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门塔全用灰青色石料砌成,每边面宽7。4米,高度略同面宽,四面各开一圆券门。塔内中心有大石柱,柱四面各有石佛像,绕柱一周为回廊。塔檐用五层石条叠涩砌成,轮廓内凹。最上须弥座四角置“蕉叶”,正中置覆钵和五重相轮及宝珠组成的塔刹,也全是石刻。塔总高10。4米。四门塔很重视轮廓和比例的推敲及繁简对比,艺术价值较高。如檐下的内凹和屋面的优美凹曲给方正刚劲的石塔增加了柔曲的意味;塔门甚小,正确地显示了塔的实际尺度;塔刹形象丰富,给全塔简洁而质朴的风格增添了一些趣味。原四门塔属于一处寺庙附近,但该寺庙在近代一场大火中基本焚毁,只剩下部分遗址。
塔顶有二十三行石板层层收缩迭筑,成四角攒尖锥形。项端由露盘、山华、蕉叶等构成塔刹,形制简朴浑厚。塔室中心有方形塔心柱,16根三角形石梁顶住塔顶。四面各有后人移置的石雕佛像一尊。塔后有参天古柏,重围合抱,附近重峦迭嶂,幽谷清泉,并有千佛崖、九虎塔、神通寺遗址等佛教遗迹。196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门塔建于隋朝后期,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是目前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单层亭阁式石塔。四门塔呈平面四方形,用当地出产的大青石砌成,非常坚硬,一千多年来尚无风化侵蚀的情况。由塔基、塔身、塔檐和宝顶组成,塔身上用石块垒砌挑出五层作为塔四角攒尖的锥状屋顶,上置石刻塔刹。
塔内正中央有一个四方平台,平台上有一座方形塔心柱,塔心柱上方以十六块三角形石梁和塔身相联系住塔顶。塔心柱四面各有一尊主佛像及左右二尊菩萨和弟子,目前剩下主佛。每尊佛像都是用整块大理石雕刻而成。佛像皆螺发肉髻,颜面丰润,细眉慈眼,隆鼻长耳,嘴角上扬,安详恬静。这些佛像雕刻细腻传神、刀法流畅、文饰清晰,极富中国文化、艺术的审美精神,是珍贵的佛教艺术极品。
景区内四门塔是清代佛教建筑的精品,建于隋大业七年(公元611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塔,有亚洲第一石塔的美名,也是中国最早发现舍利的地方;龙虎塔精雕细刻,乃盛唐雕刻艺术之精华,九顶塔,造型独特,前佛崖200多尊佛像保存完好,四者并称为景区“三塔一崖”,闻名中外。神通寺始建于1600多年前,历经隋唐元明各代,发展成为齐鲁大地的佛教文化,雕刻艺术、建筑、美术等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宝库,给四门塔景区带来了自然之神的自然造化之美和佛家圣地的灵韵。
九顶松。在四塔北邻有一苍劲古柏,因树上有几枝粗大的枝干,俗称顶松。树龄逾千年,又叫“千岁松”。
神通寺。始建于前秦皇始元年(公元351年),是齐鲁最早的佛教寺院,从东晋到隋唐一直是山东地区的佛教中心。这里,苍山幽谷,清泉流水,修竹成林,古塔巍立,文物荟萃,是我国著名的佛教与文物旅游胜地;
墓塔林。在四门塔西,为神通寺上层僧人地,有墓塔43座。
龙虎塔。位于墓塔林南端,与四门塔隔谷相望,此塔建于唐代,以塔身雕刻有精美的龙虎而得名。
