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刘黑闼从洺水上逃走之时,就有一个人预见了今天的情景,其时,在长安,唐朝太子李建成向他的幕僚问起了这个问题。
“山东的局势平定了吗?”
幕僚摇了摇头,说出了山东的隐患:
“刘黑闼虽败,但杀伤太多,其首领又全部登记造册,处以死罪,反兵的妻儿都被俘虏,想投降而无门。虽然有赦免的诏令,但抓住了之后又全部杀掉,这样下去,只怕残余的反兵号令起事,百姓将不得安宁。”
这位洞悉山东叛乱之因的人是魏征。
名臣
魏征的名字是跟大唐盛世、贞观之治这些金光闪闪的名词联系在一起的,魏征同志在大唐朝天天跟李世民抬杠,每天挑李世民的毛病,终于把这位老板成功送上了千古圣君的高位,而他本人也成谏臣的代名词。
但谏臣只是魏征的一面。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敢于直谏的人,但从没有人像魏征这样用劝谏取得如此大的成功。据史书统计,谏官的职业风险相当高,比干被挖了心,海瑞被罢了官,陈元达自杀身亡,杨继盛刑场高歌……
这说明敢于直谏是比较容易的,只要舍得一身剐,自然敢把皇帝拉下马,但善于直谏是不容易的,这不仅需要大勇气,还需要大智慧。当然,还要赶上一个不那么浑蛋的皇帝。
魏征就是一个绝顶聪明的人。
魏征,河北巨鹿人,在成为天下闻名的第一谏官之前,魏征的人生可用坎坷二字形容。
因为投胎没看皇历,魏征出生在一个贫寒之家,年少的时候,父母又去世了。成为孤儿的魏征是在苦瓜汁里泡大的。按照惯常的说法,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可魏征显然是个例外,放着父母留下来的一些家产不去经营,反而跑到道观当了一名道士。
史书对魏征的这个举动定性为不事生业,就是不务正业的意思,事实上,这是误会魏征先生了,魏征可是生存大师,他跑去当道士可不是对自己的人生不负责。
据当时的情况来看,道士可是一门很有前途的职业。
正所谓乱世练武功,盛世炼仙丹,魏征的职业策划还是比较靠谱的,他当道士那年,大隋朝国富民强,以后少不得有大户人家乃至皇帝都会求仙问道,自然道士需求紧张。可惜的是,计划没有变化快,没想到杨广陛下太不争气,数年间就把盛世变成了乱世。
魏征很快察觉到了时代的变化,并很快转变思维,调整方向。
于是,魏道士开始真的不务正业,当道士期间不炼丹、不打坐、不修仙、不辟谷,开始搞起文化学习来。他学习的东西十分杂,光看一样,不知道魏征的研究方向是什么,但把他所看的书综合起来,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魏征学的是王霸之术!
顾名思义,王霸之术就是佐王称霸之术,历史上,管仲、张良、刘伯温们都是这一门派的优秀学员,大家大概想不到魏征也是这领域的高级人才。造成这样的误解不能怪大家,要怪只能怪魏征自己。
魏征虽然有王霸之才,可惜却无用武之地。
要知道天下虽然大乱,群雄并起,各位山头都急需有王霸之术的人才,但真正有实力用上这种术的寨主不多,导致魏征虽然选对了专业,但就业门槛很高,极难找到工作。
魏征的第一个老板是武阳郡丞元宝藏,这位元宝藏还是识宝的,专门从道观里把魏征请出来,聘请他当了一员书记。但这位元宝藏并没有成王称霸的伟大理想,没多久就投靠了李密。
过了一段时间,元宝藏告诉他,魏书记赶紧收拾一下,魏王点名要用你。
听到这个消息的魏征相当激动,在他看来,能用他王霸之术的人非李密莫属。于是,魏征充满希望来到瓦岗总部,并马上发挥所学,一口气向李密提了十个可行性建议。
面对急于表现的魏征,李密笑了,他告诉对方,现阶段魏先生还是专心做好文书工作。
原来李密看上魏征,只是欣赏魏征代元宝藏写的信件。
搞了半天,还是被人家当秘书使。这对魏征来说无疑是一次重大的打击。而对李密来说,更是一个重大损失。
第二年,李密兵败,逃亡唐朝,魏征随李密来到长安。
望着长安巍峨的城池,魏征似乎看到了自己辉煌的未来,他已经感觉到自己的名字将跟这个繁荣的城市,跟这个新兴的皇朝联系在一起。但社会经验告诉我们,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彼时的魏征没有想到,通往辉煌的道路是如此曲折,又是如此凶险。
初到长安的魏征踌躇满志,准备大施拳脚,可很快他悲哀地发现,自己成为了空气,根本没人搭理他,早餐午餐睡哪儿都没人来过问,自然更没有人来向他请教怎么成王称霸了(久之未知名)。
都说金子总会发光的,魏征这一百多斤的大金块扔在长安大街怎么就没人发现呢?翻开史书,发现第一个原因是这块金子的品相太差。
据史书记载,魏征其貌不扬,长得一张大众脸,丢到长安城里,三千城管都未必能找得着。
除了长得太大众,不容易引起注意外,魏征的王霸之术屡屡不受关注的原因还是在他的术上。
史书中没有记载魏征向李密所献十计的具体内容,无法考察魏征的王霸之术的具体内容,但从魏征后期跟李世民抬杠的内容来看,他的王霸之术似乎源自孟子仁者无敌的思想。这种王霸之术属堂皇正道,但有一个缺点,见效比较慢,手段比较单一,缺少吸引力。
在长安度过一段无所事事的时光之后,魏征也意识到了问题,自己长得不帅,天天在长安街转悠,到各单位串门,也不会有人关注他。
既然学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是不现实了,那就主动出击吧。
分析了目前的局势,魏征很快找到了发挥的方向。那会儿,瓦岗大将徐世勣勒兵黎阳,还没有降唐。
魏征主动请缨,前去说服徐世勣。他给徐世勣写了一封信,在信中,他只用一句话就劝服徐世勣前来归降。
“今君处必争之地,不早自图,则大势去矣!”
