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可法一怒之下,准备关闭广宁的互市,但手下的幕僚和军官都劝谏了,朝廷不是很安稳,这样的时候,后金鞑子正好想找到厮杀的借口和机会,若是后金鞑子因为关闭互市的源头,在辽东展开大规模的厮杀,朝廷就真的无法支撑了。
其实辽东的窘境已经开始出现了,因为苏天成的造反,朝廷的银两开始严重不足了,辽东和大同大规模的招募军士,需要军饷,朝廷是不可能拿出来那么多军饷的,刚开始还能够维持,可过了秋收季节,户部就开始叫苦了,这也难怪,富庶的南方都不上交赋税了,朝廷还怎么能够维持,目前最大的依靠,就是辽东的互市,以及靖边和安宁堡的互市了,其次就是陕西还能够足额的上缴赋税。
来到京城之后,史可法与王道直见面了,两人说到南方的局面的时候,都是愁眉苦脸的,两人都在南直隶做过事情,史可法曾经是南直隶的兵部尚书,王道直曾经是应天府府尹,对于南方的情况都是非常熟悉的,但两人关于辽东的认识,是完全一致的,辽东是绝对不能够松懈的,否则京城将要遭遇到灭顶之灾。
两人对今后的前途,看法都是很悲观的,从实际情况来看,朝廷想要继续维持下去,难度太大了,刚刚成立的大晋王朝,在很多方面都占据着压倒性的优势,已经成为大晋皇帝的苏天成,只要做出来北进的决定,朝廷就危险了,京城也危险了,到了迫不得已的地步,辽东边军守住了关宁锦防线,还有什么意义。
到了那个时候,皇上要调遣辽东边军,恐怕没有谁能够反对了。
史可法和王道直两人回到京城之后,也专门去拜访了内阁首辅周延儒,说是拜访,其实是周延儒的关键周康通知的两人,说是有事情商议。
三人说到的也是辽东和大同的问题,经过了反复的比较,三人一致认为,辽东边军不能够动,万不得已的情况之下,全数调动大同边军,将大同的防御交给锡伯族部落和达乌尔族部落,抽调的大同边军,巡抚赶赴北直隶的保定一带,做好全面的部署,防止江宁营从山东直接进攻北直隶。
至于说河南、山西和陕西、宁夏一带,目前还没有足够的兵力去防御,若是苏天成暂时不进攻北直隶,想办法拿下河南和陕西、山西等地,朝廷只能够干瞪眼了。
三人商议的意见,基本就是最后的意见了。
史可法马上就要回到辽东去了,尽管说京城的局面还是很不好,但周延儒还是为史可法饯行,至于说王道直,就留在京城了,调遣大同边军的圣旨,已经发下去了,王道直在京城等候就可以了。
这一次吃饭饮酒的时间很长,奇怪的是周延儒、史可法和王道直等人,都没有说什么话,偶尔的几句对话,也是充满了悬念了,大家似乎都想到了今后该怎么办,也似乎都没有想好今后有什么道路可走。
一直到酒宴结束的时候,周延儒才说出来了一番话,也是很大胆的一番话,大概意思是大明王朝恐怕要遭遇到巨大的灾难,如今的问题不是在辽东,而是在南方,逐渐强大起来的大晋王朝,将是不可阻挡的,犹如一股涛涛的洪流,卷走一切阻拦的力量,让这些障碍灰飞烟灭。
史可法和王道直两人都没有多说什么,京城恐怖的局面,令两人也不会多说话,来到京城一直都是很谨慎的,但两人非常明白,朝廷的文武大臣,早就有想法了,或者说是出现分裂了,恐怕有人做好准备,投奔大晋王朝,效忠苏天成了。(未完待续。。)
'正文 第一千一百九十六章 机会之把握'
苏天成称帝的消息,早就传到辽东了,皇太极得知这个消息之后,闷了整整一天的时间,尽管说身体有所好转了,但遭遇了那么多的事情,被损坏的身体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够完全恢复的,甚至是不能够彻底恢复的,经历了那么多的磨砺,皇太极早就将这点看开了,朝廷里面的寻常事情,都是豪格处理,皇太极基本不过问了。
苏天成称帝,被皇太极视为了最大的威胁,以前他可以想办法,只要苏天成还是大明的官员,就可以通过诸多的办法来进行限制,造谣中伤、挑拨离间等等,令苏天成在关键时刻无法施展出来能力,可苏天成称帝了,成立了大晋王朝,这就是对大清国致命的威胁了。
尽管还没有和苏天成见过面,但两人神交已久,皇太极视苏天成为最大的障碍和威胁,认为将来大清国若是要亡国,也是要倒在苏天成的手里,皇太极穷尽了很多的办法,都没有能够算计到苏天成,在正面战场上的交锋,满八旗和汉八旗悉数都败在了苏天成和江宁营的手里,没有能够获取一场战斗的胜利,苏天成用兵神鬼莫测,江宁营军士异常的骁勇,面对这样的军队,代善和多铎都是遭遇惨败,就更不用说汉八旗的军队了。