九顶塔。位于柳镇东南的灵鹫山西麓。塔高13。3米,砖结构,塔身为内弧等边八角形。
第五十章 辽滨塔
辽滨塔位于新民市公主屯镇辽滨塔村的黄土岗上,因其傍依辽河岸边,世人称其为“辽滨塔”。
它是一座八角十三层密檐青砖塔。原高41。7米,底部直径为12。5米,按佛教以奇数表示清白的信念而筑。塔基高约10米,塔身八面各有一佛龛,上有一尊砖雕佛像端坐于莲花座上。双手合于胸前,慧眼远眺,神态怡然,头顶铜镜高悬,以示佛光普照,法力无边。每巨佛旁都有一胁体拱手而立,神情虔诚而庄严。两飞天盘旋于坐佛头顶,舞姿婆娑。八个角的棱柱下,各有一大力金刚扶膝蹲踞,两侧有十八罗汉护卫,各个手持兵器,威风凛凛。各檐角悬有铜制的“惊雀铃”,每逢微风拂过,铃声叮咚,清脆悦耳,数里之外,能闻其声。顶上塔刹高耸,上挂“飞毛铜”镜,阳光下金光闪闪……辽滨塔村曾流传这样一首诗:“辽滨夕照映霞天,低云苍穹看倪端,乳燕盘旋塔中戏,铜铃惊飞走角檐。”由此,人们可想见辽滨塔当年青春的风采。
然而,历经千百年岁月的沧桑,饱受风风雨雨的剥蚀和历次战争的摧残,如今的辽滨塔已变得老态龙钟—周身千疮百孔,斑斑驳驳,几经落顶,矮了许多,塔刹早已荡然无存;13层塔檐及风铃均已脱落,显得凸凹而又光秃;佛龛上的佛像多已改换仙乡,幸存的还能依稀辨出慈祥的尊容……。辽滨塔已恰似一个突兀而破烂的砖垛,看了令人颇有凄凉和悲哀之感……
考古人员1993年在古塔下方发现了一个错位的地宫并发掘出包括佛牙、舍利子在内的一批文物,一个白釉五瓣梅花口高足碗,底部有一草体“寿”字款识,碗瓷细腻,胎薄,照之透光,弹之清脆,系宋代景德镇官窑瓷器,在中国北方首次出土,属国家一级文物。
在漫长岁月中,当地流传着无数关于辽滨塔的传说,年过七旬的王老汉在村里住了一辈子,他听老人说过多个版本,一说是因辽河多年泛滥,修塔供佛以镇辽河,防止其泛滥成灾,以祈得风调雨顺,保佑五谷丰登。另一说法是古代星象家看出辽滨塔地区有帝王之气,故修塔镇压,以巩固当朝统治……这无数的传说,给辽滨塔蒙上了一层层神秘的面纱。
这一切都使人们感到古塔的神秘莫测,不断地加重了人们畏惧和崇尚的心理。因此,在悠长的岁月中古塔一直是许多当地人‘¨‘w‘é‘n‘ ‘r‘é‘n‘ ‘s‘h‘ū‘ ‘w‘ū‘¨‘崇拜的偶像,把它看成神灵的化身,“风水”和灵气的根源,前些年,还有遇天灾人祸者到塔前焚香祷告。据史料记载,辽滨塔所在的辽滨塔村是古代辽河著名的渡口和交通要塞,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1500年前的东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高句(读勾)丽占据了辽滨城渡口,把它做为军事基地,命名为“武厉城”。隋初,炀帝征高丽,占据了辽滨城,大业8年(公元612年)在此设辽东郡治所,命名为“通定镇”,次年大修此城。隋亡后又为高句丽所占。唐贞观十几年(公元645年),太宗代表高丽,夺取了通定镇城,改称“颇利城”,为“襄平守捉”(“守捉”相当于后来的节度使)治所。唐末契丹占据东北,建辽国,在辽滨设辽滨县治所,属辽州统辖,后又在此设辽州治所(相当于省军区司令部)。此时的辽滨城已发展成水陆畅通、商贾繁荣的都市。金代皇统三年(公元1143年)撤辽州,辽滨县隶属沈州(今沈阳)。金末,金将鲜万奴与蒙古怪杰留哥为争夺辽河流域打了一场恶仗,史称“贞佑之战”。辽滨古城在这次战争中彻底毁废,从此,它的繁荣便永远地成为了历史。
