪坑。这巍峨森严的大堂,就是昔日衙门举行重大典礼、审理重大案件,迎接上级官员的地方。
大堂月台下不远处,原来建有公生明牌坊和分列两侧的三班六房,现仅存四间兵、刑、工承发房。公阁下明牌坊是一石构建筑,由〃戒碑〃、〃戒石铭〃演变而来。向南刻〃公生明〃三个大字,作为官场箴规,意思是公正方能明察事之本来(即〃公生明,偏生暗〃);向北刻官员戒约:〃尔俸尔禄,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难欺〃。这样,官员坐堂理事即可见此,以警戒其秉公办事。若徇私枉法,天理难容。
公署穿过二堂进入天井院,院内东西两连各有配房三间,这是官员在此处理公务的地方,故称〃公署〃。公署后面,是与三堂相通的穿廊,这里有一丛茂密的南天竺和一棵合抱的元代丹桂树,遮天蔽日,幽深静谧。三堂从公署院向后,走过穿廊和一道格扇门屏障,正面北屋就是三堂。三堂面阔五间,七檩架进深三堂前檐矗立着四根黑漆大柱,前墙用透花格扇镶嵌,使回廊显得特别宽广。堂内有县令的更衣室。这里是知县接待上级官员、商议政事、处理政务的地方。三堂前面是一处宽敞的庭院,院内东西两厢各有配房四间,院内有一株古老的丹桂说,据说是前朝来的,至今仍然生机勃勃,枝繁叶茂,巨大的树冠遮住了半个庭院。每逢仲秋季节,前后院的两析双季丹桂繁花竞放,香飘全城。
花厅三堂东西两侧各有一进房舍,为东西花厅院,是官员眷属们居住的地方。三堂及东西花厅后边,有一个花园,园内建有兼隐亭。这里花木争荣,翠竹扶疏。
她们一进来便有些喜欢这里,虽然这里没有郢都那个五进的院子大。却也别有一番风味。更加上这里没人管束,也不像郢都贵人多时时刻刻都怕说错话做错事这里布政使就是全省和巡抚一样并称老大的官。因此,她们三姐妹也可以说在一省范围内横着走了。当天收拾其当一家人在一起吃了一顿饭。熊氏特地请来个会说官话的婆子介绍贵州菜色,她嘴皮子厉害落得很,把苏妍他们都说的入迷了。
辣香是贵州菜的主要特点,著名菜点大多与辣椒密切相关,如宫保鸡丁、各类火锅、肠旺面等,都需要用辣椒来调味,黔菜带辣味的菜肴更是口感各异,又分为油辣、糊辣、青辣、酸辣、麻辣、蒜辣等几大系列,有的辣而酸、有的辣而香、有的辣得令人张口咋舌、大汗淋漓。
贵州菜肴突出酸。贵州有“三天不吃酸、走路打蹿蹿”的民谣。酸菜家家腌制,食之口舌生津、开胃消食,夏天食用更可解暑。酸汤则有爽口提神、杀菌消毒、去油腻化脂肪、健脾防结石的功效。酸菜的腌制主要原料为萝卜、白菜、卷心菜等。酸汤的制作又分菜类酸、鱼类酸、肉类酸、米类酸等,完全靠生物自然发酵而成。
贵州菜肴讲究蘸水。蘸水的调料主要是辣椒、蒜泥、姜末、葱花、香菜、花椒等酌情添减。因辣椒的制法不同,蘸水又可以分为数种:糍粑辣椒蘸水——辣香浓厚;糊辣椒蘸水——干香浓郁;青椒西红柿蘸水——清香爽口……还有更讲究的,或在蘸水中加入油炸过的黄豆、花生;或调上腐乳撒上点脆臊、肉末;或拌上点折耳根、茴香、薄荷、苦蒜……又别具一番风味了。贵阳菜包括安顺市郊,著名菜肴如盐酸干烧鱼。八宝娃娃鱼、八宝团鱼、金钩挂玉牌、酸菜小豆汤、竹筒烤鱼、阳明凤翅、金钱肉、辣子酱、爆竹鱼等。
黔北名菜有宫保鸡丁、糟辣鱼、烘杂烩、花拦鸡、明虾鹌蛋鱼、凤尾鱿鱼、拔丝莲米、烧杂烩、烤乳猪、碎滑肉、毛凤凰鱼翅等。
苏妍姐妹们听说这些口水都快留下来了,只恨不得快些进肚。熊氏让那婆子下去。一家人欢欢喜喜的吃起来。
吃完之后大家各自洗蔌一番。如今苏妍也分了一个小院子,官衙里的家具不敢私自挪动,婆子们也是简单地收拾一下只等主子发话再来布置。苏妍看有了自己的私人空间。越发高兴起来,小小的人折腾到子时才睡下。第二天去请安,熊氏看她眼窝发青,问了问才知道小闺女欢喜的半夜才睡,又发作了苏妍身边人一顿要她们照看好三小姐。苏妍看熊氏如此才略微收敛一点。
正文 第九章
却说苏妍安顿好之后,熊氏在贵州为她们找到刺绣娘子余氏,余氏是苗族妇人,银甲到艰难便帮助绣坊做些活。熊氏给她一个月二两银包饭,给她个小屋子让她把女儿也带着。教导姐妹三。她女儿宝德瓦是个热情的女孩子,会做甜甜的米酒,十来岁,刺绣功夫也不差余师傅把苗女的衣服拿过来一看确实不错。
贵州刺绣的美,在于其原始、纯真、秀雅和拙朴。苗族的刺绣,是依托于苗族的服饰。苗族的服饰在中国少数民族中是首屈一指的,有“服饰大族”之誉。宝德瓦讲说每到苗族的节日,苗族的姑娘们都要穿上美丽的刺绣衣服,耀眼的银饰与漂亮的刺绣,交相辉映,好一派生机和活力。
在苗族刺绣中,最吸引人们眼球的当属它独特的图案造型与和谐、绚丽而又质朴的色彩。色彩是一个民族最鲜亮的符号。在苗族色系中,最常见面礼是红、黑、青、白等。余师傅解释说,五种苗族图绘方式,分别是:红苗——“衣服悉用斑丝”、黑苗——“衣尚黑,男女跣足。”、花苗——“衣服以布辑条,织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