翻译成白话就是,兄弟你所处的黎阳是兵家必争之地,你不早点打算,只怕要完蛋。
直中要害,魏征终于展现了他说服的功力。
徐世勣归唐后,魏征就坐等上面发嘉奖令,可等了半天,像李渊李世民这样的大老板还是没有注意到魏征先生。究其原因就比较让人郁闷了。魏征先生碰上更滑头的了,明明是他的功劳,可光芒硬是被人盖过了,抢戏的人是徐世勣。
在决定降唐后,徐世勣清点了账目,然后直接把账目送给了李密,并表示,自己是替魏公守黎阳。这些土地民众,都是魏公的,我不能上表献这些东西来求富贵。要献也应该魏公来献。
这就是多此一举了,李密都是替李渊打工的,献给李密跟献给李渊有区别吗?
事实证明,区别大了。李渊听闻后,大加赞赏,表扬了徐世勣不背德不邀功的高尚情操,并专门赐徐世勣李姓。于是,在历史上,徐世勣也叫李世勣,后来为避李世民的讳,又叫李勣,当然,我们尊重原创,也就是徐世勣的双亲,依然称他为徐世勣。
在李渊的大力提倡下,满朝文武都全力投入向徐世勣学习的活动中,完全忘记了魏征的功劳。
只能说人比人,气死人。碰上徐世勣这样的人精来抢风头,只好自认倒霉吧。
但魏先生,别气馁,人生豪迈,从头再来。
很快,魏征又换了老板,新任老板是窦建德。
在一次交战中,魏征被窦建德俘虏。当然,被窦大王抓住了是不用担心性命的。魏征重新上岗,岗位起居舍人。说白了,仍是一秘书。
转了世界大半圈,我老魏在别人的眼里依然是一名小秘啊。
魏征禁不住仰天长叹。
一般人碰到这样的际遇,多半也就认命了。但魏征不是一般人,他很快发现了坎坷的人生给他的恩赐。
对于自暴自弃的人来说,无论上天给他安排怎样的命运,他都只会看到其中的不公平,而对于自强自立的人来说,无论顺境逆境,都是人生当中必要的经历。他们相信,上天做了这样的安排,一定是有其用意的。
面对逆境,接受它,适应它,然后,才是我们的改造之时。
魏征正是这样面对自己的逆境,在夏军时,他仔细观察着这支叱咤山东的义军,了解夏军的成员,倾听他们的需求,他们的志向,跟其中不少人成为朋友。这些看上去都似乎是无用的,毕竟他们不会帮他逃跑。但魏征相信这些努力都是值得的,在未来的某个时候,这些看似无用的努力一定能发挥它的作用。
事实证明,魏征无法驰骋沙场立功,也进不了参谋班子献计献策,但起草文书让他有更多的机会站在一个客观的角度去观察这个乱世。而魏征辗转多地,这份阅历更是难以估价的财富。
在唐朝,魏征成为少数跟瓦岗军、夏军都有联系的人。这些背景成为他以后受到李世民起用的重要原因。
我相信天生我于乱世,必不致我籍籍无名而终老,因为我还没放弃我的理想。
很快,魏征就碰到了他人生当中的第一个伯乐。≮更多好书请访问。wrshu。≯
窦建德兵败之后,魏征回到了长安,这一次,终于有人认识魏某人是何许人了,经人推荐,出任为太子洗马。这是东宫太子的属官。
魏征成为了李建成的参谋,这是一个合适的安排,因为只有拥有了魏征的李建成,才足以面对那个拥有十八学士、秦王府兵的二弟李世民。
在李世民大力进行表扬跟自我表扬下,他本人被塑造成了一个完人,而在竞争对手不停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下,李建成的历史形象十分不堪,从调戏妇女到打架斗殴以及交友不慎等,李建成的劣迹无所不包,整个一唐朝版的呆霸王薛蟠。必须得说,这其中大部分属于恶意抹黑,李建成应该不是呆霸王级的恶棍,但他确实跟薛蟠一样反应比较迟钝,显得有些呆。
眼看着弟弟东征西战,声势日盛,这位三十大几的老大哥还稳坐东宫,坐等接班呢。当然,这个世界上还是有不少太子不急,太子党急的。