然而,古塔并不神圣,它并没有给当地人带来幸福和吉祥。历代封建官吏的搜刮与重压,国民党兵匪官绅的重重盘剥,日本帝国主义列强的铁蹄践踏,一次又一次战争的摧残……都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滔滔的辽河水,是他们的一曲不尽的悲歌……“一唱雄鸡天下白”,新中国诞生后,辽滨塔人才摆脱了痛苦和灾难,走上了奔向幸福的康庄大道。古塔终于有幸迎来了改革的盛世。
错位的地宫
为保护这一古迹,当地政府开始抢修辽滨塔。1993年7月,沈阳市考古队进驻辽滨塔村。勘测、绘图,搜取修塔的建筑数据资料,同时进行文物考古挖掘。消息一传开,周边居民都沸腾了,很多人说,这辈子还能赶上重修辽滨塔,有缘看看古塔千年前的模样是造化。
考古人员在塔基座北面用钢钎开凿一个开口。十几天后才凿进6米多,到了塔中心仍未发现地宫,再往下凿半米,发现了原始地平面,于是断定往下已不存在地宫。这使考古队员们疑惑而又焦急:按以往挖过的辽代塔的建造格局早已到了地宫的位置,莫不是此塔修得特殊?
考古人员分析了辽滨塔的地理变迁,想到历史上辽河的故道就在塔南不远处,可能古人修塔时为防止河水漫上来侵蚀地宫,把地宫设在了高一点的位置上。本着这样的推测,他们用钢探往上打,当打进2米多时,果然发现空穴……封闭千年的幽室重新出现在人们的眼前:地宫长0。85米,宽0。8米,高1。3米。叠顶,壁上涂有灰浆。靠北侧墙壁有一尊石雕菩萨,工艺精巧,雕琢细腻,面目慈祥,属北宋风格。
千年沧桑
关于辽滨塔的历史,多已淹没在苍茫的岁月之中;它建于何年和为何所建,人们已无从知晓。辽滨塔已成为千古之迷。
据史料记载,辽滨塔的东北面,原来是辽滨古城,辽滨古城为方形,占地约11万平方米,城墙是用土夯成的,有南北两座城门。这里地处辽河与秀水河的交汇之处,是古代著名的渡口和交通要道,也是兵家必争之地。
早在东晋时期,这里就已经成为军事重镇。辽代是其历史上最兴盛的黄金时期,辽的统治者促进了此地的繁荣。(文*冇*人-冇…书-屋-W-Γ-S-H-U)
1992年,辽宁省文化部门为保护这一古迹,决定抢修辽滨塔。沈阳、新民两市筹资100多万元,抢修工作于1993年7月拉开了序幕。7月13日,沈阳市考古队6人进驻辽滨塔村。勘测、绘图,搜取修塔的建筑数据资料,同时进行文物考古挖掘。消息一传开,辽滨塔沸腾了。很多人说:“这辈子还能赶上重修辽滨塔,有缘看看千年古塔新时的模样,真是万幸啊!”十里八村的群众也都来看塔,打听消息;一时间人们街谈巷议,奔走相告,修塔成了见面必谈的热门话题。
第五十一章 五塔寺
五塔寺原名“真觉寺”,位於北京市海淀区西直门外白石桥以东长河北岸,创建於明代永乐年(1403…1424年),寺内高石台上有五座小型石塔,约建成於明成化九年(1473年),名为“金刚宝座塔”。据史书记载,明永乐初年,印度僧人班迪达自西域来京,向明成祖朱棣呈献了五尊金佛和印度式“佛陀伽耶塔”即金刚宝座的规式。明成祖与他谈经论法十分投机,封他为大国师,授予金印,并赐地於西关(今西直门)外长河(今高梁河)北岸,为之建寺,寺名“真觉”。後又根据这位高僧提供的规式建成了金刚宝座塔,并重修了寺院。建成後的五塔寺前临长河背倚西山,成为当时京城士人重阳登高、清明踏青的去处。
