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传奇》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伏羲传奇- 第9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了,所以,我想将这件事做完。”

容成道:“大饶说得对,定天时与定历法一样,对黎民是大大有利的!”

黄帝听完点头道:“好,就依你等!不过,大饶,女娲宫和娲皇殿还是你的事!”

女娲坐在上首,却突然道:“建造我的女娲宫和娲皇殿,黄帝出一些人力和物料即可,至于建筑设计之类,我有大庭氏,就不劳大饶了。”

黄帝看看大饶,道:“也好,也好,有关人力和物料,人皇尽可以和风后要便是。”

然后对风后道:“风后,只要是人皇想要的人力和物料,要多少给多少,不得有误。”

风后道:“是!”

这时,羲和站起来道:“黄帝,我觉得有件事我们可能忘了,现在战事已毕,昔日我与臾区、常先在穷桑之山所见大方鼎也该运回来了吧!”

黄帝皱皱眉问道:“大方鼎?”

臾区也站起来道:“黄帝可能忘了,在穷桑之山,当初祝融用窑炼制农具之时,曾炼成了一个大方鼎,当时我们还不知其名,今日轩辕已成黄帝,正好将鼎接回做祭祀大典用。”

黄帝晃然道:“真是忘了,这么重要的事情。羲和、臾区,明日你二人就筹备兵丁,车辆,将鼎运回。其余人等与我一起负责筹备封禅大典一事。”

待羲和、臾区将那大方鼎运回新郑之时,大鸿也已经从火族回来。虽然失踪的人去向依然不明,可是从他去以后,安抚了火族部落,部落又重新稳定下来。这样,黄帝封禅大典已是万事具备了。黄帝围着大方鼎转了几圈问道:“此金鼎这么大,形状如此宏伟,器臂又这般厚重,你们说,祝融造它干什么?”

封宁子道:“昔日女娲娘娘制做泥具烧成陶器,主要是用来盛水、装果木和肉类。用火以后,开始用灶,后来用窑烧制。可这些制器用材全是泥土。以后九黎族蚩尤有所改进,用炭窑烧冶矿石,炼出金斧、金戈、金斧以及金衣金甲等作战利器。祝融烧制是在九黎之后了,我看,这个金鼎应该是煮肉的用具吧!”

羲和道:“我看不像。炎帝神农反对屠杀,怎么会用它来煮肉呢?此器分明是祝融为炎帝而作。”

众人一时争论不休。黄帝道:“无许再争了,我们就叫它神品重器,以后,就用来祭祀,用作封禅大典之用吧!”

大典这日,轩辕黄帝与先蚕娘娘嫘祖各穿一件红色纱衣分外夺目,嫫母跟在黄帝和嫘祖身后。此时,神农已经去了九黎没有回来,姬伯、少俞也站在大典中央。黄帝请他们两人坐在上首。

正午时分,羲和宣布封禅时辰已到,黄帝领众人向天地祭拜。所有的人都跪下,向苍天行大礼。

拜毕,黄帝朗朗说道:

“我,轩辕,承苍天之恩,负雷电之命来到人间,负有为黎民庶人造福之重任。今神州大地已成和睦之五州,东达大海,有丸山与泰山为证。西到空桐,有鸡头山为证。南到长江,有熊耳山与湘山为证。北到荤粥,有釜山为证。今五州尽归一统,人们以土德之祥瑞之气,尊我为黄帝。在我之前,有天皇伏羲氏,开创太昊部落,观天俯地,创河图、洛书、八卦、九针之学;又有地皇燧人氏,开创火族部落,钻木取火,给人类以温暖和熟食:又有人皇女娲氏,抗洪救灾,采石补天,训练家畜,创制陶器,抟土造人。

自神农氏以后,天下之主,称之为帝。神农炎帝,为帝之首,他开创了九黎部落,并首次将九黎、火族、太昊、有熊组成强大的人类部落联盟。又有献五谷察五味之能,为草谷之祖,创医病之先,应永享神农炎帝封号。我今封为黄帝,也要为人类造万万之福。我不但要发挥个人之能事,更要让天下人都发挥个人之能而为天下人谋福,这是我为帝之宗旨。

而我师姬伯自幼教导我成人做事,又是天皇之子,封为天师;