魏征实在看不下去了,跑去告诉自己这位大少爷不能再混日子了,趁着山东兵变又起,赶紧请缨出征,建立一些功名,更重要的是,可以借此机会结纳一些山东豪杰,这样才能对抗那位功盖天下、中外归心的弟弟。
“可出征能平定刘黑闼吗?”李建成问道。这个意思是,你要保证我能取胜,要是你忽悠我,跑到山东一不小心为国捐了躯或者打了败仗,灰头土脸那就没面子了。毕竟刘黑闼太生猛,连李世民都没彻底解决这个家伙。
魏征拍着胸脯告诉李建成:
“刘黑闼现在只有散亡之众,人数不过一万,粮草又匮乏,大军一至,就如摧枯拉朽。”
去吧,去赶上这一趟立功建业的末班车,虽然迟了点,但末班车也可以到达目的地,何况末班车的司机是魏征。
魏征如此信心十足,是因为他手里握着最后的杀招。
武德五年(公元622年)的最后一个月,李建成率领的唐军终于在山东的昌乐碰上刘黑闼的主力。
两军在昌乐列队叫阵,但每次都是拉出来晒晒太阳,一枪不放就各回各营了。
什么时候才到魏洗马所说的摧枯拉朽之时?为什么不发起攻击?
事实上,正是魏征阻止了李建成的进攻。在观察了两次对方的军阵后,魏征十分神秘地告诉李建成,不需要一兵一卒,就可以让刘黑闼的士兵自我瓦解。
这不是开我的玩笑吧,当日刘黑闼的部队跟我家老二差点战至最后一人,现在怎么可能自我瓦解?
听到李建成的疑问后,魏征告诉对方,问题正出在刘黑闼士兵为什么至死不降上。
人都是畏死惜生的,刘黑闼们之所以宁死不降并不是因为什么高尚的情操、超脱的信仰或伟大的理想,他们拼至最后一人只有一个简单的原因,那是因为投降也是死。
唐朝为了严厉打击跟随刘黑闼叛变的人,专门造了一个花名册,将这些反叛者登记在册,抓住就杀。而与此同时,李渊又下了赦免的诏书,但对前来投降的人依然照杀不误,于是,这个赦免书就像钓鱼执法。
降也是死,那不如轰轰烈烈在沙场上战死。
在山东,反抗的人越来越多,反抗的人越来越坚决,这再一次证明,暴力是永远无法用暴力来解决的。
解决的办法只有一个,面对势如烈火的反抗,只有抽掉他们的薪木,熄灭他们的心火。具体来说,就是给对方生的希望。当然,因为唐朝政府搞了钓鱼执法,失去了诚信,现在出去再贴什么缴枪不杀之类的告示,也只会被当作乱张贴的小广告。
针对这个问题,魏征告诉李建成,事到如今,就只有用实际行动来打动对方。
“我们先把抓住的俘虏放回去!”
枭雄的末路
当被关押的俘虏离开唐营时,刘黑闼的造反生涯就要画上句号了。
刘黑闼惊慌地发现,原本紧紧团结在自己身边的士兵出现了松动,开始不断有人逃跑,很快,事态变得恶化,有士兵甚至抓了自己的军将去投降唐营。
这个变化出现得太快,快得刘黑闼没时间去找其中的原因。刘黑闼再次踏上了逃亡的道路。
在一天的夜里,刘黑闼起营向北逃去。
刘黑闼跑到了馆陶,这里有杨广陛下下令开凿的永济渠,在永济渠上,刘黑闼排兵布阵,准备背水一战。
兵对兵,将对将,决一死战吧!
怒火冲天的刘黑闼挥出了重拳,但拳落空了。
魏征根本不按常理出牌,仅用一个口信就彻底击溃了他。
又一批俘虏被唐军放了回来,他们还带来了一个消息。
“脱下你们的铠甲回家乡吧,如果你们的妻子曾经被抓走,那不用担心了,她们已经被释放。此刻她们就在家门口盼望着你们的身影。”
老婆孩子热炕头,对于征战沙场的壮士来说,永远都有不可阻挡的吸引力。
于是,刘黑闼的士兵又掀起了跑路潮。等刘黑闼逃离馆陶的时候,他的身边只剩下数百骑。也就是说,刘司令又成了刘连长。
不需要水淹三军,不需要截断粮路,不需要以命相击,魏征只用一些俘虏就完成了当年李世民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达成的目标。大概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