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了棺椁放声大哭。张问陶将案子讲了,又安慰道?:“人死不能复生,你亦节哀顺便吧。我来广州,一半是送你父归乡,一半是要在广东寻找凶手。待将你父安葬之后,我将全力找出凶手,将其缉拿归案,以告慰沐老弟在天之灵!”
沐清一的丧事操办得十分隆重,按着七品官的规格在祖屋前竖
立了楣杆,修了大墓,又请了附近庙中的和尚设香坛,超度亡魂。当地乡绅旧吏、亲朋故友都来吊唁,因为沐清一在本地人缘特别得好,走了一拨又来一拨,直过了三天人才渐渐稀了。这才下棺安葬。
等到一应葬礼之事都已完毕,张问陶将沐韦深叫到面前问道:?〃我听说你是过继过来的儿子?”
“是啊,家父没有儿女。我在八岁时过继过来,家父在当地威信很高,人缘也非常不错,所以自从我改了沐姓,从小到大做事情总是很受乡亲照顾。”
张问陶叹口气,突然感觉道,虽然沐清一跟了自己三四年了,自己对他的过去却知之甚少,竟生出几分惭愧来。他指指座位让沐
韦深坐下,用亲近的语气道?:“你母亲是前年不在的?为何不派人到宣化报丧?”
“路途太遥远,没有盘缠。派人捎信,又没有去那里的人。”
“沐清一是三代单传,这么说来,你也没什么亲戚啦?”沐韦深想了想道?:“还有一个姐姐吧,但也算不上姐姐。”
“咦,这是怎么说?”
“在我过继到沐家的前一年,家父还曾收养过一个九岁的养女。但没过两三个月,这个女孩便逃了。”
张问陶身子一凛?:“是从谁家过继的女孩?又逃回到本家了么?如今又在何处?”
“并不是本地人,其父是一个犯人。别的就不知道了。这些事都是我听说的,并不知道详情。”
“噢,你父生前可有什么仇人?”
“我来的时候,已经记事。那时家父在县里做捕头,虽说是捕头。但他秉性纯善,为人热忱,作事正直清廉,不趋利不避害,但凭良心做事。所以四乡八里,口碑极好。就是被他捉住的盗匪,也没有不佩服他的。”
几天来,张问陶奔波在村中乡里,打听沐清一过去的身世。但沐清一的身世如水,至清至纯,一点儿都没有污点。都说以沐清一的为人,是决不可能有仇人的。有的说沐清一在某年某月某日的大火中救了数条人命,有的说某年某月某日某人得了急病也多亏沐清一请郎中急救才得了性命。但凡他在乡里做的事情,只有好的没有坏的,只有施恩的没有结怨的。张问陶奔波了几天,也找不出有理由杀害沐清一的仇人,更不要说是有身份的大臣王公了。但那个先收养后逃走女孩的身世,却渐渐有了眉目……
乾隆四十二年,也是这样一个炎热的六月。一向民风纯朴,少有失盗的清远县却连连丢失东西,丢的都是食物、衣褥、锅碗等居家之物。沐清一当时是一名捕役,只有二十二岁。他很快就在一座破庙里将这个贼捉住了。但当他看到这个贼的模样时,却不禁倒吸了一口冷气。
………………………………
《大清神断》二十六(2)
………………………………
这个贼已经被麻风病毁了容,他还带着一个九岁的女儿。一个深患疫疬(中医称法,就是传染病)的病人和一个只有九岁的女孩子,县衙根本不能关监收容。唯一的办法,就是着人将其赶回原籍。但父女二人却是被原籍的人赶出来的。这样赶来赶去,这一老一少很可能会死在途中。
沐清一将其接回了家,并请来郎中诊疗。为防瘟疫在村中传播,不久,他又将这个病人
送到山上一座空庙中,雇人送饭照顾。那个九岁的女孩则被他收为义女。但在九月的时候,女孩却逃了。
这个女孩并没有到山上找她的父亲,其实她也不知道自己父亲的落脚之处。从此,就再也没了这个女孩的音讯。
这个女孩和那个满族女人是何关系?张问陶努力想把两个人联系起来,但一个是地位尊贵的满族美女,一个是麻风病人的汉家平民女儿。两个人似乎很难会有什么关系。
清远县的县衙中,几只夏蝉一声声的长鸣,此起彼伏,更让人感觉到烦热不堪。张问陶坐在三堂书房,手中捧着冰块,知县刘德孟陪在一边,不停地揩汗。
“二十年前,这个九岁女孩失踪时,是九月天气。南方无寒日,而且又正是收获的季节,加之民风纯朴,乐善好施,这个女孩不可能冻饿而亡。那么她只有两个去处,一个是被人收留了,一个是被人拐卖了。一个小女孩不会走得很远,她眉心有颗红痣,也容易辨认,如果是被人收留是比较容易查到的,但如果是被人拐卖了,就很难办了。”张问陶神情阴郁地对刘德孟说。