少俞既懂天地之术,也通治病救人之道,封为大监,监察诸方各州之事。

南方九黎部落仍由神农炎帝管理。而太昊、火族、有熊、穷桑等部分由风后、大鸿、力牧、常先管辖。

封宁子为陶正负责制陶,容成负责制定历法,仓颉负责创造文字,大饶做天干地支,优伶做音律,羲和、常仪、臾区为太史令,记载天地人的大事统由太史令负责,各地诸侯不做记载。货狄、共鼓仍做舟、楫,挥、牟二人仍然负责在荆山制作金器。各人分管的事要尽力做好,要以创制为本,以创制而求生,以创制而求进取。”

黄帝又道:“我以前作战,曾屡次败于战神蚩尤,蚩尤冶炼金器,开始了冶金大业。此器用于战争虽然杀伤人类,可用于耕田、狩猎、防守、制器等诸方面,皆有益于人类,所以我们也应尊蚩尤为冶金之祖。刑天虽也曾与我们为敌,可刑天曾尊天皇伏羲和炎帝神农之命,创造烽火台用以传信,终于使人类有了远方通讯之器,所以我辈应尊刑天为烽信之祖。夸父在火族时听白阜之建议发明出了造酒,让世人有了饮品,白阜应为酒业之祖;而夸父年少时就开始追日,与太阳比跑,试人类的体能,量大地之广度,开长跑之先河,也应尊夸父为体能之祖,还有雍父,亲制棒杵等石器,应为杵祖。这些人,以后皆应受到世人的尊重。”

黄帝又道:“我母亲伏宝和父亲少典创有熊部落,终于奠定我今天统一各部落之根基,所以追奉母亲伏宝为有熊娘娘。我父亲还曾最早研制书契,今尊少典为书典之祖。”

轩辕黄帝分封完毕,将诸干人等请入云岩殿中,大摆宴席,众人无不处在欢宴之中。轩辕皇帝虽然觉得一切完满,可是总感觉似乎忘记了什么,正思索间,忽听云岩宫盯梁上“啪啪啪”几声响过,一排暗器打在梁上,跟着一种似鹰叫般的声音传出来,一个红色的纱绸随着一个人影呼啦啦地向外面飞去,在不远出形成一团红云。

轩辕黄帝大惊失色!

后记

三皇五帝的事,是远古时代的事。

究竟遥远到什么程度,可能是距今为止的几千年前,也可能是几万年以前。根据今天考古学得到的证据,炎帝和黄帝所对应的仰韶文化和庙底沟文化遗址距今大约在公元前4500年到公元前3000年之间。也就是说,炎黄二帝距今已经有五、六千年的历史了。而甘肃天水大地湾遗址所对应的伏羲、女娲的三皇时期也已经有八千年到上万年的历史了。因此,三皇五帝所经过的时间至少要在五千年之间。

关于三皇五帝留给我们的记忆不多,一些古代的典籍零散地给我们留下了诸如盘古氏开天辟地、女娲氏炼石补天、抟土造人、燧人氏钻木取火、伏羲氏八卦开天、结绳记事、有巢氏学鸟筑巢、神农氏品草药、献五谷、轩辕氏做车制舟、垂衣治天下、嫘祖养蚕抽纱、夸父追日、精卫填海、蚩尤冶金、炎帝黄帝阪泉大战、黄帝蚩尤涿鹿大战、颛顼绝地天通、共工怒触不周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尧天舜日、大禹治水等等三十几个能够令人心驰神往浮想联翩的神话和传说。正是这些神话和传说带给了我浓厚的兴趣,通过对他们的深思和追索,我发现这些神话和传说看似很独立,但相互之间却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正是它们,一步一步地揭示出了我们的祖先创世纪的艰辛过程,也同时反映出了祖先们面对地震、火山、洪水、旱灾等等艰苦卓绝的自然环境而奋斗不息的精神。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典籍给我们献上了西王母、金字塔、龙伯大人国、玉皇大帝、四大天王、九天玄女、旱神女魃、黑白无常、女巫男觋、曼珠沙华等等或神或仙的记载。这些记载,或隐或现地穿插在三皇五帝的时代中间,给那个时代增加了很多的神秘色彩。