苏天成既然称帝了,就意味着要统一中原,意味着要最终对付大清国,也就是说,大清国与大晋朝廷之间的战斗,是无法避免的。
但这里面也有机会,作为一生都在鏖战的皇太极,岂能看不出来机会。
苏天成称帝了,成立了大晋王朝,那么也就意味着苏天成与大明的那个崇祯皇帝。也成为了你死我活的对手,双方相互之间的厮杀一直都在持续,而且这种厮杀还要继续延续下去,直到其中一方彻底灭亡,稍有理智的人就会明白,大明王朝轰然倒地的时间屈指可数了。整个的南方都被苏天成占据了,北方还能够维持多长的时间,一旦苏天成稳固了自身的统治,开始再次用兵了,也就是大明王朝最终倒塌的时间了。
这里面有着太多的机遇,尽管大明、大晋和大清三方表面看上去,都是不可调和的对手,但利益总是能够找到共同点,譬如说大晋非常强大了。直接威胁到大明和大清了,到了这个时候,大明和大清就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面联合起来,共同来对付大晋王朝。
类似的商议进行过好几次了,但还没有牵涉到联合的事宜,多尔衮好几次提到了机会的事宜,也就是趁着大明与大晋之间交手的时候,趁机占去辽东的大片土地。这个建议得到了一致的赞同,皇太极和豪格商议之后。要求户部拨付了大量的银子,趁着秋收之后,购买了大量的粮草,做好充足的准备,多尔衮率领的正白旗和镶白旗,也开始慢慢朝着辽东方向集中。而且越过了辽河安营扎寨,做好了进攻的准备。
遗憾的是辽东边军依旧是虎视眈眈,而且兵力达到了接近三十万人的规模,若是这个时候展开进攻,不能够有充足的把握。故而多尔衮暂时按兵不动。
善于把握一切机会的皇太极,不会错过机会的,他决定要采取行动。
崇政殿,豪格、多尔衮、代善、济尔哈朗、阿济格等人,都在这里等候,多尔衮是从辽东匆匆赶回来的,代善则是从大草原赶回来的。
皇太极的精神很好。
“二哥,草原的情形如何。”
“禀皇上,草原的局势整体还是不错的,因为苏天成称帝,成立了大晋王朝,故而草原诸多的部落,都采取了观望的态度,臣也曾经派人与锡伯族部落和达乌尔族部落进行了接触,不过这两个部落,态度没有什么变化,依旧不愿意归顺我大清国,但诸多的小部落,态度出现了动摇,草原诸多部落,除开被锡伯族部落和达乌尔族部落占据的地方之外,其余的都表明了态度,服从我大清国的统治。”
“至于说在草原征伐的事宜,臣以为时间上与对手上都不合适,征伐必然牵涉到粮草的消耗,草原上补给很是困难,若是满八旗在草原上征伐,恐怕要消耗太多的精力,我大清国的重点,还是应该在辽东和中原。。。”
皇太极频频点头,代善的这个认识,早就得到了他的认可,依照大清国的实力,两面征伐肯定是吃不消的,草原上能够慢慢出现改变,就很不错了,再说草原上几个大的部落,悉数都是服从大清国统治的,也就没有必要展开征伐了,最为关键的是,在草原上展开征伐,得不到任何的好处,那些地方本来就贫瘠,出去消耗粮草,根本得不到补给。
草原上能够维持稳定就可以了,不需要再次消耗巨大的人力物力,不过代善还是要继续驻扎在草原,慢慢促成一些更多的改变。
代善说完之后,皇太极转向了多尔衮。
“十四弟,你那里的情况如何。”
多尔衮的精神一样很不错,在辽东的慢慢扩张,让他再次看到了希望。
“禀皇上,辽东的情况还是很不错的,本月初,臣带领大军越过了辽河,在辽河对岸安营扎寨了,臣的想法,就是想着辽东边军前来进攻,如此臣就能够有征伐的理由了,可惜辽东边军没有什么动作,那个辽东巡抚史可法,臣听说还不错,可也是缩头乌龟。。。”
多尔衮的汇报,众人听起来很是舒服,曾几何时,满八旗在辽东如入无人之境,所向披靡,要不是因为关宁锦防线的阻断,八旗军早就拿下大明的京城了,不管是从地理位置来看,还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大清国必须要拿下关宁锦防线,才能够顺利的入主中原,否则大军就有遭遇到分割包围和缺乏补给和支援的危险,自从和大明王朝签署了臣服的协议之后,朝廷上下都认为,进攻大明的突破口,还是在辽东,在关宁锦防线。