“两江总督李奉大人和广东巡抚陈士文大人,都已经下来了牌文。说协查文书已经发出,两广各县都开始查找乾隆四十二年失踪的这个女孩;相信不久便可水落石出。”
“嗯。我这边也接到了湖南巡抚阿林保大人、江西巡抚张诚基大人的文书,广东北邻的湘赣两省也开始协查此女。毕竟添人添口、收养大事,是隐瞒不住的;?如果没有被拐的话,应当很快就能查到。”但一连三个月过去了,却一点消息皆无。各地协查的州县都报说,乾隆四十二年到四十三年,没有人收养过这样一个女孩子。张问陶
一时陷入谜局。
………………………………
《大清神断》二十七(1)
………………………………
广东的秋天仍是湿热得很,虽已到了中秋,天气仍不凉爽。此时的张问陶已经住在了广州的驿馆。广州人过中秋喜爱点灯笼,大概是与明月争辉的意思。到了中秋之夜,家家都点起了灯笼,许多人家把灯都灭了,将点起的灯笼挂在墙上、门上,然后在院中或门
前摆一张桌子放满月饼、水果。一家人围了一边赏月,一边聊天。小孩子提着灯笼和伙伴们在街巷间开心地到处跑,比着谁家的灯笼更漂亮。
广州知府张道源见张问陶几个月来为办案的事情奔波辛苦,十分劳累,就力邀他一起出来赏月看灯,张问陶推劝不过,便和张道源换了便服,只带了两个府兵,走到街上。
一轮皓月在清碧如海的天上浮动,几朵薄云如纱,一片银光似水。天上月亮是孤寂的,但地上却是繁星落地,万点灯火,只见各色的灯笼都挂在街巷中争艳,五福临门、鲤鱼跳龙门,龙凤麒麟……街上观灯赏月之人熙熙攘攘,十分热闹。
张问陶与张道源走了一会儿,见一家客栈门前落地放着一只灯笼,约摸有一丈来高,分为三层,最上一层一支仙鹤,口里街一封丹书,下边浮云四起,再往下是碧海波涛。因为扎得十分好看,引得众人围观。张问陶见上面落着制灯的年月,是乾隆四十二年八月,不由触动了心思,遂把店家叫过来问道?:“这是谁家扎的灯笼?如此的气派。”
店家笑道?:“本地人可没有这么好的手艺。二十年前,一个扎灯笼的老板带着伙计路过广州,就住在小店。一问起来,正是河南有名的灯笼刘。正巧快过中秋了,我就请灯笼刘扎个落地大灯笼。这么一扎起来,还真是出彩!我就免了他的店钱,另添了五两银子。”
张道源笑道?:“五两银子加几个人的店钱就得了一个镇店的宝物!店家你可占了大便宜啦。”
“可不是!说起来这个灯笼还真是广州头一份呢。不过灯笼刘也没有吃亏,在小店里还凭空得了一个小儿媳呢。”
张问陶眼睛一亮,连忙问?:“怎么得的?是谁家的女儿?不是捡的吧?”
“客官您可猜着了,就是捡的。那天大概是九月中旬的时候,一个八九岁的小女孩来我店里乞讨。那天正下着雨,我瞧这女孩淋的浑身湿透,一身的泥巴,十分可怜。就让内人带她洗了个澡,又安排她和伙计吃饭。恰巧灯笼刘看到了,他看这女孩长得挺水灵,问是不是我的女儿,有心要认个亲家。我说?:‘是个小乞丐,看她可怜,刚刚收留到店里。您要真是有心为善,就把她领走吧,可要好好待她。’”张问陶伸手从怀中摸出一锭银子,约有五六两重,塞到店家手中问道?:“这位掌柜贵姓?我姐姐的女儿就是那一年在清远县丢的,离着广州不远,可能就是这个女孩呢。还请您给指点一下。”
店家见是寻孩子的,又给了五两足色纹银,也想顺水做个好人,问道?:“可是眉心有颗红痣?”
“正是,那年她只有九岁。”
“那说不定就是啊。你只有去找灯笼刘啦。灯笼刘名气大,倒是不难找,就在河南开封府。到了那儿一打听,谁都知道。”
嘉庆三年,九月二十三日。张问陶来到开封府通许县灯笼镇。灯笼镇的确是名不虚传,一进镇就看到镇口一个丈八高的百鸟朝凤的落地大灯笼。一支五彩大凤展翅欲起,各色的鸟雀围着彩凤盘旋飞舞,栩栩如生,精巧细致。带路的保长对张问陶道?:“这个就是灯笼刘做的,灯笼镇里一百多户人家,有七八成都在灯笼刘那里做事。”
张问陶虽没有带着杏黄伞、肃静牌的仪仗,但几十名衙役拥着四人抬的蓝呢大轿一进了镇,气派也不小。灯笼刘得了信,立刻率了全家三十多口跪在门前迎候。张问陶下了轿,见跪在最前边的一个人大约六十多岁,斑白的头发,甚是清瘦,却透着一股子精明劲。他走过去问道?:“你就是灯笼刘?”