清王朝建立後,乾隆为给其母做寿曾两次重修五塔寺。乾隆十六年第一次重修後为避雍正皇帝“胤祯”名讳,改名为“大正觉寺”。乾隆二十六年是当朝皇太后七十大寿,五塔寺作为祝寿的主要场所之一又进行了全面修葺,并请来一千名喇嘛念经,各国使臣都进贡了寿礼,头戴红顶花翎的大臣们奔波於殿前塔後……。。当时热闹繁华的情景被绘制在一幅彩图中。图画再现了五塔寺当年的全貌:南临长河,南北向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牌楼、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金刚宝座、毗卢殿、後大殿,东西分别列钟豉褛、廊庑配殿等大小二百馀间旁屋。寺内主要建筑屋顶全部换上黄色琉璃瓦,在阳光照耀下闪闪发光,金碧辉煌,显示出皇家寺院的威严气势。
自清朝後期开始,五塔寺逐渐衰落,到民国初年仅剩一塔兀立於一片瓦砾中。由於无人看管,宝塔的铜质鎏金塔刹多次被盔。迫於无奈北平市政府於1937年至1938年对五塔寺进行了一些简单的修缮,增添了院墙、门楼及门楼两侧六间南房。院内圈地30亩。所庆幸的是两棵与塔同龄的白果树竟幸兔於难,至今郁郁葱葱、果实紧累。
五塔寺金刚宝座塔是印度佛陀伽耶精舍(释迦牟尼得道处迦耶山寺所建的纪念塔)形式的佛塔。在我国同类的十馀座塔中五塔寺金刚宝座塔的年代较早,样式最秀美,堪称为明代建筑和石雕艺术的代表之作,也是中外文化结合的典范。
五塔寺金刚宝座塔使用的建筑材料是砖和青石,内部砖砌,外表甃石。其建筑外形可分为下层宝座和上层五塔两部分。宝座高7。70米,建於高约50匣米的台基之上。宝座最下层是高1。78米的须弥座¨。电子书 ZEi8。COm电子书 。电子书 。电子书¨,由下而上分为圭脚、下枋、束腰、仰莲、上枋等几个部分,外表周匝刻有梵文、佛像、法器等花纹,梵文内容除佛经外,还记述有关建塔事迹。须弥座至宝座顶分作五层,每层挑出石刻短檐,檐头刻成椽子、满头和滴水,每层四周刻佛龛,龛内各刻有坐佛一尊。龛与龛之间及转角处刻有花瓶式柱子,柱头刻有一斗三升斗拱,用以承托枋、檩、短檐。宝座外形的装饰材料均为青白石。宝座平面为长方形,南北长18。6O米,东西宽15。73米,南北立面各有一方形塔柱,塔柱东南西北四面各有一小佛龛,龛内原有佛像早已遗失。宝座南门内两侧各有一四十四级盘梯可通宝座顶的罩亭内。宝座的建筑外形顶部比基础收进约半米,宝座比台基高约15倍,给人以稳固、高大、庄重的感觉。
宝座顶部的台面四周绕以石护栏,东西各有一罩亭。罩亭为琉璃砖仿木结构,亭之南北各开一券门通台面。五塔就建在这宝座顶部的台面上,中央为一大塔,四角各置一小塔。五塔均为密檐式,全部采用青石砌成。中央大塔高约八米,下层为须弥座,其上有十三层密檐,每层密檐下周匝刻有小佛龛及佛像。塔顶冠以仰莲、相轮、华盖宝珠组成铜制塔刹。塔座南面正中刻有佛足迹一对,是佛的象徵,有“佛迹遍天下”之意。传说佛祖圆寂之前留足迹於摩揭陀国一块石头上,後人刻佛足以示敬仰。在我国有十馀处佛足迹,北京地区仅此一处。佛足迹旁刻莲花、八宝等纹饰。传说印度高僧带来的五尊金佛就藏在这座塔中。四角小塔形同大塔,只是高度约低度一米,塔檐十一层,塔刹为石制。立於高大宝座之上的五塔及其它建筑,给人以