多尔衮就是按照这个思路去部署的,曾经因为江宁营的强悍,大清国失去了辽东的大片土地,满八旗和汉八旗损失惨重,迫不得已向大明王朝表示臣服,可如今的局面出现变化了,那个令大清国头疼的苏天成,已经成为了大晋王朝的皇帝,占领了大明南方的大部分地方。
朝廷之中有不少人认为,苏天成既然称帝了,占领了大明南方绝大部分的地方,接下来主要的任务,恐怕是稳固自身的统治,暂时不会将手伸到北方来,说不定时间长了,苏天成安于享乐了,不打算进攻也有可能了。
包括索尔滚都是这样的看法,不然为什么在局面一片大好的形势之下,九月份突然停止进攻了,其实苏天成在拿下南直隶之后,从山东方向朝着北直隶进攻,那是很方便的事情,这条进攻的路线上面,可没有什么关宁锦防线的。
若是苏天成沉湎于满足之中了,大清国的机会就来了,趁机攻破关宁锦防线,彻底推翻大明王朝,占据中原,与大晋王朝形成对峙,相互积聚实力,或者干脆划定边界,各自相安无事。
皇太极的脸色慢慢变得严肃了,朝廷之中满人权贵的一些想法,他也是清楚的,那些想当然的思维,以及总是朝着对自身有利的方向设想的念头,是万万要不得的,是要害死人的,依照他对苏天成的了解,苏天成占据南方之后就满足的可能性为零。
事实就是很清楚的,为什么锡伯族部落和达乌尔族部落依旧在草原坚持,为什么辽东边军没有任何的调动,尽管说苏天成已经成立了大晋王朝,但边关依旧是岿然不动,这里面千丝万缕的联系,朝廷之中的很多人都没有仔细的考虑。
众人都说完之后,皇太极开口了。
“二哥驻扎在草原,十四弟驻扎在辽东,都取得了很不错的成绩,朕非常欣慰,朕早就说过,兄弟同心,其利断金,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可朕有些事情,必须要提醒你们了。”
“朕了解苏天成,就好比是朕了解自身一样,你们以为苏天成会满足现状,那是误判,朕可以断定,不久之后,苏天成就会带领江宁营,展开大规模的进攻了,而且是迅雷不及掩耳的进攻,苏天成会以最快的速度,占据中原,接下来就要开始对付我大清国了。”
说到这里,皇太极顿了一下。
“朕今日召集你们商议,就是要想好如何面对如此的局面,坐山观虎斗是行不通的,因为下一步就可能轮到我大清国了,苏天成若是统一了中原,凭借着雄厚的物力人力,大举展开进攻,我大清国是难以抗衡的,故而如今就是机会,我大清国必须要采取行动。”
“朕考虑了,再次派出使者,与大明进行洽谈,这一次洽谈的目的,是共同来对付苏天成,大明的那个崇祯皇帝,以前依靠的地大物博,调集人力物力进行征伐,可如今没有这样的优势了,已经成为弱势的一方了,这个时候,联合大明共同来对抗大晋,对抗苏天成,就是最好的选择了。”(未完待续。。)
'正文 第一千一百九十七章 化敌为友?'
济尔哈朗秘密进入了京城,尽管身为大清国的亲王,可这次肩负的使命太过于重要了,好在辽东的通行很是方便了,济尔哈朗对大明京城也是非常熟悉了,所以说来到大明京城,不算是特别困难的事情。要说满人进入到大明境内,最为明显的特征就是头发,不过进入十月之后,天气渐渐寒冷起来,戴上帽子,也不会令人疑心的。
皇太极的认识,总是朝前一些的,也正是凭着这些睿智,能够得到满人权贵的拥护,能够被努尔哈赤确定为接班人,能够被草原诸多的部落拥护,登基称帝,成立大清国。在与大明朝廷联合的事情方面,皇太极就表现出来了不一般的认识。
绝大部分的满人权贵都认为,苏天成登基称帝是最好的机会,大明的实力将要遭受到极大的损害,这个时候从辽东方向展开进攻,就能够获取到最大的好处,可惜皇太极不是这样的看法,或许在刚开始的时候,皇太极也想着能够从中渔利,但经过了认真的思考,皇太极否定了这样的观点,而且要求多尔衮率领大军,返回到耀州和海州一带,准备与苏天成率领的江宁营作战。
这需要极大的勇气和智慧,化敌为友的举措,可不是轻易能够做出来的,满人权贵的顶尖阶层,经过了一番激烈的辩驳之后,终于接受了皇太极的观点,这也是因为诸多的满人权贵,的确知道了苏天成和江宁营的厉害,若是这个时候趁火打劫,导致大明王朝轰然倒地,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就是在直接帮助苏天成和大晋王朝。就会导致大清国遭受到更加严酷的打击,这种违背自身利益的事情,还是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