“正是小的,小的名叫刘隆生,人们都唤做灯笼刘。大人亲到鄙宅,小的全家蓬荜生辉,不胜荣幸,请大人到屋内稍歇。”
………………………………
《大清神断》二十七(2)
………………………………
张问陶心中只想着那个女孩,开门见山地问道:?〃乾隆四十二年,你收养了一个小女孩做你的童养媳。那个女孩呢?”灯笼刘一愣,这才知道张问陶来他这里不是看灯笼的,却是找
那个女孩,一时不知那个女孩和这个四品大官是个什么渊源,吓得趴在地上将头磕得砰砰响,口中道?:“小的该死,小的并不知道那小姑娘的来历,只是觉得可怜,所以带到家
中……”
“你去把她带来!”
“她、她、她,小的已经将她送给了怀庆府道台肃征尼满大人。”
“什么时候送的?”
“就在第二年,乾隆四十三年。在回老家的路上我们遇到了劫路的,被抢去了财物,幸喜没有伤人。肃征尼满大人正巧带着人路过,杀散了匪人,抢回了一些东西。又看到刘翠儿长得水灵儿,就问了她的身世。我说是在广州捡的,他就说这姑娘乖巧,和他自己的女儿正巧一般大,要买回去作个伴。小的就把刘翠儿送给他了。”
女孩已经离开刘家,张问陶早已料到,他并未感到惊讶,又问
道?:“刘翠儿是你给她起的名字?还是她原来的名字?她的眉心可有一颗红痣?”
“这个名字是小的给她起的,她原来叫彭喜儿。她的眉心上是有一颗红痣。”
“她可是个大脚?”灯笼刘见张问陶听说他送走了刘翠儿并不生气,却问她是不是
大脚,心中奇怪,不敢多问,照实答道?:“回大人的话,是天足!因为看她是天足,以为她是个孤儿,所以小的才敢收留!”
张问陶问罢,回头道?:“走,立刻回开封府衙,查查肃征尼满现在哪里做官!”
浙江,杭州,布政使司衙门。十月十八日。书房之内,只有已任浙江正二品布政使的肃征尼满和张问陶两个人。
“我已打听清楚,你将刘翠儿买下认作义女改名正古伦。但后来你又把她送到了哪里?”
“正古伦的事,你就不要打听了吧。这样对你我都没有好处。”
肃征尼满对张问陶的造访显得有些紧张。
“堂堂朝廷命官,被刺杀于京城之内、天子脚下。难道您就让这个案子从此成为无头案么?如若任由凶犯逍遥法外,大清律例何在?国家法度何在?皇上之脸面何在?肃征大人,我想以您的为人,还不至于包庇凶犯吧。”
“包庇?呵呵。”肃征尼满冷笑两声道,“用得着我包庇么?正古伦的事情根本就不是咱们能够管得了的。这件事情乃通天的大事,我劝张大人三思而行。我知道你是皇上御封的大清神断,但大清毕竟是大清,张大人再神也有断不了的案子。”
“听肃征大人的口气,此女背景很深啊。但我张问陶食朝廷俸禄,做大清官吏,若听讼不能断讼,哪堪披这身蟒袍补服,戴这个朝冠顶珠。就是皇子犯法,我亦要将他揪出,让圣上裁决!”
“张大人,我佩服你的胆量,更佩服你的清正刚毅,但你从我这里是得不到任何消息的。”
“肃征大人,如果你不说出正古伦的下落。下官便要以家主杀奴之罪,将您参劾。到时候事情弄大了,您还是脱不了干系,反而会惹上一身骚气。不如现在说出来,倒还能落个干净!下官向您保证,一定不会让此案拖累您的。”
张问陶这一个看似无赖的办法的确管用,肃征尼满方才的傲气顿时消失了,他犹豫了一会儿,站起身来,向前走了两步,突然回头道?:“张大人,正古伦不是别人,正是成亲王的侧福晋瓜尔佳氏。”
“啊!”张问陶实实在在地吃了一惊!皇族之中手握重权,以亲王领军机处要政,地位仅次于乾隆和嘉庆的成亲王,竟然娶了一个得了麻风病的汉族贫民的女儿!
肃征德尼见自己一句话镇住了张问陶,心中得意,又走回来坐下,端起茶碗喝了一口道?:“实话与你说了罢。乾隆四十一年的时候,宗室皇亲台布十一岁的女儿因出天花而亡,夫妇两个都很伤心。特别是他的正福晋佟佳氏,因为思女成疾,身子一日不如一日。到第二年的时候,已经是卧床不起了。他家的女儿我是见过的,长得很是让人疼,又乖巧又懂事。恰巧那一年,就是乾隆四十三年,我在湖北救起了遭了劫盗的灯笼刘,发现他收养的一个八九岁的女孩和台布的女儿长的有几分相似,便将此女买下。在家里先养了半年,只告别人说是我一个远亲的孩子,父母早亡了,收过来养着。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