写作这部小说,首先是一个广泛涉猎的过程。因为,你只有知道足够多的信息才能明白其中的真谛,找到其中的关联。为此,我曾经花费三年的时间自驾车走三万公里的路程,到和三皇五帝有联系的古迹之处去考察。我不是考古学家,却尝试着去走古人走过的路。在路途中所购买的书籍和所得到的东西也太多了,但是,这部小说基本上反映了我对三皇五帝时代的看法,可是在这里献给大家的也只能是一个端倪而不是全部。因为,小说不是历史。我只有用小说的形式才能用比较连贯的故事情节来表达人类在这上万年中间所创造的主要事迹。只有小说,能让那些不可能见面的人物见面,只有小说,能让那些没有关系的人有了关系,也只有小说,让那些远古时代的人有了现代人一样的生死离合、喜怒哀乐。其实,古人和现代人一样,观念、性格、感情决定了他们的一生。

写作这部小说,又是一个去粗取精、抽丝拨茧的过程。对于三皇五帝时代的那些神话和传说,基本上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三皇五帝时代有太多的谜。涿鹿大战就是一个谜,说那是外星球的人类来到了地球上而和地球上的人发生的一场战役。因为这些人通过对蚩尤神话的研究发现,蚩尤一方所使用的武器在那个时代是人类所不可能创造出来的,那基本上就是一条宇宙飞船。这种观点随着考古学的深入和考古成果的一次又一次突破,而渐渐地占了下风。另一种观点就是,三皇五帝时代的神话就是“人话”。只不过像盘古开天辟地、女娲炼石补天这样的经典神话有些太不可思议了而已。但是随着考古发掘的一步步展开,早晚有破解这些谜底的那一天。我要说,那一天也确实在一步步地走近了。因为现在的考古学已经不再是一个国家独立的考古学,人类的古代还没有国家,单独的国家考古恐怕永远也接近不了历史的真实,只有地球上各个国家的考古联合起来,才能一步步地走进令人迷茫的远古社会。当我们走进有古代文明的那些国家时,人们已经发现了影响古代人类的一个重大自然事件,那就是《圣经》、《佛经》里以及中国伏羲女娲神话里的一场灭绝人类的大洪水,正是这场发生在世界各地的大洪水,使我们认识到,我们现在的人可能不是人类的第一批,可能是第二批也可能是第三、第四批人了。而那些现在人类所解不开的谜底,就是洪水以前的人类所创造的奇迹。

我相信这样一句话:神话就是古代的科学。而传说就是远古时代的历史!我所说的去粗取精、抽丝拨茧的过程就是用自己的思维和现代的科学去分析三皇五帝时代所发生的那些事,去将神话和传说还原,还原成我们的祖先是怎样一步一步去创造历史的。

值得一提的是:古籍给我们的神话和传说都是古文,现在能看懂古文的人越来越少了,因此此部书采取了白话文的形式,既然是白话,自然就少了很多古人的气息。还有就是古人大部分是用肢体语言来进行交流的,可是懂得肢体语言的人也不多,而且最初创作此书本来是想写成剧本的,因此采用了剧本小说的写法。那么,现代语言用的就多了点。希望读者勿怪!

这是我第一次写作,初学创作的我虽然有一种勇气,可是对自己文学的水平不是很自信。所以能坚持下来,是因为得到了众多的鼓励和支持。首先感谢新浪给了我一个文化平台,让我能经常面对读者,得到很多提醒和纠正。我和枕石漱流(秦简)先生未曾蒙面却给我写过两次序言。也得到过哲夫先生(中国环保作家第一人)、汪付芝女士(《黄土女女》作者)、卢苏宁先生(中国作协会员、中国畅销书作家)、徐鸿儒先生(中国美协会员)、杨泽柱先生(中国广播电台记者)、杨爱君先生(北国网记者)、王镇宇先生(中国酒文化副会长)、王向东先生(《在毛泽东身边》的作者)以及朴文成、臧志华、王军、孟军等我的好友和同学的鼓励和支持。也感谢我的父母和妻子王华,一直站在我的身后鼓励我不断地往前走。在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的父亲巴图(蒙古名)是最先支持我写作的人,可是他老人家却最终没有能看见这本书的出版,这也成了我写作此书的一大遗憾!

最后,感谢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让此书得以面世!

辛中正

(全书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